我国农田水利政策试析论文
时间:2022-03-01 11:41:00
导语:我国农田水利政策试析论文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首先、农田水利的市场化改革
1、农田水利市场化改革的推进
自1980年代初以来,农田水利改革的总体趋势是推进市场化,不断提高农业用水的市场化程度。主要包括三方面内容;第首先、对水利工程单位进行企业化改制,和隶属的事业单位脱钩,这方面的改革起始于1980年代初,是随着农村经济体制改革而启动的。1981年国家农委批转水利部<关于在全国加强农田水利工作责任制的报告>,要求对各类水利工程实行承包责任制。1985年5月8日,国务院办公厅转发水利电力部<关于改革水利工程管理体制和开展综合经营问题的报告>指出;''''全国大、中、小型水利工程管理单位都要实行经费包干和经营承包责任制。由主管部门商情财政部门对水利管理单位实行包干使用,超支不补,节约留用的办法。各级主管部门对所属水利工程单位逐个落实工程安全,调度运用,综合经营等方面的经济技术考核指标和生产经营承包责任制,并和之签订经费包干、经营承包合同。增收节支获得的效益,同水利工程管理单位利益挂钩,使其有责、有权、有利'''',到1990年代初,水利工程单位和隶属的事业单位脱钩改革全部完成,水利工程单位转制为企业化经营。(徐小青,2002)第第2、推进农田水利收费制度改革。经过企业化改制的水管单位,为了维持自身生存,不得不将原先主要是公益性的服务转变为成本核算基础上的经营性收费。为此,1985年国务院<水利工程水费核订、计收和管理办法>,明确水费是水利工程单位的主要收益。1990年,水利部、国家物价局、财政部根据国务院关于贯彻执行<水利工程水费核订、计收和管理办法>通知精神的相关文件,进步提高了水费标准。水费制度改革产生了两个后果;是水价不断攀升,二是农业水费转为经营性收费项目。前者意味着国家将水利工程的管理成本转嫁到农民,后者意味着水利工程单位进步和政府脱钩,转变为市场经济主体。第第3、通过租赁、承包、拍卖等方式变更水利设施的产权或使用权,以此来盘活水利资产,缓和水利经费的紧张局面。据统计,截止1998年底,在全国现有的1600万处小型水利工程中,已有264万处进行了产权制度变革,其中实行股份合作制的39万处,进行拍卖的37万处,租赁的19万处,承包出去的169万处。(林万龙,2003)2002年9月,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实施意见>,把水利工程管理单位分为公益性、准公益性和经营性三类,划定了不同类型水管单位在市场经济中的地位,农田水利的市场化改革步伐进步加快。
2、市场化改革的局限
市场化取向的农田水利改革,其着眼点在水利工程本身的经营机制上,忽视了这机制得以运行的其他相关条件,从而使这种单兵突进式的改革遭遇到难以避免的尴尬。因为农业用水市场的创建除了水利工程单位要转变经营机制外,它还需要市场中的买卖双方具有稳定的合作关系,而目前,至少就买方来说尚不能算是合格的极。卖方若想通过市场经营来维持自身生存,必须解决两个问题;是水能卖出去,二是卖水的钱能及时收上来。就前者,不仅受自然因素影响极大,而且农户还有许多替代性选择,经营者完全无法预测;就后者,水利工程单位面对的是分散的农户,不要说农户是否合作放水本身就是个大问题,即使放水,收费成本也会高得让水利工程单位难以忍受。据笔者调查,许多水利工程经过市场化改制后,由于乡村组织的退出和农民合作灌溉的瓦解,其有效灌溉面积正在不断萎缩,甚至在干旱时亦难以有效发挥作用。(第2、农田水利建设筹资筹劳的''''事议''''制度
1、''''事议''''制度
''''事议''''就是农民以村为单位,通过村民大会或村民代表大会,讨论和村民利益关系密切的公共品供给,由村民决定是否修建某个公共工程,修建在何处,如何修建,并由村民民主管理由''''事议''''筹借的资金。
''''事议''''首创于安徽省的税费改革。按照<安徽省农村税费改革试点方案>规定;是农村税费改革后,村提留被取消,用于农村公益性建设的公积金项目随之不复存在,再行筹集资金必须进行,''''事—议'''';二是农村税费改革后,取消统规定的农村劳动积累工和义务工,再需农民投劳进行农村公益建设,也必须进行''''事议''''。为规范''''事—议''''的筹资筹劳,安徽省又制定了<安徽省村内兴办集体公益事业筹资筹劳条例>,并于2003年1月1日起开始施行。<条例>确定了筹资筹劳必须遵循''''村民自愿、村民受益、量力而行、上限控制、民主决定、程序规范、使用公开''''的原则,所筹资金和劳务必须''''用于本村范畴内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植树造林、修建和维护村级道路等集体公益事业,并符合村民会议或者村民代表会议决定的使用事项''''。<条例>还同时规定了召开村民会议或村民代表会议进行''''事议''''的程序、所筹资金的管理、使用以及有关部门、乡镇政府及其工作人员、村民委员会违反<条例>规定的行为应承担的相应的法律责任。安徽省''''事议''''制度的创新和实践为其他省制定相关制度提供了参考。如湖北省制定的<湖北省村级范畴内筹资筹劳管理办法(暂行)>、<关于进步加强农村收费管理的若干规定>、<关于规范和加强村级财务管理的意见>等系列文件,大量借鉴了安徽省的规定和做法。因此,可以以为,作为税费改革的—项重要配套措施,''''事议''''在全国各地具有相同的政策意蕴,即希望通过村级民主方式解决诸如农田水利等村庄公共产品的供给问题。
2、''''事议''''制度的现实困境
自2003年安徽在全省实施''''事议'''',至目前''''事议''''作为全国农村公共品筹资的基本制度被推行,''''事议''''的实施效果并不理想。国家统计局农村社会经济调查总队对全国31个省、区、市6.8万个农村住户的抽样调查显示,2004年,''''事议''''筹资费人均仅1.6元,按人均筹资15元的上限和议办事匡算,真正开展了''''事议''''的行政村的比例,只有10%多点。调查同时显示,筹资并没有随着农村税费改革的深入和''''事议''''的广泛推行而增加,和2003年的1.8元相比,2004年人均筹资反而下降了12.9%。即使是试点省的安徽,村级公益事业的兴办状况也不尽人意,实事求是地说,大多数地方根本就没有真正开展''''事议''''。可见,''''事议''''试图通过村级民主的方式来达到提供公共产品的目的,并没有取得预期的效果,致使许多本应开展的村内生产公益事业出现了停滞局面,路破、桥断、树倒、渠塌,在当前的农村已不是个别现象。
之所以以''''事议''''来替代以前由乡村组织统筹共同生产费和农民''''两工''''(义务工、积累工)制度,是为了控制乡村组织借统筹共同生产费和农民''''两工''''而搭车收费,从而加重农民负担。''''事议''''的好处是因为目的(''''事'''')明确,而使乡村组织不能挪用经费,但''''事议''''最大的难题是;如果有村民不同意大多数村民''''议''''的决策,或者虽然赞同''''议''''的决策,却不愿意出钱,乡村组织是否可以强制向不缴费的农民收钱,及是否有强制的手段简单地说,因为农田水利供给的社区内筹资,需克服社区成员的搭便车行为,就需要社区范畴的''''事议''''具有强制力。而恰恰取消农业税后的''''事议''''制度,事实上并没有赋予多数人决定的法律和行政强制力,从而无法解决少数人拒绝缴费的难。
- 上一篇:北魏农田水利配置分析论文
- 下一篇:国民政府时期农田水利发展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