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洪减灾可持续发展论文
时间:2022-06-28 09:55:00
导语:防洪减灾可持续发展论文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遵循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原则,自80年代以来,已为世界各国有识之士所共识,并已成为我国发展的基本国策。当前各行各业在制订各种发展规划时,都标明将可持续发展作为应遵循的指导思想。防洪减灾是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撑条件,它可以增强社会经济的抗干扰能力和发展的稳定性,在防洪减灾规划中如何具体体现可持续发展原则,是一顶值得探讨的问题。
1、防洪减灾与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关系
“可持续发展”的定义和内涵,已经有不少学者研究探讨,但至今仍未超出1987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在《我们共同的未来》一文中所提出的:“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的阐释。结合我国国情,其内函的实质是:有计划的控制人口增长;科学地节约、高效开发利用各种资源;积极保护和改善生态及社会环境;提高人类对他们生存和发展客观情势的认识;限制人类自身不顾后果的各种有损全社会长远利益的行为;协调人口、资源、经济、环境的相互变化关系。这些正是达到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基本要求。
洪水是地表水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塑造生态环境的一项重要动力。洪水具有两重性:当其来量不对人类生存和发展空间构成危害时,是可利用水资源的一部份,如直接供生活生产引用、补给地下水、经过调蓄补充枯水期的水量不足以及冲洗河道和地表污染物等;另一方面,当其来量过大,对人类生存和发展空间造成冲击破坏时,则是一种巨大的灾害。在经济欠发达的国家和地区,防洪设施不完善,标准很低,社会基础设施(如房屋、道路等)简陋易损,抗灾害能力很弱,每遇较大洪水,则发生江河泛滥或堤防决口漫溢,致使经济遭受损失,工厂停产,农田失收,房屋倒塌,甚至大量人口死亡,居民财产荡然无存,不得不四处逃难,造成社会的大动荡,经济发展中断或长期停滞不前。洪水灾害便成为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
洪水灾害对社会经济的影响主要是:1)危及人民生命安全,有可能造成一定数量的人口伤亡;2)破坏社会财富,造成巨大经济损失,受灾严重的地区和家庭可能使长期的财富积累毁于一旦;3)自然资源和社会基础设施遭到损毁,如土地冲毁、生态环境遭到破坏、交通通讯中断等;4)恶化环境,如扩散污染物,传播疾病,造成社会秩序的混乱等。特别严重的洪水灾害,可能造成大量人口死亡,各种基础设施和社会财富遭受毁灭性的破坏,引起社会长期动荡不安,同时造成难以恢复的环境灾难。为了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当代凡是受洪水灾害威胁严重的国家,都把防洪减灾作为保障社会经济安全的重大问题,积极研究解决。根据我国自然环境的特点和社会经济历史背景,洪水灾害是历史性的心腹大患,防洪减灾设施建设成为稳定社会、发展经济和保护环境的重大措施,得到举国上下的普遍重视。持续不断的加强和完善防洪减灾各种措施,提高社会公众防灾减灾意识,仍然是21世纪国家和社会公众的重大任务。
2、可持续发展战略对防洪减灾的基本要求
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不等于不间断的增长,它受各种客观因素的影响,也会发生一定程度的波动,但这种波动不应影响长期的增长趋势,而在波动出现后能在较短的时期内恢复持续增长。洪水灾害是引起局部地区社会经济波动的一项重要因素,防洪减灾措施的主要功能是:
1)保护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
2)保障人民生活和各种社会经济活动的正常运作;
3)保护各种资源和人类生存发展环境免于遭到破坏。同时,还应尽量化成灾的洪水为可利用的水资源。这些功能正是防止社会经济波动,保证社会经济继续增长的重要措施。防洪减灾能力受社会经济发展和科学技术水平的限制,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人类是不能完全控制洪水灾害的。从现实出发,人类只能以科学的态度,从长远发展和全局利益考虑,既要积极地、适度地改造自然,控制洪水;又要顺应客观规律,主动地适应洪水,在某些时候、某些局部地区承受暂时的洪水灾害,与自然协调共处。根据这种认识,在一定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下,采取工程措施和非工程措施,建立适应可持续发展要求的防洪减灾体系是完全可以做到的。
为了适应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防洪减灾的总体目标应是:
1)有效控制常遇洪水,使受洪水威胁地区的绝大部分在绝大多数年份社会生活和经济活动不受影响,保持正常运作;
2)在江河遭遇大洪水时,采取各种措施,将洪水灾害限制在事先安排的局部地区,使国家经济运作和社会生活不致发生动荡,不致影响国家长远计划的完成或造成严重的环境灾害;
3)在遭遇特大洪水时,要对洪水出路预先作出安排,局部地区遭受灾害后,能得到迅速救济和恢复。主要江河防洪减灾能力达到上述目标,社会经济发展虽然在局部地区。某些年份暂时受到影响,但不会使其发展发生全局性和长期的大波动,可以使它始终保持可持续发展的势头。
3、保证可持续发展战略目标在防洪减灾对策中须妥善处理的几个关键问题
(1)江河防洪的标准
江河防洪标准主要是从水文随机性的角度反映防洪对象的安全风险程度。我国主要江河在防洪实践中,一般都考虑三种不同情况:
1)河道堤防配合水库可能达到的防洪标准,作为防御常遇洪水的基本要求;
2)以江河堤防、水库的防洪能力为基础,也就是在防御常遇洪水基本要求的基础上再配合运用有一定工程设施和居民安全措施的分蓄行洪区所能达到的防洪标准,以此作为符合论证要求的防洪规划标准;
3)如果曾经发生过的历史最大洪水,超过防洪规划标准,则往往将这种历史最大洪水作为江河重点保护对象的安全校核标准,如长江的1870年洪水、珠江的1915年洪水、松花江的1998年洪水。这种历史最大洪水,在历史上曾经造成过巨大的、甚至毁灭性灾害,为社会公众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一旦在当前或今后重现,则可能造成社会公众难以承受的灾难。因此,从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需要考虑,作为防洪减灾的一个目标是必要的。如果按规划标准所安排的防洪措施尚不能满足防御历史特大洪水的要求,则必须进一步安排必要的临时措施(多数是因陋就简的)加以解决,将其可能产生的灾害限制在一定范围内,防止洪水失控。
由于我国江河洪水年际变化很大,江河洪水来量与河道泄洪能力的矛盾突出,必须贯彻“蓄泄兼筹”的方针。但宜于修建水库的河谷盆地和扩大河道、加高加固堤防所需占用的河道两侧土地,都是人口密集和经济、政治中心地带,修建水库、整治河道和修建堤防都受到占地移民的限制和工程投资过高的制约,只能达到一定规模和防洪能力。依靠水库堤防,主要江河一般只能防御10~20年一遇的常遇洪水,少数重要河段加大投入,降低直接经济效益指标,可以达到20~50年一遇的防洪标准。超过上述限度,在防洪总体安排、建设投资效益、管理养护维修和防汛安全风险诸方面部会产生很大困难。因此,许多主要江河要达到合理的防洪规划标准或对付历史特大洪水,就不能不采取暂时牺牲局部保全大局的方略,利用原来的湖泊洼地、部分农村或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地区作为临时分蓄行洪区,防止洪水失控,将洪水灾害限制在局部地区,尽量减少经济损失和社会影响,防洪标准受经济发展水平和国家财力的制约,在防洪规划中,常规防洪工程防洪能力的确定,分蓄行洪区的建设规模、运用标准、安全设施和使用后救济、恢复、重建等社会安全保障系统以及分蓄行洪区的经济结构、管理体制的合理安排,便成为防洪规划的核心和难点,也是防洪非工程措施风险管理的主要对象,必须考虑综合因素,充分论证。
(2)防洪工程的质量问题
防洪工程的质量是实现防洪规划目标的保证。许多水库安全标准达不到设计要求,质量低下,隐患病险很多,堤防基础地质条件复杂,多数未做必要处理,堤身隐患不清,填筑质量很差,水库调洪、河道行洪水位未达到设计标准就险情不断,甚至发生溃坝决堤,因此,确保工程质量是减少安全风险最重要的条件。江河堤防随着防洪标准的提高而加高加固,堤防越高工程质量越难保证,消除隐患越加困难,高水行洪时险情越易发生。因此,依靠工程措施提高防洪标准,既要考虑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的制约因素,又必须考虑防洪工程本身质量保证样度和防汛风险增加所带来的不利影响。
(3)工程体系的管理
防洪体系形成后,能否真正发挥作用,关键在管理工作。防洪体系战线长、情况复杂,既经常受各种自然因素的破坏,又受各种社会经济活动的影响和人力设置行洪障碍。各种破坏如果不能及时养护维修,各种障碍如不能及时清除,可能从对局部的影响扩大到对整个系统的安全造成危害。大江大河更突出的问题是分蓄行洪区的管理。分蓄行洪区既是防洪设施,又是居民生活生产基地。在规划设计和管理中必须对其上地开发利用程度、经济结构、生产方式和基本建设要有所限制和提出特殊要求,使之既能保证不使用年份居民的正常生活生产,又能在分蓄行洪时尽量减少破坏损失,同时还要考虑运用后便于恢复和重建。必须将防洪体系的管理放在与防洪体系建设同等重要的地位。在防洪体系建设时,要为管理创造必要的条件。
(4)不断增强受洪水威胁地区居民承受洪水暂短淹没的能力
在当代科学技术和社会经济条件下,人类不可能完全控制洪水和消灭洪灾,每年都有一些地区发生超标准洪水,或某些河段发生意外事故,都有一定地区和居民受到不同程度洪水灾害。因此,提高受洪水威胁地区居民承受暂时洪水淹没的能力是减少洪水时人口伤亡,经济损失和社会影响的重要条件,也是防洪非工程措施的核心问题。提高居民承受洪灾能力的主要措施包括:
1)提高居民防灾意识,使他们确切了解居住地区遭受洪水的可能性和严重程度,宣传临时避洪减灾的各种办法,在遭受洪灾时,有必要的思想准备和应变能力;
2)在修建房屋和各种固定设施时,要考虑适应洪水暂短淹没的能力。在一般情况下,在遭受洪水淹没时,只要不房倒屋塌,能保住重要财产,则损失率要大大减少,灾后恢复比较迅速容易;
3)江河可能行洪的滩地、阶地,应尽可能保持其行洪能力,如果非利用不可,也应将永久居民迁出,土地用作体育场、停车场、公园等允许临时淹没,并易于撤退的项目;如果河滩居民多,迁移困难,就必须采取类似分蓄洪区的安全措施,在遭受一定标准的洪水时,允许行洪。江河沿岸是城市集镇聚集的地区,虽然通过防洪排水工程设施可将防洪、排水标准提高到较高的水平,但都有一定的限度,而且有不少城市集镇受自然条件和经济因素的限制,不可能达到很高的标准,因此要考虑建设“不怕淹的城市”。在城市集镇规划时要使供电、供水、通讯网络、对外交通干线和重要地下设施具有一定的抗御洪水的能力,在一般地区暂时淹没时,不对正常生活和社会活动产生重大影响。在当代科技水平和经济力量下,是有可能做到的。
(5)妥善安排防洪减灾的投入问题
防洪减灾设施的建设在我国将是一个长期艰巨的任务,必须按照防洪规划逐步完善和提高,使一个流域或一个河段防洪工程设施的标准能有计划的提高,使其发挥总体的效益,鉴于洪水灾害发生的不确定性,因此要防止大灾大投入、小大小投入、无灾不投入的被动局面。防洪减灾投入应保持一定的强度,使江河防洪能力比较均衡的提高。不少地方防汛抢险舍得投入,但对管理运行养护维修不能安排必要的经费;或修建防洪工程设施可以按计划安排投资,而对防洪的非工程建设则往往忽视,缺乏资金保证。这样就使防洪减灾的能力不能保持稳定,很难防止江河防洪能力逐步衰退的现象。国家在考虑防洪减灾的投入时,不仅要考虑直接经济效益,更须看到它的社会效益及其全部功能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要在安排防洪工程建设的同时,充分考虑管理运行、养护维修和非工程措施费用。国家对防洪减灾的投入在各种基础设施投入中,应适当超前,这是创造经济发展外部良好环境的重要因素。江河防洪减灾的能力,应当是一个长期持续增长的过程,国家必须有全面的规划和安排,使防洪减灾逐步适应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防洪减灾是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撑条件,是一种增强社会经济发展抗干扰的能力,是保持发展稳定性的重要因素。要通过防洪的工程措施和非工程措施,尽量减少经济损失、社会影响和环境破坏,同时不断增强受洪水威胁地区居民承受暂时洪水灾害的能力,使绝大部分地区在绝大多数年分不受或少受洪水灾害,使每年受灾的部分地区居民能在较短的时期恢复重建,并保持社会稳定,这样就能保证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现。
- 上一篇:工程招标投标概算管理论文
- 下一篇:水资源安全对策研究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