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迁移民特点管理论文

时间:2022-06-28 08:50:00

导语:外迁移民特点管理论文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外迁移民特点管理论文

1崇明县移民安置情况

崇明县是三峡移民外迁试点安置县之一,位于中国经济最为发达的上海市。2000~2001年崇明县分两批共接收重庆市云阳县移民277户、1210人。落户移民从性别上分:男性590名,女性620名;从年龄来分:18岁以下的390名,18至30岁275名,31至45岁293名,46至60岁145名,60岁以上107名。其中,移民劳动力700名,占移民总人数的57.9%。文化程度结构见表1。可见,外迁移民多为中青年,但文化程度偏低,与崇明当地居民尚有一定差距。

表1三峡外迁移民与崇明县文化程度结构比较单位:%

落户崇明的移民人均1亩承包地、1分自留地,住房标准按上海市规划人均40㎡修建,高于移民补偿人均30㎡的住房标准。“三地”集中,离集镇距离在3km以内,交通便利,土地和住房条件大多好于当地居民。

我们对落户崇明9个镇的149户654位移民进行了跟踪调查。被调查移民均认为外迁后生产生活条件得到较大改善,移民满意度由大到小依次为住房、交通、水电使用、土地条件、子女入学、务工机会。

2崇明县外迁移民安置的特点和问题

2.1崇明县落户移民的特点和问题

2.1.1经济压力大

通过对149户移民落户后的困难调查发现,落户后移民的困难主要有经济压力大、生产不适应、语言不通、生活不适应。在149户移民中,有135户移民认为经济压力大,且有121户移民将该项列为落户后最大的困难,占调查户的81.2%。有89户移民感到生产不适应,75户移民觉得生活不适应,121户觉得语言不通造成较大的沟通问题(允许进行多项选择)。

经济压力大的原因有以下几方面:①由于迁出地与迁入地经济条件有较大差距,而移民户原有的经济基础又较差,落户后,移民基本都囊中空空,并且还欠有一大笔建房贷款。②落户后缺少现金收入。尽管在安置时,保证了每个移民有一亩土地,但土地收入太低。我们假设种植一亩水稻收500kg计,40%作为口粮,商品粮的收入约350元,而农本支出约需344元,可见农田收支基本持平,仅够口粮。同时,上海市社会各方面管理相对规范,对务工人员素质和技能要求较高,不可能象在库区可以从事简单的体力劳动以增加收入,因此移民非农务工增加现金收入相对较难。据对382名移民劳力调查,落户崇明县前有228名外出务工经商,而落户后仅171名,减少59人、近26%。按每户两个劳力推算,直接影响30户移民的经济收入。③迁入地消费高于库区2-3倍。据调查移民户均年收入在3000左右,而户均年支出却达3600元,支出大于收入,且主要的支出在子女教育方面。两年过渡期内移民尚可减免一些费用,两年过渡期后移民的开支,尤其是在子女教育经费上的开支对移民的压力将更大。

2.1.2移民心态复杂

(1)支持政府与依赖政府的思想并存

我们对移民同意外迁的原因和落户后的愿望进行了调查(见表2)。有较多移民选择了“为子女将来”和“改善生活”。但出乎意料的是有144户移民选择了“支持三峡建设”,占调查数的96.6%,而我们并未设计这一选择项。可见大多移民是支持政府的。但从表2可见移民在安排就业、资金帮助、子女教育等方面也对政府寄予无限期望。

表2移民落户后的愿望调查表(调查149户)户

(2)渴望致富与观望等待意识并存

三峡库区的地理环境恶劣,农民一年忙到头也仅能勉强解决吃饭问题。在调查中,为了改善生活而外迁的移民占80%以上。他们一方面迫切期望政府安排工作,提供生产技术培训和农业信息,但他们面对政府推荐的工作,总是嫌累、嫌苦、嫌待遇低,期待政府安排更好的工作。尽管他们有勤劳朴实、吃苦耐劳的传统,但他们顾虑重重:想自己去打工,又怕政府安排工作没自己的份;想接受政府推荐的工作,又怕以后推荐的工作比现在的好;渴望自己能早些致富,又怕自己再也得不到政府的补助。矛盾的心理使他们在彷徨中等待、观望。

(3)特殊公民思想与过度自我保护心理并存

移民一方面突出自己身份,觉得自己应该因此而获得政府和当地人的特殊照顾;另一方面他们又常常觉得当地人会因为自己是移民,而欺侮和看不起自己。过度的自我保护使他们极度敏感,于是他们总挥舞着拳头掩饰内心的脆弱。

2.1.3文明、法制观念淡漠

2001年8月,崇明县试点安置的移民频频滋生事端,袭击警察、砸毁警车,破坏绿化、挑衅法规制度等等。他们相信用拳头可以解决一切,认为砍几根树枝、打几场架是平常事,哪会触犯什么法规。文明和法制似乎永远不与他们相干。

2.2外迁移民安置工作的特点和问题

2.2.1移民安置问题出现的时间不在“时间的早晚”,而在“稳定和发展”

从跟踪调查了解到,上海市及崇明县对于移民安置工作高度重视,一是选派得力的干部做移民工作,民风纯朴的村组建安置点,确保了组织工作的顺畅;二是移民土地多从集体土地中调出,且对安置村组在国家补偿外另给土地补贴;三是上海市政府补贴每个移民一笔建房资金。显然,由于迁入地政府的积极参与和经济、政策上的扶持,有效解决了外迁移民安置中土地调整难、建房资金不足等问题,似乎移民外迁安置一切顺利。但从试点安置的移民身上,我们可以看到移民复杂的心态、对政府过高的期望,以及移民自身的素质,使外迁移民落户后的稳定和发展变得相当困难。因此,笔者认为,外迁安置较就地安置移民问题暴露的时间将明显后移。

2.2.2最大的利益冲突不在于土地,而是就业岗位的竞争

以前土地是农民的全部,土地的争夺是外迁移民与当地农民最大的利益冲突。因此解决好土地问题,也就解决好移民安置问题。但今天随着经济的发展,农田产出效益的下降,农民对土地的依附感越来越弱,甚至渴望脱离土地的束缚。因此尽管迁入地按照国务院的要求为每个移民调出一亩很好的地,但移民却不愿耕作。上海某镇甚至发生宁可稻谷烂在田里,移民也不愿收割的场面。移民不再会为土地与当地农民发生冲突。但移民在政府推荐下陆续就业时,当地农民发现移民抢占了自己增加现金收入的门路,利益冲突在就业岗位的争夺中再次产生。

2.2.3移民融通融合的主题是社会文化整合

相对于就业利益冲突来说,移民与迁入地社会文化的冲突更为激烈,且影响广泛而深远。移民来自山区,习惯自由散漫、用拳头解决矛盾;而安置三峡外迁移民的11个省市经济相对发达、文明化程度高、法制较为完善。三峡移民的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与迁入地有很大的差距。如果按社会正常发展,这种差距的消失需要一个很长的时间,但由于人口流动引起的这种差距缩短的时间却往往要短得多,其过程自然异常激烈。如果处理得好,这种文明的冲突将促进移民与迁入地迅速融合并共同发展,但处理不好,则可能延缓迁入地文明化进程,对迁入地已构建的文明和社会秩序产生威胁。

3三峡外迁移民安置中注意的问题

3.1补充制定外迁移民资格条件

目前对外迁移民资格审查主要是基于其移民身份的认定。但笔者认为还应当从是否有利于移民在迁入地的稳定和发展考虑,补充制定几条外迁移民资格条件。从落户移民来看,多子女移民户最容易变成贫困户,子女偏多是造成经济压力大的主要因素;缺乏技术专长是创收的主要障碍;文化素质低、法制观念淡薄是移民难与当地融合的主要原因。为此,笔者认为在外迁移民资格确定时,应严格控制几种情况:一是多子女移民,如到上海的外迁移民不得超过两个小孩;二是缺乏技术专长,又不愿务农的移民;三是文化素质太低,犯有前科的人。即从迁出地控制好导致外迁移民问题的根源。

3.2努力为移民创造非农就业机会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工农业产品剪刀差的拉大,农村大量富余劳力转移己成迫切需要,为此我们无法要求移民只能困守土地,漠视移民要求推荐安排就业的呼声。外迁移民本身家底薄,与落户的11个省市的农民有很大差距。要稳定和发展,必须得有现金收入。因此,我们既要让移民种好地,解决好口粮问题,同时应努力为移民创造非农就业机会,将移民纳入全市农村富余劳力转移问题集中统一考虑。这并非超出农村移民安置工作的范围,而是移民稳定安置的要求,也是将移民送上勤劳致富路的引桥。此外,刚刚迁入的移民不习惯迁入地规范的管理和严格的要求,对就业和创收有很大影响。笔者认为只要移民的需求在法律、法规、政策允许范围,迁入地应降低门槛,多帮助、鼓励、支持移民开展多种经营,走勤劳致富之路。

3.3加强教育培训

对移民加强教育培训,是帮助转变观念,提高劳动生产技能的有效途径。从表2可见,对“生产技术培训和生产信息”需求的移民户多于希望“减免农业税”、“保证子女教育”、“提供贷款”的移民。可见,移民对技能的渴望高于对资金的需求。笔者认为应充分调动移民的积极性,根据不同时间、不同年龄段、不同的市场需求为移民提供及时的技能培训和生产信息。其次应加强移民法制教育,减小文明的冲突,使移民能平稳地渡过社会整合期。

3.4完善后期扶持政策

既然外迁移民安置的问题主要是稳定和发展,那么后期扶持对于外迁移民尤为重要,可以说是外迁安置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对外迁移民的扶持政策和扶持资金,多集中在两年过渡期,过渡期后的扶持政策尚是一片空白。未来10年的扶持资金的使用途径也不明,具体措施未定。为此,笔者建议加快制定国家对三峡移民的后期扶持政策,明确具体操作方式。同时安置地政府也应继续对移民予以关心和资助。上海市已将移民纳入农村保障体系,可按规定享受低保。

三峡移民外迁安置是一种新的模式,也产生了很多新的问题,但只要我们本着对移民负责、对社会和历史负责的精神,认真研究、积极应对,三峡外迁移民安置将会是一次成功的移民安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