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议武德对精神文明建设的影响

时间:2022-05-18 04:40:00

导语:小议武德对精神文明建设的影响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小议武德对精神文明建设的影响

论文关键词:传统文化;武德;精神文明;伦理思想

论文摘要:中华武术是我们民族传统文化遗产之一,它在形成与发展中,同时也对人们的精神文明起着深远的影响。本文着重分析了武德观念对精神文明建设影响,并提出武术在走向世界的今天,武德和精神文明的培养也必须同步进行。

博大精深的中国武术是在中华民族特定的社会历史环境和文化背景中发展起来的,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深受民族文化精神的滋润和哺育。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柱。党的十六大报告中也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和精神,着力提高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培育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要求的“四有”公民。”在改革开放的今天,面对世界各种思想文化的激荡,把开展武术这个传统体育项目与创造绚丽多彩的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有机地联系起来,把武术道德教育与精神文明建设有机地结合起来,把弘扬民族文化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文化建设的重要任务,必将对提高全民族的思想文化素质和道德修养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武德与诸家思想

武德,指“止戈为武,尚武崇德”,是习武者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武德”一词最早见于春秋战国时期左丘明所著《左传》。他提出:“武有七德,禁暴、敢兵、保大、定功、安民、和众、丰财。”随着时代的发展,武德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习武群落中,有着不同的具体内容;但其主体精神则有相对的稳定性和延续性,为不同时期的习武群体所认同。

春秋战国时代诸子并起,百家争鸣,学术兴盛,文化繁荣,是中国古代文化史上的黄金时代。先秦诸子奠定了辉煌的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基础,也赋予了中国武术丰富多彩的文化内涵。不仅在当时是武术体系得以形成的重要历史条件,而且成为中国武术两千多年来不断发展的思想源泉。以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公元前551一公元前479年)为创造人的儒家学派,对中国武术有巨大而深远的影响。儒家思想的核心是“仁”,它的内涵就是“爱人”和“忠恕之道”,这同时也是武术伦理思想的核心。而武术是战斗的力量、杀伐的手段,就必须纳人一定的伦理法则之中,这是中国武术伦理色彩浓厚的根本原因。在武术文化中,崇尚伦理、讲求仁义忠信是其鲜明特色。这一特色,至今仍使中国武术在世界人们的心中不仅仅是技击、健身之道,更成为精神修养、人格净化的一种途径。

在先秦诸子中,与武术有更多联系并得到“侠”的称号是墨家。墨家学派创始人墨翟(约公元前479一公元前381年)为战国初杰出思想家、教育家和军事家。墨家主张兼爱、非攻、尚贤、节俭。但在战乱频繁的时代,墨家祟尚武力,主张以武力反对一切侵略与不义。《墨子》书中有“备城门”、“备高临”、“备梯”、“备水”、“号令”、“杂守”等十余章,详述守卫城池、防御敌人之战术理论方法,对军事武艺有重要意义。而墨家子弟均精通武艺,并格守信义,重人轻己,重义轻生,慷慨侠义之士。墨家门徒的信义武勇与慷慨赴死的精神,正是中华文化二千余年来与武术有着紧密联系的“武侠”的历史渊源。

二、武德与民族精神

武术是中华民族智慧结晶的一部分,它不仅具有强身健体的作用,更有修身养性的功效,而武德教育中寓予的深刻的民族精神,也将激发着习武者自强不息、奋发向上。近百年来,我国饱受帝国主义欺凌,许多爱国的武术家,以高尚的武德情操和精湛的武艺,挺身而出,使那些帝国主义列强不敢在中国的领土上耀武扬威。历史上具有祟高民族气节的习武者举不胜举,如戚继光、岳飞、瞿元甲等都是武德高尚的英雄,他们为了国家和民族的兴亡,不惜牺牲了自己的生命。而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同样有许多练武术的人,他们不仅能够自觉地遵纪守法,更能够见义勇为,遇到坏人、坏事,挺身而出,奋不顾身。当前,改革开放带来了经济腾飞,人民物质生活水平飞速提高,但尚武崇德,发扬民族精神,还是武德的基本原则。在其发展过程中,从最初维护民族利益的道德观,到现在把国家民族的利益放在首位,这种冲破单一、狭隘的道德思想,终于使尚武与尚德紧密结合,构成了中国民族精神的主体。而社会主义条件下形成的现代武德,屏弃了封建腐朽的东西,继承了精华,把武德教育与爱国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将武德教育提高到塑造民族精神的高度,成为社会主义道德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炎黄子孙,其体现民族精神也包括热爱祖国文化、热爱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广学博览祖国的传统文化知识等,为宏扬中国文化和精神作出自己的贡献。

三、武德与道德修养

恩格斯认为:“人类道德的需要,无非来自于人类自身维持生产、分配、交换产品的共同秩序的需要;人类行为的道德准则,不过是人类生产、分配和交换的共同行为的概括和表现。”“道”原指路径,后引申为原则、规律、本质、真理等;“德”原指顺其自然,不违背自然原则发展,后引申为发展的目标、框架等。道德就是人类社会生活中所特有的,由经济关系决定的,依靠社会舆论、传统习惯和人们的内心信念来维系的,并以善恶进行评价的原则规范、心理意识和行为活动的总和。道德修养是我国源远流长的历史传统,是公民道德教育的基本内容,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和原则。它是人的一种最重要的品德之一,是一个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条件。

武德与道德的关系实质上是小道德与大道德的关系。在中国传统道德基本概念里包括:四维(礼、仪、廉、耻)与五常(仁、义、理、智、信)等,而这些,是习武者在社会活动中所应遵循的道德规范和所应有的道德品质。传统的武德中讲究“学拳以德为先,凡事恭敬谦逊,不与人争,方是正人君子,学拳宜作正大之事,不可持艺为非,以至损行败德,辱身丧命。”强调习武者要仁爱、守礼、忠诚、谦让和宽厚。而“德以艺生,艺以德显”,武艺精湛,也是习武者在武术事业上高尚武德的反映。如今,武术是一门技术,更是一门科学知识,只有把武德教育贯穿于技术教学训练的始终,才能收到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最佳效果。武德修养不仅要继承发扬如上所述的优秀品质之外,还必须结合当前改革开放,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特点,针对社会中存在的与精神文明相违背的消极现象,树立正确的武德思想和行为规范,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审美观、苦乐观和道德观。一个没有良好诚信品德的人,不可能有坚定的理想信念;一个在平时不讲诚信的人,在关键时刻不可能为祟高的理想信念作出牺牲。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今天,我们理应养成诚实守信的道德品质,才能忠诚于国家和民族事业。

四、武德与教育

辛亥革命后,人们对于武术的认识,随着新、旧思潮的交锋和体育界土洋之争的展开而逐步深化。一些社会名流认为:“火器输人中国之后,国人多弃体育技击而不讲,则致社会个人积弱愈甚。”于是纷纷提倡技击,振起尚武精神。这一时期的尚武之风正与当时的国民教育相吻合。一些学校相继在体育课中增添武术课,或开展课外武术活动,在学校运动会中增列武术表演和比赛。一些教育家认为,列武术为学校课程内容的条件已经具备。19巧年4月,在天津召开的“全国教育联合会”第一次会议上,通过了北京体育研究社许禹生等提出的《拟请提倡中国旧有武术列为学校必修课》议案。教育部明令“各学校应添授中国旧有武术。”至此,源远流长的中国传统项目,正式进人学校教育,成为学校体育课程中的一项内容。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党和政府把学校体育作为培养全面发展的新人的重要方面,武术作为优秀的民族文化遗产受到重视。为了更好地继承和发扬这一宝贵遗产,武术被列为大、中、小学体育教学内容和体育院校(系)的专、选课。2004年4月,、教育部在《中小学开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实施纲要》中明确提出:“体育课中应适量增加武术等内容。”把武术教育作为开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的实施途径。其实,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一直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课题。中宜部、教育部之所以开始着手在青少年中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是因为在相当长一段时间里,我们大、中、小学偏重应试教育,而忽视素质教育,致使包括大学生在内的青少年一代对中国传统文化知之甚少,甚至出现数典忘祖的个别现象。由此导致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倾向在我国各个领域的蔓延,传统文化的价值观念受到冲击和挑战。这种世界观、价值观对青少年一代影响颇大,他们一旦失去优秀外呢化与高尚精神的引导,势必茫然不知所措。在这种情况下,在青少年中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就成为势在必行了。除了语文、历史、思政等课程中渗透民族精神教育外,以文化教育和身体教育有机统一的武术教育就显得非常重要了,因为武术承载了众多传统文化的有机内容,武术教育就是一种全方位的传统文化教育。在武术教育中,充分发挥它的教与作用,使其能够为弘扬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凝聚力作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