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田蒙作品《随感》有感

时间:2022-04-03 11:24:00

导语:观田蒙作品《随感》有感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观田蒙作品《随感》有感

摘要:本文介绍了法国文艺复兴成熟时期的代表作家蒙田及其主要作品《随笔》。通过细致的分析,向读者逐步展现出这位法国十六世纪的贵族名人作家的外貌、精神面貌、哲学观、人生观、道德伦理观、政治和宗教观、教育方法以及文学艺术方法,反映出当时的各种思想和文学主流。

关键词:蒙田;《随笔》

一、蒙田生平

蒙田(Montaigne)1533年生于法国西南部的一个贵族家庭,先后学习了两年哲学和法律。21岁时任地方援助法庭的委员。后进入波尔多议会。1568年,他的父亲去世,他继承了祖上的庄园。他立刻放弃了议员的职务,隐居在乡下,成为蒙田园主。他阅读量很大,还做评注,并把自己对所读章节的思索加以整理。1508年3月,《随笔》(LesEssais)在波尔多出版了两卷。

1580年6月22日,他到巴黎拜见了国王亨利三世,然后穿越洛林地区、阿尔萨斯地区,到了瑞士,游遍瑞士。在德国南部快速穿越,到达意大利。在意大利他逗留了近一年,游遍了文明古国的每个角落,并获得了波尔多议会的通知:他已被任命为该市市长。11月30日,他回到了自己的城堡。

他一上任,就显示出政治上的才华。他向国王亨利三世上书人民不堪忍受重负的疾苦,与宗教革新派谈判;期间,波尔多还发生了鼠疫,他的市民“像苍蝇”一样死去,这使他对人类的处境进一步进行思考。

1586年初,蒙田重新回到自己的图书室。虽然没有完全放弃政治生涯,但他重新整理并补充了1580年出版的两卷书;他又写出了新的厚厚的第三章并组织成第三卷。1588年7月,他把三卷《随笔》交给巴黎一家出版商出版。

蒙田的最后几年过得很安静。1592年辞世。

二、蒙田的主要作品《随笔》

1560-1598年,法国发生了长期的宗教战争。在这段动荡的社会年代里,文学界与现实发生了密切直接的联系,促进了讽刺诗歌、编年史、政治批评文章的发展。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蒙田的作品,它给人以智慧的启迪。《随笔》是他的代表作,标志着法国文艺复兴的成熟。《随笔》在其作者没有谢世之时就取得了相当大的成功,这部作品再版数次,1603年被翻译成英语,传入欧洲的所有国家。在法国,蒙田有很多弟子。他的影响持续了两个世纪,遍及所有的文学领域,首先影响了17世纪的大作家们,而后又影响了18世纪的哲学家们。在今天,他的思想仍然深深地影响着多数法国人的人生观和处世原则观。

1.蒙田在《随笔》中的自己

首先,是对自己的外貌描写。蒙田用极入微的手法描写自己的外表,没有自夸,而是如实表达。“身材矮小而结实;脸颊丰满而不胖;气色介于快乐和忧郁之间;血色中等偏热;身体健壮而轻捷……”[1](P136)他不具备一个贵族所拥有的一切优点:在身体锻炼方面他缺乏轻捷灵活,不具备游泳、击剑、杂技、弹跳的任何素质。他字写得差,书读得更不行。他不会正确封信封、不会削笔……总之,他是个“笨重、懒惰、无所事事的人。”[1](P137)但是,他又是一个体质健壮而有耐力的人:他是一个优秀的骑手,即便是生病了,他还能骑马行走八至十个小时。

其次,是对自己的精神面貌描写。蒙田是一个文雅的享乐主义者,崇尚自由,钟爱享受。对自由的热爱是蒙田精神面貌的最显著特征。他一直都很注重保护自己的自由,他可以置任何事情于不顾,而“读一份合同或者去翻满是灰尘的废纸堆”;为了不让自己站在国王和大人物们的保护伞下,他拒绝在宫廷里生活。当他负责公众事务时,他想着别人,也想着自己。而追求享乐的蒙田尽可能享乐,从而逃避世界的喧嚣。他的年轻时代,是在热爱生活与丰富生活的热情中度过的,他热衷于享受生活中的包括物质的和精神的所有乐趣。

再次,是对自己的知识形象的描写。他把自己说成是虔诚的人文主义者,但同时也是一个兴趣偏好者。所谓人文主义者,表现在他的文化素质很高,读书是他生活中最大的乐趣,他把自己图书室的书读了一遍又一遍;即便是在旅行途中,他也带着书阅读。他喜欢用拉丁语写作的作家,特别是那些能够启迪他的判断能力和丰富他的人生知识的诗人、史学家和伦理学家。而所谓兴趣偏好者,则在于他这位人文主义者和他所蔑视的学究们没有任何共同点。他认为那些人所掌握的字面知识虚无而无用,远离了简洁自然,阻碍了人们的视野。蒙田喜欢单纯,讨厌专门化,因为专业性越强,离人类的真理越远,人们享受到的乐趣就越少。所以作为一个兴趣偏好者,蒙田在知识方面的兴趣也很广泛:他偏好简单、反论(与一般的见解相反)以及众人所不能的各种情绪描写。最后,他把自己描写成为类似于十七世纪伏尔泰笔下的“老实人”①的形象。蒙田不仅仅只是一个埋在书堆里的人。他喜欢独弧,但也尝到了社会生活的欢乐。

2.蒙田在《随笔》的思想

蒙田并不是一个真正的哲学家。他的思想过于灵活,因此形不成一个体系。然而他对问题的思考却颇具深度。在他的《随笔》中我们可以发现,其中有一种生活的艺术,一种政治和宗教派系、一种教育方案。

首先,是生活的艺术。在蒙田的眼中,继承古代的智慧,一个大问题就是幸福观。他试图解决这个问题,确定自己在死神面前的态度,调整自己的生活。蒙田很早就告戒人们对斯多葛派(苦行主义)的哲学思想进行思索,要不停地想到死亡而不对其感到惊奇,从而造成一种奇怪的迷乱。他总结道:“要倾听自然的声音和教育,自然教育人们说死亡并不可怕;是生命的尽头,而不是生命的目的,”[1](P159)事实上,他的生活艺术就比较适合他的性情:那就是在他身上有一种非常自然的道德,在不影响主要任务的情况下,放任自己的个性。

其次,是他的政治和宗教观点。蒙田的其它观点也是建立在他的“顺从自然原则”观上。政治上,即无政府个人主义;宗教上,即全然不信教。蒙田极为忠心地为自己的君主服务:“观察国家的法律是规律中的规律”。[2](P34)另一方面,作为一个改革者,蒙田站在人文主义的立场上,评击司法的残酷,特别是折磨人的酷刑。他反对殖民主义的无耻行径。作为怀疑论者,他能预测偏见,作为保守论者,他走在同世纪人的前列。

再次,他的教育方法。蒙田从自己所受的教育,探索了一些教育方法,在《随笔》的《论孩子的教育》一章中,蒙田指责学校忽视了对学生在卫生和道德品质方面的教育,采取的教育方式是填鸭式的学究式,过于注重记忆法,强求严格的纪律性,他想出了一个个人、自由的教育计划,通过合适的身体训练,可以增加学生的身体素质,从而达到一个贵族应具备的体格;通过道德教育课程实践,形成学生的性格;通过直接教学(课程、对话、阅读、旅行),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

3.蒙田的语言和文笔

蒙田是一个为兴趣而写作的人。《随笔》的语言和风格反映了他的真实面貌:在随意的外表下面,蕴藏着一种精雕细凿的艺术方法[3](P56)。

首先,在语言方面。他的语言丰富,用词严谨。主要用法语语言宝库里的词汇,他的词汇很肯定,他喜欢大众语言中的优秀词汇,他也从法语化了的拉丁语中汲取营养,运用到法语中,从而丰富了法兰西语言,增强了法语的实力,同时谨慎地运用土语词汇。

其次,在文笔方面。蒙田的文笔和他的性情一样,具有三个主要特点:自然、动感和色彩。蒙田文笔风格的最明显之处,就在于他运用了并列暗喻手法,把最普通的道理贯穿于耐人寻味的方法中。

结语:综上所述,蒙田的描写和分析是从非常客观的角度为出发点的。正因为如此,他的作品才会受到几百年来各国人民的热爱,而他自己的个人魅力也一直被后世所推崇。

注释:

[1]“老实人”是法国十八世纪哲学家伏尔泰的名著《老实人》中的主角。他的一生充满了厄运,但是他对待生活的态度却充满了乐观主义精神。

参考文献:

[1]P.G.Castex,P.Surer,G.Becher.Histoiredelalittératurefrancaise.Paris:Hachette,1985.

[2]A.Thibaudet.Montaigne.P.P.F.Gray.Paris:Gallimard,19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