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文化产业发展研究论文
时间:2022-01-26 02:11:00
导语:民族文化产业发展研究论文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第一,文化产业的全球化导致了非西方文化在全世界的复兴。美国当代著名的国际政治理论家亨廷顿认为“在一个日益全球化的世界里(其特征是历史上从未有过的文明的、社会的和其他模式的相互依赖以及由此而产生的对这些模式的广泛意识),文明的、社会的和种族的自我意识加强了”,这种自我意识的加剧对企图实现西方文明全球化的西方国家毫无疑问是一种极大的不幸。因为“随着本土的植根于历史的习俗、语言、信仰及体制的自我伸张,西方文化也受到了侵蚀。现代化所带来的非西方社会的日益伸张,正导致非西方文化在全世界的复兴”。非西方社会,尤其是东亚与阿拉伯世界,拥有与西方极为不同的文化传统,随着其权力的自我伸张的增强,它们与西方在价值观念和利益方面的冲突日益增多和加剧,导致非西方社会的复兴。
第二,全球化促进了本民族文化产业的发展,随着全球化的发展,西方社会极力利用全球化并依靠其发达的文化产业与信息产业优势来压制中国儒家文化的发展。通过实施“知识产权”战略进行文化产业扩张与侵略。它以保护知识产权为借口,凭借自己的文化产业优势在全球纵横,倾销文化产品与传播西方文明,以贸易自由化为借口撕开经济和文化壁垒,凭借其在多媒体、互联网络、卫星传送等方面的强大优势对全球进行文化扩张、侵略与殖民。近年来,在一些发展中国家兴起了发展民族文化产业以“反文化倾销”、反“后殖民文化”的浪潮,正是对西方文化产业企图垄断全球文化市场、冲击民族文化的回应。
第三,全球化引起了各民族和各个国家高度重视文化产业的发展。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家詹明信认为:“这股全球化的发展倾向,直接因美国的军事与经济力量的不断扩张而形成,它导致一种霸权的成立,笼罩着世界上所有的文化。从这样的观点来看(或者从由来已久的阶级历史的观点来看),在文化的背后,尽是血腥、杀戮与死亡,一个弱肉强食的恐怖世界。”全球化在某种意义上就是帝国主义凭借其资本与技术优势对其他国家进行的文化侵略、扩张而已。此外,发展中国家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求与落后的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也为文化帝国主义的渗透与殖民创造了条件。西方国家为了达到击溃不同国家对传统民族文化产业的认同,利用传媒手段对所谓的现代生活进行渲染,营造了一种现代化的生活情调,这使得不发达地区的人们无比羡慕与渴望。在西方媒体的劝说与诱惑下,人们试图放弃本土的生活方式而追求西方现代化的生活方式。对此,引起了各民族和各个国家的高度重视文化产业的发展,积极应对西方文化的全球化。
全球化固然为民族文化的发展创造了一种新的契机,但其本质决定了对民族文化产业发展有极为严重的冲击。“由于大量主要是来自美国的华而不实的商业及媒介产品之倾销肆无忌惮,致使许多国家正宗的、传统的以及地方色彩的文化为之沦丧”。西方国家通过文化资本的手段对发展中国家实行扩张与侵略,并把其他国家的文化运行纳入自己的文化体系,形成一种文化垄断与文化殖民化的现实。正如美国宾汉顿大学教授佩查斯在《20世纪末的文化帝国主义》中所说,文化帝国主义就是“西方统治阶级对人民的文化生活的系统渗透和控制,以达到重塑被压迫人民的价值观、行为方式、社会制度和身份,使之屈服于帝国主义阶级的利益的目的。”在全球化视域下,文化帝国主义所表征的是帝国主义在文化产业上的一种新的霸权,主要表现在:
第一,不同民族国家文化产业的同质化发展。世界市场的形成,“过去那种地方的和民族的自给自足和闭关自守状态,被各民族的各方面的互相往来和各方面的互相依赖所代替了,物质的生产是如此,精神的生产也是如此。各民族的精神产品成为公共的财产,民族的片面性和局限性日益成为不可能,于是由许多种民族的和地方的文学形成了一种世界文学”,文化产业的民族性与地方特征逐渐消失,而世界化与同质成为一种主流。文化批判家黑默林在《文化自立与全球传播现象》中认为全球化进程是一种“世界诸多文化体系的萎缩”过程。
全球化不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必然“携带者”,而是资本的全球流动形成全球统一的市场文明体系,作为“经济——文化复合体”,全球化不仅使物质产品走向世界,而且文化产业随之流动。全球市场的统一不仅包括物质产品市场与物质消费,而且包括文化产业市场与文化消费。西方国家企图通过物质与文化商品的全球流通把全世界各民族固有的文化品味、生活方式、审美等文化传统与经验消融掉,而形成一种同质化的——西方化的文化风格。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已深刻地感受到了文化产业全球化所形成的文化同质化的浓郁气息。在物质文化领域,麦当劳、可口可乐、阿迪达斯、皮尔卡丹摩天大楼等成为都市饮食、服饰、建筑文化的主流在精神文化领域,摇滚音乐、通俗歌曲、音乐电视、好莱坞电影、迪斯尼卡通、女性主义甚至文化产品市场化、审美文化生活化、享乐化、消费化等正在改变我国传统的生活方式、审美情趣、艺术理念等文化品味。学术领域从形式到话语的方式也都表现出鲜明的与西方划一的色彩,全球化确实使我们民族的文化更加开放、更具有世界风格,而民族气息与中国特色也在日趋萎缩和消失。
第二,民族文化面临着被西方文化产业同化的命运。西方的社会意识形态通过资本的全球流通渗透到世界各个角落,并对各民族自身的文明风格加以改造与重塑,整合到西方文明的体系之内,形成一种全球文明西方化的格局。商品流通的过程实质也是意识即思想流通的过程,对某一产品的认同表达的是对一种观念的认同。全球化不但可以促进商品的全球流通,而且通过商品传播一种新的意识形态。这种新的意识形态会逐渐打破人们原有的主体意识,被塑造成资本主义所期待的消费主体,并认同跨国公司的消费意识。实际上意味着人们放弃原有的文化身份与文化认同,而接受新的意识形态。正如多夫曼与马特拉在《如何解读唐老鸭:迪斯尼卡通的帝国意识形态》中所说:“可口可乐可不是简单的事,在它背后顶着整个的上层建筑,充满了各色的欲望与行为模式,随之而来的是现状与未来的社会观以及对过去的诠释。”
全球化更多地表现为文化产业的全球运作。资本主义商品不仅占据着交流空间,而且还统治着人的思想领域。迪斯尼卡通、好莱坞电影、西部牛仔等文化产品并不是满足了“人类对爱情、性、暴力、神秘事物、英雄主义和财富的普通兴趣”,而是浸渍着意识形态与文化理念,如个人主义、享乐主义、性解放等,把某种意识形态压缩成文化快餐的形式让人们在轻松愉快的享受中潜移默化地接受,这比起意识形态教条的硬性灌输的效果更为明显。特别是互联网的全球贯通,不仅使人类形成了一种新的丧失的文化根基,而且出现了个体的迷惘与困惑,为电子媒体所编织的虚拟世界所控制。近年来,我国社会个人主义、物质主义、消费主义、性解放等社会思潮的流行固然有多种因素,但与西方文化尤其传播媒介的影响密切相关。无论文化传统如何悠久,但是面对西方文化全方位的强劲渗透,难免遭受为西方文明所同化的命运。
第三,发展中国家在文化市场主控权的削弱。全球化标榜着资本主义的价值哲学和资本主义文明的本质。随着世界市场的不断扩张、资本的全球流动、跨国公司的运行便是资本主义价值规律“流动空间”对“地域空间”的取代。市场准入的扩大,不仅会大量吸收外资投到中国文化产业中来,而且更会吸收大量的民营资本,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社会经济的发展,文化市场准入的范围还会有进一步扩大的压力,这不仅涉及到政府管理的职能和方式问题,而且还会涉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基本认识问题。
全球化意味着资本成为当代世界权力的象征。它对民族固有的政策、法规、制度等形成严重冲击,使其难以履行其正常功能,发挥其应有的效力,从总体上导致国家的文化产业规划、发展战略的权威弱化,干扰民族文化产业发展规划的推进,并造成文化市场的极度混乱。如何认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文化的功能和作用;如何熟悉运用世贸规则去规范市场,发展文化产业;如何引导外国资本和民营资本的投向;如何管理外国文化产品和文化经营活动等等,对我国来说都是一个新课题。如果管理和引导得好,对广大文化消费者,对从事文化生产和经营活动的投资者,对国家经济建设,都会带来很大的好处。否则,也能带来文化产业市场的混乱。
人类文明的戏剧性变化与崭新的文化产业空间的架构,既为民族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同时也提出了极其严峻的挑战。我们在文化产业全球化浪潮下,面对文化产业全球化的强劲冲击,尤其是资本主义文化的扩张与渗透,要有清醒的认识和切实可行的方针和措施,在学习和吸收外来优秀文化的基础上建设好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积极引导我国民族文化产业走向世界。
第一,发展民族文化产业应始终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发展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与时俱进的文化。在文化领域,指导思想是文化产业发展方向的决定性因素。如果一种文明不能有效地抵制另一种文明的入侵,如果一种文明不是积极主动地捍卫自己的文明,而是向入侵者敞开大门,那么等待它的就只能是被这种入侵的文明所取代。因此,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要坚持社会主义文化前进方向,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新高潮,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使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使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使人民精神风貌更加昂扬向上。”
第二,树立危机意识,加快民族文化产业发展。通过加快对内和对外改革,为文化的繁荣发展创造良好的市场环境。虽然我国民族文化产业发展取得了很大成绩,但文化作为上层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与中央的要求和广大人民群众的期望还是有一定距离的。在目前文化的建设和发展关键时期,我们一定要有危机意识。在发展社会主义经济的同时要防止文化帝国主义扩张渗透。面对文化帝国主义新一轮的扩张渗透与小康社会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这一现实,社会主义文化如不繁荣兴旺、不能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文化消费需要,资本主义文化就会乘虚而入、抢占文化阵地,实现其“文化演变”的目的。我们在抓经济建设的同时不能忽视文化建设,如果使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无法得到满足,就会为资本主义文化的大肆渗透创造可乘之机。
第三,繁荣社会主义文化产业才能有效地抵制文化产业全球化所带来的文化同质化对社会主义文化产业的消融。社会主义文化产业的发展状态与社会主义文化的命运乃至社会主义命运息息相关。虽然全球化需要民族文化的开放性和世界性,并且要求与世界文化接轨,但这并不意味着要丧失文化的民族风格与消融民族文化的个性。民族如果失去了对本民族文化风格的认同就等于失去了民族之根,民族文化如果丧失了个性就等于丧失了生命力。面对文化全球化的冲击,我们必须保持清醒的头脑,加大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力度,使民族文化在全球化进程中不被同质化所吞没。在当今世界一体化、全球化格局中,中国文化固然需要与世界文化对接,但有些范畴是不可能实现对接的,这是由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文化的不同性质决定的。如西方文化理念中的享乐主义、消费主义、个人主义等,社会主义文化绝对不能与之对接;甚至象被称之为普世性的民主、自由、人权等也不可能原封不动地移植。发展民族文化如果漠视文化的意识形态性,就可能导致对资本主义文化的全盘接受而造成社会主义文明的蜕变。
第四,发展文化产业应积极顺应新的国际形势,形成一种开放与多元的文化体系。在当今世界形势下,社会主义文化建设需要形成一种多元开放的品格,与其他民族文化进行沟涌对话。一种文化应该是一种多元化形态,由各种文化元素相互共存、相互转化、相互生成。发展民族文化产业不仅仅是一种高雅的修养,更应该与人们的现实生活联系起来。否则,不但会丧失文化产业发展的大好时机,而且还会导致与其他民族文化的冲突,给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外部环境抹上一层阴影。只有充分吸纳世界文化的先进成果并形成一种博大精深的文化体系,才能推动中国文化走向世界。
第五,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民族的文化认同与文化向心力、凝聚力,并向世界展示中国文化成就。民族的存在是以共同文化的信仰为基础的。在文化多元与政治民主化的时代,社会价值体系和共同信仰主要源于对民族文化的认同。国学大师张岱年先生也指出:“民族的自信心、自尊心,以对于本民族文化优秀传统的了解为基础。必须对于本民族的优秀传统有所了解,才能具备民族的自尊心自信心。”弘扬民族文化的深刻意义就在于此。
特别是对青少年一代进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人文教育,使其增强民族的自尊心自信心,形成对振兴中华文明历史责任的认同与使命意识,是实现中华文明振兴的重要人文保障。通过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向世界展示中国文化的伟大成就,不仅可以在全世界华人当中引起民族自尊心与自豪感,积极支援祖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而且还可以在儒学文化圈乃至全世界形成一种对中华文明的敬慕与认同。从而有利于和其他民族建立一种“全球性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寻求更为广泛的经济、政治、文化交流与合作以及对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支持,从而挫败西方敌对势力企图通过文明联盟来孤立我国的战略,使我国民族文化产业走向世界。
中华民族是一个伟大的民族,中华民族文化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灿烂文化,我们既不放过任何发展的机遇,也有信心迎接各种挑战。只要我们坚定不移地按照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的基本要求,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坚持以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要为基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就能形成以中华民族文化为主导的文化产业。
参考文献
[1]亨廷顿.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M].北京:新华出版社。1996.46,58
[2]詹明信.晚期资本主义的文化逻辑[M].北京:三联书店,1997.430.
[3]汤林森.文化帝国主义[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16.
[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7.
[5]丹尼尔·贝尔.资本主义文化矛盾[M].北京:三联书店,1989.60.
[6]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Z].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32
论文关键词:全球化民族文化产业机遇挑战对策
论文摘要:全球化对人类社会文明的影响已不再局限于经济领域,已经扩散到文化生活等诸多领域。在全球化视域下,民族文化产业正面临着空前的机遇和挑战,我们应当充分认识民族文化产业,积极寻求中国文化产业的发展出路,引导中华民族文化面向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