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关系探讨论文
时间:2022-12-25 09:49:00
导语:中日关系探讨论文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一.世纪末的中日交往
(一)小泉纯一郎参拜靖国神社――中日政治冰点的导火索
小泉自2001年上台后,先后于同年8月13日、2002年4月21日、2003年1月14日、2004年1月1日、2005年10月17日和2006年8月15日六次参拜了靖国神社。由此,中日之间的关系达到自中日正常化邦交以来最为冰点的时期。中方反复提出我国反对日本首相参拜靖国神社的原则立场,但小泉依然是我行我素,致使双方领导高层的会晤由此出现长时间的中断。
中日政治之间达到前所未有的冰点与在日本的政治界中不断传出中国威胁论,进而具体到中国军事威胁论等等一些防华、反华的言论;日本政府一再做出伤害中韩两国人民感情的事情等等,就笔者分析有以下几个因素:
(1)历史、地理原因:岛国视野与心里的强烈不安
在研究了些日本文献与现在日本文化后,笔者深刻认识到:日本的中国威胁论等反华言论从是出于:岛国视野与心里的强烈不安。
岛国视野。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致使日本的历史文明渊源只能从领国吸收,而它的领国也只有朝鲜与中国。朝鲜又是个长期依附中国的小邦,所以日本只能在各个方面学习效仿中国。而中国文明伴随着“侵略践踏”的成长,日本的文化无法从外部的“开国”而融入新元素,形成一个长期“自闭”型的成长,进而在日本人思维中产生极端双面性:一方面是封闭性、自大性、盲目性,一方面是谦卑性、反抗性、思索性。他们的谦卑、反抗、思索形成了日本优良的品质,而封闭、自大、盲目也导致了战后日本政治体制上的保守主义、右倾化明显,进而影响日本对华的态度。
强烈的不安。这个是源于日本与中国之间的微妙关系。在近代史上,日本大刀阔斧的明治维新改革将日本推向一个发展的高峰,战后的经济腾飞让每个日本人从心底里有了一种自我优越感,在上文中笔者提到日本思维中有一方面的盲目性与自大性,这两种心理在80年代的日本人心中迅速膨胀,而90年代的日本经历了失落的十年,从此日本经济一蹶不振。而此时的中国在经历了近代史上最饱受欺凌的时期后,以惊人的速度崛起,摇身一变成为国际舞台上又一颗新星。日本人心中害怕自己在亚洲地位受到动摇。日本索尼公司前会长盛田昭夫指出:“我们日本人为生存所困扰。我们脚下的地差不多每天都要震动。除了水,我们岛上几乎什么原料也没有,适宜居住和耕地的土地不到四分之一。因此对我们来说,现有的一切都是宝贵的。”这段话形象地反映了日本对于自身的强烈不安。日本害怕一旦中国强大起来,如果日本受到外来侵略的话,拥有这个最大的条件与机会的就是中国。
(2)文化原因:忠孝与仁之间的关系
为何在世界中被大家普遍认同的法西斯的战争是非正义的;靖国神社是日本军国主义象征的同时,日本民众却容易被右翼分子所迷惑,对首相毅然参拜靖国神社的行为不加以反省,更有甚者表示支持呢?
日本人的忠孝观念与中国不尽相同。了解这一次点就有助于了解为什么日本民众容易被右翼分子煽动蛊惑。受到中国儒家思想的影响,忠孝观念在日本也可以说是根深蒂固,但其与源头又有一定的差别。在中国的封建社会中,普遍所认为的忠孝是要有前提的,而且一切的封建制度思想的最终集大成的思想就是一个字:仁。皇帝要实行仁政,否则天罡伦理不容,任何人可以揭竿而起,自立为王。在中国的历史上,针对罪恶不仁之举而大义灭亲的人可以说是称道赞颂,但是放到日本的历史中,这绝对是难以想象。
从历史上看,日本的忠孝观与他们的“报恩观”是相融合的,更加无条件化、绝对化的。在过去,“忠”就是无条件地效忠天皇,现在这是效忠自己所在的公司、企业。19世纪30年代,日本学者曾提出所谓“忠孝一致”,后来逐渐发展成“君臣一体”、“忠孝一体”、绝对效忠天皇的“忠君爱国”的思想,这在战后仍旧影响日本人的思维。
由此可见,中国的的忠孝观念是基于“仁”字上,而日本的忠孝已经融合成一个字:忠。靖国神社对于日本人的含义是父辈为了天皇效忠的“忠”而安息之地,并不是“甲级战犯”的安置地。这就可以解释为什么一部分日本人,乃至前首相小泉纯一郎坚持要参拜靖国神社。
(二)后小泉时代的两次访华
(1)“破冰之旅”的背后意义
关于安倍晋三的“破冰之旅”,很多人对此抱有很高的评价。诚然,此次的访华的确是在一定程度上破开了这层“坚冰”,但也应该看到这背后的含义。
从中方来看,长达十年之久的政治冷淡到政治冰冷在经济上、军事安全上、外交上等多个方面对华有一定的影响。众所周知,中日之间的政冷直接影响到经济的发展,从经冷到经温,给双方的经济建设带来一定的障碍。中国正处于全面经济建设的时期,任何一个经济伙伴都是成为经济强国不可或缺的盟友,日本作为和中国一衣带水的相邻国家,双方应该在经济战略上具有高度一致性。任何一方的经济都会影响另一方的经济,所以,恢复中日经济发展是当前的一个重要任务。在军事上,日本处于太平洋与中国之间,介于美国在太平洋所布置的军事战略,如何捍卫中国在太平洋的安全必定要涉及到日本,那么与日本之间的关系就显得相当重要了。从外交上看,中国是走政治大国的路线,应当具有宽广的政治胸怀与政治气度。对于日方造成的中日之间的政治冷淡,做出一定的“政治让步”对于中国树立国际形象有一定良好的积极作用。
从日方来看,政治高层的一部分的人意识到了日本如果再一意孤行,无视邻国的要求,那么其外交将会处于困难的境地,也会受到来自“盟友”的压力,最后吃亏的还是日本自己。
从经济上来看,在最近几年,中国经济增长明显促进了日本对华出口和日本经济回升。日本经济界普遍认为,“日本经济的恢复性增长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中国的经济发展”,“日中贸易的增长对日本恢复景气做出了相当大的贡献”。所以,经冷的后果使得原本就相当不景气的日本想要恢复到他们经济的黄金时代是难上加难。而经济的长时间不增长甚至停滞不前引发巨大的社会问题,日本政治界可以用“内忧外患”来形容了。从外交上来看,日本更是处于一个被动的、尴尬的境地。现在全球几大势力中,只有美国对日采取庇护式的,而今美国被伊拉克战争拖累,经济疲软,石油飙涨,根本无法拉动日本经济前行。欧洲对日本不太感兴趣,欧洲更多的将关注投入中国,毕竟一个十三亿的大国所产生的影响力远远大于一个日本。而俄罗斯与日本关于领土问题上一直没有达成一致的意见。俄罗斯作为世界最大的能源出口国和黄金蕴藏大国,根本不受日本所动。日本作为美国坚实的东方后盾,现在根本没有自己的政治形象和立足之地。所以,尽快打开日本新的外交局面是未来一代日本政府迫切的任务,也致使促成了这次安倍的“破冰之旅”。
在安倍晋三访华期间,提出希望中日双方领导高层能够恢复对华的同时,在日本高层听到一些关于靖国神社不和谐的言论。对此,中方怀疑日方此次破冰之旅的诚意到底是多少?另一方面,中方也不难看出安倍晋三内阁的言论不能保持一致,多少可以说明安倍晋三内阁并不稳定,还不足以促成中日双方关系重新回到“72蜜月期”做出质的改变。中国政府也不得不为下届日本政府对华政策做好提前准备。
综上所述,从此次的破冰之旅,就笔者看来更偏向于中日外交之间的试探,很可能是日本政府对未来中日外交的政略试探,并没有更多的实质性的内容。
(2)福田康夫---亲华首相
去年年底,福田康夫访华,双方称之为“融冰之旅”。在谈到中日关系时,福田表达了自己改善中日关系的愿望。他表示,“我觉得春天已经到来,并希望尽可能地让这个春天长久持续下去”。在访问期间,福田康夫受到了中方高规格的接待。国家主席、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吴邦国和国务院总理分别与他举行了会见和会谈,双方就构筑和发展中日两国战略互惠关系达成广泛共识,并规划了两国关系未来发展。从这次良好的高层对华与中日双方安排的访问中,看出合作、感情、文化三个积极点,给人的确有“融冰”之感。
(3)后小泉时代的两位首相与小泉的关系
小泉与安倍师出同门,两人均是岸(信介)派,现今的森(喜朗)派。其政治思想属于右翼亲美一派。在对华政策上,两者均有相同之处。安倍被称为日本中生代政治家,保守色彩浓厚,曾在一些敏感的内外政策问题上发表过一些错误言论。2006年4月,身为内阁官房长官的他“秘密”参拜了靖国神社。上文笔者认为安倍的访华但其实并没有什么实质改善,上任后的中韩两国访问也是出于政治上的考虑与民间的压力。
福田康夫被日本媒体称之为亲华首相,是日本前首相福田赳夫长子,曾担任森喜朗内阁和小泉纯一郎内阁官房长官。他重视对中关系,反对小泉参拜靖国神社,后辞去内阁官房长官一职。不同与安倍的访华,福田对中日关系做出实质性的改善。此次的暖春之旅初以达到成效,双方对此都有高度评价。
安倍的下台福田的上台对于中日之间的关系是件好事,日本政坛也暂别小泉政治的影响,右倾得到一定的制衡,但其主力仍不可小觑。福田政府的岌岌可危很可能让右倾亲美派再次抬头,走入更加右倾的格局。
二.随着全球一体化的进程逐步推进,世界的格局已经有两极化逐渐演变为“一超多极”的格局。冷战后的结果:苏联的解体,使得美国不言而喻地成为了世界头号大国。然而,近几年的世界格局又在悄然生息地发生变化。
全球可分为几大势力:美国独霸美洲为一方势力;中国作为崛起的一个新兴力量为一方势力;普京上台后俄罗斯呈现了向上的势头,作为曾经与美国相抗衡的超级大国仍旧不能小觑,其为一方势力;欧洲各个国家形成了欧洲联盟在世界的舞台上也占有一席,其为一方势力;而日本作为亚洲中间的“西方资本主义”代表,它在世界扮演的角色颇为微妙,将它划为一方势力。在这大致明确的五方势力“关系”之中,最为复杂、暧昧不明的是:中日美三方的关系。
冷战结束后,新保守主义成为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政治舞台上的主流,日本在政治上呈现一片右倾的景象。小泉纯一郎于2001年上台后,中日之间出现了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前所未有的“冰点”阶段,不断发生的伤害中韩两国人民感情的事情,日本政府却仍旧无动于衷,将自己的政治形象破坏得一干二净。在日本形势越来越岌岌可危的时候,历经小泉、安倍、福田三任内阁。如果日本要成为一个政治大国、军事大国,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未来的日本首相任重而道远。
三.未来对日政策多元化
日本政坛的风起云涌让中日关系多变。长达十年的中日高层的冷淡时期,让中国与邻国之间的七大问题迟迟没有进展,于是有人就提出对日新思维的想法,希望能在艰难的中日关系中寻求一个突破口。(一)对日新思维
在中日关系处于冰点的时候,有人提出对日新思维,主张中国政府不要再拘泥于过去。什么是对日新思维?2003年,原人民日报评论员马立诚访日归来后在北京《战略与管理》杂志发表文章,认为中日应超越历史问题。稍后,中国人民大学教授时殷宏发表文章,提出中国外交革命与对日新思维,认为中国对日政策应着眼于整体外交战略,做出某些调整,其中包括为了舒缓对美外交的压力,不妨考虑在日本加入联合国常任理事国等问题的态度上适当做出一些调整。上述两种论点被总称为“对日新思维”,当时在中国国内受到了一定的压力。
在后冷战时代这个大背景下,国际互动格局特点呈现:“互动频密,敌我难分,各种势力无不对潜在敌对方保持高度警觉,但又注重接触,希冀在探索式的互动中视对方政策取向来调整自身政策;唯因如此,政策误判率极高,决策者每每将互动中的临界行为视为实质策略,并制定相应措施,由此导致恶性循环。”中日之间以往的外交事务中,中国政府过多地看到了中方对于日本在历史问题上错误态度加以强烈谴责,致使中日之间的政治降至冰点,经济也从“热”到“冷”。从现今的大力加强经济建设的政策来看,其对中国在亚洲的外交、政治、经济是绝对没有好处的,故提出了对日新思维。但在对待对日新思维的时候,应当正确理解中国的定位以及对日战略多个层面上的的分界线。
中国的定位是一个政治大国、军事大国。对日新思维的核心思想即是在中国退让一步的情况下,达到政治的和谐、经济的发展。如果将这个问题放到深层的战略层面上,那笔者就有一个问题:这对于中国的定位有所相背。作为一个政治大国,如果对于一个原则性的问题中国政府都能够退让,其会影响中国的政治形象和政治威信。作为一个军事大国,如果一个曾经具有军国主义思想的民族对于错误历史的认识中国政府能够容忍,等于默许其正确性,中国的军事正义将无处立足。
所以,在看待对日新思维上必须要理清楚一个概念,即是所谓的对日新思维是一个战略性的改善,还是一个实质性的改善。在国际关系上,战略性改善与实质性改善是相互交融的,并不相互排斥。从德法两国在战后的情况可以分为三种情况,先战略后实质、先实质后战略、实质与战略并进。由于历史的原因,中日之间无法像德法那样实施先战略后实质,而当今的政治也使得先实质后战略的方法行不通。所以,笔者主张不全盘接受对日新思维,而是采取战略与实质并进的方法:可退则退,以退为进。
(二)未来对日新式方针
(1)紧密的经济关系牵制日方高层
有一美国学者提出的中日之间的问题并非全然是历史遗留问题,这和笔者的想法不谋而合。中日之间一直存在的问题,笔者认为很大一部分是源于政治外交工作没有做好而导致的。后冷战世界格局相当鲜明地表明全球的根本动向与战略制定的基础是各方的经济利益。
2008年5月5日的《参考消息》中的国际论坛上,周永生(外交学院国际关系研究所教授)指出:中日交往不妨回避、搁置两国立场不一致的问题,努力扩大共同利益面。经济密切交往,可以增进相互的理解和共同点。
中日之间在地区上没有共同的战略利益,很容易在后冷战的世界格局下产生冲突与矛盾。那么,扩大双方共同利益面,在经济上拉紧双方的关系,那谁也反不了谁。如同中美关系那样,由于双方在经济上极度依赖对方,只要任何一方做出破坏性动作,最终会两败俱伤。借于各自的利益考虑,经济的确会牵制住一方过大的政治、军事动作。
(2)转换战略施压的角度
邱震海老师提出,若是中日关系要取得实质性的发展,其根本方法是破除日本区域战略性的框架。而所谓的区域战略性框架指的就是:日美同盟。笔者曾经看过一本关于日美之间的“合作”中间的民众心态的书,作者是一位离任的驻美日本大使。他指出,日美同盟这一战略性的决策将在未来50年甚至100年不变。其原因可归咎于日本民族性中一种:依附强者,却又时刻准备着挑战强者的心态。所以,破除区域战略性的框架就目前而言难度系数巨大。
在后冷战时期的全球化中,中国与美国关系处在一个半暗不明的外交状态,这对中日关系取得突破发展来说是相当有利的。既然日本仍然在某些方面追随美国、依附美国,那么中国政府可以趁此反之利用,以中美关系促中日关系的发展,用美国政府来牵制住日本政坛的对华举动。
(3)反思中国的外交战略,重点做好国际公关工作
上述,笔者提出战略与实质并进的方法:可退则退,以退为进。对日新思维上,涉及到对于历史问题就笔者认为可以做出一定的退让,当前世界的主题是和平与发展,中国目前最主要的就是经济建设。所以,中国政府应当着眼于未来中日的经济贸易交流、发展的问题,但就原则性的退让我们不应当采取。历史问题的退让,东海问题的回避也只是暂时的,乃是权宜之计,归根结底的最终目标是解决横亘在中日之间的七大问题。在“退”的同时,要促进中日的发展,进而使得“退”成为“进”的前曲。在福田内阁仍就掌权的时候,利用福田是亲华派的人士这个契机,达成中日两国之间长期僵持的领土问题、能源问题、战后赔偿问题等等。在实质方面,中国政府依然要敦促日本认清历史、承认历史。
日本如此无视领国的谴责,做出一而再再而三地伤害中韩两国国民感情的事情。慰安妇案件,民间赔偿问题,东海问题,钓鱼岛问题等等这些问题,对于尚处于社会主义的中国来说如果和日方交涉起来存在一定的困难,笔者认为是否能转换下角度,主要地还是从谈判与交涉入手,并且利用国际媒体的舆论、压力来敦促日本对于二战中各个问题的正确认识,以及对于中国东海问题与钓鱼岛这两者问题可以用世界权威组织、专业人士认定,或者得到其他国家的认可。笔者对于中国的国际公关工作认为相当欠缺,世界正出于全球一体化的进程中,发展经济的确应当放在首要位置,但是如果一味只给世界的舞台看到自己单方面的经济发展,很容易会造成世界各国对于中国认识的欠缺并且对于中国的印象只停留在他们曾经知道的中国,这对于中国处理国际事务是相当不利的。所以,中国政府应当多做国际公关,利用曾经参与过二战国家的媒体给予日方压力。然而,从3.14的西藏打砸抢事件可以看出中国在国外的公关工作是让人担忧的,一些西方的别有用心的媒体做出移花接木的不真实的报道,西方的人民却轻易相信这些报道。这值得中国政府好好反思中国在国际上的宣传是否到位,在各国人民心中是否树立了一个正确的强大起来的中国人形象。
四.未来中日走向是春暖洋溢中的坎坷之路
就目前的中日关系与日美关系的发展而言,无论怎么看,中日关系如果处理不当将成为中国成为大国、强国路上的一道阻碍。在双方没有共同战略利益的基础上与美国背后复杂的心里,更是使得中日关系是前途渺茫。笔者一直期望中日之间能够出现新的景象,并在未来的道路上共同进步。然而,就笔者浅薄地认为,中日关系在短期内的前景并不“乐观”,引用中国前驻日本大使徐敦信的态度为“谨慎的乐观”,很有可能出现回暖后继而又回到冰点的这种循环模式。对于横亘在中日之间的七大问题,并不如中国与世界上其他国家之间存在的外交、战略问题一般简单。它涉及到历史,文化观念,区域利益与世界政治格局的走向等等。
面对未来的中日关系,笔者认为应当采取的军事理论:战术上重视它,战略上忽视它。展开来说,战术上,中日关系对于中国的经济、政治、外加发展都是极其重要的,应当极力发展两国双边外交与贸易经济的往来,不但在政治高层形成良好互动,也同时应当在民间消除双方的隔阂。战略上,可以采取绕开直接的中日关系,直奔美国这个主题。只要在中美关系上处理好,对于中日关系,可以用美国的手来施压,就像美国拿日本作为幌子插手台海问题一般。
近日,主席在日本签署了中日第四个政治战略文件,打开了中日外交史又一新篇章。然而亲华政府的福田内阁支持率不断下降,未来中日走向仍旧迷雾重重。
【摘要】:本文简单论述上个世纪末小泉纯一郎执政的日本政府与中国政府之间的政治冰点背后的原因,以及安倍晋三的“破冰之旅”和福田康夫的“融冰之旅”的意义。并且对于未来中日之间关系处理提出新的方针,展望未来中日之间的前景。
【关键词】:中日关系后小泉时代对日新思维破冰之旅融冰之旅
【参考文献】
1.《中日关系二十讲》刘永江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2.《冷战后日本的保守主义与政治右倾化》张广宇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3.《中日需要“亚洲大智慧”——邱震海论中日关系》邱震海著同济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4.《岛国文化》陈伟著文汇出版社1992年版
- 上一篇:新农村工作建议及意见
- 下一篇:上海文化研究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