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餐饮食品安全监管论文
时间:2022-05-08 10:32:19
导语:网络餐饮食品安全监管论文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摘要】本文分析我国网络餐饮的发展现状,并指出网络餐饮食品安全监管中存在的问题及形成原因,对此提出“社会共治”网络餐饮食品安全监管的新模式。
【关键词】网络餐饮;食品安全;监管;模式
当今社会,网络和移动通信设备的应用已经与广大百姓的生活息息相关,网上购物、网约车、网络餐饮等也逐步被广大消费者特别是年轻的上班族和学生所喜爱,传统餐饮服务也借助网络、移动通信设备完成了从线下到线上的转换,具有互动灵活、方便快捷等特点,在拉动内需、促进就业等方面做出了巨大贡献。但随着网络餐饮的不断发展,不断频发的食品安全问题将其推至了风口浪尖。目前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存在着生产经营不规范、政府监管不到位、网络餐饮平台资质审查不到位,法律适用性不强等问题,长此以往,餐饮生产中将会存在难以控制的安全风险隐患。因此,开展网络餐饮食品安全监管及其新模式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我国网络餐饮的发展现状
网络餐饮能够快速得到广大社会消费者的喜爱,最为突出的原因就是它的便利性。它不受地理区域位置的限制,只需要通过手机等移动设备就可以完成餐馆位置的确定、菜肴的选定下单、订单受理投递过程的跟踪以及各种付款方式的选取等等,更能适应现代都市人员快速紧张的生活节奏,因此行业发展迅猛,规模也还在不断地扩大。但网络不仅仅是一种技术手段,更是一种经济生态[1]。当下网络餐饮的交易平台初步形成了由饿了么、百度外卖和美团[2]等几家大平台瓜分垄断竞争的格局。网络餐饮服务平台主要通过各式优惠补贴来吸引消费者,形成的用户容量越多越容易吸引经营商家的入驻,再以信息效应精准匹配经营商家供给和消费者需求,降低交易两者的信息搜寻成本。市场的多元化和个性化增加了网络平台之间的竞争,如何保持用户容量扩充和成本优势之间的平衡,需要网络平台的多重考量。
2网络餐饮食品安全监管存在的问题
2.1入驻商家实际经营状况堪忧。就理论而言,进入网络平台的商家总和应该等于餐饮实体店总和,但目前已经入驻的商家数量庞大,并分散在不同的区域,商家实际的规模大小和生产能力参差不齐,从业人员的素质也是良莠不齐,其中有一部分商家甚至连实体店都没有,又或者商家的店铺位置相对隐蔽,生产现场的卫生状况令人担忧[3],这样的情况下难免会出现无证无照经营等违法现象。此外,由于政府监管部门各种条件的限制,很难做到一一监管,特别是处于偏远位置或店铺较为隐蔽的商家。再者,过低的违法成本和失信代价也是不法商家屡禁不止的原因之一。2.2网络平台对餐饮商家资质审核不严。网络餐饮平台在扩张初期为了能吸引更多的商家和消费者容量,提升经济效益、抢占市场份额,会更注重入驻商家的数量和销售额,而不是商家本身以及生产食品的质量,由此可能会有意或无意地放松对入住餐饮服务平台商家资质的审核,疏于监管入驻商家的日常经营服务等,而平台内不合格商家的入驻则大大地增加了消费者信息辨别的成本。此外,网络餐饮平台上的商家主要由所在地市场监管部门管辖,目前我国几大主要餐饮平台总部位于北上广深等城市,对其他地区入驻商家的巡查和监管力度不足,并缺乏具有针对性和有效性的约束措施。2.3消费者维权信息堵塞。与传统餐饮服务质量的直观判断感受不同,消费者与网络餐饮服务之间隔着一个平台,信息主要来自于平台的公示,缺乏对商家真实经营状况的了解。当消费者权益受到侵犯时,需要花费很高的维权成本。网络餐饮平台为了防止用户量的流失,也会设立相应的投诉举报网络窗口,但往往会通过赠送虚拟优惠券的形式来解决消费者的权益补偿问题。这样的解决形式恰巧说明了网络餐饮平台对食品安全问题的不重视,不能真正督促解决餐饮商家在生产经营中存在的问题,也阻断了食品安全问题向政府监管部门的信息传递。另外,消费者也鲜少会向政府监管部门进行投诉或举报,减少了政府部门获得商家违法事实的信息,削弱了监管的及时性和高效性,增加了责任追究的困难程度。2.4政府部门监管力度不足。当下,我国政府部门的监管力度远跟不上网络餐饮行业的飞速发展。在网络餐饮发展的初期,政府部门没能严格审查入驻商家的资质信息,不少缺乏资质的商家在经营过程中出现了违法违规现象,严重侵害了消费者的权益。而政府监管部门的资源投入不足、技术和管理上也存在一定的漏洞,出现监管失灵的现象。这些问题随着网络餐饮的发展变得更为复杂,使得更多的环节出现了食品安全问题。加之政府监管队伍自身业务能力的不足,部分工作人员在检查和执法过程中浮于表面化、怠于履行监管职责,也进一步削弱了政府的监管力量。2.5网络餐饮食品安全法律体系不完善。《食品安全法》《网络食品安全违法行为查处办法》和2018年开始实施的《网络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办法》[4]都对网络餐饮服务的各方面进行了规定和说明,但在现实的监管过程中,仍然缺乏具体明确的配套依据和实施细则。食品安全关乎民生稳定,出现问题时食药、质检、工商、卫生等不同部门都可能介入监管,容易出现推诿责任或监管缺位的情况。法律法规以及标准的滞后性,是目前比较普遍也是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
3“社会共治”网络餐饮食品安全监管新模式
近年来,食品安全违法问题逐渐往复杂化、智能化的方向发展,面对这些新的挑战,我国目前主要采用的政府公权主导型监管模式呈现出了监管的困境。这种模式已经把大部分的监管力度放置于传统的餐饮行业中,同时承受着非常大的压力。而网络餐饮食品的零散性、复杂性更是加重了政府实地检查监管的难度。加上网络餐饮食品安全监管涉及政府、网络平台、商家等多个主体,且相互利益不一,对于这样的新型食品安全问题,仅依靠政府监管部门的力量,监管效果不尽人意。因此,由政府、消费者、网络平台、行业协会等共同组成的“社会共治”网络食品安全监管新模式应运而生。这种模式容纳的多个治理主体可以发挥出不同的信息优势,实现网络餐饮食品安全监管的无缝连接,提高食品安全治理绩效,降低公权机构的监管压力。主要有以下几个重点:3.1政府作为监管模式的主体,需承担主导作用。政府部门需要根据网络餐饮食品的特点组建专门的食品安全监管队伍,通过网络平台的信息收集和分析功能来健全风险评估和预警机制,日常中加强各部门间的食品安全应急培训和演练,确保各部门能顺畅协调沟通。再以社会多元主体和网络为基础搭建信息共享平台,做好信息通报的真实性和舆论公开机制的有效引导。政府部门在审批网络餐饮食品生产许可时,也可以利用网络全面推行证书的电子化,简化手续节省时间,加强监控以填补网络餐饮平台审查的缺漏,做好前期安全问题的防微杜渐。3.2完善食品安全监管法律法规细则。目前,与网络餐饮食品安全相关的法律法规主要有《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网络食品安全违法行为查处办法》和《网络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办法》[4],这些能为日常监管提供一定的指导意义,但各个地方的网络餐饮现状各不尽相同,需要结合本地实际情况进一步落实具体的实施细则,规范网络餐饮服务的行为义务和权限责任。3.3明确网络餐饮平台的监管参与义务。在监管过程中,网络平台应该严于律己、遵纪守法,充分发挥对规范监管作用。首先,在网络餐饮的市场准入上平台要做到“严进严管”的原则,商家必须持证入驻,违法则取缔经营资格。其次,网络餐饮平台可与当地食品安全管理部门合作建立监管体系,由其协助进行商家的实名登记、经营资质审核和日常卫生管理等工作。再者,可以建立一个网络监管平台,通过现代网络信息系统功能,记录保存和评估各网络餐饮商家的投诉、奖励等评分数据,主动从中发现食品安全问题并及时处理。此外,网络平台还可以承接政府监管部门的其它具体监管工作,做好职能辅助义务。3.4发挥行业协会督促作用。入驻网络餐饮平台的商家可以联合起来,采取行业协会的形式进行同类商家的相互监督。协会内可以制定行业标准用以指导商家的经营行为,规范内部秩序。协会除日常监管外还可以举办各类活动或培训,增强商家的自律和自我提升,培育行业团体的凝聚力,鼓励商家积极参与交流,集思广益为网络餐饮食品安全的监管提供建议。3.5鼓励消费者主动参与监督。一般而言,网络餐饮服务交易的金额较小,遇到侵权问题时,消费者在考量了实际维权所需的时间和成本后,往往会选择放弃。因此,想要提高消费者维权的积极性,最为根本是要降低网络餐饮服务维权的成本和便捷性。此外,政府部门可以利用大众媒体等更为新颖的形式积极开展维权意识的教育培训和宣传[5],使消费者成为网络餐饮食品安全监管的参与主体,增强消费者自身的维权意识和法制观念,当将来消费者遇到问题时能学会主动维护自身权益和健康安全,同时积极反馈给政府部门,助力于食品安全监管。
4结语
网络餐饮食品安全的未来关乎千家万户,网络不能是法外之地,建立新型而完善的网络餐饮食品安全监管模式势在必行。
参考文献
[1]程信和,董晓佳.网络餐饮平台法律监管的困境及其治理[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3):118-122.
[2]李雨桐,杜海玲.我国网络餐饮服务平台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对外经贸,2017(3):92-94.
[3]张秀芝,冯小勤.小型餐饮业监管难点与改进建议[J].基层医学论坛,2012,16(32):4330-4331.
[4]姜素芳,茅鸯对,卢子木.基于PEST的网络餐饮食品安全现状及监管对策[J].中国食物与营养,2018,24(7):29-33.
[5]王清柏.餐饮食品安全长效监管机制的几点探索[J].山东工业技术,2018(18):241.
作者:陆海明 单位:1.南宁新技术产业建设开发总公司 2.南宁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食品药品稽查大队
- 上一篇:管理会计在企业经营管理的作用
- 下一篇:计算机技术在食品安全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