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食品安全管理的现状及路径

时间:2022-12-09 08:44:33

导语:探究食品安全管理的现状及路径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探究食品安全管理的现状及路径

一、结果与分析

(一)食品安全知识的了解程度在谈到导致食品不安全的主要因素时,有36%的人认为是农药、化肥等化学品的使用,有40%的人认为是环境污染导致的间接污染,有56%的人认为是生产厂商生产出的假冒伪劣商品,有24%的人认为是销售者在销售时的恶意掺假。由此可以看出消费者在购买食品时会比较看重生产厂家而不是销售地点。而对于添加剂的存在,被调查人员中有11%的表示不介意食品中添加剂的存在,而有55%的人表示介意添加剂的存在,更有34%的人士是非常介意添加剂存在在食品中。每个年龄阶段对于食品中存在添加剂的态度也是不同的,其中有71.4%的年龄在45周岁以上的被调查者表示非常介意食品中添加剂的存在。

(二)食品选购安全的认知程度食品选购安全的认知程度主要是指从消费者在选购食品时所考虑的一些因素来研究他们的食品消费安全意识的强弱,主要包括了品牌、价格、质量问题等的重视程度,关注包装上的食品标签、选购食品的场所和日常的饮食习惯。从数据上看,当购买过的食品爆出质量问题时,有9%的被调查者表示还会继续购买,91%的表示不会再购买该食品。在45周岁以上的人群中有14.3%会再次购买,35-45周岁的人群中有5.9%的会再次购买,25-35周岁的有10.7%的会再次购买,16-25周岁的有7.3%的会再次购买。由此可以得出,虽然有些食品产生了质量问题,但还是有部分人士还是会依然购买该食品,其中有些可能是因为对食品的质量问题并不了解而购买的,但还是有部分人士存在着对该食品的偏爱和信赖。而对于包装上的食品标签,有93%的被调查者会查看生产日期,有47%的被调查者会查看品名、厂名、厂址,有92%的被调查者会查看保质期,有32%的被调查者会查看执行的产品标准,有50%的被调查者会查看质量安全(QS)标志,有43%的被调查者会查看配料表。由此可以得知,大部分的消费者购买食品时只注意其生产日期和保质期这种最为基本的信息,而对于执行的产品标准和质量安全(QS)标准,消费者并不是十分的注意,有些人更是不了解这些,甚至有些人并不知道这些。从这个方面可以看出我国对食品的产品结构、规格和质量检验是与广大群众脱钩的,国家的相关部门应该在这个方面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居民的法治意识。除了有10%的人并不在意食品购买的地点以外,有80%的人主要是在超市购买食品的,有4%的人是在小商店购买的,有1%的人是在路边摊购买的,有3%的是在市场购买的,还有2%的是在其它地方购买食品的。

(三)食品信息来源现今社会,各类食品安全问题频发,那么广大群众又是从何得知的呢?我们以本次问卷就这个问题也进行了研究。有13%的人是从各个方面得知食品安全问题的,有17%的人主要是从政府卫生部门得知那些食品安全问题的,有49%的人主要是从报纸电视得知那些食品安全问题的,有3%的人是从熟人地方得知那些食品安全问题的,有18%的人是通过网络得知那些食品安全问题的。而对于在购买食品时的信息来源的可信度,本次问卷也进行了调查。以政府卫生部门、店员摊贩、新闻媒体、熟人告知和自己经验作为信息来源来进行排序,有42%的被调查者认为政府卫生部门的可信度排名第一,有36%的被调查者认为新闻媒体的可信度排名第二,有33%的被调查者认为其自己的经验的可信度排名第三,有38%的被调查者认为熟人告知的可信度排名第四,有81%的被调查者认为店员摊贩的可信度排名第五。因此,被媒体频繁曝光和影响范围广的食品安全问题事件,消费者的知晓度高,对权威部门及媒体的论断也认为具有比较高的可信度。

(四)食品安全问题处理机制在此次的调查中,对于发现购买的食物有问题时,50%的被调查者是懒得去找老板,下次不去买了,49%的被调查者会要求老板退款,甚至有1%的被调查者表示直接去找厂家更加有效。由此可以看出,会维护自己合法权益和不会维护的人基本上是持平的。而消费者的食品消费安全问题无法圆满解决时,有15%的人会寻求各种手段来解决他们的食品消费安全问题,有16%的人会运用法律手段来解决食品消费的安全问题,有33%的人会去寻找消费者协会,有12%的人会去寻找媒体曝光,有16%的会投诉主管部门,而有8%的人表示会放弃投诉。在放弃投诉的人中有87.5%的是16-25周岁的,有12.5%的是35-45周岁的,这部分人选择放弃的主要原因在于他们认为进行投诉之类的很麻烦。在此次调查中,有13%的被调查者很了解《食品安全法》,而有76%的被调查者对于《食品安全法》知道但并不了解,更有11%的被调查者不知道《食品安全法》。说明居民的对食品安全知识的相关法律了解不多,有必要通过多种渠道宣传,提高居民的食品安全意识水平。

二、食品安全问题原因分析

(一)因为食品检测监督条件不完善、对食源性病原菌缺乏认识或从业人员非主动性过失,造成劣质食品未被发现继而进入消费环节。我们把这一类原因统称为技术问题。随着转基因技术、现代生物技术、益生菌和酶制剂等技术在食品中的应用,关于应用风险和食品安全的争论就一直没有间断。我国当前的主要问题体现在检测设备不完善,检测覆盖面偏低,抽检频率过低,更谈不上对食品进行普检。据媒体报道,“地沟油”一度让人谈“油”色变,如何有效对其快速检测却成为了让卫生部也头疼的问题,最后通过媒体向公众征集了762份意见来检验其中可行的方法或检验指标,目前仍正在进一步验证和完善中。

(二)食品安全和追踪惩罚的法令制度不健全。从理论以及发达国家食品安全监管的改革实践看,食品安全监管无疑趋向于专业化、公正性和独立性。近三年来,我国在食品安全立法和组织体系建设方面做出了巨大的努力,但由于监管模式不清晰和法制松弛,尚未对食品安全事故频发的现象产生实质性的遏制作用。

(三)公众参与程度低,消费者保护机制不够完善。公众参与程度的差别,是我国与其他国家在食品安全监管中最大的不同。我国对于日常生活中的食品安全问题,消费者通常会求助于消协。但各地的消协都挂靠在工商行政部门内部,由同级工商部门主管,削弱了消协作为法定职能非政府机构的独立性,难以协调物价、质监、食品药品监督等诸多部门的关系,也限制了其社会公信力的发挥。

三、对策与建议

(一)建立和完善食品安全监管长效机制。加强监督执法的力度,在食品安全监管模式上进行适当的探索。我们认为,充分保障食品安全,一是各食品监管部门要在现有的法律法规框架内对食品企业监管到位,加强食品生产和市场准入;二是在食品安全监管模式上进行积极探索,加大对食品安全源头的治理力度。对于食品的原料,应该重点治理,重点治理种植、养殖投入品的使用,禁止使用高毒、高残留的农药,限制使用食品添加剂,规范养殖业对抗生素、激素等违禁药品的使用,从源头上把好食品安全质量的关,大力实施农产品无公害计划,继续推进无公害农产品基地建设,从源头上把好食品安全质量关。

(二)加大食品检测监测的投入,整合检测资源,使检测的范围能够满足对食品安全全程监测的需要,能够满足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相关国际标准对食品安全参数的检测要求。检测针对性和有效性方面,采取两种方式,一种是在省内各区域各部门的年度检测计划上统一规划实施,在谁出检测报告谁负责的原则基础上,逐步形成各食品监管部门相互之间的互认;一种是以一家检验仪器设备先进、检验能力较强的检验机构为主体,采取市场化或股份化的方式形成一个统一的食品检测机构,减少不必要的重复建设投入。浙江需加快有关食品标准的制定。针对一些尚无标准的食品制定相应的生产操作规范和产品标准,既为管理提供方便,也为国家制定标准提供依据。

作者:陈伟单位:浙江万里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