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作物种子市场监管概况及提升措施
时间:2022-06-02 11:57:11
导语:农作物种子市场监管概况及提升措施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1成效
随着农业综合执法体系的建立和完善,浙江省对种子市场监管的力度不断加大,种子市场秩序不断规范。从案件数量来看,经过多年的市场整顿,浙江省种子领域的违法行为明显减少,近年来每年查处种子违法案件在160起左右,比前几年的每年200多起减少了25%。从种子质量抽检结果来看,种子抽检合格率逐年上升,2010-2014年共抽检种子3660批次(不包括省本级和宁波地区),种子质量合格2967批次,总体合格率81.06%,2010-2014年的种子质量合格率分别为72.9%,81.3%,78.1%,88.5%和81.6%。
2做法
2.1以强化行政许可监管为重点,保障种子产品质量
围绕提高产品质量,浙江省农业部门通过规范许可行为,实行种子生产经营的许可管理。2001年开始依据《种子法》及农业部相关配套规章的规定,对稻、麦、油菜、玉米、大豆、马铃薯、棉花、西瓜等8类主要农作物品种实行强制审定管理。2004年以来对瓜菜、食用菌、桑茶果等其他农作物品种实行自愿申报审定制度管理。并依法对主要农作物的商品种子生产实行许可制度,对所有作物种子经营实行许可制度,把好许可审批关,杜绝不合法的市场主体进入种子市场,并且强化种子市场监管和许可事后监管。2014年浙江省注撤销了18家种业企业种子生产经营许可行为,进一步净化了浙江省种业市场经营主体。以审定、许可为契机,积极推广应用优质、高产、高抗、多抗新品种,从品种源头上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
2.2以质量抽检为手段,加强种子源头管理
随着市场秩序不断规范,质量抽检成为发现违法线索,提供消费预警的重要手段。
2.2.1实施全面抽检
浙江省从2004年开始,明确浙江省投入品质量监督抽检由农业执法机构牵头承担,按照“统一部署、任务到点、定时送检、按季通报”要求,制定并实施抽检方案,全年在68个定点县抽检种子产品552批次,抽检产品涵盖生产、流通和使用环节。主要检测指标为水分、净度、发芽率。
2.2.2突出抽检重点
各地执法机构将反映突出或者容易出现质量问题的产品作为重点,将质量抽检和案件查处有机结合。2014年各级农业执法机构共完成种子质量抽检855批次,合格率81.6%。90%不合格样品为水分超标,主要为企业在加工过程工艺控制不严所致。
2.2.3充分发挥质量抽检作用
农业综合执法机构负责抽样、送样、产品确认、结果复议,及时将抽检结果通报各地,督促当地依法查处,有效实现“检打联动”,不合格产品得到及时查处,充分发挥了种子监督抽检的作用,并为种子消费提供预警。据2014年统计结果,浙江省共立案查处农业违法案件1598起,648起案源来自质量抽检,占总案源数的40.6%,其中种子案65起,货值3.5万元,罚没款15.6万元。
2.3以执法检查为核心,规范种子市场秩序
围绕规范市场秩序,浙江省农业部门通过日常巡查与投诉举报、专案侦查与暗访检查相结合等方式严厉查处违法行为,做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2.3.1确定检查内容
种子质量主要检测净度、水分和发芽率等3项质量指标和品种真实性鉴定;标签重点检查种子标签标注内容的真实性、合法性、完整性、规范性;经营许可证和经营档案重点检查经营证照、经营范围,以及经营档案建立、记载和保存情况等;品种审定及授权情况重点检查是否属于未审先推,及品种名称、审定编号、适宜种植区域、品种退出和授权品种生产商是否经品种权人许可等信息;转基因品种重点检查市场上销售的杂交玉米和杂交水稻种子,及进口油葵和亚麻种子是否含有转基因成分。
2.3.2开展集中与专项执
依照农业部的部署,从2010年开始连续4年开展种子执法年活动,特别是农业部门联合公安、工商启动打击侵犯品种权和制售假劣种子专项行动,对种子市场经营活动进行集中专项检查,查处了一批违法生产经营假冒伪劣种子和未审先推品种的经营行为。2014年浙江省查处种子违法案件180起,货值金额100.61万元。
2.3.3落实日常监管
落实《浙江省农业行政执法巡查规定》,发放巡查记录本,要求对监管对象每年至少检查指导1次,力求监管常态化、制度化。抓好投诉问题的处理,2014年共受理种子投诉举报319件,办结率100%。
2.4以信息化建设为抓手,完善长效监管机制
在加强违规行为查处的同时,按照“标本兼治、着力治本、打防结合、综合治理”的思路,不断创新管理方法,深化长效机制建设。推行农资连锁和“放心农资店”建设。目前,有较大规模的农资连锁企业100余家,连锁店7767家,年销售额100万元以上的农资企业有1013家。深入推进农资监管信息化建设。浙江省出台了《关于推进农资监管与服务信息化建设的意见》和《浙江省农资监管与服务信息化建设编码管理规范(试行)》,浙江省已有65个县(市、区)、1764家农资生产经营企业进行了试点,2.94万个农资产品,其中5363个种子产品信息进入系统数据库,初步构建了可溯源体系。农资监管逐步走上规范化、信息化、高效化的道路。
3问题
3.1企业规模总体偏小
在2014年评选的全国56家信用骨干企业名单中,山东、河南、北京、江苏、安徽、湖南这6个省占60%;浙江省目前种子企业年销售额只有10亿元左右,仅占全国种业销售额1%~2%,单个企业销售额上亿元的只有1~2家,还没有1家上市企业,企业规模总体小,离种业强省的差距较大。从国外来看,根据国际种子联盟2004年统计结果,世界前4大种子公司销售额总计为73.79亿美元,占领全球种子市场30%份额。一般说来,规模较大的企业更加重视生产经营管理,种子质量更加容易得到保障。
3.2自主创新能力不强
据对浙江勿忘农种业股份有限公司等8家优势种子企业的统计调查结果,2013年科研合作育种投入平均占销售收入7.19%。而省外或国外发达种业企业的科研投入力度大,如一些跨国公司的科研育种经费投入一般要占到销售收入的10%以上,这些公司新品种买断经营权或自主选育品种较多,企业可持续发展能力较强。浙江省除上述少数实力相对较强的企业投入少量的科研经费通过购买经营权或合作育种的形式拥有品种外,大多数企业无科研投入,经营品种雷同,突破性拳头品种很少,缺乏竞争优势。
3.3市场行为还需规范
3.3.1未审先推
按照有关法律规定,主要农作物种子必须经过审定后才能进行推广经营。《种子法》第十七条第一款规定“应当审定的农作物品种未经审定通过的,不得经营、推广”,有些生产企业在种子试验阶段以所谓收回成本价的方式推广种子,有些以所谓高新产品、最新产品的名义在未审定的情况下推广种子,还有一些生产企业在种子审定适宜区域以外的地区出售种子,这些行为都构成了未审先推。经营者经营未经审定或引种审批的主要农作物种子行为也构成了违法。按照《种子法》第六十四条的规定,除没收违法种子和违法所得外,将被处以1万元以上5万元以下的罚款。经营未审定品种常见的作物有鲜食大豆、鲜食玉米。
3.3.2标签不规范
目前,农作物种子标签不规范现象依然存在。质量指标标注不规范,标签通则规定品种纯度、净度、水分百分率保留1位小数,但相当一部分种子质量指标标注均为整数;标注的生产日期不是种子收获日期,一般为包装日期甚至延后几个月,且多标注在封口处,字迹模糊,不易辨认等,标注的种子质量指标低于国家规定标准。汉字标注不规范,如用繁体字,一些进口种子未标注规范的中文等。主要农作物种子未标注生产许可证编号和品种审定标号、适宜种植生态区域。分装种子未标注分装单位名称、地址、分装日期,或只标注经销单位、没有标注生产单位名称、地址。
3.3.3无证生产经营
有些企业冒用他人的种子经营或生产许可证号,还有些企业自己编造一个生产或经营证
3.3.4种子经营档案不健全
未按规定制作、保存种子生产、经营档案。经营档案记载内容难以客观反映经营情况,种子来源和销售去处不明晰,多是敷衍了事。3.3.5经营散装种子种子应当包装而没有包装,仍在拆零销售。常见有菠菜、花生、牧草等种子,以及大豆种子、常规水稻种子。
通过多年的努力,浙江农资市场秩序总体上更加规范。但由于经营主体小而多,存在隐患还不少,新情况和新问题也不断涌现。如一些不法分子采用直接上门推销、物流直接收款发货等方式推销假劣种子,违法行为隐蔽。地区监管不平衡,跨省违法行为查处难度大,省域间协作机制还有待加强。针对这些问题,浙江应继续重视种子质量监管,突出重点,创新机制,落实责任,努力把工作抓紧、抓实[3]。
4.1进一步加强主体意识
要逐步树立种子生产经营主体是质量安全第一责任人意识,充分认识到生产经营假冒伪劣种子和未审先推品种的经营行为是违法的,以及规范、全面、准确记录种子经营档案的重要性,以利于种子质量安全事件的追溯。
4.2进一步提高执法效能
需完善监督检测体系。种子生产具有很强的时效性,对种子执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检测结果是种子执法的重要证据和依据,但现行的检测体系、检测手段与现实执法需求还存在一定的差距。特别是定量检测需要高昂的费用和较长的时间,往往在检测结果通报出来时,产品早已上市销售,既无法对涉案产品进行无害化处理,也无法控制因此而产生的事故影响,消减危害后果。目前部分地区一刀切的方式,使得执法效能严重降低,执法权威严重受损。
4.3进一步夯实基层监管力量
种子执法需要基层监管队伍的密切配合,按照属地管理原则,乡镇、街道承担着辖区内产品质量安全日常监管的主要职责,但部分乡镇、街道人员配置不足,加上乡镇、街道监管员日常还要承担基层政府的中心工作,这就影响了产品质量安全工作的正常开展,给农业安全生产工作留下一定隐患。
4.4进一步深化法规宣传
除了生产者自身的法制意识淡薄外,对涵盖种子产品质量安全法规、案例的宣传也亟待加强,特别是一些受到行政处罚和刑法追究的案件事例,可能比冷冰冰的法条教育更具触动效果。各级主管部门要加强案件查处方面的信息交流,使执法人员能够及时掌握当前形势,在此基础上组织典型案例查处结果的宣传,在生产主体方面和监管责任人员方面产生警示和震慑效果。
作者:张维娜董越勇单位:浙江省农业行政执法总队
- 上一篇:高校市场营销教学定位的思考
- 下一篇:出租人撤船风险控制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