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商品市场规划构建探索

时间:2022-08-30 04:44:28

导语:小商品市场规划构建探索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小商品市场规划构建探索

一相关概念的认知

小商品作为我国商业领域的习惯用语,通常指的是那些生产分散、品种繁多、价位较低、体积较小,不宜列入国家计划但又为人民生活所必需的工业消费品。它没有十分严格的外延界限,基本上隶属于非计划商品范畴,其中包括日用小百货、民用小五金、小工艺品、小土特产品等三类商品和国家收购计划之外的某些二类日用品,比如服装、鞋帽等。而所谓小商品市场,则指的是那类由一定规模的私营摊位(或柜台、包厢)组成的用以进行小商品交易的场所。同一般定义上的“市场”相比,这类市场在经营内容上拾遗补缺、主要输出的是非计划商品,在经营方式上通常采用的是所有权和经营权相分离的私营方式,在经营价格上保持的则是相对低廉的消费档次,因而具有鲜明的经营特点和较强的吸引力,是工业消费品市场中同居民日常需求的联系相对密切的一种专业市场。正由于上述经营特点,小商品市场既不可能像生产资料市场那样纯粹采取批发为主的销售方式,也不可能像家具、电子等其他工业消费品市场那样采用单一的店堂式经营空间,而且同农副产品市场在区位分布、功能配置等方面也有着一定差异,这就很大程度上形成了小商品市场规划和建设方面的特有规律。本文从其不同的组成部分入手,通过它们之间的分析比较,来揭示整个小商品市场在规划建设中所存在的问题、规律及其相应对策。

二建设现状的剖析

在目前我国各类市场蓬勃发展的经济大背景下,小商品市场因其事隔30年后的全面恢复和浓重的“平民”色彩而令人瞩目。回顾其近20年来的建设历程,它的确在完善社会主义的商品流通、满足居民生活的多层次需求和改善国家的就业现状等方面发挥了“拾遗补缺”、“见缝插针”的积极作用,但同时也给我们带来了不少值得思考和探讨的问题———在“市场体系的良性培育”这一宏观层次上,至少存在着“炒房地产热”所带来的虚假繁荣和畸形发展问题及市场重复布点所导致的低水平竞争和疲软经营现象。在“市场单体的规划建设”这一微观层次上,则普遍甚至尖锐地存在着以下问题:市场持续运作给周围环境造成的破坏;市场配套服务设施的不健全配置和混乱布局;市场混乱的交通状况给城市交通带来的冲击;市场购物环境质量低下等等。这一切都严重地阻碍了市场乃至城市的发展和建设,而造成这一现象的,除了市场体系在培育方向、总体规划及运作管理上的偏差和失误之外,更为主要和直接的原因恐怕还是市场自身规划设计的滞后和不健全。三规划途径的探讨面对上述种种亟待解决的问题,笔者认为,一条行之有效的途径就是结合相关专业,有针对性地加强和完善市场规划设计领域中某些关键环节的研究,从而达到有的放矢与全面高效兼顾的目的和效果,这其中主要包括以下几个环节:

1选址

小商品市场的选址一般都包括两个层面上的含义:其一指市场在城市范围内的相对区位;其二指市场所在社区对其选址的制约和要求。

(1)区位分布小商品零售市场和小商品批发市场在城市中的分布有着十分显著的差别———前者基本上是以“子集合”的附属地位同城市中的某些特定功能区密切结合在一起的,因而在分布上具有一种依附性和所属性(表1);而后者多临靠国道、过境公路、铁路等城市对外交通要道设置,紧邻汽车站、火车站、码头、机场等交通枢纽兴建,因而在分布上更多地表现出了一种相邻性和独立性,而且多集中分布在城市的边沿地带———通过对这些规律的挖掘和总结,往往可以为小商品市场的选址提供“城市”这个层面上的直接参照。从表1中可以看出,小商品零售市场的分布实质上是通过选择适宜的依附对象来加强市场同消费者(主要为本地居民)联系的选择过程,而左右这类市场分布的根本原因是市场主体对经济效益的本能追逐,直接原因则是各类依附对象在吸引和联系消费者方面所具有的经营优势。一方面,这种经营优势加强了市场同消费者之间的联系;另一方面,各依附对象之间的优势差异又从根本上强化了市场分布同依附对象之间的非映射特征及市场总体分布上的非均衡特征。小商品批发市场由于采取的是以外向型经营为特征的贸易方式,其辐射范围往往跨越所在省市向整个地区乃至全国蔓延,这就决定了如何为批发商提供便利的外向交通以方便联系产销两地将成为制约该市场分布的一大因素———小商品绝大部分来自农村乡镇企业,将市场建在城市外围的交通便利之处无疑既有利于产品的扩散,也便于货物的汇集;既有利往来客商的交通运输,也可减少市场运转对城区的影响。同时,小商品批发市场运作所带来的巨大人流、货流和其所拥有的庞大规模体量,则又决定了如何拥有廉价的用地,以创造较低的场内交易附加成本将成为制约该市场分布的另一因素———同城市中心相比,城市边沿地带的富余用地和低廉地价不但能有效降低市场启动的投入,还能适应市场今后弹性发展的用地需求。可见,由于批发客商这一环节的介入,小商品批发市场同最终消费者的联系已远不如小商品零售市场那样直接密切,因而批发客商的要求(主要指交通运输方面)和市场本身建设要求,就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这类市场的区位分布。

(2)选址原则鉴于目前不少市场因选址不当给周围的社区环境和城市交通带来种种负面影响,在场址选择上应综合考虑多种因素:①场址同周围环境的相容性。小商品市场不宜渗入或紧邻医院、学校、住宅区等对环境要求较高的区域,以免市场运作所伴生的大量噪音、尘土和垃圾给其造成严重破坏。②场址与道路体系的关系(有时通过广场)。这是由市场交通运输的基本要求所决定的。调研发现,无论是利用已有道路还是另辟专道,都已形成了一定规律(表2),这也为小商品市场的选址提供了“社区”这个层面上的重要依据。③场址选择和城市公共建设的协同性。市场兴建前应全面了解附近已建或待建的其他公共设施,以避免两者的建设彼此冲突。④市场建设要选择具有良好地形地貌、工程水文地质条件的用地,这既可降低市场初建的难度和投资,又能为市场今后的发展留下充分的余地。2功能配置一个完整意义上的小商品市场,在硬件上除了主体经营设施外,还应配备各类必要的配套服务设施,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但目前市场的配套建设普遍存在着布局混乱、规模不当和门类不全的问题。针对这一现象,本文重点从两个方面来加以探讨。

(1)市场配置的布局方式通常有两种:与市场的主体建筑结合设置;独立于市场建筑以外,散布于周围区域。前者一般应用于店堂式市场,后者适用于各类市场(表3)。在具体操作中将两者有机结合起来,可达到全面配置的目的。

(2)市场配置的规模研究这是健全目前市场配置的关键环节。在这方面,小商品零售市场和小商品批发市场之间存在着较为明显的差异。小商品批发市场的独立存在方式,决定了这类研究依然停留在市场单体的研究范围之内。虽然国家尚未对此建立全面具体的建设规范,但各地多年的市场建设已为此积累了相当的经验,这为今后的实践操作提供了可贵的指导和参照。小商品零售市场的依附存在方式及其配置的主导布局方式,则决定了这类市场配置的绝大部分都将失去自身的独立性和可识别性,同依附对象的原有配置完全地融为一体,因而进行相关研究时,最好能将研究范围扩大到整个依附对象:一来各地长年的商业中心和批发市场建设已拥有了丰富的经验及实践成果,这为各类依附对象的整体研究提供了基础;二来针对各类依附对象所作的调研统计及在此基础上确立的相关指标规范,对于其中的市场配置部分而言,同样具有总体上的参照和控制作用,这就使我们有可能参照已有的建设经验和类似的数据指标,以整个依附对象的配置现状为基础,大致估测出拟建市场所需配建、补建的各类设施规模来。可以看到,对小商品零售市场的配置进行规模研究实际上是一个整体控制的过程,它既不同于也不可能照搬批发市场所采纳的的单体研究方式;同时这又是一个灵活多变的综合化过程。就依附于商业中心而建的小商品市场而言,其各类配置就还需视商业中心的等级规模、发展方针、构成特色、消费需求等诸多方面的异同来进行规模上的调整和变化。事实表明,过去那种“分级、对口、配套”的原则和“按服务半径画圈圈、分若干等级按千人指标配置”的简单方法已显得过于静态和僵化了。

3交通组织

小商品市场的交通组织历来是一个令人头痛而又复杂的问题,它通常涉及外部交通组织和内部交通组织两方面。其中,前者主要解决的是市场和城市之间的交通关系,后者所要解决的则是市场内部人流和货流的组织问题,这在摊棚式市场和店堂式市场表现出不同的规律和特征(表4)。店堂式市场的外部交通组织是小商品市场交通组织的主要研究方向,它包括三方面:

(1)市场出入口的设置①要避免单一出入口,要合理设置不同性质和用途的出入口;②要尽量利用周围的次要道路组织出入口,以减少在交通干道的开口;③必须在城市干道上设置开口者,应使开口与两端干道交叉口的中心线保持足够距离(南京地区规定为80m);④在出入口和城市干道之间设置广场能有效地缓解市场运作给城市交通带来的压力,这是许多市场建设的成功经验之一。

(2)市场的货流、客流组织从表5中可以看出,就规划设计而言,市场货流组织中“货运通道的设置”和客流组织中“机动车站点的设置”无疑是这类交通组织中的两个基本内容。前者一般偏离市场的公共出入口而设,位置相对隐蔽且多和停车场或卸货场地结合在一起;后者则应结合市场兴建的要求进行统一的规划和调整,最好能与市场在干道上已经形成的开口相结合,以减少不必要的开口和交通干扰。当然,各类停车场地的设置也是市场交通组织中不可或缺的内容。

(3)停车场地的设置市场运作所带来的大量车流既包括客、货运车辆,也包括市场经营办公人员的车辆。其中,机动车既可以与市场建筑相结合设置地面、地下停车场,也可以在一定范围内设置公共停车场集中加以停放;以自行车为代表的非机动车则可以采取更为灵活的停车方式(如沿街停放、广场停放和地下停放)。根据建设部颁布的停车标准,同时借鉴各地市场建设的成功经验,我们可以采纳以下建议数据:市场所需的机动车和非机动车停车面积应分别占到市场建筑面积的10%~15%和12%左右(其中零售市场因车与货的流量有限,相应数据可酌情减少一些)。如今小商品市场的培育已不再仅仅是一个经济学范畴的课题,它早已渗透到了地理、交通、环境、法律等诸多相关领域。囿于学识与篇幅,本文仅着眼于市场的规划建设方面,重点从市场选址、功能配置和交通组织这三个环节,就目前小商品市场普遍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有限的探讨,其中不少方面的内容也适用于其他类型的市场,期望能对整个市场体系的深入研究和合理引导有所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