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性农业保险经营模式探究

时间:2022-03-19 03:30:26

导语:政策性农业保险经营模式探究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政策性农业保险经营模式探究

摘要:“互联网+”不仅推动了农业保险的开发和升级,还创新了农业保险的销售模式和核算理赔技术,最大程度地满足了市场的需求。为了解决互联网农业保险在发展过程中难题,文章对此进行研究,提出保障基础设施和网络安全、精细化农业保险体系、利用现时科技谋求新发展、因地制宜设计适合的农险运营模式、注重农业保险专业人才的培养等建议,该研究成果对农业保险在“互联网+”背景下的发展有一定的意义。

关键词:互联网农业保险;发展困境;创新

1研究背景

1.1国家对农业保险提供政策性扶持。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过程中,农业的发展越来越得到国家的重视,农业保险的发展保障了农民的收益,因此国家对农业保险提供了许多政策性的扶持。自2020年起,财政部宣布进一步扩大关于中央财政对地方优势特色农产品保险的以奖代补试点,20个省份可按照自主自愿的原则开展地方优势特色农产品保险,并申请中央财政补贴支持。国家为了更好地防范农业领域的风险,财政部提出提高农业保险服务能力、优化农业保险运行机制、加强农业保险基础设施建设等措施,推动农业保险更好地满足农业发展需求。为了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现农业现代化发展,在地方自主承担一定补贴比例的基础上,中央财政对大部分农业保险给予一定的保费补贴支持,财政补贴涵盖越来越多的保险险种。在国家政策的指导下,近些年我国农业保险的发展非常迅速,险种不断扩大、保障水平不断提升,综合服务能力也在不断完善当中。1.2市场需求的增加。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但是农业受自然灾害影响较大,因此农业在较大程度上依赖农业保险。农业保险作为一个能够保障农民收益的利器,受到越来越多农民的欢迎,市场需求逐渐增加。根据中国银行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公布的数据,我们可以了解到,2015年—2019年农业保险原保险保费收入分别为374.90亿元、417.71亿元、479.06亿元、572.65亿元、672亿元,2020年1月—6月农业保险原保险保费本年累计收入分别为65亿元、95亿元、187亿元、266亿元、337亿元、543亿元,农业保险保费收入每个月来保持了较高的增长速度。随着农业现代化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选择了农业保险,农民对农业保险的需求也越来越大。1.3科技的进步。随着科技的发展进步,现代化农业发展被提上了重要议程,以“互联网+”“大数据”为主导的新一轮科技变革也为农业保险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互联网+”农业保险将现代技术应用在预防农作物发生受损、农作物的勘察定损、理赔等之中,例如,将GPS、GIS、RS、无人机航拍技术的应用提升了了解农作物受到自然环境的影响状况以及定损、理赔的效率。农业气象风险识别与分析技术、5G技术应用、人工智能技术、物联网技术等为农业保险的精细化提供了重要支撑,促进农业保险的转型和高质量发展,护航“互联网+”现代农业新产品、新模式、新业态的创新之路。1.4移动互联网的普及。随着移动互联网的普及,农村互联网用户的规模也逐渐增加,这给“互联网+”农业保险提供了更好的发展空间。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的第4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20年3月,我国农村网民规模为2.55亿,占网民整体的28.2%,较2018年底增长3308万。农村互联网普及率为46.2%,较2018年底提升7.8个百分点。截至2019年12月,农村宽带用户总数达1.35亿户,较2018年底增长14.8%,增速较城市宽带用户高6.3个百分点。随着数字中国的建设和互联网的普及,农民也逐渐跟上时代的脚步,享受数字乡村建设的果实。

2研究综述

2.1国内研究动态。随着信息通信技术的发展,“互联网+”作为一种新的经济形态,受到传统领域的青睐,许多保险企业纷纷走向了互联网。吕岩(2013)认为互联网在广告宣传、产品经营、承保销售、理赔服务等各方面渗透进保险行业,互联网对于传统保险行业的最大优势就是通过信息收集和数据分析,准确判断顾客的需求,从而提供合适的产品。随着“互联网+”与农业保险的深入结合,“互联网+”农业保险逐渐成为国内学者研究的重点。他们在发现互联网与农业保险结合存在的一些困境的同时,也为“互联网+”农业保险在实践中更好地运作提供了一些建议。张鹏(2018)归纳出“互联网+农业”有5种融合模式,分别是农业大数据、农业人工智能、智慧农业、共享农业、农业农村电商。农业保险作为一种具有政策性职能和市场化行为特点的风险管理工具,不仅需要根据农业农村改革重点做出调整变革,更需要以“互联网+农业”为契机扩展新的发展空间。徐佳男(2017)认为“互联网+农业保险”应该存在指数保险,把风险因素对投保标的的损害程度指数化,从而有效降低风险,同时通过保险产品组合销售来降低农业保险的销售难度以及通过定损勘察数据远程采集为理赔提供精准的数据。成文娇(2018)认为我国农业保险依托国家政策扶持,得到了较好的发展,但是农业保险服务中,还存在一些不足,因此,农业保险经营主体应该充分利用互联网优势来创新服务方式,通过产品的定制化来提升保险产品供给的灵活性。李泉(2020)认为我国互联网现阶段的发展水平在农业保险领域还未发挥出应有的效益,互联网与农业保险还应继续深度融合。2.2国外研究动态。2.2.1网络营销影响农业保险领域。MatthiasSeitz(2014)认为保险产品作为一种无形、非物质产品,离不开互联网这一广告媒介,在线营销能够将保险公司与潜在客户联系在一起。农业保险的保险范围广泛,保单大多复杂,农民大多数需要依托人进行投保,然而农民在寻找人之前仍然会利用互联网搜索信息,而这些信息会成为它们购买保险的重要依据。许多保险公司为了适应消费者行为变化,在互联网上投入巨资,通过完善网站信息来吸引购买者的关注并引导他们购买。2.2.2保险市场数字化。O.P.Zaitseva(2020)认为将保险公司的业务流程与互联网融合在一起,能够增加农业保险的保费收入。数字技术在农业保险中的运用,能够更加准确地评估受损情况,降低损失率,推动农业保险的销售以及新保险产品的推广。现代农业技术在农业领域的广泛运用,能够准确地确定农民的收益率,降低风险,使得农民获得最大的赔付。AndreasKamilaris(2017)认为现代数字技术可以通过持续监测农作物的物理环境来产生大量数据,随之对该数据进行处理分析,获得有价值的信息,从而提高生产力。虽然大数据已经运用于越来越多的领域,但是在农业领域,大数据的运用并没有特别广泛。然而,大数据能够为农业生产者提供定制化的建议,从而使农民在农业领域获得更多的利益。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农业保险越来越受到重视,国内外学者对农业保险的研究也逐渐深入。本文基于对前人研究的总结,以“互联网+农业保险”的发展状况为出发点,针对“互联网+农业保险”在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提出一些可行性建议。

3“互联网+”政策性农业保险发展的现状

3.1“互联网+”助推农业保险的开发及创新。当前我国的农业保险仍然存在农险产品类型不足,无法做到很好满足市场需求,销售模式较陈旧,服务体系仍有缺陷的主要问题。因此,“互联网+”与农业保险的结合,可以建立起有效的创新机制,实现农险产品与服务的多元化多层次发展,给予农险经营主体和投保人更多自主选择。此外,“保险+期货/期权”的模式也在国内普遍开展试点。我国农产品价格受国内国际市场影响严重,而“保险+期货/期权”的模式可利用大数据提供的完备市场的信息,根据交易行情,实时的市场数据进行报价,分割和结算。投保者可以通过购买农业产品价格指数保险来对价格风险进行有限的评估及管理,用以抵消或者对冲农产品价格由于市场行情变化所造成的剧烈波动对生产经营主体所造成的冲击。2016年中央首次将“保险+期货”写入一号文件,这预示着这项创新业务在推动服务实体经济时将发挥的无可估量的作用。目前,我国期货市场已上市商品期货品种49个、金融期货品种5个、期权品种3个,已成为国际重要的新兴市场。“农业保险+期货”业务作为重要的惠农金融模式,不仅深受农民欢迎,更连续三年写入了中央一号文件。2017年,大连商品交易所就曾联合25家期货公司和8家保险公司开展了32个“保险+期货”试点项目,为东北三省和安徽、重庆等地的188个合作社和80201个农户所种植的67.83万吨玉米和11.4万吨大豆提供有效地保障。除了保障农作物的价格以外,还从价格、产量两方面同时为农民扎牢防风险“篱笆”,有效保障农民的农业收益和生活水平。3.2“互联网+”助推农业保险的销售模式的创新。我国互联网保险业的发展仍处于起步阶段,仍然有巨大的发展空间。当前互联网保险的经营方式主要是:⑴专业互联网保险公司;⑵第三方保险中介网站;⑶其他网站兼业;⑷纯粹电商的保险频道。农业保险的“互联网+保险”销售模式利用网上商城,并且运用个性化的网页或者APP设计,有效实现农险产品促销与订单管理;同时,保险中介网站也可以与保险公司进行合作,实现农险产品在投保方和农险公司间的垂直经营;此外,农业保险公司也可登录当前国内淘宝、天猫等购物网站实现在线投保。农业保险采取“互联网+”营销模式可以大幅降低保险销售过程中的运营成本,节约网点开办业务的费用以及支付营销员的佣金开支。网络营销挖掘销售潜能巨大,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3月,我国网民规模为9.04亿,较2018年底新增网民7508万;其中,手机网民规模达8.97亿,较2018年底增长7992万,我国网民使用手机上网的比例达99.3%。而运用互联网在线购买农险可以超越时空限制进行信息交换、交易,使农民可以足不出户便可办理保险业务。3.3“互联网+”助推农业保险核算理赔技术创新。3S(RS、GIS、GPS)技术作为当今社会农业科学生产的重要应用工具,同样也可以被应用于农险购买、销售、服务过程中。RS和GPS用来探测空间信息和定位坐标,实时动态地监测农业生产活动和农业资源的变化,再将数据交由GIS整合成数据流,进行精准分析。GIS在整个系统中发挥着信息集散地的作用,经过GPS定位矫正后的RS信息发送给GIS,GIS再将其分类并将准确信息反馈给RS系统。这类数字化技术被广泛用于农产品估产、土地资源普查、地质监测活动中,通过这一技术,可实现对农作物状况,农作物种植面积,农作物位置的精准定位、定量测绘,有效克服地理因素的限制,结合实地提前计算查勘面积与费用。同时,保险公司可通过该类技术更加全面且迅速精准地了解受灾状况以及损失情况,帮助保险公司以最快速度准确地确定理赔数额,为保险公司带来业务方便,从而使农险理赔更加科学公正。

4互联网农业保险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4.1基础设施和网络安全一直都是大问题。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的不平衡,制约着我国整体“互联网+农业保险”的发展水平,尤其在西部落后地区,并且,互联网的信息安全问题会随着现在互联网与农业产业链的交叉融合,带来扩张性的风险。4.2新兴市场“粗放型”特征明显。近些年来,在政府的大力扶持下农业保险迅速发展,与此同时各类风险问题频频发生。越来越多的农户因为政策扶持参与投保,越来越多的农险产品为赶热潮应运而生,还未有完善风险分担体系的市场在大灾风险来临后恐无法承受。4.3现代化农险产品创新的需求紧张。随着时代的发展,高新技术的诞生在“互联网+农业保险”领域发挥了巨大作用,尽管如此,创新型农险产品依然满足不了农险市场不断进阶的需求。4.4多样化的自然条件。对农险的运营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国农业生产地域分布广泛、类型多样,对不同地区农产品的风险灾害进行差异化评估需要海量的统计数据,再进行数据处理、统计分析。差异化显著的数据致使不同区域的农险经营模式必须贴合当地的发展特色,农险产品也需要据其合理设计。4.5农业保险专业人员匮乏。农业保险业务独特性非常鲜明,在遇到较复杂的理赔事件时专业人员往往捉襟见肘,这既无法提高业务质量,又影响经营范围的扩大和业务水平的提高。在新技术背景发展下的农业保险,专业人才的需求量很大,所以专业人才的匮乏不利于农业保险在创新应用领域的发展。

5“互联网+”农业保险优化发展的建议与对策

5.1基础设施和网络安全是保障。加大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对实现数字化与农业保险的深度融合、提高效率和市场竞争力尤为重要。采用先进的安全技术,为热点网站提供完整良好的安全防护,同时加大监管力度,压实安全责任,完善网络安全管理机制,保证“互联网+农业保险”的安全运行。5.2精细化农业保险体系。以将农业保险体系精细化为目标,加快推动互联网科技经济进程,大力发展互联网数字化金融,实现线上线下相融合,提高效率、降低风险。完善风险分散机制,明确运作方式、风险准备金累积等各项制度规定,为面对大灾风险做好充足准备。5.3利用现时科技谋求新发展。实现农业保险与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互联网科技的不断融合创新,借助科技寻找发展新路径,创新现代农业新产品、新模式与新业态,真正做到互联网时代下数字化农业保险,更全面为农业生产保驾护航。5.4因地制宜设计适合的农险运营模式。农业保险的模式设计必须考虑各地区的实际风险分布状况、地形地貌特点、气候特征、经济发展水平等,需综合各种因素的影响并利用遥感技术、大数据分析、聚类分析、因子分析等高科技针对性地选择适合的农业保险运行模式。5.5注重农业保险专业人才的培养。培养专业化农业保险人才是十分重要的,要加快培养专业化的农业保险人才,社会的相关教育体系和培训机构的同步发展必不可少,同时,吸纳更多的优秀人才到农业保险人才队伍中。

作者:谢知 姜辰敏 熊盛凯 黄凌 单位:福州外语外贸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