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农结合经营模式探讨
时间:2022-04-23 10:36:43
导语:机农结合经营模式探讨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机农结合”经营模式即为:“适度规模土地+成套农机装备+少量人员”组合的农业生产管理人员与机手相融合的农业生产单元,在欧美等发达国家一般为家庭运营式机械化“小农场”,本文探讨的是适合江苏农垦新形势条件下的机械化“小农场”模式。主要发展模式:由分场大队农业生产管理人员与国有农机驾驶员相融合,配套部分国有先进农机装备,完成全部或大部分田间农机作业和农业生产经营活动。农业生产管理人员不仅要懂农业生产管理也要会操作农机,同时农机驾驶员也不仅要会操作农机也要懂农业生产管理,弱化农业生产管理人员和农机驾驶员的区别,共同经营管理13.33hm2左右的土地。“机农结合”经营模式的最大特点是把劳动者、劳动工具、劳动成果三者紧密地联系起来,“机农”双方结成“利益共同体”,防止和避免了“机农分离”而造成的“争利”现象。既较好地增强了农机驾驶员的责任意识,激发了他们生产的积极性,又可以提高农机作业的质量,为农业稳产增产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也为农机化的发展拓宽了更为广阔的空间,增添了农机发展的后劲和活力。
2为什么要发展“机农结合”经营模式
2.1“机农结合”经营模式的先进性。适度规模“机农结合”体制,通过人、机、地优化组合,使技术、劳动、规模3个效益统一起来,充分发挥农业机械化的高效率、大规模优势,具有土地规模大、机械配套和管理规范统一、技术进步快、区域化和专业化及机械化水平高、农业生产成本低、质量高的特点,是促进农业生产力发展、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实现农业现代化的最佳方式。2.2“机农结合”经营模式的适用性。首先是江苏农垦所属农场都为大中型农场,具有土地多、规模大、人口少的特点,有利于大规模机械化生产,适合于“机农结合”经营模式的发展。二是“机农结合”符合当前江苏农垦农业一体化战略的实施,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是经营方式的进一步调整发展与创新,可以利用现代企业制度的优势,加上“机农结合”的机械化、规模化、区域化优势,通过资本与劳动力的联合,可以充分发挥机械化优势,解决农机化的健康、持续发展问题和驾驶员责任心不强的弊端。2.3“机农结合”是垦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优化的需要。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是在以农业为经济基础的江苏农垦中的重中之重,首先在围绕农产品优质化,调整种植业结构的措施中,改善实现大宗农作物主体产品优质、高产、低成本是提高市场竞争力,从而提高农业效益的关键。2.4“机农结合”的是垦区农业农机改革进一步深化的需要。由于农机分散经营与资源合理配置、科学管理的矛盾,农机私有化形成农机个体分散经营,不仅造成农机投资选型配套与农机作业的盲目无导向,使有限的资源不能充分发挥作用,而且形成集体与个体、个体与个体相互之间的无序竞争,赚钱的项目抢着投,赚钱的活抢着干,亏本的项目谁都不投,亏本的作业谁都不干,使农场的原有机械化大生产规范统一的管理优势、技术优势与保障优势得不到发挥,加上管理引导协调难度大、不到位,极易形成农机投资与农机作业真空,影响农场农时季节与农业生产的发展。
3如何发展“机农结合”经营模式
3.1具备了发展“机农结合”经营模式的基础条件。农场配套的农机农业服务网络与农田基础条件,为大中型农机具的应用,奠定了可靠的基础,为发展“机农结合”经营模式提供了保障。一是农场三级管理及配套服务的农业生产经营管理为“机农结合”经营模式提供了农艺技术基础。二是农场规范的农田及基础设施使机械化规模生产与大中型农机具有用武之地。三是农业生产高度机械化与先进农机具的引进试验示范为“机农结合”经营模式提供了可靠的保障。四是农业生产的季节性与农村年轻劳力短缺是未来现代农业发展“机农结合”经营模式的必然要求。3.2发展“机农结合”经营模式的相关政策与必备条件。首先必须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充分认识农机化发展在农业结构调整中的重要性,把农机化体制改革和发展方向与当前农业结构调整结合起来,从产业观点出发,认真积极主动抓好“机农结合”的试点与配套工作,坚持一体化经营、全产业链运作、多维度开放合作,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产业发展能力、战略资源掌控能力进一步增强。统筹在社会化服务,主要是强化产前、产中、产后的服务。其次,所有农机驾驶员必须解放思想、更新观念,从原来的农机为农业纯服务型转变到农机经营与农业产量效益风险共担型,积极主动搞好农机农艺结合,通过提高农机作业质量与农机农艺新技术推广来最大幅度的提高农业产量效益,努力降低作业成本。3.3发展“机农结合”经营模式要因地制宜。发展“机农结合”经营模式的具体做法。需要搞好规划,做到人、机、地的优化组合。“中德作物生产与农业技术示范园”是江苏农垦引进国际合作项目的首次实践,通过项目的实施,为“机农结合”经营模式的实践提供了大量宝贵的实践经验。项目由江苏省农垦农业发展股份有限公司黄海分公司提供166hm2试验地、人员与生产投入支持,德方由12家合作企业提供项目所需农机设备(20余台)、种子、其他投入品及技术支持。项目通过引进德国先进的精准生态农业技术和农机设备,结合本地实际,采用科学合理的作物布局、轮作模式、耕作流程,精准变量施肥方式、播种技术和植保技术,提高土壤养分和储水、抗旱、保墒及排水降渍能力,减少种子、化肥、农药与人工用量,实现降本、提质、增效,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发展“机农结合”经营模式,可借鉴上述经验。首先是土地规模,一般以13.33hm2左右为宜,且以机械程度较高的粮食作物为主,麦稻轮作制以提高产量,降低成本、改良土壤。第二是人员配套,由分场大队农业生产管理人员与国有农机驾驶员相融合,配套部分国有先进农机装备,配套大中型农机具人员数量为3~4人为宜,其人员组合本着自愿自发,全员参股的原则。第三是机械配套,可配套一台适应麦稻收获的大型联合收割机,2台147kW左右大功率轮式拖拉机、1台66.15kW左右轮式拖拉机及配套相关先进农具为宜,完成大部分田间农机作业和农业生产经营活动,还可进一步到周边地区开展跨区作业服务。发展“机农结合”经营模式适合当前江苏农垦农业结构调整和农垦现代农机化发展需要,是提高农垦农产品市场竞争力,提高农业综合经济效益及保持农垦农机化持续、健康发展的有效途径之一。当然,“机农结合”经营模式的运作还需的在实践中不断摸索前进。
作者:何彦平 卜永清 朱松 单位:1.江苏省农垦农业发展股份有限黄海分公司 2.江苏省农垦农业科学研究院现代农业装备所
- 上一篇:林业经营模式选择及影响
- 下一篇:图书社会化媒体营销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