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剧院经营模式和成本管理探讨
时间:2022-02-03 03:47:12
导语:大剧院经营模式和成本管理探讨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摘要:随着社会不断进步,经济持续发展,社会大众的生活水平日渐提高,物质生活得到满足后,更加注重精神层次的消费。文化产品越来越受到消费者的青睐,随之,文化事业的发展空间日渐扩大。就大剧院而言,是承载文化的核心载体,也是文化事业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要素,肩负着弘扬、振兴并呈现中华民族文化的重大使命,需要通过创新不断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为此,全方位分析大剧院的经营现状,优化完善经营模式,加强成本管理,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最大化,不断促进新形势下大剧院持续发展,促进我国文化事业的健康发展。
关键词:大剧院;经营模式;成本管理;优化措施
在知识经济时代下,文化逐渐成为提升民族凝聚力、创造力的核心力量,成为增强我国综合国力的关键性要素,是丰富社会大众精神文化生活的关键所在。就大剧院而言,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核心组成要素,是社会大众享受基本文化权益的关键性要素。在生存发展道路上,大剧院想要有效突破自身发展制约,需要多角度优化传统经营模式,动态关注社会市场变化,一方面通过降本增收创造持续增长的经济效益,一方面通过引进优质剧目与提供优质服务创造反响良好的社会效应。
一、国内大剧院经营模式
和国外剧院市场相比,我国剧院市场起步比较晚,有些老式剧院在新中国成立之初才建立,比如新中国的第一个剧院———天桥大剧院,建立于1953年。近几年,全国各地陆续建立起现代化的大剧院,不仅外在建筑极具艺术设计感,内在设施的先进程度也正在与西方国家大剧院拉近差距。由于我国大剧院的建设年代不同,因此管理经营模式也各不相同,具有不同的特点。当下,我国大剧院的经营管理模式主要有:政府管理制、合作管理制、委托管理制、顾问管理制,各自发挥着不同的作用。
1.政府管理模式。就政府管理模式而言,是政府文化部门自己独立经营并管理大剧院的模式,属于历史发展的产物,大都存在于剧场、旧大剧院当中,隶属政府文化部门,事业性编制,为此,在运营过程中,政府每年需要给予大剧院一定的财政拨款。我国早期建立的大剧院都属于这种管理模式,在政府的主管下,每年给予一定资金的补助支持。这样的模式能够使政府更多地行使征服指令,更好地拥有主动权。但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即出现大剧院不具备较强的市场动力、演出的场次不饱和等现象。这种现象在地方政府管理下的大剧院中比较突出,因为受众群体的有限与大剧院经营主动性的欠缺,导致经营成果不佳。更为重要的是,由于过分依赖政府的财政支持,债权不清晰,且员工长期在所谓的“铁饭碗”影响下,缺乏工作动力,工作积极性、主动性不高,长此以往,大剧院已渐渐丧失对外经营的主观能动性与市场敏锐性。对于政府管理模式来说,一些新建的大剧院也在采用它,比如,国家大剧院、重庆大剧院。这些大剧院建立时间不长,建筑与内部设施档次较高,经济管理人员具备较高的综合素质,加上所处地段的文化市场呈现出繁荣景象,综合这些因素,使得这些大剧院的经营取得了良好的效益。
2.顾问管理模式。就顾问管理模式来说,是指政府文化部门高薪聘请专业剧院管理公司作为顾问,请他们在全方位分析剧院经营管理情况的基础上,科学决策,制定可行的经营方案,也或者政府文化部门请专业管理公司来开展一些单项业务。双方通过签订相关的协议,在规定的期限内,专业管理公司扮演着剧院管理顾问身份,具备多样化的职能,系统地培训内部员工、健全大剧院的管理体系、确保经营工作顺利开展。在此过程中,政府文化部门在技术方面、物业管理方面发挥着关键性的作用,并定期向专业管理公司支付协议中规定的费用。就这种经营模式而言,它具有一定的优势,在聘请专业管理公司扮演顾问身份的同时,政府能够优化利用各方面已有的资源,构建独立的管理机构,培养更多高素质专业化的管理人才,不断为当地的文化管理队伍建设、文化事业发展注入新鲜的血液,促进其健康持续发展。以广东东莞的玉兰大剧院为例,刚刚成立的时候,聘请了北京保利影剧院管理有限公司作为大剧院的顾问。在经过一系列发展变化之后,当下,北京保利影剧院管理有限公司、东莞市文化局已经联手合作,成立了新的公司,即东莞市保利玉兰剧院管理有限公司,共同对剧院进行专业化的经营管理。
二、大剧院传统经营模式和成本管理现状
文化产业大繁荣是党的十八大提出的新要求,随后,文化体制改革不断深入开展。在知识经济时代下,全球经济竞争归根结底属于文化竞争,而文化创业产业已成为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发展的核心力量。现代化的大剧院,已成为不同地区文化艺术的标志、先进文明的象征。大剧院的建设与经营,都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投资期较长,但收益却与投资往往不成正比,收益非常小。加上长期受到经营管理体制的牵制,我国很多大剧院长年不运营,利用率不高。可见,在新时代下,大剧院传统经营模式以及成本管理现状并不乐观,各方面存在的问题不断显现,严重影响大剧院未来发展。
1.缺乏多样化的人才。对于大剧院来说,人才是其必不可少的核心要素,必须具备高素质的多方面人才,比如,管理人才、筹划人才、演职人才,为创作出更具特色的剧目做好铺垫。大剧院属于综合性质的演出单位,涉及到多门学科、艺术,但在招聘各方面专业人才过程中,存在一定的困难。在传统经营体制、激励机制的影响下,已有的事业单位转制人员长期受到传统经营体制的束缚,对人才形成桎梏,导致内部人才类型单一化,很多工作无法高效开展。这些因素致使大剧院在人才管理方面不得不增加成本,最终影响自身经济效益的提高。
2.经营思路模糊化。当下,大剧院面临着重重困境,出现严重的“三无”现象,“无演出团体、无营销人员、无导演”。在运营过程中,大剧院不具备丰富多彩的节目,形式单一化,不符合社会大众的客观需求,得不到社会市场的认可,市场竞争力极其低下,演出场次也不多。随之,导致票房收入不佳,没有固定的客源,对不同群体的定位模糊化。这大都是因为院团处于分离状态,没有处于统一的网络体系中,进而,造成市场、大剧院二者间处于独立状态,已有的运营模式违背了社会市场发展的客观规律。
3.成本管理缺乏有效的约束。在运营过程中,一些大剧院没有意识到科学控制成本预算的重要性,只是简单地调整了下上年的预算信息数据,并没有全面而客观地分析成本变动情况、实际管理方面的客观需求,导致大剧院成本预算不科学。由于没有对成本进行严格地控制,资源利用率低下,浪费现象极其严重,大大增加了运营成本。同时,在成本预算管理方面,过分依赖政府拨款,没有意识到预算执行的重要性,执行监督力度不够,专项资金利用率不高,影响自身运营效益的不断提高。
三、大剧院经营模式和成本管理优化措施
1.实现规模化经营。就新型大剧院来说,必须面向市场、广大群众,要全方位深入了解广大人民群众在精神文化方面的需求,尽可能全年不间断演出,适当降低单场成本,优化利用大剧院已有的各项资源,制定可行的低票价管理制度,分摊节目成本。在此基础上,坚持票价“先低后高”的原则,把票房作为大剧院的主要收入,政府补贴只是起到辅助作用。此外,在场馆具备良好条件之后,可以充分利用自身优势,最大化利用大剧院资源,营造一种“高雅、独特”的艺术氛围,开展多样化的演出活动,不断吸引顾客,增加客流量,形成固定客源。由于演出场所是艺术的核心载体,也是演出市场的关键所在,必须综合分析各方面影响因素,加强成本管理,进行合理化的控制,结合地区特色,大力开发相关的产业,比如,构建具有特色的音乐中心、开设艺术培训中心、引进咖啡馆西餐厅等,增强大剧院产业的粘性,从而实现扩大经营规模与业务范围,增加大剧院业务收入的目的。
2.注重营销,不断扩大知名度。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主动出击是非常必要的,是企业更好地应对瞬息万变的市场环境,遵循社会发展客观规律的关键所在。为此,在运营过程中,大剧院要积极主动地寻找或制作兼具经济和社会效益的演出剧目,采取适合文化产品销售的营销渠道,在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基础上,进一步提高自身的知名度,塑造良好的外在形象。在实施规模化经营的基础上,合理调整赞助费用比例,不要片面地重视某场演出成本,而应把握好大剧院整体效益,在整体处于盈利的状态下,不必过分追究某一场演出的盈亏。在营销过程中,应借助产业文化,充分发挥广电传媒与网络的作用,开展相关的文化传播公司与网络收听频道,逐渐扩大业务范围。
3.构建完善的成本预算体系、成本管理体系。在运营过程中,应强化成本预算管理,各部门的预算一经审议批准即产生强制约束力,同时纳入会计核算、资金收付的控制范畴,对无预算、超预算支出项目实行预警、否决制度,确保预算的严肃性。人力资源部定期以预算指标完成情况作为考核依据,明确预算责任,体现预算与效益挂钩,确保预算的约束力。制定可行的成本管理体系,将成本管理与预算管理相结合,科学限定、分摊剧院各部门费用,重点关注差旅费、会议费、招待费等弹性支出,合理缩减刚性支出,避免运营成本的持续增长。此外,通过强化内部控制建设,强化风险防范意识,降低不可控成本的支出;构建可行的财务指标体系,明确不同成本项目指标,横向、纵向进行分析,对变动较大、偏离正常数值的指标一一分解,确保将成本费用控制在年度预算范围内。
四、结语
总而言之,在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发展道路上,各个地区都加大了文化设施建设投入力度,大剧院作为文化设施核心主体也处于持续发展中,如雨后春笋般不断涌现。在运营过程中,必须综合分析各种主客观影响因素,不断优化经营模式,科学管理成本,实现最大化的经济效益。同时,更好地呈现大剧院具有的多样化功能,为社会大众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满足大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塑造良好的外在形象,创造较好的社会效益。以此,大剧院在运营过程中,应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实力,才能确保在竞争激烈的社会市场中不断前行,为国民经济注入新鲜的血液,也在一定程度上推动我国文化事业健康持续发展。
作者:周宇霞 单位:江苏省文化投资管理集团有限公司财务部
参考文献:
[1]黄欣.我国剧院管理的现状与发展方向[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3(09):27-28+32
[2]刘建威.初探剧院的经营管理模式[J].艺术科技,2014(01):310
[3]王益宁.剧院经营模式和成本管理研究[J].会计师,2014(15):69-70
[4]云泽.剧院演出经营管理评价体系研究[D].中南大学,2013
[5]刘建威.国家大剧院营销策略研究[J].中国市场,2014(13):23-24
[6]王悦.市场化经营下我国剧场的设计思路更新研究[D].清华大学,2011
- 上一篇:非法集资经营模式及防治
- 下一篇:大数据时代营销策略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