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有林经营管理体制初探
时间:2022-09-29 10:22:42
导语:国有林经营管理体制初探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1.1改革开放前现状。建国后,国有林经营管理照搬前苏联,建立以自然经济为基础的产品经济管理模式。林业管理体制是一种以行政管理为主,高度集权型体制,以指令性计划为主,全民所有制,重平均主义的分配方式。借用前苏联林业管理方式,在当时有积极的作用,随着时间推移,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提高,弊端越来越多,虽有所调整,但没有根本性改变。导致国有林管理重采轻育,林少采多,形成恶性循环,最后导致国有林区森林资源和企业经济“两危”。1.2改革开放后的状况。国家经济体制发展到今天,国有林经济管理体制也以改革试验区等形式,稳健而有重点地做了一些改革,渐渐走出“两危”境地,主要有如下表现:1.2.1实施分类经营。建立黑龙江省国有林区苇河林业局改革试验区。根据林地的不同条件、标准,划分出商品林、公益林及多功能林。按经营林分的区别,确定商品林为集约经营区,公益林为保护经营区、多功能林为常规经营区。1.2.2改革产权制度。为调动职工、林农的积极性,充分利用国有林区森林资源,通过引入股份制、家庭自营经济等形式开展产权制度改革,最终形成以国有为主,产权主体多元化的国有林产权格局。1.2.3推行林价制度,实行森林资源有偿使用。九十年代,在东北、内蒙古国有林区开展试点,随后全面推开林价制度。这项改革在国有林经营与管理方面是综合性、最根本的改革措施。林价制度的推行初步理顺了森林资源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关系,建立起国家对林业企业实行资源的有偿拨交,企业对资源有偿使用的管理制度。1.2.4改革国有林区经营管理形式。改革开放以来,改变了国有林区一直沿用的林业局代表国家单一经营形式。完善各种承包制、租赁经营、国有民营等形式,使林业经营更有灵活性,调动了职工积极性。使土地使用权与所有权分离,把国有林区可耕地分为就业田、劳保田、工资田既解决了就业民生问题,又提高了广大职工及家属的经济收入。
2国有林经营管理体制存在的问题
改革开放多年,国有林经营管理体制改革进行了有效的探索,产生很大良性变化,但与现代可持续性林业发展的需求还有一定差距,还存在一些尚须解决的问题:(1)在全球市场经济大环境下,国有森林资源在培育、管理、利用方面,一定程度上仍受旧体制的制约;(2)国有林长期以来,重采轻育,可采资源减少严重,资源危机形势严峻;(3)国有林自建国以来,培育资金不足,渠道不畅,各项资金严重短缺;(4)长期以来,尤其是改革以前,国有林资源产权不清,企业制度改革缓慢、滞后;(5)国有林税赋相对偏重,林区社会多项重担比较沉重等。
3国有林经营管理体制改革对策
深化国有林经营管理体制改革,是解决其存在问题的根本路径。3.1建立分类经营、科学管理制度。国有林体制已确定要实施分类经营、科学管理的改革。根据森林法相关规定,在用材林、防护林、经济林、薪炭林、特种用途林五大林种基础上,把防护林和特种用途林纳入公益林类,把用材林、经济林、薪炭林纳入商品林类。商品林经营以市场为导向,经营者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国家给予必要的扶持。公益林以满足改善生态环境和国土保安的公益需要为主,只开展更新和抚育伐,列入实行事业化管理的社会公益事业。3.2建立明晰的林业产权制度。要改变传统计划经济一统天下,调动企业和职工积极性,创新活力,搞好国有林经营管理体制改革,就必须清产核资,界定产权;实现森林资源资产化经营;使拥有法人财产权的单位行使森林资产的经营权。3.3建立可持续发展的现代林业企业制度。3.3.1转换国有大中型林业企业经营管理机制。根据“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原则,从国有林区实际出发,区别不同类型林业企业的不同情况,把企业改革同技术改造和企业改组结合起来。只有转换国有大中型林业企业经营机制,才能真正建立现代林业企业制度。3.3.2在企业内部开展组织机构调整。在林业企业普遍实行内部银行制、内部承包制或分段专业化经营改革基础上,对非林业生产经营部门逐步剥离。把企业内部的社会服务机构逐步建成服务性经济实体,面向社会实行有偿服务。对一些国有林区小型企业,从各自实际出发,按法律、法规和有关规定,通过“股份合作,转产改造、合资、合作、联合、承包、租赁、兼并、拍卖”等多种方式优化配置,促进存量资产合理流动和重组。
参考文献
[1]百度文库.林业经济体制改革总体纲要.《互联网文档资源(wenku.baidu.c)》,2012.
[2]谭俊.必须高度重视我国国有林区可持续发展问题[J].《科技导报》,1997,08-10.
[3]谭俊.不同类型国家林业管理体制的启示及借鉴[J].《林业经济》,1996,06-22.
作者:丛立光 单位:黑龙江省东方红林业局
- 上一篇:国有企业经营管理人才选任研究
- 下一篇:贫困地区体育场馆经营管理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