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匠精神在茶文化传承的作用

时间:2022-01-29 08:58:26

导语:工匠精神在茶文化传承的作用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工匠精神在茶文化传承的作用

【摘要】党的十八大以来,总书记对弘扬工匠精神做出了重要论述。中国是茶文化的发源地,作为毗邻的日本,受其影响形成了独特的日本茶文化。本文运用历史研究法,对工匠精神在中日茶文化传承中的作用分别进行考察,认为工匠精神中对技艺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的终极追求,对行业报以尊重、敬业守业的价值观念,为发展不断创新、勇于开拓的进取精神促进了两国茶文化在各方面的顺利传承,并且在今后的传承过程中也需要继续发扬。

【关键词】工匠精神;中日茶文化;传承

中国是茶的故乡,也是茶文化的发源地。在悠久的历史长河中,中国的茶文化伴随着茶叶贸易和文化交流传至各地,影响遍及全球。早在唐宋时期,中国的茶文化便传入日本,此后在日本独特的环境中形成了日本茶道。2019年联合国宣布设立“国际茶日”,充分体现了国际社会对茶叶价值和文化的认可与重视。如何弘扬茶精神、传承茶文化,这是人们一直关注的课题。本文将运用历史研究法,围绕中日茶文化传承的问题,探究工匠精神在中日两国茶文化传承历史中发挥的作用,并期待这些探讨对现代茶文化传承面临的困境有些许启示。

一、工匠精神的内涵与历史

工匠精神是一个可从多角度理解的范畴,但核心都包括敬业、精益、专注、创新等方面的内容。二战后,日本产品的精良一度让“日本制造”登上神坛,曾引发人们对日本工匠精神的广泛探讨。在中国,工匠精神来源于传统工匠们对技艺精雕细琢,追求极致的精神,与当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着高度的契合。从事技艺劳动的工匠们,不断磨炼和完善自己的技艺,几千年来创造了灿烂的工匠文化。《庄子》中提及的庖丁解牛、老汉粘蝉、匠石运斧等,形象地阐释了道技合一,这些都是工匠精神的真实写照,也是对工匠精神的推崇和赞美。工匠精神最早于2016年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此后的2017年、2018年、2021年又再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中。报告中指出要鼓励企业开展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培育众多“中国工匠”,打造更多享誉世界的“中国品牌”;全面开展质量提升行动,推进与国际先进水平对标达标,弘扬工匠精神,来一场中国制造的品质革命;加强质量基础设施建设,深入实施质量提升行动,完善标准体系,促进产业链上下游标准有效衔接,弘扬工匠精神,以精工细作提升中国制造品质。党的十八大以来,总书记对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做出了重要论述,进一步深化了人们对工匠精神重要性的认识。在日本,工匠精神经历了古代至当代的五个历史阶段,从最初的“神业观念”下的精益求精演变成近世的町人伦理,接着分化、泛化出一个“工匠型社会”①。在日本江户时期,日本的匠人被称为“职人”,指的是有一技之长之人,范围比中国传统意义上的工匠大得多。一生只做一件事,强调将事情做精、做细的钻研精神。而后在日本经济走向现代化、全球化的过程中,出现了工匠精神的泛化,即不再专指以手工谋事的人,而转向泛指一切行业中专心谋事并有所成就之人,并衍生出“工匠型企业精神”。受其影响下诞生的企业多以企业永续为核心目标,以遵纪守法、危机下的奋发图强精神、诚信至上、反哺社会为要义。可以说日本大量百年长寿企业的存留与这种工匠精神的延续有着密切关系。“茶起源于中国,盛行于世界”。如何更好地弘扬工匠精神,利用工匠精神传承茶文化,不仅是中国面对的课题,也是世界各国需要共同面对的课题。

二、工匠精神在日本茶文化传承中的作用

中国饮茶习俗传入日本,在16世纪中后期后形成了极具特色的日本茶道②。日本神户大学名誉教授仓泽行洋曾形象地将二者之间的关系比作母子,指出“日本茶道以中国茶道为母,是其远渡日本后成长起来的孩子。”③日本茶道是一个综合文化体系,涉及饮食、礼仪、美术、建筑、工艺、思想等多个领域,被誉为“了解日本文化的第一窗口”。从16世纪传承至今,日本茶道也曾经历过多次历史沉浮,而工匠精神一直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工匠精神促使日本茶人们追求突破、勇于创新。日本茶道开山之祖村田珠光将禅院茶礼与贵族书院茶结合,将参禅中体会到的禅的精神引入饮茶之中,开辟了新茶风。中兴之祖武野绍鸥把连歌的精神和美学带入茶道中,并确立了草庵风格的茶室,推进了茶会的和风化。日本茶道的集大成者千利休则去除了传统茶会的游乐性,完善了茶道精神,并大胆地将日常生活中的用品作为茶道具使用。此后,在明治维新的欧化浪潮中,日本茶道曾一度被视为旧弊,面临衰败的危机。为了突破困境,各流派做出了诸多创新和努力。如打破旧制发明立礼式茶礼以顺应西化风格、出版茶道技法书籍以确立行业标杆、推进海外交流以增加影响力、加大茶道学术研究以挖掘文化底蕴等,并由此形成了一整套成熟的产业链。这些过程不仅体现了工匠精神中专注坚持、勇于开拓的价值导向,更为重要的是强化了行业自信、行业尊重的价值观念。工匠精神促使日本茶人们专注技法磨炼,追求极致的待客之道。日本茶道学者熊仓功夫认为茶道是一种日本独特的室内艺能,具备如下三种特质:表演者和观众之间建立在观看与被观看的紧张关系之上;是一次性的无法复制的,具有不留痕迹的无形性;超越日常性,祈愿进入非日常世界的内在意识④。日本茶道强调主客间的互动,举办茶会是其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如何让客人更好地享受茶会,是茶人们举办茶会时追求的目标。千利休曾对茶道精神总结出“四规七则”。其中“七则”指的是茶要点得合口、炭要放得能烧开水、茶花要插得如同开在原野中、做茶事要能使人感到夏凉冬暖、凡事应未雨绸缪、关怀同席的客人、赴约要守时。就内容而言也可以认为这些是针对茶人们制定的七条待客法则。一场正规的茶会需要四个小时,从前席到中场休息再到后席,主人需要按举办的主题、季节、时间而精心准备不同的道具、茶点和技艺。这些点茶技法和待客之道的要求之中也蕴含着专注、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工匠精神促使日本茶道传承有序,秉承尽职守业的传承理念。整个茶会期间,从主客对话到杯碗放置都有严格规定,甚至点茶者伸哪只手、先迈哪只脚、每一步要踩在榻榻米的哪个格子里也有定式。这些定式的不同造就了不同的流派,现代日本茶道大概有二十来个流派。最主要的是“三千家”,分别是表千家、里千家、武者小路家,由千利休的三个曾孙各自创立。以家元制度为代表的组织制度,涉及日本茶道、花道、香道、相扑、舞蹈、能乐等多个行业,有明确的上下结构和秘传传统,是一种以技艺永续为目标的拟血缘关系组织。家元是标准的制定者,也是技能传承的责任人,对下进行教学和督导。这种组织结构延续工匠精神中尽职守业的理念,为日本茶道的传承提供了坚实的后盾。

三、工匠精神在中国茶文化传承中的作用

中国茶文化历史源远流长,早在汉代,在中国四川省就开始了饮茶的习惯。在王褒《僮约》这本记载西汉时期蜀地社会生活的古籍中,出现了“烹荼尽其”“武都买荼”。其中的“荼”被认为是“茶”的古体字⑤。到了唐代,原先在中国南方的饮茶习惯也普及到了北方,出现了第一部系统论述茶的综合性著作《茶经》。纵观历史,中国的饮茶形式十分多样,唐代流行的是“煎茶法(煮茶法)”,而后的宋代、明代又分别流行“点茶法”“瀹茶法”⑥。其中,使用叶茶的泡饮法一直延续至今。与日本相比,中国的茶文化内容更加丰富,历史更加悠久,涵盖范围更加广泛,在茶文化传承上也面临更多变的局面。工匠精神促使制茶工艺技法上的精益求精。在中国茶文化中,饮茶时更加注重茶本身,因此对于茶叶种植、采摘、制作以及冲泡上的每道工序都凝神聚力。早在陆羽《茶经》中便有关于茶树生长环境和茶叶采摘时期的精准记载。“茶者,南方之嘉木也……其地,上者生烂石,中者生砾壤,下者生黄土。野者上,园者次。”又云:“凡采茶,在二月、三月、四月之间……其日有雨不采,晴有云不采;晴,采之、蒸之、捣之、焙之、穿之、封之、茶之干矣。”⑦以江西洞上村野生古茶树为例,它大多分布在600m至1000m的山头,只能做春茶,采茶期为4月初到5月底,且以清晨5点至9点在高海拔处所采为最佳。采摘之后的茶叶又经过多道工序加工,形成可以冲泡十几泡乃至二十多泡的耐泡古树茶。如今包括河红在内的各类拥有悠久历史的制茶工艺被列入“非遗”项目,从选育到适制再到量产,一代代制茶人的心血、经验、技巧的积淀,以及不断推陈出新变革成果,延续着传承的活力。多年来工艺上的求精为打造品牌传承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工匠精神促使饮茶器物上的不断创新和与时俱进。中国茶文化重视色香味,强调茶与器之间的和谐,在择器上以是否“宜茶”,是否能够达到与茶相得益彰的视觉效果等为重要评价条件。以茶碗为例,唐代看重青瓷是因为“越瓷青而茶色绿”,宋代斗茶推崇黑瓷是为了“取其焕发茶采色也”,明清追求白瓷或青花是源于“注茶则清白可爱”。从功能上来看,以适合斗茶的束口盏为例,盏口附近有束口线,亦称“注水线”,指的是在距离盏口1.5—2cm处的内壁上形成的凸棱,用于表明注水时的界限。由此既可以掌握水的分量,又可以避免茶汤外溢。另如泡茶用的白瓷茶碗,选择白瓷是为了“不损茶色”,为了便于观察茶水色泽以及茶芽在水中的舒展变化,而以小为贵的理由是利于香气聚拢。虽然饮茶法几经变迁,但不同时代对茶碗的选择,目的都是为了让茶喝起来更加美味,更加适宜于饮茶。工匠精神中勇于开拓的一面,也促使茶人们不断钻研新的宜茶器物,茶器也随着饮茶方式的不断变迁。工匠精神促使茶人们为传承技艺坚守一方,默默奉献。茶树受雨量、温度、海拔、日光等自然环境影响,一般种在丘陵地带和山坡上。一些古树茶往往分布在千米左右的海拔地区,山路崎岖泥泞,采茶人的艰辛和不易可想而知。目前国内茶区包括西南茶区、华南茶区、江南茶区以及江北茶区,总面积达100万公顷。常见的有红茶、绿茶、普洱茶、乌龙茶、花茶等大类茶。全国各地名茶众多,如浙江西湖龙井茶、浙江余杭径山茶、安徽黄山毛峰、福建武夷山大红袍、福建安溪铁观音、江西“四绿一红”等。在地方特色茶文化的传承过程中,各地的茶人们坚守一方,无私奉献,为茶文化的推广献计献策。如与当地政府携手依靠丰富的历史人文资源,筹划茶文化公园、茶博物馆,开办茶叶职业学校,举办茶文化高峰论坛,积极打造茶文化与旅游相结合的茶之旅项目等,不断贡献自己的力量。这些努力背后体现的是茶人们的无私和韧性,也正是不断奉献、敬业爱岗的工匠精神。

四、结语

综合上文的考察分析,工匠精神的内涵包括敬业、精益、专注、创新等方面的内容。在中日茶文化的历史传承过程中,工匠精神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茶人们秉承了工匠精神中对技艺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的终极追求,对行业报以尊重、敬业守业的价值观念,为发展不断创新、勇于开拓的进取精神。随着工业化的发展,新媒体技术、新社交购物平台的爆发,中日两国传统的茶文化教学等也面临新的冲击。但纵观中日茶文化的历史变迁,茶文化之所以几经沉浮但仍传承至今,其背后蕴含的就有所谓的工匠精神。在日新月异的现代社会,如何更好地保护和传承传统文化,也需要继续发挥工匠精神。除了在技艺上精心打磨,树立行业标杆,增加影响力之外,在宣传弘扬上更要发扬与时俱进的革新精神,打破僵化保守的思维模式。如活用抖音、B站等年轻群体活跃的社交平台,强化茶文化在年轻人潜在市场中的影响;推行“走出去”战略,加大国际文化交流力度,形成茶文化传承的良好循环等。只有继续发扬工匠精神,才能更好地传承茶文化。

作者:叶晶晶 单位:上海第二工业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