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课堂提升工匠精神的机制

时间:2022-09-08 09:14:55

导语:第二课堂提升工匠精神的机制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第二课堂提升工匠精神的机制

[摘要]高职院校是培养具有工匠精神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主阵地,但目前在培育工匠精神方面还存在诸多欠缺。以工匠精神为核心的职业素养,应具有专业性、职业性、人文性的特点,但目前高职院校第二课堂与第一课堂衔接不够,专业相关性低,第二课堂活动中学生主体地位弱,这些都影响了第二课堂在提升学生专业认同感方面的作用。此外,第二课堂缺乏职业性导向,学生参加第二课堂后对于职业的价值认知依然缺乏。为加强高职学生的工匠精神培育,要以专业职业化为导向构建第二课堂体系,合理配比专业教师,提升学生在第二课堂中的主体地位,并围绕工匠精神内容建立动态可量化的考核体系,并将考核结果与学生就业推荐相关联。

[关键词]专业职业化;工匠精神;第二课堂;高职学生

高职院校旨在培养符合社会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因此对于工匠精神的培育也非常重视。2020年11月24日,在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上指出,工匠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的生动体现,是鼓舞全党全国各族人民风雨无阻、勇敢前进的强大精神动力。以工匠精神为核心的职业素养,应具有专业性、职业性、人文性的特点,为实现这3个特点,高职院校应在校企联合的基础上,将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融合、使其互为补充,共促工匠精神的培育。但目前在高职院校工匠精神的培育体系中,第二课堂活动还存在一些问题,缺乏专业性和职业性,与第一课堂内容脱节,且学生主体地位低,缺乏专业教师的指导,这些都导致第二课堂提升工匠精神的作用有限。因此,如何以专业职业化为导向改进第二课堂,从而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全面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一、第二课堂的实施现状

(一)第二课堂与专业相关性低,缺乏职业化导向

目前高职院校第二课堂与专业和职业的相关性不显著。本次在江苏省某高职院校开展了“关于第二课堂专业职业化现状”问卷调查,共计3623名学生参与。结果显示,70.55%的学生认为在第二课堂活动中几乎或较少运用专业知识,66.07%的学生认为参与第二课堂后专业认同感几乎没有或者稍微有点提高。关于第二课堂开展方式存在哪些不足,调查结果显示排名第一的是学生认为第二课堂中缺少与所学专业知识相关的实践活动形式,难以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第二课堂缺少专业性和职业性在高校中普遍存在,主要原因有二:其一,虽然各高职院校都在加强校企联合,但密切度不够,高校对于不同岗位所需职业素养认识不够深入,更没有进行系统的分析分类,在设计第二课堂时缺乏专业职业化思考;其二,目前高职院校中第一、二课堂分别由教务和团委部门各自实施,缺乏有机结合。相比较第一课堂实施,第二课堂与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方案联系不紧密,与每一阶段第一课堂的专业学习相脱离,导致其作为第一课堂的补充和延伸的作用没有得到有效的发挥。鉴于以上几点原因,第二课堂缺乏专业职业化导向,严重影响了第二课堂在工匠精神方面的提升作用。

(二)第二课堂中学生主体地位低,缺乏职业价值认识和工匠精神有效提升

高职院校的第二课堂内容丰富,形式多样,为紧贴职业需求,也设置了部分与专业相关的活动。但在专业相关的活动中学生的主体地位不明确,活动过程缺乏专业老师指导。本次调查结果显示,65.88%的学生认为在专业相关的第二课堂活动中,学生主要在活动过程中发挥协助作用,而在活动中负责专业知识讲解与宣教的主要是教师;此外,针对第二课堂开展方式存在哪些不足,调查结果显示排名第二的是学生认为在第二课堂活动中缺乏专业化老师的及时指导。这背后主要的原因是目前高职院校中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自成体系,没有系统规划整合,导致专业教师主要投入在第一课堂的教学中,而第二课堂中专业师资投入明显不足。因此,参与第二课堂的专业老师因时间和精力有限,很难全程参与第二课堂活动,更无法在专业第二课堂活动中全面观察并给予针对性的及时指导。特别是在专业相关的第二课堂活动中,为提高效率,需要应用专业知识解决问题的工作主要由教师完成,学生只是被动的准备活动所需物品及配合教师完成较简单的操作任务,能动性低。久而久之,学生在面对专业问题时缺乏独立解决的信心,产生依赖性,再出现问题时又因得不到专业化老师的及时指导而感到束手无策。这一方面导致学生获得感和成就感缺失,对职业价值体会不深;另一方面因学生沟通和解决问题机会少,也影响学生对专业价值的认知以及工匠精神的提升。

(三)第二课堂无针对工匠精神的系统考核,缺乏指引作用

随着第二课堂意义的凸显,各高职院校都非常重视第二课堂的开展,但学生在第二课堂中的表现缺乏系统的考核方式,其表现优劣无从评价,使得第二课堂活动在提升学生工匠精神方面缺乏指引作用。此外,学生表现优劣无法与学生的求职就业及升学等联系起来,一方面影响第二课堂提升工匠精神的意义,降低了职业化导向;另一方面也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参与第二课堂的积极性,导致学生只重视第二课堂的参与量,而不是重视参与的质量。但实际上学生的能力及素养,在专业课程的学习中只能获得一部分的提升,更多的是在第二课堂的参与中获得不断的进步和成长。

二、第二课堂的实施改进

(一)构建以专业职业化为导向的第二课堂体系

为加强工匠精神塑造,第二课堂活动除了设置人文活动外,更应该设置与专业和职业相关的活动。首先,在第二课堂体系的构建过程中,高职院校对外应加强与企业联系,对内应多部门加强联动。思政教师、辅导员、专业课教师、双师型教师、企业代表须共同参与,根据专业特点及未来岗位需求,完善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方案,讨论建立与专业对应的核心职业素养,根据职业素养不同模块设计不同的第二课堂系列活动,每一个模块的第二课堂活动可囊括多种形式,如专题讲座、社会实践、社团活动、案例分享等,通过设计不同形式的活动,满足不同性格学生的需要。其次,高职院校内应将第二课堂和第一课堂进行整合和系统规划,第二课堂活动应结合每学期的第一课堂教学内容设置,部分第一课堂的教学和考核内容可以第二课堂形式呈现,一方面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也可学以致用,增强学生对职业价值的认识。调查结果显示,学生参加最多的第二课堂活动中排名前两位的是社团活动(91.44%)和志愿者服务(56.17%)。因此,为较好地实现第二课堂对第一课堂的补充延伸作用,高校应该根据每一阶段第一课堂专业学习的内容,制定相对应的专业社团和志愿者服务,既能加强学生对于课堂学习内容的理解,又能增强专业学习的主动性,提升学生的专业认同感。鉴于此目的,建议各高职院校可统筹管理第二课堂体系,人文相关的第二课堂活动可以由高职院校团委统一审核把关实施,而与专业相关的第二课堂活动建议下放到各个专业,以建立更符合专业职业化需要的第二课堂体系。再次,在第二课堂活动中,针对不同的活动应建立不同的规章制度,适当引入企业文化和企业管理制度来提升学生的职业切入感,加强学生在活动中对职业态度、职业道德等工匠精神内容的感知。

(二)合理配比专业教师,提升学生的主体地位,切实提升工匠精神

在专业社团和专业社会实践活动中,适当增加专业化教师配比,转变教师和学生的地位,提升活动各个阶段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的作用则转变为观察指导、协助解决、引导反思和评价总结。活动准备阶段,应鼓励学生与教师共同讨论决定活动的方式和内容。为增强后期在活动实施阶段学生独立面对问题解决问题的信心,教师在准备阶段应根据经验,提出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可能出现的问题,让学生分小组通过查阅书籍等各种办法寻找解决方案,并在活动前通过模拟演练来确定方案的有效性。活动实施阶段,让学生发挥主体作用,主动与活动对象沟通,了解对象需求,独立面对问题解决问题。教师应转向幕后,观察记录每位学生的表现,并协助指导学生解决突发的难以解决的问题。活动结束后,教师应组织学生总结,讨论活动中出现的问题,汇总并提出解决方案,使得学生可以在实践活动中不断反思、不断积累经验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并记录成册,作为后续参与者可供参考的材料。提升第二课堂活动中学生的主体地位,意义重大。首先,可加深学生对专业知识的吸收理解,增强学生应用专业知识处理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其次,增强对职业价值的认知,促使学生主动学习探索专业知识,自觉提升专业技能,进而获得自我认同和专业认同;再次,帮助学生了解社会需求,树立换位思考、以人为本的服务意识;最后,引发学生更深层次的反思,促进学生在活动内容和方式上的不断创新,进而提升创新能力。

(三)围绕工匠精神建立动态可量化的第二课堂考核体系

根据第二课堂的针对性提升目标应设立不同的维度,在与专业相关的第二课堂活动中,其维度应同时包含工匠精神中如职业道德、职业态度、人文素养、专业技能等维度,每个维度又可纳入相关的指标,进行量化考核,记录学生工匠精神发展变化情况。除此之外,考核过程也需要多方参与,通过自我评价,生生互评,教师评价等方式进行综合评定,并以评语方式记录在案。高职院校应实施《工匠精神提升证书》制度,记录每次活动量化考核和多方评价的结果,作为学生评优评先和未来用人单位选人用人的重要参考依据。通过考核评价,一方面可引导学生根据自身发展动态有针对性的提升自己的工匠精神,另一方面学生可根据动态考核评价,看到自身成长,从而提高学生参与第二课堂的积极性,形成良性循环。

三、总结

第二课堂在提升学生工匠精神方面的作用毋庸置疑,但在第二课堂活动的体系构建中,应加强专业职业化导向,根据专业特点和岗位需求设置针对不同素质能力的提升活动,并注重与第一课堂的整合。活动实施过程中,应合理配比专业教师的数量,并树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增强学生对专业价值的认识,提升学生运用专业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此外,通过专业实践增强学生为他人提供专业化服务的幸福感,继而获得专业认同感。最后在第二课堂中应建立动态的考核体系,使得学生在提升工匠精神时有据可依,有的放矢。

参考文献:

[1]邓宝仿,贾涛,韩洪亮.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职业素质培养融合模式构建研究[J].中国多媒体与网络教学学报,2018(4):86-87.

[2]吕泊怡,杨欢.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素养培育方案路径探析———基于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整合视角[J].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8,17(4):81-84.

[3]王蓉霞,王东平,徐文.关于思想政治工作引领大学生职业素养教育的思考[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9(1):95-96.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印发《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的通知[EB/OL].

[2]周美芳,杨静,王晓博.国内外信息素养评价标准对比研究[J].图书馆研究,2013(12):15-18.

[3]莫铄.高职高专学生信息素养调查研究[D].桂林:广西师范大学,2007.

[4]黄如花,王春迎.面向学科的数据素养现状及需求调查———以《信息检索》MOOC学生为例[J].图书馆论坛,2016(6):99-105.

[5]文炯.广州地区大学生信息素养水平调查研究[J].高校图书馆工作,2013,33(2):39-43.

[6]缪向辉.高职学生信息素养现状的定量分析及对策研究———以大连地区高职院校信息素养调查为例[J].中国成人教育,2013(7):90-93.

[7]陈亚静.基于SWOT分析模型的广东省职业技术院校教师信息素质调查研究[J].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2014(3):125-131.

[8]熊璋,李锋.信息时代信息素养[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9:57-63.

[9]回雁雁,张静,蔡奕强.广东省职业技术院校学生信息素质调查研究[J].图书情报工作,2011,55(3):101-105.

作者:何雯雯 朱亚彦 陆海峰 王惠 单位:苏州卫生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