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部审计中审计风险成因及防控对策
时间:2022-03-13 04:54:18
导语:内部审计中审计风险成因及防控对策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摘要:我国市场经济环境及企业经营模式正越发复杂,企业中的审计部门在市场波动日益频繁的条件下,需要防范审计风险,有效规避和控制审计风险。本文针对企业中易出现审计风险的成因进行简要论述,分析了风险特征并提出相关防控政策,以供相关从业人员借鉴。
关键词:审计风险;内部审计;防控对策
内部审计作为会计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审计风险直接影响到企业能否健康发展。《独立审计具体准则第9号———内部控制与审计风险》对审计风险有如下定义:审计风险指会计报表存在重大错误和漏报,而出现会计师审计后发表不恰当意见的可能性。
一、审计风险的特征
(一)客观性。审计风险在整个审计业务全过程中是客观存在的,注册会计师对财务报表的审计工作并不能完全杜绝审计风险,将财务报表的错报现象可能性降为零,仅仅可以降低审计风险到可以接受的低水平。作为专业的鉴证业务其通过合理有效的审计方式来使财务报表出现重大错报和漏报的可能性降到最低,将风险控制在可控范围内。(二)普遍性。审计结论与期望之间经常会有偏差。多种因素引起的期望偏差和审计结果之间的差异会导致审计风险。在审计业务过程中,每个节点都有审计风险,每个节点的风险原因也不同,因此普遍性是审计风险的重要特征。每个节点因素的偏差都会导致审计风险的增加。(三)可控性。审计风险不因人的意志转移或消失,审计工作有潜。在的各种可能性,但在审计工作的实践过程中可以选用恰当的审计方法,通过注册会计的主观努力来抑制、降低审计风险,所以审计工作在一定范围内是可控可化解的。
二、审计风险的成因
(一)审计环境及对象复杂多变。新时代的经济形式不断变化,使得经济市场也变得越发复杂,导致审计工作的难度也不断增加,带来了很多不确定的因素以及风险。在常见的经济活动中例如承包、破产、重组以及兼并、收购中,需要多方关联交易的活动中都离不开审计工作者,但涉及商业机密以及很多重要的资料文件是不能完全由注册会计师翻阅参考的,导致财务报表缺乏合理的数据支持,影响其正确判断及评价,进而导致审计风险增加。(二)审计范围以及审计责任增加。审计是经济活动的一部分,审计单位在拥有法律赋予审计权力的同时,也受国家法律以及有关规定来规范以及制约。随着我国市场化进程不断推进,审计对象从财务责任扩展到管理责任以及经营责任;审计职责由经济监督转化为以监督为基础而进行的经济鉴证和经济评价。在社会经营活动中,审计的社会影响力正不断增加,其所担负的职责越来越多,使得审计风险也在逐年增加。(三)审计措施不合理。在审计单位中,从业人员往往使用电算化来进行会计工作,抽样检查是审计工作中采用最多的检查方法,这些审计措施使得审计结果容易产生误差。在现在的审计单位中,从业人员往往面对着巨量的审计资料来进行工作,工作越发庞大以及复杂,在众多资料中取得关键审计证据的难度也不断增加使审计成本不断增加。抽样调查往往受限于审计人员的经验水平,易造成误判,不可避免地增加了审计风险。
三、审计风险防控措施
(一)提高内部审计机构的独立性。我们应该建立和完善一套完整的内部审计制度,使每个人都清楚自己的职责和履行职责;减少其他部门对审计部门的工作干扰,确保审计机构的独立性,使审计结果更加客观可靠,准确合理地反映实际财务状况和业务问题,降低审计风险。(二)健全企业内控制度。健全的内部控制制度是进行准确有效审计工作的基本前提,内控制度要与企业的发展进度相结合,合理科学地涉及企业管理和运行的全过程,为审计工作提供有效的依据;同时审计人员应针对工作中易出现问题的过程薄弱点,在内控制度中制定更详尽的审计方法,来保证审计工作可以顺利开展。(三)在报表中附注风险信息。在审计人员为企业制定财务报表的过程中,应附录一张关于企业风险的附表,通过数据披露企业所面临的主要风险,使管理人员据此制定出相应的规避措施,来减少审计风险对企业管理的影响以及经济损失。
四、结语
综上所述,作为企业发展中不可缺少的监督机构,审计部门对企业风险管理及控制具有积极作用。审计人员高质高效地运用专业技能规避审计风险,才能确保企业稳定、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翟军民.审计风险的概念、特征与规避[J].科技信息,2011(16).
作者:张坤 单位:太原学院
- 上一篇:国有企业内部审计问题及对策研究
- 下一篇:学生评优普刊要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