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意产业发展问题及审计监督研究

时间:2022-10-16 10:12:03

导语:创意产业发展问题及审计监督研究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创意产业发展问题及审计监督研究

创意产业又称智慧产业、创造型产业、创意经济,已被纳入《“十三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之中。在国家战略发展支持下,我国创意产业获得较快发展,规模不断扩大,结构不断优化,发展质量和效益不断提升,并已经成为国内一线城市重要的支柱产业。本文中分析当下创意产业发展中审计监督层面存在的不足,进而立足审计层面提出完善我国创意产业审计监督的具体建议,以期可以促进我国创意产业的健康、稳定、快速发展。创意产业是国家战略新兴产业的重要构成,也是时下炙手可热的新兴产业。我国创意产业虽然目前处于起步阶段,但发展速度较快,形成了较强的产业影响力和辐射力。但是在产业发展中遭遇了各种各样的问题和风险,严重影响着创意产业的健康发展。从风险控制的角度考虑,应充分发挥审计监督的重要效用,从加强内部审计、明确审计重点、创新审计方法以及合理运用审计结果促进相关问题的解决等方面不断地对新时代下我国创意产业发展的审计约束,确保创意产业健康、稳定、快速发展。本文将围绕新时期我国创意产业发展问题及审计监督相关问题展开探讨。

一、新时期我国创意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伴随着创意产业的快速发展,其凭借在知识性、创新性、多样性等方面的优势,在丰富人们生活,促进产业结构优化以及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但是立足审计监督层面来看,目前我国创意产业发展中依然存在着一些审计监督层面的不足。这些不足集中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一)产业审计监督重点不明确,创意产业管理体制待完善。在国家新兴产业发展战略支持下,我国创意产业起步较晚,但发展速度较快,取得了骄人的成绩,在改善人民生活,促进产业优化,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层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是,目前创意产业中,大部分企业对产业发展风险的认识存在不足,这使得产业的发展潜存着一些风险隐患。具体如下:一是创意产业管理体制不完善。创意产业的健康、稳定与快速发展,必须依赖于完善的产业配套机制和审计监督体系。完善的产业发展管理体制,可以从体制环境层面为创意产业的发展提供保障。目前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创意产业企业的自主性不足。由于缺乏足够的自主权,市场资源配置应有的作用未得到有效的发挥,且产业发展的内在活力不足。第二,在产业发展中,相关监管部门存在部门之间职能交叉和重复管理的现象。二是产业审计监督重点不足。创意产业管理体制的不完善与产业审计监督体系是否完善均有着密切的关系。现阶段创意产业管理体制不完善反映出产业审计监督重点不明的问题,对创意产业管理体制的关注度不够,不利于创意产业的健康稳定发展。(二)产业的内部审计有待加强,创意产业抵御风险能力不强。加强内部审计是完善创意产业发展审计监督体系的重要内容。通过进一步加强创意产业内部审计,有助于及时发现产业发展中的风险和隐患,并结合获得的审计结果解决产业发展中面临的突出问题。目前,我国创意产业发展过程中,多数企业尚未构建起完善的内部审计体系,产业内部审计力度不足。创意产业的快速发展依赖于人力资源、资金以及其他各项要素的合理搭配和高效利用。而在内部审计力度不足的情况下,各项资源将会无法得到有效利用,创意产业发展应具备的各项要素不充分,最终不利于创意产业的风险抵御和长久发展。(三)产业内部审计方法待创新,审计监督实效性有待提升。目前,国内创意产业发展中,大多数企业为中小企业,相比大型企业而言,在资金、规模以及相关机制的建设层面均存在不足。就企业内部审计方法而言,大型企业普遍依据国家审计部门的要求,针对企业的经营与管理制定了较为完整的内部审计体系。而多数中小型企业目前在内部审计建设方面,多是参照其他企业来建立本企业的内部监督体系。这样造成在内部审计方法的运用中,内部审计的应有作用未得到充分发挥。同时,对企业内部审计方法创新的关注度较低,也是影响创意企业审计监督实效性提升的重要原因。

二、我国创意产业风险控制和审计监督建议

我国创意产业起步较晚,在内部机制建设以及风险防范等诸多层面依然存在着较多的问题。为有效地推动创意产业的新发展,尽可能地降低创业产业发展中可能遇到的风险,必须充分发挥审计监督的重要性,提出强化审计监督促进创意产业发展的建议。具体如下:(一)提升审计人员队伍素质,扎实创意产业审计人才保障。审计就是对经济行为进行监督与约束,在实体经济发展过程中,审计被誉为“免疫系统”,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制约权力、打击不法行为、规避风险的重要手段。在加强创意产业的审计监督过程中,应高度重视人才队伍建设。具体如下:一是提升审计队伍的整体素质。审计人员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努力提高自身素质,增加自己的文化底蕴,这是提升风险审计实效性的重要前提。创意产业在我国起步较晚,在进行风险审计活动过程中,不仅要关注传统项目,还要以前瞻性、发展性目光审视问题,从不同侧面对企业的发展状况进行分析,灵活选择审计方法,做新时代的合格审计人。在对创意产业进行风险审计时,审计人员先要对国家相关法律法规、方针政策做出深入解读,厘清自己的权责范围,以客观公正的态度面对工作,从各个角度出发,了解市场发展现状,对行业发展态势做出科学预测。与此同时,还要努力学数据、云计算等先进的网络信息技术,敏锐地捕捉到企业经营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科学、合理的整改建议,使企业步入规范化发展之路。二是注重创意产业企业管理者以及内部员工的素质提升。创意行业的企业管理者,也应注重自身素质的提升。从文化创意企业发展的角度出发,了解最前沿的行业发展信息,既要明确自身发展优势,也要清醒地意识到哪些方面存在问题,调整招聘机制、员工培训机制,努力提升员工整体素质,不妨向员工提出如下要求:一要提升专业水平,要以新思路面对问题,工作不能墨守成规;二要增强协作意识,积极配合同事,圆满完成工作任务;三要以积极的态度面对工作,善于找出自身不足并积极进行调整;四要牢固树立终身学习意识,不仅要掌握更为全面的专业知识,还要积极学习现代信息技术,提高工作效率。(二)完善创意产业的内部治理机制。创意产业发展中,一些企业在经营与发展过程中暴露出许多问题,这与企业内部治理机制的不完善具有密不可分的联系。在长期的管理过程中,管理者与各个部门之间建立起千丝万缕的关系,如果得不到有效的监督与约束,再加上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管理松懈、混乱,经济行为违纪问题时有发展。企业要意识到这一问题的严峻性,挖掘出问题的根源,完善内部治理机制,铲除滋生不良行为的土壤。企业要设置审计委员会,从各个部门负责人中挑选出一些业务精湛、责任心重的人才,下大气力提高内控制度的实效性。更重要的是,风险审计活动要常抓不懈,找准风险源,合理控制风险点,提高此项工作的实效性。与此同时,企业也要积极向优秀企业学习,积极引进先进的管理模式,大胆借鉴知名企业的风险审计经验,在最短时间内打造一支业务水平高、思想素质过硬的风险审计人才队伍。(三)完善创意产业审计信息系统。创意产业是全球经济一体化发展的必然产物,位于产业价值链的最高层,充分体现出经济与文化、技术的融合,其核心就是与众不同的、有价值的“创意”。如今,市场竞争日益激烈,企业要想从领域内脱颖而出,不仅要拓宽信息来源,还要运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手段对信息进行分析处理,为创新发展提供依据。在管理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员工的信息素养,组织员工参加业务培训,使他们掌握相关软件的操作方法,并将培训情况纳入绩效考核体系当中。在发展过程中,企业要敏锐地捕捉到市场发展动向,积极调整管理策略,提高决策的准确性。对于现代企业来说,信息系统扮演着不可替代的角色,运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手段,能提高审计工作的效率,提高数据分析的准确性,为合理规避风险做好准备。(四)注重创意产业审计方法的优化。创意产业在我国尚处于起步阶段,风险审计活动不可避免地存在着这样那样的问题,最突出的就是审计方法的滞后性。在风险审计过程中,要改变只关注财务数据的模式,在国家法律条款允许的范围内,本着客观公正、真实有效的原则,指出日常运营过程中存在的风险点,通过对数据进行深度分析,找出引发风险的根源,最大化地规避风险,避免造成损失,由事后整改转变为提前防范。所以,应在风险理论的指导下,以先进的技术手段进行风险分析,努力还原事物的本来面目,更要善于对审计工作进行总结,积极思考工作中出现的问题,从深层次查出原因。同时,应加强现代大数据技术在审计监督中的运用,促进创意产业更好发展。

三、结语

创意产业被称为最有前途的产业之一。创意产业的快速发展为人们提供更多文化含量较高的产品与服务,增加了社会就业机会,促进了我国经济向高质量方向发展。但是在创意产业的发展过程中,潜藏着各种风险,构建起行之有效的审计监督机制,具有较强的时代性与紧迫性,对于合理规避风险、促进产业健康发展来说,都将发挥出深远的意义。因此,应明确新时期我国创意产业发展中存在的审计监督问题,不断提高从内部治理机制、审计人员队伍建设、审计方法创新以及现代化审计信息系统构建等层面推进创意产业审计监督体系的日益完善,促进我国创意产业的更好更快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建宁.新兴产业发展资金审计的几点思考[J].西部财会,2017(7):76-78.

[2]孙早,梁晓辉,许薛璐.新一轮技术革命与工业化国家的工业再升级战略[J].审计与经济研究,2016,31(2):91-99.

[3]许亚庆.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研究[J].学术交流,2013(2):68-71.

[4]黄奕信.供给侧改革视角下的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战略研究[J].改革与战略,2016(6):54-57.

[5]杜传忠,李彤,刘英华.风险投资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机制及效应[J].经济与管理研究,2016,37(10):64-72.

作者:路海英 单位:中国(西安)丝绸之路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