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板公司审计风险与控制

时间:2022-04-27 09:29:54

导语:创业板公司审计风险与控制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创业板公司审计风险与控制

〔提要〕本文阐释了创业板公司的特点,归纳了IPO审计的要点,分析了创业板公司IPO审计的风险及成因,提出了创业板公司IPO审计风险防范的具体措施。

〔关键词〕创业板;IPO审计;风险控制

随着证券市场的发展,申请创业板上市的企业数量越来越多,创业板公司IPO过程中的审计风险问题已引起社会的普遍关注。如何提高创业板公司IPO审计的质量,有效地控制创业板IPO过程中的审计风险已经成为会计师事务所行业发展的一个新的命题。

一、创业板公司特点及IPO审计的特点

(一)创业板公司特点。在创业板上市的公司多为高新技术企业,具有较强的成长性,但这些公司一般成立时间较短,规模不大。相对于主板市场来说,在创业板上市的门槛较低,目的是给高新技术企业提供一个更宽松的发展环境。相比于主板公司,创业板公司的营运资金用于研发的比例较高。若公司的研发产品被市场接受,其利润可能呈指数增长;若市场需求发生变化,公司也有可能很快倒闭。可见,创业板上市公司的特点是高风险与高收益并存、经营具有很大不确定性。此外,创业板公司的发起人一般较少,其盈利时间相对较短,公司的管理模式不是很成熟,缺乏有效的内部控制制度。(二)创业板公司IPO审计特点。由于创业板上市公司具有经营规模小、经营风险大、创新能力强的特点,容易产生以下审计风险:一是持续经营风险。创业板上市企业主要经营一种业务,这会限制其多元化经营,并会形成产品单一的局面。一旦产品销售受到阻碍,创业板上市公司的持续经营能力将受到严重威胁。二是内部控制风险。由于创业板上市公司一般多为处于成长期的高新技术企业,其内控制度尚不健全,因此企业提供的财务信息的可靠性是值得审计人员考虑的。三是无形资产估值风险。由于高新技术企业的无形资产占总资产比例较大,审计人员对企业无形资产项目的认定以及估值的评判存在一定难度。四是关联方交易风险。相对于较完善的主板市场,审计人员更难以察觉创业板市场被蓄意隐瞒的关联方交易,这会增加审计风险。

二、创业板公司IPO审计风险及成因分析

(一)创业板公司IPO审计风险。1.公司经营风险大,重大错报的风险高。创业板企业大多处于初期发展阶段,尚不具有成熟完善的公司治理机制及控制制度,企业管理人员水平相对较低,风险控制能力较低,在面临变化较快的创业板市场和缺乏政府补贴税收优惠时,企业的持续经营能力受到巨大的挑战,持续经营的风险大。由于公司治理不完善,管理层的地位将凌驾于会计内部系统,恶意提供虚假的财务报表,掩盖关联交易,会计人员选用的会计政策与估计不当等等,这些都会导致企业提供的财务报表存在重大错报风险。2.创业板入市门槛低。由于上市条件变更为“最近一年盈利,最近一年营业收入不少于5000万元”,使得创业板的上市门槛变得非常低。一些别有居心的企业利用创业板宽松的上市政策,对其财务报表进行包装和粉饰,从而达到上市的目的。审计对象的不规范和复杂性使得创业板上市企业的审计业务难度加大,会计师事务所所面临的审计风险无疑也将增大。3.造假处罚的违法成本低。我国对关于会计师事务所对创业板上市公司审计失败的处罚大部分是行政处罚,涉及大金额的民事赔偿很少。对财务造假已经“成功”上市,并且给投资者利益带来严重损害的公司以及提供虚假审计报告的会计师事务所,证监会的处罚手段也比较乏力,仍然停留在没收业务收入的层次上,并且处罚金额相对较少,甚至无法弥补投资者的损失。而且就算取消事务所的证券资格,原来的事务所也只是被分散并入了其他的事务所,其注册会计师仍可参与非上市公司审计。4.审计程序不规范。从证监会对IPO公司造假的处罚公告中可以了解到,其实公司财务造假的手段并不高明,多数都是通过虚构客户来虚构交易合同,建立虚假的银行账户来达到虚增收入和利润的目的,或者是通过预付账款和在建工程来虚增资产,如果注册会计师对银行和大额交易的客户进行函证,对银行对账单和客户应收账款的回函加以重视和复查,是能够发现异常点的。审计程序的不规范导致审计人员未能发现企业的财务造假行为,从而出具了无保留意见的审计报告,发表了不恰当的审计意见,引发了IPO的审计风险。(二)我国创业板公司IPO审计风险的成因分析。1.被审计单位的内部控制存在缺陷。不健全的内部控制制度是IPO财务造假的温床,创业板公司大部分属于中小型民营企业,且大多从家族企业过渡而来,其治理结构不完善,一股独大的现象非常常见,董事会和监事会容易被大股东操纵,对构建内部控制制度不够重视。企业缺乏良好的内部控制制度和独立的内部审计机构很可能导致管理层的舞弊动机增加,在业绩不佳或者希望通过上市来募集更多的资金时,管理层对财务报表进行粉饰的可能性更大。2.民事责任制度不健全。我国证券市场起步较晚,法规体系不够健全。相对于公司上市获得的超高募资金相比,IPO财务造假的违法成本可谓微乎其微,投资者蒙受了巨大的损失却得不到应有的赔偿。而对会计师事务所及注册会计师的处罚大部分是警告、罚款等行政处罚,会计师事务所因参与审计造假而承担的损失远低于收益,因此审计报告的串通舞弊行为屡禁不止。3.会计师事务所行业的过度竞争。由于IPO审计收费相比于会计师事务所的其他审计业务要高出许多,所以IPO审计业务也就成为了事务所相互竞争的主要目标。为了争夺IPO审计这份大蛋糕,会计师事务所会降低收费标准,迎合被审计单位的不正当要求,同时为了节省成本,常常缩短必要的审计时间、减少必要的审计程序,导致审计质量低下,审计风险增大。很多会计师事务所为了自身利益,甚至会选择和保荐机构联手,在保荐机构的提示下对IPO公司进行财务包装。会计师事务所的过度竞争成为创业板IPO“变脸门”的推手,损害了投资者的利益,也影响了注册会计师行业的声誉。4.会计师事务所审计质量控制措施不完善。部分会计师事务所在业务承接的事前阶段在决定是否接收业务时仅考虑经济效益和市场份额,欠缺风险防范意识。在审计实施的事中阶段,会计师事务所存在审计程序不规范,为了降低审计成本无法到现场取得审计证据时也缺乏必要的替代程序;审计方法的不恰当以及审计复核工作得不到有效执行等问题。在审计业务完成的事后控制阶段,审计报告已出,事务所的内部检查普遍为形式检查,不会牵涉实质性内容。这些事前、事中、事后阶段质量控制措施的不完善亦增加了的审计风险。

三、创业板公司IPO审计风险的控制措施

(一)健全创业板IPO公司的内部控制。创业板上市公司应加强营造良好的内部控制环境,加强管理层对内部控制的意识,完善内部控制机制,从而充分发挥内部控制的真正效用。董事会应定期对公司内部制度的执行情况做出评价,发现不足并提出修改意见。监事会作为独立于董事会的监督机构,负责监控公司的经营活动和内部控制活动。同时公司应建立有效的内部审计制度,在监事会下设立合理的内部审计机构,重视内审人员的专业胜任能力,强化对内部控制的监督。IPO公司每年末应由董事会出具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并由监事会和独立董事对其进行审核后,与审计人员出具的审核意见一同对外披露,使内部控制达到预期效果。(二)健全IPO市场制度。我国正处于推动注册制改革的阶段,在注册制下,证券发行审核机构往往只进行形式审核,不进行实质判断,从而导致认购单位很难确认发行单位的可靠性,增加了市场风险。证监会应针对拟上市的首发申请材料成立专项检查组,进行实质性披露,并分定期抽查及不定期抽查IPO在审企业及保荐机构,严防虚假上市。针对被审单位、保荐机构、会计师事务所的失职一律给予严厉处罚。(三)完善IPO审计监管体系完善。IPO审计的监管体系,各个监管部门明确其职责和监管范围,保证各个监管部门相互独立,避免出现多头监管或者法律和准则之间相互矛盾的现象。同时监管部门应充分利用媒体力量,与公众一起监督和发现IPO市场造假行为,并及时处理公众提出的IPO财务造假质疑,一旦发现财务造假必将严惩。(四)健全民事赔偿机制。IPO造假曝光后,相关会计师事务所虽然受到严重的行政处罚,并被取消证券期货从业资格,但实际上,原审计项目组仍可以被分散并入其他的事务所,并参与非上市公司的审计项目。由于IPO项目牵涉的主体多,我国应针对IPO项目成立专门负责该项目的民事纠纷裁决委员会,界定和划分审计失败中各方的责任,并追究责任。针对涉事企业,应责令其以高于发行价的价格回购本公司股票,最大程度地挽回投资者的损失;针对中介机构,应在没收其业务收入的同时给予高额的经济处罚。这种机制的建立会使参与IPO造假的各方清楚其将承担高昂的违法成本,遏制其IPO造假的动机,降低IPO审计风险。(五)强化事务所审计质量控制体系。事务所应加强内部质量控制程序的执行力,同时强化监督、检查和评价职能。在承接业务时,事务所应做好事前风险预测;在执行业务时,应做好事中风险防范;在完成业务后,应做好事后控制。事务所应建立自下而上的分级复核制度,确保各个级层对下级提交报告中的关键事项进行认真审查,从而保证审计报告的准确性及合理性,提高审计质量。(六)规范竞争,营造良好的执业环境。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企业和会计师事务所更多的应是战略合作关系,而不是单一的雇佣关系。创业板公司应重视中介机构的专业水平并合理利用其专业服务来帮助企业提升财务管理水平。事务所则应摒弃低价竞争,维护审计的独立性,实施规模化战略,在事务所做大做强的同时,把发展的重心放在如何提高服务质量上,以此来实现事务所的收入增长,更好地促进行业健康发展,共同营造良好的执业环境。为了进一步规范IPO审计中会计师事务所的竞争,应该改革现行IPO审计项目招标制度,评标和选标时不能只注重会计师事务所的审计费用报价,还应关注事务所的业务水平和诚信状况。

作者:李爱华 杨一凡 单位:沈阳大学工商管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