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市公司审计风险问题研究

时间:2022-11-01 11:02:16

导语:上市公司审计风险问题研究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上市公司审计风险问题研究

经济发展是一把双刃剑,有利也有弊。在经济迅速发展的大环境下,许多企业成功上市,其中包含着一些弊端,需要有审计监督,审计风险也必不可少。审计发展循序渐进,不同时期发展不同,都有其不同的特征,如何防范审计风险,需要审计人员在充分认识其风险特征后,采取措施加以防范。国内外的上市公司不同,发展经营模式不同,所对应的审计措施也有一定的区别。我国的大部分上市公司结构模式较传统,股权结构不合理,内部管理机制不完善,审计风险难度日益加剧,因此,研究更好的方法降低审计风险,加大国内上市公司竞争力,是十分必要的。

一、上市公司审计风险的现状

(一)审计风险的概念。审计风险是指审计师对含有重要错误的财务报表表示不恰当审计意见的风险。国外专家对审计风险研究较早,20世纪80年代美国审计诉讼爆炸案的出现,使很多学者开始从审计环境的角度研究审计风险。D.H.Roberts最早建立的审计终极风险模型,被称为现代审计风险模型,开启了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时代。[1]国内理论界和实务界的专家学者对审计风险的研究起步较晚。张建刚提出了上市公司审计容易在业务经营等八个方面遇到风险,应从社会环境等方面防范审计风险。他们的研究局限于审计风险的某些方面,暂未有人通过分析我国上市公司审计失败案件和年度审计报告来对上市公司审计风险的成果和防范等进行系统性的研究。(二)审计风险的特征。一是客观性。风险是不可避免的,现代审计的显著特征就是采用抽样审计的方法,样本与总体会存在一些误差,一般可以控制这种误差,但要彻底让误差消失是难以做到的。由于很多因素的存在,审计的最终结果与客观实际情况会不一致,风险总是存在之中,但并未产生极坏的影响。对审计风险的研究,人们也只能从认识风险开始,研究分析风险,最后提出能有效控制风险的办法,降低风险的损害,但不会彻底消除风险。[2]二是潜在性。审计风险的潜在性是审计责任问题,如果相关人员在审计过程中能够担负起最终责任的话,审计风险将不会发生,而是处在一个潜在阶段,不是真正的实际风险。三是普遍性。有什么样的审计活动就一定有与之相对应的审计风险,产生风险的因素有很多,如项目交易性大、财务状况不好、重要数字遗漏、对项目虚假注释、项目流动性强等普遍存在于审计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其中每一个失误都会影响到审计的最终结果。四是偶然性。审计风险的偶然性分为两种,即审计人员在无意识的情况下造成的审计风险和审计人员因为某种私利故意做出与事实不相符的审计结论。前者审计人员会在无意识造成了重大后果后努力找出解决的办法,减少风险。后者不会形成真正的审计风险,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五是可控性。虽然审计人员的责任会导致审计风险的产生,但是我们不必担心和害怕审计风险的产生。我们可以通过采取措施规避风险,不能因为风险的存在就不敢去承接客户。审计风险是具有可控性的,只要我们努力地利用审计风险可控性这一特点,将风险降低到可接受的程度,就可以提高审计的质量。(三)上市公司审计风险的现状。在审计过程中,一些注册会计师态度不严谨,认为审计风险不会出现在自己的工作中,因此,在工作中往往掉以轻心,最终导致审计风险的发生。此外,会计事务所之间时有争斗,为了赢得客户,就简化审计手续,进而加大了审计风险。由于内部管理机制和外部监督机制不够完善,企业造假的现象频频出现,审计风险得不到真正的控制,必然会面临审计风险,加大审计成本。在审计诉讼案件里中,司法要保证审计结果具有真实性,而审计活动本身存在着不确定性,因此,审计人员并不能保证审计结果一定准确。伴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公众对审计的要求也逐渐增加,审计人员的目标发展到验证财务报表与查错防弊并重。同时,审计范围也在扩大,现在审计人员被社会公众要求揭示企业经营活动中的重大差错和舞弊,要求审计人员作出正确审计判断,对企业经营能力作出评价,对企业财务报表的真实公允性发表意见。[3]现代审计普遍采用抽样技术,虽然这个方法可以提高审计效率,但也会存在一些误差。在审计过程中,审计人员经常会省略一些审计程序,而省略的这些程序往往会影响审计结果的准确性,从而引起审计风险。在审计工作进行中,法律法规是其依据,如果法律法规不健全,必将会影响审计人员的工作,加大审计的风险,近些年来,审计人员被诉讼案件急剧增加,原因主要是职业道德不规范造成的。随着市场经济环境的不断变化,法律法规也将会不断完善和健全,对注册会计师来说,行业职业道德至关重要。

二、上市公司审计风险形成的原因

(一)环境影响。我国已颁布了《会计法》《注册会计师法》等相关法律,目的是要规范审计人员的职能,给审计人员统一的标准。如果在工作中审计人员有失职行为和违反法律法规行为将对其追究刑事责任、行政责任、民事责任。但仍有些已经出台的法律尚不完善,不健全的法律环境使得审计工作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如果在工作过程中,审计人员没有及时把会计重大错报事项揭露出来,那么造成的损失都将由注册会计师来承担责任。在经济全球化、科学技术相对发达的大环境下,我国的企业规模发展不尽相同,市场经济呈现多元化。其中技术创新成为了企业发展的首要条件,有创新才能有发展,企业在技术创新的同时也增加了审计的风险,新的金融衍生工具的使用,公司自创商誉的形成,丰富了会计核算的内容,审计人员很难正确地对公司经营状况做出评估,从而使审计风险加大。(三)审计方法的影响。目前,国外已经发展到风险导向审计阶段,而我国的审计模式相对有些传统、滞后。审计中普遍采用的抽样审计方法可以提高效率但也有弊端,容易遗漏一些重大错误,从而使审计风险增加。审计人员工作中操作不规范也会导致审计风险增加,操作中省略一些审计程序或方法不科学,都会加大审计风险的隐患。(四)上市公司审计难度较大。以绿大地审计失败案为例:云南省绿大地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于2007年12月21日公开发行股票,在深圳证券交易所的中小板挂牌上市。它是国内绿化行业的第一家上市公司,号称园林行业上市第一股。然而,就是这个头顶众多“第一”光环的企业,从2008年10月起,频繁换财务总监和会计师事务所,最终绿大地在2010年3月因涉嫌信息披露违规被立案稽查。[4]证监会发现该公司存在涉嫌“虚增资产、虚增收入、虚增利润”等多项违法违规行为,而其审计机构深圳鹏城会计师事务所在其任职的七年间,默认了绿大地提供的虚假会计信息,没有实行严格的审计鉴证程序,单纯地依据公司提供的数据,就出具了无保留意见的审计报告,随后的中和正信也是在年报披露前夕仓促上阵,在审计费用面前对绿大地进行了妥协。基于上述列举的案例,我国上市公司业务具有复杂性、创新性,由于一些上市公司运用了欺诈的手段,因此增加了审计的难度,扩大了风险。(五)审计人员道德素质不高。审计人员应具备高度的责任感和正义感。但在现代审计团队里,避免不了存在不能规范自己行为的审计人员,抵制不住诱惑,经常发生审计舞弊行为,这不仅影响审计工作开展,同时也加大审计风险。我国上市公司与注册会计事务所之间存在合作关系,一些审计人员为追求利益而徇私舞弊,审计人员的素质急剧下降,审计人员的素质直接会影响到审计工作的效率,因此,提高审计人员的从业素质是十分必要的。

三、上市公司审计风险的防范与控制

(一)营造良好的审计环境。俗话说“无规矩不成方圆”,建立健全法律体制,形成有秩序的法律环境可以大大降低审计风险的产生。要加快政府职能转变,降低行政干预,提高注册会计师素质。首先,要强化相关人员的法律意识、责任意识、风险意识。要具有敬业精神,不能为了贪图个人利益而将公司利益于不顾。其次,审计人员要具有较高的专业技术水平、良好严谨的工作作风。审计人员要认真对待自己的工作,主动学习新知识,掌握与审计相关的法律法规。有关部门要经常对各级员工进行集中培训,树立员工的风险意识。(二)甄别客户。甄别客户是注册会计师应该具备的专业技能,可避免发生诉讼事件。在评估客户经营风险时,应了解潜在客户的财务状况、客户从事的行业和行业的地位。事务所应该和有信用的客户合作,降低出现差错和舞弊行为的可能性。因此,对客户的甄别要系统地收集信息,然后对潜在客户进行风险评估,对风险过高的客户应解除合作关系。(三)寻求科学的审计方法。科学的审计方法可以保证审计工作的质量。审计人员要对被审计单位的内部控制有全面的了解,仅仅关注于内部控制,必然会忽略其他环节。目前国际会计公司普遍采用风险基础审计模式,这种模式是在西方发达国家产生和发展起来的。虽然风险基础审计模式具有一定的优越性,但目前能否在我国实施推广,还有待研究。只要注册会计师能够转变观念,按照风险基础审计模式开展工作,就一定能加快注册会计师事业的发展。(四)建立良好的内部控制机制。内部控制是指在一个单位内部,为了保证业务活动的有效进行,保护资产的安全和完整,防止、发现、纠正错误和舞弊,保证会计资料的真实完整而制定和实施的政策与程序。我国很多企业经营失败,其原因来自于企业内部控制不够完善。内部控制薄弱也反映出企业管理层对内部控制认识不够全面。企业经营的控制,要以董事会、监事会、审计委员会为主体。企业的发展与管理层有着密切的关系,企业应该经常对审计人员进行教育,倡导优良的从业品质,不断完善审计工作的风险防范机制,对审计人员在工作中的行为进行控制和约束。[5]

作者:梁瑞瑶 单位:吉林财经大学

参考文献:

[1]陈玉静.会计师事务所内部治理与外部审计行为研究[M].经济师,2017,(8).

[2]雷磊.论风险基础审计[J].财会研究,2015,(12).

[3]康玉涛.注册会计师审计风险原因剖析[J].经营管理者,2012,(1).

[4]王甜甜.浅析农业类上市公司审计失败案例——以蓝田股份、绿大地、万福生科为例[J].商业会计,2015,(5).

[5]李云婷.浅谈上市公司内部审计模式[J].北方经济,200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