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部审计服务与高校治理能力探讨
时间:2022-02-22 09:04:10
导语:内部审计服务与高校治理能力探讨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摘要:新发展阶段的高校内部审计应当主动应对高校治理的新要求,选择更好的路径服务高校治理。本文分析了内部审计服务高校治理的主要路径,在此基础上重点对审计全覆盖、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融合审计以及绩效审计的实施要求予以探讨;最后从促进审计问题整改,推进高校治理完善的视角,提出了强化审计问责效果的改进对策。
关键词:高校治理;内部审计;路径
内部审计作为高校安全、稳定、健康运转的有力保障和强劲支撑,在防范风险,完善治理,帮助事业发展目标实现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面对“十四五”时期社会经济形势的深刻变化,确保高校健康、安全、可持续发展,推进教育事业高质量发展,内部审计大有可为。
1新发展阶段高校治理对审计提出的新要求
1.1内部权力的科学配置
完善的治理结构应实现高校内部权力的科学配置,缓解决策机构、执行机构和监督机构之间的冲突,实现权力的制衡,激发利益相关者参与治理的自主和积极性,推动高校实现利益相关者的共同治理和协商治理。
1.2健全有效的内部控制
治理结构的优化需要高校不断完善内部组织结构、制度安排、契约涉及的一系列程序和方法。健全有效的内部控制通过建立完备的内部制度体系,构建良好的管理关系,明确秩序、约束和责任,为高校内部治理结构筑牢规则底线,增强其开放性和灵活性,推动治理结构的优化。
1.3全面有效的风险管理
高校的风险管理是其创造、保持和实现价值的过程中,结合战略制定和执行,管理风险的文化、能力和实践的总和。风险管理全面融入高校各项管理和业务之中,在战略设计、机会识别、价值创造和维护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推动高校治理体系的完善和治理效能的提升,为高校目标的实现提供合理的保障。
2新发展阶段内部审计服务高校治理的主要路径
2.1审计全覆盖全方位嵌入高校业务活动
内部审计目标定位于服务高校治理和发展,不仅拓展了内部审计业务的多维性和综合性,更是使内部审计通过评价高校全部经济业务活动为高校发展服务。在实践中,内部审计应建立与高校规模、业务范围、风险偏好和复杂程度等相适应的审计频度,确保审计覆盖组织全部业务活动,贯穿各个重要领域、重要环节、重要岗位和重要事项;坚持有重点、有步骤、有深度、有成效的推进内部审计全覆盖。
2.2有效开展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审计
内部审计是对高校内部控制的再控制,是风险管理的第三道防线。内部审计应关注内部控制、风险管理和高校治理,帮助高校统筹好发展和安全的目标。内部审计在风险评估基础上对内部控制体系是否健全、有效进行评价,将促进高校进一步优化业务流程,规范控制活动,完善控制措施,合理保证经济业务合法合规、资产安全使用有效、财务信息真实完整,有效防范舞弊和预防腐败,提高资源配置的效率和效益。
2.3全面实施绩效审计
内部审计监督、评价和建议职能,要求在问题导向下,查错纠弊之外,对被审计活动进行效益性确认,提出改进管理、提高绩效的建议。绩效是衡量组织治理与服务能力的重要指标,全面实施绩效审计有助于确保高校治理目标的实现。绩效审计可以促进审计监督关口适时前移,通过对资金、资产、资源使用效果的监督和评价,有效防止管理、决策等造成的资金损失浪费、资产流失和生态资源破坏等问题。强化绩效审计的开展,将有效提升高校治理能力和治理效果。
2.4强化问责构建审计协同治理
为协调和保障利益相关者的权益,确保受托者责任的有效履行,治理需要用一系列制度机制来界定受托责任,并监督其履行。审计问责实质是对组织内部受托责任人履职绩效进行“权责对等”的责任追究,针对审计发现的问题,通过“问”的方式和“责”的认定确认相关部门和人员应负的责任,运用权力制约权力,促进受托代理关系良性发展,根据失责情况追究相关责任,推动高校内部实现“良治”。
3突显审计增值服务价值,有效提升高校治理效能
3.1统筹审计工作,全面推进审计全覆盖
审计全覆盖是新时代经济社会发展对审计的现实需求,是消除监督盲区,做到“应审尽审、凡审必严、严肃问责”的必然要求。3.1.1做好审计项目统筹科学合理编制年度审计项目计划,突出对高校重点领域、重要环节、重要岗位和重要事项的审计监督,做好不同类型审计项目的统筹融合,减少重复交叉审计,不断延伸和扩展审计覆盖面,实现审计对高校业务活动全面的监督。3.1.2优化审计资源配置审计资源配置不足是制约审计全覆盖实施的主要因素。优化审计资源配置是提升服务组织治理能力的关键。科学合理配置人力资源,做到审计人员能力结构与项目需求一致;向社会中介机构购买审计服务,有效解决审计力量不足的问题;推进以大数据为核心的审计信息技术与审计业务的深度融合,提升大数据审计能力,提高审计工作效率和效果。
3.2促进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审计相融合
与高校各业务活动相关联的风险,可以通过内部控制流程予以防范,高校通过构建内部控制体系来控制风险。与高校发展相关联的风险,往往与高校战略目标设定相关,涉及全面的风险管理完善。因此,从保障高校发展和安全的视角,应促进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审计的有效融合。3.2.1基于风险评估开展内部控制审计内部控制审计应以风险评估为基础,评估与各业务活动相关联的风险对策,根据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和对高校单个或者整体控制目标造成的影响程度,对内部控制设计和运行的有效性予以全面评价,评价内部控制体系是否能及时发现和有效预防相关风险。通过评价内部控制制度、控制活动与内部控制目标的契合度,查找内部控制体系构建完备性和运行遵循性中存在的缺陷,从而对内部控制的架构和程序运行进行动态的调整,使高校不断适应内部外部环境的变化,实现高校价值的增加。3.2.2着眼于发展战略实施风险管理审计内部审计要在防范化解重大风险中发挥重要作用,要从全面风险管理的视角,将审计的重点从具体业务层面转向高校战略层面,坚持总体安全观,防范和化解影响高校事业发展进程中的各种风险。其一,内部审计应深入分析高校建立的风险控制制度,确立的风险管理目标是否切实可行,是否能够使各部门承担自身风险控制责任,有效应对高校存在的战略风险、财务风险、市场风险、运营风险和法律风险等,从而促进不断完善健全风险管理体系,健全预警机制,全面提升风险管控能力,严守不发生重大风险的底线。其二,内部审计应基于高校战略目标和不同业务特点,判断依据风险偏好、风险承受度和风险控制预警线实施的结果是否有效,进而落实风险内控主体责任,加强风险研判和风险预防控制,促进高校在经济业务活动中、项目实施中和重大决策时做好风险的预防和控制。
3.3服务组织治理需求,推进绩效审计的制度化与常态化
绩效审计通过一系列绩效指标对高校内部受托管理责任以及资金使用和管理的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公平性和环境性进行评价考核,全面有效开展绩效审计应把握好如下几点。3.3.1选取基于共同治理的指标在绩效指标设置上,树立和落实“共同治理”理念,充分征求利益相关者意见,科学合理选取评价指标,设置评价指标体系。改变单一以客观定量指标为主的做法,以各利益相关者对高校的满意度等主观定性指标作为有益补充,定量定性指标相结合对绩效做出全面、科学的评估。3.3.2设定基于组织战略的标准在绩效评价标准的设定上,应以高校战略目标为导向,将高校拟达到的“目标”和“结果”作为绩效评估的基础和前提,制定与结果和产出相适应的绩效指标评价标准,确保具体目标与绩效评价考核目标相协调,从而推动高校内部绩效管理水平和服务效率的提高。3.3.3营造多元参与的评价方式在绩效评价环节,构建多元主体参与评价模式,建立开放、宽松的评价氛围,允许并鼓励利益相关者共同参与高校内部绩效评价,体现主体参与的多元性;在评价方式方法上,可以采用高校自评与利益相关者互评,过程与目标相结合的评价方式。
4以服务高校治理需求为导向,改进审计问责的效果
现代化的高校治理结构是“多元互动”的,利益相关者共同主动参与治理,推动高校治理全面深化改革。一套完善的责任追究机制将有效保证责任得以履行,促进审计问题得以整改,强化问责能使审计监督落到实处,是完善高校治理、提升治理能力和效果的必然要求。
4.1构建“异体问责”的主体制度
高校多元主体参与治理和监督的机制,需要引导多元主体参与审计问责,保障各利益相关者的话语权,发挥不同主体的认知优势和纠正主体利益偏差。构建多元主体参与的“异体问责”体系,问责主体不仅包括审计机构,还应包括纪检监察、人事、组织及相关职能部门、媒体、公众等相关主体。公众作为重要的问责主体,其参与问责的权利主要体现为: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
4.2完善问责结果公告制度
问责信息公示可以让公众全面参与高校内部治理活动。以公开方式向社会报告问责结果,有利于提升公众参与高校治理的积极性,提高治理的透明度,彰显审计的权威和威慑作用。问责结果全面公告需要细化两点要求:第一,规范公告时间,对问责结果公告时间作出具体规定,保证问责信息的及时性。第二,规范问责公告内容、途径和程序,保障问责信息的完整和全面性。在不涉及秘密和安全的情况下,尽可能将所有信息向社会公告。
4.3建立问责错误救济制度
为避免问责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偏差和失误,应建立问责错误救济制度,确保问责的公正性。其一,应明确问责对象享有陈述和申辩权,在高校相关部门做出问责决定前设置问责答辩程序,允许问责对象提交相关资料并进行答辩陈述。其二,应建立问责救济制度,在相关部门做出问责决定后,如果问责对象认为惩戒结果不合理,可以通过申诉和诉讼方式来维护自己的正当权益,杜绝问责不当的现象。
5结论
新发展阶段内部审计服务价值的体现,需要整合审计资源全面推进审计全覆盖,推动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审计有效融合,全面实施绩效审计,使之成为高校治理不可或缺的工具,从而促进高校共治关系的构建,高校治理结构的完善和治理能力的提升,推动高校各项事业健康、安全、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刘国常.有效提升审计服务国家治理能力的主要路径探析[J].财会通讯,2020,(11):6-11.
[2]孙建.高职院校内部治理体系现代化:内涵、使命、举措[J].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2021,(1):38-40.
[3]何新容.国家治理视角下的绩效审计问责制度构建[J].南京审计大学学报,2017,(2):85-93.
[4]王慧.COSO风险管理框架的新变化及启示[J].审计月刊,2018,(9):42-44.
[5]王旭辉.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的融合:日本政策研究及启示[J].财会学习,2013,(9):65-68.
作者:陈樱 单位:长沙学院审计处
- 上一篇:企业管理会计精细化管理意义
- 下一篇:农业股份有限公司财务管理目标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