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业单位内部审计工作思考

时间:2022-10-15 10:41:48

导语:事业单位内部审计工作思考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事业单位内部审计工作思考

摘要:本文通过对事业单位内部审计现状进行分析,指出了内审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业务范围、审计方式单一、审计手段较为落后、审计评价方式不统一和内审人员业务素质还需要提升等,并针对上述问题,提出了正确定位内审工作、创新内审方式、提高人员素质、建立评价指标体系等方面的几点建议。

关键词:事业单位;内部审计;思考

事业单位内部审计作为内部控制的措施之一,日益受到单位的重视。内部审计对促进单位经济管理的规范化,防范风险起着保障作用。但是,这项工作还存在着薄弱之处,有许多需要完善和改进之处。

一、事业单位内部审计存在的问题

(一)内部审计业务范围较单一。主要表现在事业单位内部审计目前多停留在财务审计的传统阶段,从事较为基础的审计工作。审计内容主要是财务收支审计,即费用支出是否合规,收入来源是否全部纳入预算管理等。这些工作的确重要,但是,内部审计应当包括但不仅限于上述工作内容。由于事业单位业务范围的不断拓展,资金来源渠道也较之前更多。除了承担公益性工作、取得财政拨款外,还有组织收入,包括承担企业委托的技术服务、技术开发、技术咨询等业务,还有对外投资获得投资收益等经营收入、有偿使用国有资产等取得的收入。业务活动的多样性导致经济活动也多种多样。这就要求事业单位在经济活动中要具有规范性,一方面,防范风险;另一方面,使单位经济活动有序开展。内部审计在这方面应发挥其作用,对单位管理模式、内控体系等均有必要从审计的视角发现问题和漏洞,并提出解决办法。但是,目前我们看到,内部审计人员几乎全部的工作就是查账,内部审计报告更多的是披露支出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还缺乏一定的针对性和精准性。同时,在单位风险导向审计、内控审计、绩效审计甚至业务结构审计方面涉足的较少,有待发挥更大的作用。(二)内部审计方式较为单一,运用的工具还相对落后。目前,事业单位内部审计方式以现场审计为主,运用的工具主要是手工审计、人工查阅账簿等,没有使用信息化的审计工具,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工作效率和效果。目前,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基本实现信息化,但是,内部审计信息化水平相对滞后,使用的方法、工具仍然停留在传统手工审计上,对于财务数据的分析、处理能力有限,导致工作效果不佳,特别是在单位经济规模不断扩大、内部审计人员有限的情况下,这种问题更为突出。内部审计发现问题往往依赖于大量的数据分析,包括纵向、横向的财务数据、业务数据分析,从中发现规律性的特征,揭示问题的成因,提出解决办法,信息化处理能力弱,成为制约审计工作效果的短板。(三)内部审计采用的评价方式不统一,没有形成系统的评价指标体系。事业单位目前没有形成针对行业特点的内审评价方式。例如,年度财务收支审计和经济责任审计方面就没有形成统一的量化考评体系。财务收支审计如何分类评价单位的整体管理水平和运营状况还较为欠缺。例如,在经济责任审计方面,每个审计组都有各自的审计方案和评价方式,缺乏统一的评价指标体系,降低了经济责任审计报告评价的客观性和可比性,对于发现的问题仅仅是就事论事,缺乏对于深层次的问题成因分析,难以建立解决问题的长效机制,影响了审计结果的运用。(四)内审人员的业务素质有待提高。事业单位从事内审的人员多是从财务部门转岗过来的,对会计业务比较熟悉,业务范围较为单一。然而,内部审计业务范围绝不仅限于财务审计,还有内控制度评价、风险导向审计等内容,这就对内审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精通财务会计,熟悉单位的业务活动、经营活动等,特别是在业财深度融合的要求下,审计人员不懂业务对其职业生涯是致命的;另外,还要熟悉法律、计算机技术等,在当前的数字经济时代,还应具有较强的数据挖掘能力。因此,内审人员应当是复合型的审计人员,要求有较宽泛的知识体系和多元化的技能,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内部审计在单位管理中的作用。

二、加强内部审计工作的几点设想

(一)正确的定位内部审计工作,发挥服务于单位管理的作用。事业单位内部审计工作的主要职责是为管理服务,这种服务应该是增值服务,即通过内审改进管理,为单位提高公共服务效率和效果服务。因此,内部审计部门应结合单位的业务特点和经济活动状况,制定内部审计计划。这一计划应该是系统化的,可以结合财政部颁布的《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对单位的内控体系健全性和有效性进行全面的评价,建立符合本单位特点的评价模式;通过风险导向审计,加强单位决策层和各业务部门的风险意识和风险控制能力。风险点的梳理应结合单位内部控制制度的建设情况,系统的发现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而不是碎片化的;通过单位成本审计,可以为建立健全单位成本核算体系出谋划策。内部审计人员甚至可以对单位业务结构及其前景开展审计服务,为单位整体运营效果与方向提出建议和意见。内部审计工作应从事后检查,兼顾事前控制和事中监督,及时发现可能出现的问题,提出解决办法,有效的防范和化解风险。总之,通过内部审计工作,从审计的视角时刻追踪单位业务发展和管理方向的最新动态,为单位决策层提供改进管理的良策,助力单位的经济发展,监督与服务并重,为单位发展提供专业服务,这也是内部审计的职责所在。(二)创新内部审计方式,提高工作效率和效果。传统的内部审计方式方法已经不能够适应内审工作职能的要求。因此,倒逼单位内审部门创新审计手段和方式。例如,可以研发适合本单位的审计信息系统。通过信息化手段,用于数据采集、分析和监督,提升内审工作的效率,及时发现问题,实现现场审计和非现场审计相结合的审计模式。通过非现场审计可以实现动态监管,在动态监管中发现的问题可以通过现场审计进行核实。“互联网+”时代,也为内部审计提供了业务创新平台。(三)建立完善的内部审计评价体系。建立完善内部审计考评体系是实现内审评价工作规范化、标准化的重要措施。通过建立完善内审评价体系,可以直接促进内审结果的有效运用。内部审计评价体系的核心是要建立一整套行之有效的指标体系,注重评价指标的客观性和可操作性。评价体系的含义简洁、易于理解,不产生歧义;指标设置不宜过多,只要能够满足评价的需要即可。评价指标尽量以量化指标为主,主观意向较多的指标应尽量降到最低;对于定性指标,可以采用数学计量方法,例如,对数据的归一化处理、降低其评价的主观性。同时,这个指标体系应该是动态的,根据单位的实际情况进行实时调整。总之,内审考评指标体系的建立与完善并非一蹴而就,而是需要不断的完善。(四)全方位提升内审人员的综合素质。在内部审计工作中,人的因素对内审工作质量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事业单位内审工作职能的发挥、内审工作的地位重要性的体现依赖于一支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队伍。内审人员综合素质框架包括内审人员的职业道德水平、业务素质和文化素养。在职业道德方面,要求内审人员廉洁自律,保持其独立性和客观性,具备较强的原则性是内部审计工作的灵魂;在业务素质方面,内审人员需要有较强的政策水平,精通财务会计、法律法规和单位业务活动、行业发展情况等方面的知识,熟练运用计算机审计技术;同时,还需要有较强的沟通能力和风险处理能力;在文化素养方面,要求内部审计工作监督与评价并重,内部审计人员要有创新意识,内审人员为做好工作,也要求新求变,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提升实力,厚积薄发。内部审计人员要全面提升综合素质,学习贯穿其职业生涯的全过程。学习的内容十分广泛,不但要有广度还要有深度,不仅学习财经知识,还应了解行业发展的最新动态,通过知识的积淀丰富自身的阅历,增强自身的职业判断能力和逻辑思维方式,为内审工作提供质量保障。(五)健全完善内部审计工作制度体系。内部审计工作是一项系统的工程,其工作对象涉及事业单位业务活动的各方面。同时,做好这项工作需要单位决策层和各部门的支持与配合,这就需要建立完整有效的内审制度体系,这也是内审工作的质量体系建设,保证内审工作规范、有序开展,为实现内审过程的质量控制,审计结果的运用及激励和责任机制的建立提供了相应的制度保障。

综上所述,随着事业单位业务活动不断拓展,为规范管理、防范风险,对内部审计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内部审计部门应从创新审计方式、全面提升业务水平等方面提高内审工作质量,从传统的审计范围扩大到更广泛的领域,助力单位业务发展、经济管理规范化,为单位的长远发展发挥出应有的作用。

作者:李颖 单位:中国地质调查局水文地质环境地质调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