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人民银行内部审计风险成因及防范
时间:2022-01-23 02:53:55
导语:基层人民银行内部审计风险成因及防范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一、内部审计风险成因
(一)主观因素
1.审计人员缺乏应有的职业道德。职业道德是审计人员在开展内部审计工作中应当具有的职业品德、应当遵守的职业纪律和应当承担的职业责任,由于审计人员具备的世界观、价值观、职业观不同,接受的基础教育和专业教育各异,所持的职业操守易受不同社会组织、成员的影响,使审计人员在审计中不能坚持职业操守实施审计行为,影响审计结果的客观性,甚至发生违法审计纪律和廉政纪律问题,审计人员职业道德风险不时显现,诱发审计风险产生。
2.被审计单位人员对审计工作的不正确认识。对审计工作不正确认识主要表现是:一、惧怕审计发现影响个人或单位利益,对审计工作存在抵触情绪。二、单位和个人有错弊行为或事项,存在阻扰审计工作顺利实施想法。三、对被审计事项同存在认识分歧,产生不同的认定和评价。以上被不正确认识,影响和谐审计环境的构建,诱发审计风险产生。
3.管理层意志对审计工作的干涉。内部审计是为一定组织服务的,直接向组织管理层负责,审计结论一定程度反映和体现着管理层的想法和需求,同时也对管理层的管理思路和管理行为造成一定影响,因此在审计工作实施过程中,审计方向的确立、审计重点的把握、审计问题的揭示容易受到管理层主管意志的左右,如果审计目标或审计结果同管理层意志相悖,审计工作可能得不到组织成员配合和支持,易发生干扰和阻碍审计检查事件,诱发审计风险产生。
(二)客观因素
1.审计人员的专业胜任能力的局限。审计专业胜任能力包括审计人员掌握的专业知识和工作经验。专业知识和审计经验有限,不具备全面了解和准确掌握审计对象和审计内容的专业技能,不能将审计关注的事项检查反映到位,难以形成客观的审计结论,使审计质量难以达到审计项目要求,或审计结果不符合管理层和组织需要,为整个审计过程埋下风险隐患。同时,在审计实践中,由于内部审计人员来源渠道不同,专业背景和专业技能各异,使制定的审计方案、审计程序,运用的审计方法不尽相同,对被审计单位业务运行和管理经营活动存在的重大差异和缺陷揭示反映的客观性、准确性有限,审计技术风险随即产生。
2.审计人员采用的审计方法存在缺陷。内部审计强调审计方法同审计成本和审计风险的均衡性,采用的审计程序以允许存在一定审计风险为前提,并且分析性复核方法和审计抽样的应用贯穿于整个审计过程中,其中,分析性复核方法的科学性和取得证据的证明力,会因审计对象和内容不同而产生差异,同时审计抽样的方式、样本数量、抽样范围,受限于投入审计成本,会造成抽取样本的代表性不同,因此审计结果产生技术性误差是客观的,形成审计主观结论与客观事实的差异,直接产生审计技术风险。
3.审计监督所依据的政策法规不断变化。内部审计的审计依据大部分是行业内部管理规章制度,由于近年来国家社会经济发展迅速,行业改革转型日益深化和内部管理制度不断完善和细化,造成审计人员对变化的审计依据掌握有限或获取时间滞后,在审计过程中习惯用旧经验和老规定开展审计检查,不结合审计内容的发展变化去收集新的制度规范,不注重对规章制度变化的及时学习和掌握,容易产生“刻舟求剑”的审计认定,造成审计证据不充分、证明力不强,甚至审计认定结论有误的严重后果,审计风险随即滋生。
4.审计对象的复杂性和审计内容的广泛性。随着各行业对内部审计要求的不断提高,内部审计范围不断延伸和拓展,已是一个渐大趋深的过程,推促内部审计对象趋于多元化,从早期审核组织财务收支活动的合规性,发展到对组织活动的多个方面和层次的审核评价;随着组织机构不断强化内部控制和管理效能,使内部审计内容趋于复杂化,开始关注组织业务运行和管理活动的的经济性和效率性,以及管理层的履职效果性,内部审计范围和内容的不断拓宽和复杂,无形中增加了审计人员对审计对象业务活动的认识和分析困难,致使获取审计信息的质量随组织活动的复杂性增大而降低,审计风险的产生风险在所难免。
二、审计风险规避措施
(一)树立正确的内审人员职业操守
从审计实践来看,审计风险的产生和审计工作质量的好坏,根本因素在于审计人员职业道德素质的高低。防范审计风险,不仅取决于审计人员具备的工作技能,更决定于审计人员的自身素质。因此,只有全面提高内审人员职业道德素质,才能把审计风险降到最低程度。
(二)审计人员来源多源化,提高审计队伍整体素质
从根本上说,防范审计风险关键要提高审计工作质量。而高质量的审计来自高素质的审计队伍。内审计机关应不断拓宽审计人员来源范围,积极引入多专业人才,适应内部审计范围不断拓展的发展形势,同时以内部审计转型发展为契机,加大对审计人员的培训力度,进行审计理论和实践的全面培训,造就复合型审计人才,建设一支合格的、高素质的审计专业队伍,以适应内审计工作发展的需要。
(三)开展审计风险评估,控制审计风险
根据审计项目和审计环境,现场审计前对审计风险进行评估,采取必要的控制措施对可能引发审计风险的隐患进行防范和化解,使审计风险降低到审计目标可接受的程度。审计风险评估时应考虑评估成本同审计项目开展成本的适应度,在合理评估被审计单位固有风险和控制风险的基础上,审计人员可以通过加强和改进审计监督手段,注重和强化审计规程管控等措施来调控技术风险,有效降低审计风险。
(四)建立内部审计质量评估机制,提高审计质量
建立和完善内部审计机构审计质量评估机制是规范强化审计程序,防范控制审计风险的有力保障,内部审计质量评估是审计机构内部控制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内部审计机构应建立不同层级的内部审计质量评估制度,落实评估周期和评估责任,健全考核激励机制,不断降低审计风险,提高审计质量。
作者:汪军 单位:中国人民银行嘉峪关市中心支行
参考文献:
[1]王辉,路勇.基层央行风险管理审计研究[J].金融发展研究,2013,09:44-47.
[2]王建平,刘玉洁.信息化环境下基层央行内部审计存在的风险及防范[J].北方金融,2015,06:53-54.
[3]王立新.基层央行内部审计开展风险评估的必要性与建议[J].黑龙江金融,2014,01:39-40.
- 上一篇:高校内部审计探究
- 下一篇:国有集团型企业内部审计体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