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企业内部审计论文10篇
时间:2022-08-10 09:30:24
导语:我国企业内部审计论文10篇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第一篇:国有企业内部审计的探讨
一、国有企业加强内部审计的重要意义
内部审计起到规范企业财经支出和经济行为的作用,从而确保经济的合理合规性,对企业在开展经济活动中获得更多的经济利润发挥一定作用,进而有利于早日完成经济管理目标。国家为了规范企业的内部审计工作,先后出台了《内部审计基本准则》、《内部审计人员职业道德规范》等,使得企业的内部审计向法制化和规范化方向发展。国有企业为了深化内部体制改革,加强了内部审计力度,为内部审计工作的有效开展提供坚实保障。国有企业在进行内部审计过程中,能够有助于避免资产流失,国有企业在对内部进行控制时,通过发挥内部审计的作用,对企业内部予以严格监控。同时,由于国家作为出资人,为了对国有资本的经营情况进行监督和管理,并防范经营风险和投资风险等,国有企业必须在内部审计的作用下,保证国有资产增值,而且资产具有安全性。此外,国有企业的规模比较庞大,人员结构相对复杂,经营环节多增加了各种风险,为了避免发生违法违纪的行为,减轻侵占资产等现象出现,通过开展内部审计,对经营的各个环节予以控制,提升国有企业全体成员的法律意识,从而对国有企业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国有企业内部审计存在的问题
(一)内审职能未能有效发挥
目前,部分国有企业的内部审计工作开展水平还有待提升,内部审计主要停留在经济责任审计和财务审计等方面,内部审计职能未能得到有效发挥,国有企业将履行评价职能作为主要目标,其他职能没有发挥一定的作用,因而国有企业内部审计没有在根本上满足经营管理的需求,从而加剧了风险的产生。
(二)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有待提升
从当前国有企业内部审计情况来看,审计方法比较落后,主要以静态审计和事后审计等方式为主,与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有关,部分审计人员的专业知识未能胜任其工作,主要与其不专业相关,是从财务等部门抽调而来的,缺乏专业性和系统性的知识,所以导致国有企业内部审计工作质量偏低。
(三)组织机构单一
国有企业在实施内部审计过程中,其独立性与报告的对象有直接联系,对于我国大部分国有企业而言,内部审计机构和相关人员缺少独立性,并且有些国有企业设置的内部审计比较简单,不利于内部审计工作的开展。
三、加强国有企业内部审计的对策
(一)确定内部审计增值目标
国有企业在发展过程中,为了提升内部审计质量,应当确定内部审计的增值目标,从而充分发挥内部审计的增值作用。其中,图1是价值链的内部审计增值模型,需要在内部审计活动的前提下,对其他辅助活动和基本活动等的价值链加以协调,突显显性和隐性等价值,然后对后续审计加以改善。总之,通过对审计成本加以分析,从而促进国有企业内部审计工作的有效开展。同时,突显利益相关者的价值。因此,国有企业在经营过程中,为了发挥内部审计的作用,应当明确内部审计增值目标,对企业内部的各种组织活动进行审计,通过增值内部审计内容,将生产、决策、销售和企业的基本活动等都作为内部审计的主要内容,充分发挥内部审计增值的功用。同时,国有企业要将对内部审计的价值链中的各个环节加以调整和优化。国有企业在内部审计过程中,在进行内部审计控制活动期间,应当坚持遵循性审计和后续跟踪审计的原则,对于内部审计时存在的问题加以纠正,然后突显内部审计显性价值的功用,这样国有企业抵抗风险的能力得到了提升,并且在开展内部审计时可以严格按照相关规范进行,使得内部审计部门具有自律性,不仅降低了审计成本,而且增强了审计效果。总之,国有企业通过确定内部审计增值目标,能够为提升内部审计质量奠定良好基础。
(二)提升内部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
国有企业在开展内部审计过程中,导致审计质量偏低的原因与内部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息息相关,所以为了促进内部审计工作的有序开展,并提高内部审计质量,必须提升内部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从而实现对国有企业内部的科学控制和监控。内部审计是项系统性和复杂性的工程,因而对内部审计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基于此,国有企业为了获得更好的发展,并在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下占有一席之地,必须对提高内部审计人员综合素质作为主要目标,在专业化的内部审计队伍建设期间,需要充分引入具有高素质和审计认证资格的人员,然后加强对内部审计人员专业知识和职业道德的培训,在丰富内部审计人员的专业知识的同时,增强审计人员的风险意识,从而有利于内部审计工作的开展。
(三)健全内部审计机构
国有企业在发展时,要引进国外先进经验,国外由专业的审计师开展内部审计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效果,所以我国国有企业必须健全内部审计机构。因此,国有企业为了保证内部审计活动具有独立性,需要健全内部审计机构,使得内部审计机构具有威性和独立性,然后对审计工作加以规范,从而最大限度的提升国有企业内部审计工作质量。
四、结语
国有企业作为一种比较特殊的经济形式,是由政府和国家有关组织投资而成立的经济组织形式,国家和政府参与对企业的管理和控制。在市场经济体制不断转变的环境下,国有企业在兼并和重组下规模更加庞大,所涉及的行业也逐步增多,国有企业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对企业的管控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强化企业内部管理,健全经济结构,需要采取合理的方法加强开展审计工作,提升国有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作者:周斌 单位:中远(香港)航运有限公司
第二篇:集团型企业内部审计思考
内部审计目前已经与国家审计(政府审计)、社会审计(事务所审计、独立审计)并列为三大类审计类别,内部审计在企业组织中的地位、作用越发显得重要。但从内部审计的实务来看,由于受到传统“审计”思维的约束,企业内部审计部门在开展内部审计工作的过程中,往往存在重“审计”而轻“改善运营”,重“查找问题”而轻“改善建议”的情况。影响了集团企业的发展,尤其对于集团型企业内部处于初创期的成员企业影响更大。本文将就笔者接触的某大型上市企业集团内部审计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就如何改善内部审计工作提出自己的观点:
一、内部审计工作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内部审计脱离企业发展的客观实际
内部审计作为企业内部的一项管理行为,它主要是为企业内部董事会、经营层服务的,实现组织目标才是目的。所以,内部审计不应一味的强调《内部审计实务指南》或《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的规范性,必须要充分考虑初创企业的客观条件。企业发展初期从不规范到规范需要一个过程,而对于初创期企业的内部审计就必须考虑企业发展的客观实际,无视企业的发展阶段,而简单的按规范企业内部标准或《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等规定来要求初创企业是不负责任,也是不客观的。
(二)内部审计对于初创企业各级员工的影响
集团内部初创企业的部分职能往往被整合到集团总部,从而造成初创企业内部组织架构不健全,管理职能缺失等问题。但内部审计过程中,初创企业领导层却要承担与之不相匹配的管理责任,其结果必然导致人心离散。“多做多错,不做不错”的思维会让员工不再愿意、不再敢于承担外派开疆拓土的重任,集团战略得不到落实,最终成为纸上谈兵的空话。
(三)内部审计人员专业胜任能力参差不一,影响审计质量
内部审计从业人员的审计过程往往带有浓厚的个人色彩,个人的经历、判断、专业技能、沟通能力、认知能力等会对内部审计的质量产生重大影响。不被企业内部大多数人认可的内部审计从业人员,在开展审计工作、发表审计评价意见时,必然招致被审计单位、被审计人员和相关报告使用人对于内部审计评价的客观性、公正性的质疑。
(四)内部审计过多的依赖于社会审计机构
内部审计与社会审计都是审计监督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它们又有着明显的区别,包括审计的目的、内容、依据、评价标准、服务对象等都各不相同。由此可以看出,未经专业培训,不熟悉企业内部运营的社会审计机构并不完全胜任内部审计的工作。如果过多的依赖社会审计机构的传统审计手段,一方面无助于企业内部管理能力和风险控制水平的提升;另外,有可能导致企业内部审计人员的过度心理依赖,不利于企业内部审计部门审计能力的提升。
二、如何改善内部审计工作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对内部审计目的的全新认识
2011年1月,在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IIA)的新版的《国际内部审计专业实务框架》中,内部审计全新定义为:“内部审计是一种独立、客观的确认和咨询活动,旨在增加价值和改善组织的运营。它通过应用系统的、规范的方法,评价并改善风险管理、控制及治理过程的效果,帮助组织实现其目标。”,可以看出,内部审计从业人员一定要对内部审计的目的有一个全新的认识,如何通过内部审计,改善组织运营,实现组织目标才是内部审计的终极目标,而不是简单的发现问题或者提出不具操作性的改善建议。
(二)提升内部审计从业人员的执业能力
内部审计从业人员的专业胜任能力和技术水平是决定内部审计工作质量的关键因素。首先,作为专业性极强的企业内部管理工作,集团型企业的内部审计从业人员的选聘一定要坚持“宁缺勿滥”的原则,内部审计从业人员除了熟练掌握审计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外,还应熟悉企业内部管理流程,能较好掌握审计与企业发展的关系,且具备较强的沟通能力等。其次,要加强对内部审计从业人员的后续教育,从实践和理论两方面入手,提高内部审计人员的查证能力、协调能力及表达能力。
(三)建立健全企业内部审计质量评价体系
企业内部有必要建立一套完整的内部审计质量评价体系,对内部审计业务的实施情况进行综合评价,从而逐步提高内部审计工作质量。内部审计质量的评价可以从审计工作效率、审计结果运用等方面着手,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进行评价;另外,也可以聘请外部单位就内部审计质量进行抽查、复核。
(四)正确处理内部审计与社会审计的关系
作为企业内部审计部门,应该正确处理内部审计与社会审计的关系,更应明确内部审计的目的是增加企业价值和改善企业的运营,从而帮助企业实现其目标。所以,不应过多的依赖不了解企业实际情况的社会审计机构从事内部审计工作,而应坚持“以我为主,社会审计为辅”的工作原则,保持内部审计的独立性,才能真正提高内部审计工作的质量。
三、结束语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企业内部审计工作的重要性得到了普遍的认可。但现阶段内部审计工作还存在一些比较突出的问题,尤其针对集团型企业内部的初创成员企业,一味的强调审计准则而忽视初创企业的客观实际,看似独立、客观的审计评价将不利于初创企业的发展。因此,内部审计可谓任重道远,内部审计从业人员更应努力提升自身专业技能,提高服务意识和审计工作质量,为企业的发展保驾护航。
作者:曾胜 单位:云南海胶橡胶产业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1]吴翔.初创期成长期中小企业内部审计工作外包可行性研究[J].现代商业,2012
第三篇:企业内部审计“供给侧”转型思考
一、内部审计体制转型
内部审计的本质是经济控制,是一种独立、客观的保证工作,同时具有监督职能、鉴证职能、评价职能、咨询服务职能和增加组织价值和改善组织运营的服务目的。体制的合理性是保证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发挥其服务效用、实现其服务目标的基本保障。纵观内部审计的发展和基于公司管理需求的不同,内部审计的管理体制不尽相同,在机构设置方面存在隶属于监事会、董事会、总经理、财务部等不同模式,并且在审计报告的汇报路径方面也各不相同,从而导致内部审计的产出和所发挥的作用也大相径庭。在我国企业内部审计中,审计机构设立在董事会下或总经理领导下,并将审计结果汇报董事会的管理模式和汇报路径,比较有利于发挥内部审计在公司治理中的作用,促进企业价值增值。因此,基于为企业增加价值的需求和审计目标,需要通过体制的转型来保证内部审计的独立性、信息传递的有效性和审计成果作用的充分发挥。
二、内部审计模式的转变
随着内部审计的发展,审计模式已经从对基于财务会计和经营活动的财务账目审计和制度审计等传统审计模式,转变为有利于增加审计增值机会的风险导向型审计。内部审计需要关注的风险主要有审计主体的风险和审计客体的风险,即审计风险和企业风险。审计风险包含重大错报风险和检查风险。企业风险是指能够导致企业无法实现其业务目标和战略计划的威胁、潜在因素或一系列事件,企业风险按风险来源划分,可分为外部风险和内部风险,从风险影响范围划分,可分为单一风险和系统性风险。而内部审计实施的风险导向型审计,则是建立在控制审计风险的基础上,对企业风险的识别和评估。审计模式的转变不仅是审计内容的转变,更是审计思维和理念的转变。风险导向型审计有别传统审计从操作层面出发关注控制的全流程审计,而通过评价内部控制来识别和评估风险水平,综合考虑风险影响程度、影响频率等因素确认审计范围和重点,并据此识别和确认重要的、系统性的风险。因此,实施建立在风险管理框架基础上,对风险管理的有效性和适当性进行确认和提供咨询的内部审计模式的转变,是增加审计增值机会,满足审计需求的可选择路径。
三、内部审计技术和方法的革新
企业因所处行业、规模大小、业务繁简以及管理需求不同,所实施的审计项目类型也各有不同。建立在以提供价值增值服务目的基础上的审计项目更需要审计供给方运用新的审计理念,通过不断创新审计技术和方法,最大限度的满足需求方对审计工作的更高要求。在以价值增值为目的的风险导向型审计模式下,审计需要根据公司经营策略和管理模式,综合考虑公司决策层和管理层关注重点以及风险承受能力,对内部控制流程进行梳理分析,制定合理有效的风险评估标准和评估办法,并利用风险矩阵、风险图等方式,形成能够有效帮助审计人员实施风险导向型审计的审计工具。集团化企业在开展基于风险导向的系统性内控审计、专项审计等审计项目时,需要从战略观、系统观的角度出发,揭示系统性、重大性问题,从而避免片面的、局部的审计发现。因此,在审计方法上可以尝试将单一揭示基层被审计单位问题,或仅对基层被审计单位发现问题进行简单汇总的“自下而上”的审计方法,转变为基于系统性、重大性风险导向的“自上而下”的审计方式,做到“宏观着眼、微观入手”;在审计技术上则需要掌握计算机辅助审计、远程审计、跟踪审计等现代审计技术,充分运用收集整理、分析验证等基于计算机辅助审计技术的大数据审计方法等。通过审计技术和方法的革新,提高审计的工作效率和工作成效,实现审计的增值价值。
四、内部审计质量控制
需求者都希望获得优质的产品和服务,而审计需求方希望获得的便是优质的审计服务和审计成果。审计服务和成果的质量不仅仅是审计报告等结果性文书的质量控制,更涉及审计计划、审计方案、审计底稿、审计报告等贯穿于审前、审中、审后等多方面、各环节的全流程质量管理。一是审前准备阶段需综合考虑各方需求,根据决策层和管理层的经营管理需求、监管规定等内外部需求合理安排涉及内控审计、专项审计、经济责任审计等不同类型的审计项目计划;根据被审计对象的内部控制情况、风险评估等前期分析制定重点明确、具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审计方案。二是审中实施阶段可通过后台技术支持和跟踪、审计底稿分层复核等控制措施对审计工作的实施进度、审计工作的完成质量进行监控和指导。三是审计报告阶段可通过小型业务会议讨论、重大项目审议等机制对不同类型、不同规模的审计项目报告进行审议,通过建立分层审核机制对审计报告的质量进行控制。
五、内部审计成果利用
审计工作获得审计需求方的高度认可、审计建议被有效采纳、审计成果得到充分利用是审计增值价值的主要体现。审计报告作为审计成果的主要载体,不同类型的报告因不同的审计目的发挥着各自的作用。如:内控审计报告结果有助于改善公司内部控制流程;专项审计报告结果为决策层和管理层制定重大经营决策提供详实、可靠的信息;经济责任审计报告结果为领导干部考评和提拔任用提供客观的评价依据等。此外,审计成果还可以通过审计专报、审计提示、审计警示等不同载体,及时、有效的向审计需求方传递有价值的审计信息。
六、内部审计人才培养
随着内部审计的发展,尤其面临内部审计向提供增值服务的目标转型,审计人员仅仅依靠财务知识已无法满足审计工作的需要。因此,审计人才结构也需要从单一的财会专业人员向多元化专业结构转变。在职业能力方面,内部审计人员需具备专业胜任能力、职业判断能力、总结分析能力、人际沟通能力等审计职业素养;在专业知识方面,审计人员需根据公司业务范围,掌握不同行业领域的专业知识,最终形成集聚“一专多能”专业人才的审计团队。此外,审计模式和审计方法的转变,更多需要审计人员观念的转变,培养审计人员具备大局意识、法制意识、风险意识和服务意识。以企业增值为目标的内部审计转型,只有通过内部审计管理的变革和审计人员素质能力的提高,才能实现新环境下内部审计“供给”不断满足审计“需求”,提供增值服务的审计目标。
作者:荣玮 单位:中国太平洋保险(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第四篇:煤矿企业内部审计与内部控制建设研究
内部审计指的是在企业内部创建的,服务于企业管理部门并直接向企业负责的一种系统性、客观性的监督、评估与审查活动,内部审计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内部审计主要运用于监督企业内部机制运行效率和企业运营业务成绩的评估,审查企业财产的安全性、财务信息的合法性与客观性,监督企业经营的合法性等。内部控制指的是企业为了确保经营目的能够顺利实现、财务信息准确无误以及企业财产安全进而于企业内部展开的自我评估、自我制约、自我规划、以及自我调控的各种方法与措施的综合。内部审计与内部控制二者相辅相成,在企业发展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煤矿企业内部审计与内部控制相辅相成
煤矿企业内部审计与内部控制二者之间具有相互依存、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关系,故此,我们需要将二者放在同等地位,并进行有效结合才能更好地服务于煤矿企业。
1.有助于提高工作效率、实现运营目标。通过构建并完善权责明确的工作体系,保证企业内部职能机构互相制约、互相配合、各司其事、分工明确,实现企业发展目标的一系列过程我们称之为内部控制。而内部审计根据内部控制所规定的审计方式、审计流程、审计任务以及审计目标等来检测企业内部控制的具体运行情况并在企业内部控制体系构建与完善中向企业高管提出合理化、科学化的建议。较为完善的内部控制体系能够最大程度上推动企业内部审计工作顺利推进,并充分发挥内部审计的工作职能作用,提高内部审计的工作效率,对内部审计来说有着相当重要的意义。一个较为科学、合理的内部控制体系,能确保企业信息资料的可靠性、真实性,并尽可能降低企业在经营活动中发生错误的概率。在企业内部进行内审工作时,主要可以从内部控制着手,重点掌控企业的主要评审内容,对企业的财务收支情况以及运营管理状况进行全面了解,不仅可以提高审计工作的效率,还可以降低审计工作的成本,有助于实现企业既定的发展目标。
2.确保企业财务信息可靠而又准确。企业的相关资料包括财务信息等在内是企业相关管理者在企业经营活动中进行合理、科学决策的重要保证与必要条件。财务信息的可靠性、客观性、真实性与准确性是企业相关部门进行合理调控企业各种经营、生产活动的前提与基础。提升财务信息资料的真实性与可靠度的关键在于构建并完善企业的内部控制体系,严格把控企业财务管理,有效降低财务信息出错的概率。企业相关部门管理者根据真实可靠的财务信息做出科学、合理的发展方针与决策,并通过内部审计的情况动态掌握内部控制的进度,内部审计按照企业内部控制的标准对搜集到的财务信息进行审核,确保信息的真实有效性,为企业决策提供保障。3.确保企业资产充分、安全使用。企业资产是企业在经济市场进行经营活动的基本条件,加强对企业资产的有效管控,对企业财力物力加强内控,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有效避免企业资产出现不必要的流失情况,推动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企业内部审计能够发现企业内部资产控制中存在的问题以及无效的控制方式,并及时将具体情况反映给相关责任人,并提出合理的可行性应对策略,确保企业资产充分、安全使用。
二、煤矿企业加强内部审计与内部控制的措施
内部审计与内部控制对煤矿企业的发展均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故此,煤炭企业必须坚持两手都要抓,两手都硬的发展战略方针,将二者放在同等重要的地位,为煤炭企业发展提供优质服务。
1.提升企业相关职员的综合素质。煤炭企业内部审计与内部控制工作所具有的独立性、客观性特质要求企业内部审计与内部控制相关工作人员必须具备一定的综合素质能力。企业内部审计与内部控制人员也需要不断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能力,自觉参加进修,并充分发挥刻苦钻研的精神,不断用知识丰富自己,提升自身的职业能力与创新能力,为做好内部审计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企业也应该加强对相关人员的培训,主要从职业道德与业务知识两方面着手展开人才培养计划,为企业推动内部审计与内部控制工作打好人才基础。与此同时,煤炭企业还需要为内部审计与内部控制工作的顺利进行创造各种积极有利的条件,比如提供资金保障。如此,企业内部审计与内部控制效率就会得到有效的提升。
2.确保企业内部审计的效率与质量。提升煤炭企业内部审计的效率与质量,需要内部审计能够满足相关质量标准的要求。企业内部审计能否取得良好的效果,内部审计质量是关键。不断加强审计控制是提升审计质量的必由之路。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IIA)于2011年1月份颁布的新版《国际内部审计专业实务框架》重新概括了企业内部审计的概念:企业内部审计是一项客观、独立的咨询与保证活动,内部审计的目主要在于改进组织的经营管理活动,增加组织经营的价值。内部审计通过运用较为规范化与系统化的方式方法,综合评价并着力于改进风险控制、风险管理以及管理过程的有效性,进而帮助组织实现其发展目标。综上所述,新概念的重点在于对企业内部审计的目标进行了重申,也即改进并健全经营管理体系,不断提升企业的价值。
3强化企业内部控制。建立内部控制体系,不断强化煤炭的企业内部监控。在具体操作过程中,煤矿企业应该在企业内部组织独立的内部审计部门,并交由董事会直接接手管理。首先,统筹规划,综合管理,合理构建相应的组织机构,并明确具体的义务与权责;其次,强化过程控制,事前事中事后统筹兼顾,但要加大对事后控制的力度与强度,实行全局动态管控。事前控制的主要目标就是确保所制定的方针、策略的科学性、合理性。而事后控制的主要目标则是查缺补漏,分析所造成后果的原因,寻找问题根源,进行综合评估,找出存在的弊病与缺陷,进而对企业内部控制做出周祥的考评,能做到不断调整不合理的地方,为煤炭企业的未来规划与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最后,要加强对人才的管理,从诚信角度出发,不断提升相关管理人员的综合素养。总而言之,在煤炭企业内部建立并健全内部控制体系,有助于企业从容应对经营过程中遇到的任何困难,及时改善企业发展规划中出现的不足之处,推动煤矿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进程。
三、结语
煤矿企业内部审计与内部控制两者之间存在着相辅相成,相互依存,缺一不可的关系,在企业发展过程中,我们需要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一手抓内部审计,一手抓内部控制,充分发挥内部审计与内部控制的职能,为企业可持续发展注入新的动力。
作者:岳建宾 单位:冀中能源股份有限公司邯郸云驾岭矿
参考文献:
[1]袁景民.煤矿企业加强内部审计与内部控制建设研究[J].中国集体经济,2012,No.35624:176-178.
[2]董吉畅.内部审计在煤矿企业内部控制中的研究[J].北方经贸,2014,No.35607:162.
[3]隋玉明.煤炭企业加强内部控制与内部审计研究[J].经济界,2014,No.11002:34-39.
[4]杜莹冰.现代企业加强内部审计与内部控制建设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14,No.25032:215-216.
[5]茹妍华.煤矿企业加强内部控制建设研究[J].中外企业家,2015,No.48604:91+106.
[6]李怀刚.煤矿企业加强内部控制建设研究[J].经营管理者,2015,22:217-218.
第五篇:铁路企业内部审计信息化探讨
铁路内部审计是旨在经济考察、评估的重要独立系统,这个系统一般用于对铁路内部日常展开的活动进行监督和评估。①铁路内部审计主要是通过对所属的铁路企业进行绩效评估,针对事前、事中、事后3个阶段进行检查和审计。这样的步骤可以使得铁路的国有资本处于一个安全的状态,并且使其得到集中合理的使用,保存应有的价值,甚至可以使得价值得到长期提升。②伴随着铁路内部市场机制的深度变革,加上产权关系的进一步明晰,铁路行业的资产增值能力在不断上升,从而对内部审计监督的能力需求也在持续增加。在这种情况下,内部审计信息化的地位显得越发重要和牢固。
1内部审计信息化的基本内涵
1.1内部审计信息化的概念
从整体的角度出发,善于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解决问题是内部审计信息化的一个重要标志。内部审计旨在促进企业运营模式转变、提高运转效率、控制审计风险、调整经营策略。针对企业或者组织运营过程中所建立的信息系统进行细致的、具体的咨询的有计划性、有组织性全方位、高层次、宽领域的活动。①网络系统;②人力资源系统;③应用系统;④安全系统;⑤规范与标准系统构成了内部审计信息化系统。内部审计信息系统集各种信息于一身,便于审计人员对信息进行分析、统筹、运用及维护。同时,也会对审计计划、审计目标、审计对象、审计项目监管进行规划和明确,以便于充分理解审计工作,并科学地实现监管。
1.2内部审计信息化的内容
内部审计信息化的内容构成:①利用信息技术为手段展开内部审计工作,这是一种计算机辅助审计人员的方法;②信息系统审计,这是一种通过建立科学的信息系统,并对企业定时、定期、定量进行内部审查、控制风险、高效管理的方法。这个活动能够对信息的真实度和合法度进行评估,从而增强组织的信息管理,优化组织信息结构并且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2企业内部审计信息化建设的意义
当今科学技术进步惊人,可谓日新月异,而信息化的进程亦借助这一股科学技术的助力在不断发展。时代的变化导致了企业需求的变化:对信息化管理的需求在不断上升,对其自身组织应该如何构建、如何开发也投入了非常多的精力。建立科学、健康、持久的内部信息审计系统对组织而言具有重大意义,其主要表现为。
2.1企业的审计效率能够显著提升
手工操作的审计方式属于传统的审计方式,在过去一段很长的时间内,大部分的审计人员都是运用这种审计方式展开审计工作。但随着近年来一大批企业对内部审计的需求持续不断增加,经济责任、审计业务和企业风险预测的需求也相应增加。基于时代的变革,我们应当积极投入研发新的审计方式,便于缓解企业审计需求旺盛的问题。此时,审计信息化应运而生。它能够使得审计工作从审计项目确立到实施,从审计建议的提出到采纳,从审计档案的形成到完善更加系统化、科学化、速度化。因为审计信息化能够通过网络平台,收集、提取、分析、挖掘、管理各种审计信息和资料,加快审计速度,降低审计风险。
2.2能够保障企业实现信息化管理
ERP是一种可以突破时间、区域、部门、公司来整合信息的企业管理信息系统。这种企业资源规划系统能够运用先进的信息管理想法,融入先进的信息技术,对组织进行全面集中的监管,将信息风险降至最低。伴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提高,企业ERP系统也运行得越来越好,它相对于以前的信息系统而言有巨大的进步。ERP系统作为企业未来发展的不二选择,是因为它存在不可代替的优势。这种优势表现为它能够更加科学、安全、系统、高效开展审计工作。在这种有保障性系统的监管下,企业的信息化管理可以在一个比较安全的轨道上发展。
2.3改善内部审计人力资源不足的情况
自从现代企业加速改革,新的企业制度逐步建立和完善。企业管理的重心从传统的生产型变革成了经营型。审计部门也由原来的表层控制深入到了内部控制。这种深层的内部控制则要求审计工作负责范围从单纯的财务拓展到采购、营销、管理等各个方面。因此,科技工作范围的拓展,自然需要更多员工的参与。此时,就有可能会出现人手不够的情况。采取审计信息化的方式,有助于通过计算机来辅助工作人员解决问题,这样能够改善人力资源不足的情况,优化审计资源的配置,发挥审计工作的最大优势。
2.4对企业内部审计的转型与发展有利
审计工作的开展不是孤立地自发开展,是需要各个部门的配合的。同时,审计工作的开展必须站在一个重视全局发展的位置和高度。一个企业运营的过程,是多种因素一起运转的。内部审计则要去考察多种因素,对多重因素进行考察、把控、管理等。对于多种因素作用下的动态发展,审计人员要运用先进的信息技术迅速、准确处理。尤其是要注意开展3个阶段的审计:①事前审计;②事中审计;③事后审计。采用3个阶段审计的方式能够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审计局面,帮助企业顺利完成现代化审计进程。
3现阶段影响企业内部审计信息化建设的主要因素
内部审计信息化作为一个新兴的事物,暂时处于一个发展的初级阶段,尤其是建设程度和实践水平方面,各种问题依然对审计人员造成了很大困扰,一系列问题阻碍了内部审计信息化的进程。针对会计信息的真实度和合法度的问题,内部审计担任着重要的角色。审计证据的提供有利于实施有效的控制,并且对内部控制进行到位的评估,使得内部审计工作在会计信息化环境下依然能够顺利进行。
3.1欠缺一致的计算机审计规则与标准
随着信息化的程度也在不断加深,企业内部审计工作所使用的技术手段、所挑选的审计内容也跟着发生巨大的变革。面对各种各样的变化,企业在开展内部审计工作,应当建立一致的计算机审计规则和标准,利于审计人员开展审计工作,也利于企业系统有效地管理。
3.2审计人员受到传统审计方式的束缚,对新环境的内部审计信息化概念理解不充分,忽略信息化进程受到传统的审计思想、手段、内容的影响,审计信息化没有受到高度的重视,信息化的进程较为缓慢。企业对审计信息化的认识不同,对这项工作的重视程度也不同。对于企业而言,部分企业仅注重配备自动化的办公设备,形成系统化的信息管理,在审计查账方面还没有适当运用计算机技术。对于个人而言,部分审计人员思想依然停留在传统审计方式的层面,没有合理运用计算机技术,难以适应时代和科学技术的需要,阻碍了审计信息化的进程。
3.3计算机审计软件研发滞后
目前,计算机审计软件开发主要侧重于会计数据的采集,而凭证抽查、账表通用检查、账务信息查询等模块的设计也仅仅局限于企业内部审计的部分基础工作。计算机审计软件研发不足,势必造成软件的安全性无法得到保障,进而影响信息系统的安全和稳定。另外,软件研发滞后还会导致某些重要信息在未经允许的情况被利用,甚至进行不合法修改,更有可能出现损害及丢失的情况。由于近年来信息技术的发展,会计电算化软件已由单机版完善至网络。相对来说,审计信息化的建设还是比较缓慢的。
3.4内部审计人员操作计算机的水平有限
传统审计环境下,已经形成了一支较强工作能力的审计队伍。但是,在新的审计方法冲击下,大部分的审计人员没有完成从传统审计向现代化审计方式的转变。要完成这个转变,内部审计必须学习网络技术,提高计算机水平。只有这样,才能保持信息系统开发、操作、管理、维护几个部分顺利运转。同时,我们要定时定量对信息系统进行检查,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4促进内部审计信息化进程的策略和建议
在构建科学有效的内部审计信息化的过程中,我们将面临“软件问题”和“硬件问题”。“软件问题”包括思想观念、创新手法、组织管理等方面;“硬件问题”则包括组织审计人员上课培训、优化内部审计资源配置、整合内部审计资源等方面。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4.1计算机审计的规章、制度及标准不断完善
目前,我国已经建立了《国家审计基本准则》,在此基础上,我们应当加快其他一系列法规制度的建立和完善。在这一个过程中,必须建立科学有效、建设性强的计算机规章制度,帮助审计人员完成任务。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必须针对“如何进行计算机审计”、“如何对内部控制进行评价”、“如何收集审计证据”等问题设立相适应的准则。同时,明确审计的具体内容,限定审计的具体范围,促使内部审计信息化向着规范化、制度化的方向迈进。只有这样,才能将降低审计风险控制在一定的范围。
4.2增加对内部审计信息化的了解,转变传统思想观念,促进内部审计信息化的建设和完善
企业管理者应该更新关于内部审计信息化的思想观念,合理分配人力、物力和财力,行使有效的手段。同时,加强组织网络知识学习和计算机技能培训,提高审计人员对信息化管理和信息化建设的重视性,鼓励审计人员灵活使用审计模式和手段,将信息技术融合到审计工作当中,完成从传统审计模式向现代化审计模式转变的过程。
4.3对审计信息化建设进行科学、有效的规划
内部审计信息化的构建会是一个长久的过程,这个过程需要企业投放大量资金和资源,而构建的终极目标是建立审计监控子系统。从企业的角度出发,企业要深刻意识到科学技术的进步所带来的日新月异的变化,并结合这种变化做出自身改变。从审计信息化的角度来说,审计信息化的进程、阶段、方向要得到明确。只有这样,才有利于内部审计信息化的发展,从而利于企业的发展。
4.4鼓励使用审计软件,并积极研发和不断创新
组织一批具有深厚的知识能力和对网络技术以及计算机有资深了解的专业队伍,鼓励他们发挥自己的长处,促进内部审计通用软件的研发,保障开发的软件能够让其他非专业的人员也可以理解并且运用。同时,要定时定期定量,并且结合最新研究成果对软件进行更新和维护,使得软件的安全系数不断提高。使用优秀版本的审计软件,能够保障电子数据的真实度和安全度,能够使得审计信息化的方向往分析型的方向迈进,使得网络成为内部审计工作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进而提升工作速度和质量,有力控制并减少内部审计风险。
4.5鼓励审计人员终身学习,增强综合能力
内部审计工作的顺利开展,离不开资金、技术、人才。资金是保障,技术是基础,人才是关键。从速度和技术来看,我国内部审计信息化相对滞后,起步晚,起步低。因此,对审计对象的3方面要进行直接审计,这3方面具体是指:①信息系统;②内部控制;③电子数据。要达到这种审计水平,就无疑要求审计人员同时掌握计算机知识和审计知识。因此,要求审计人员学会新知识,适应新的机制、体制发展。同时,企业要建立规章制度,分层、分级别对审计人员进行培训,增强培训的特定性和实用性。更重要的是,结合审计工作的实践情况,组织审计人员之间进行有效的交流和探讨,进而解决具体问题,促进内部审计信息化的进程。
5结束语
为了企业的自身发展,选择内部审计信息化是非常科学精准高效的,也是符合时展趋势的。主要的变化归纳为以下几方面:①由传统的事后审计转变为事中与事后审计相结合,以事中审计为要点;②从单纯的静态审计转变为静态和动态审计相结合,以动态审计为关键;③由过去的现场审计转变为现场和远程审计相结合,以远程审计为重点。加快建设内部审计信息化,有利于帮助审计人员完成工作任务,有利于促进信息化概念的根深蒂固,有利于企业控制有可能遭遇的风险,让企业立足于不败之地。
作者:未建晓 单位:呼和浩特铁路局
第六篇:国有企业内部审计工作思考
近几年,国家对国有企业改革和国家审计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十八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对新一轮国有企业改革作出了顶层设计,提出要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鼓励非公有制企业参与国有企业改革。十八届四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要加强审计监督制度建设,对公共资金、国有资产、国有资源和领导干部履行经济责任情况实行审计全覆盖。2014年10月国务院下发的《国务院关于加强审计工作的意见》及2015年10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完善审计制度若干重大问题的框架意见》及与之配套的《关于实行审计全覆盖的实施意见》等三个文件,响应了《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所提的加强审计制度建设和实行审计全覆盖要求。在国有企业改革和审计全覆盖新常态下,国有企业的内部审计也应积极主动地参与这一进程,以促进改革的顺利进行。
一、国有企业改革过程中内部审计实行全覆盖的必要性
1.国有企业改革存在的风险。2015年国资委、财政部、发展改革委联合下发的《关于国有企业功能界定与分类的指导意见》将国有企业界定为商业类和公益类,并决定分类推进改革。对商业类国有企业要加大股份制改革力度,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对公益类国有企业可以采取国有独资形式,具备条件的也可以推行投资主体多元化,鼓励非国有企业参与经营。实现股权多元化改革途径要么通过国有股权私有化,要么通过私有股权国有化实现。在改革过程中存在定价不公允、违反法定程序等徇私舞弊、以权谋私风险,容易造成国有资产流失。改革后的国有企业实施分类监管。对商业类国有企业以管资本为主,对公益类国有企业则重点监管提供公共产品、公共服务的质量和效率。在这种监管体制下,难以预防非国有股权侵害国有权益、企业职业经理人追求短期效益而损害长期发展能力,以及经营决策失误造成损失等风险。
2.国有企业实施内部审计全覆盖的必要性。国有企业的两权分离必然导致在设计公司治理架构时要有监督机制,内部审计是监督机制中重要的组织安排。作为集团公司层面的内部审计既可以是公司管理层向委托方(即履行出资人职责的国资委)报告其受托资源管理情况以解除受托经济责任的手段;也以是公司管理层了解公司经营状况、减少信息不对称,加强管理的手段。国家虽然只是对政府审计提出全覆盖要求,但由于国有企业涉及管理、分配、使用国有资产、国有资源,从内部审计的职能来说实行内部审计全覆盖也是题中应有之义。受制于国家审计力量有限,在进入审计全覆盖时代,国家审计很难以较高的频率覆盖到每一家国有企业,不可避免地会在一段较长时期存在审计盲区。作为我国审计组织模式基础的内部审计,在本轮国有企业改革中有了用武之地,应充分发挥其确认、咨询服务功能,合理控制改革风险,促进企业实现目标。
二、国有企业改革过程中内部审计全覆盖工作的重点
内部审计全覆盖应该是有深度、有重点、有步骤、有成效的全覆盖,以充分发挥内部审计的建设性作用。应紧紧围绕国企改革的目标,把审计重点放在促进国家重大决策部署的贯彻落实,维护企业国有资产的安全完整,揭露和查处重大违法违纪违规问题深入推进反腐倡廉建设,及时反映重大风险隐患揭示制约发展的深层次问题,促进企业的持续科学健康发展等方面。
1.加大对国家重大决策部署贯彻落实情况的审计力度。国有企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国家宏观调控政策措施、重大决策部署都需要国有企业来贯彻落实和大力支持。内部审计通过持续关注国有企业在改革过程中贯彻落实情况,及时发现和纠正有令不行、有禁不止行为,揭示和反映在执行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有针对性提出对策建议,促进政令畅通,确保改革目标的实现和社会经济的平衡健康运行。
2.加强对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的监督。新一轮国企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是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促进国有企业股权多元化,完善现代企业制度。在股权多元化改革中,只有加强监督才能有效保障国有资本保值增值,防止国有资产流失。在本轮的反腐浪潮中暴露的许多大案要案都是在改革的幌子下大肆侵占国有资产。这些血的教训表明内部审计要全过程介入改革进程,让股权兼并、转让、重组等重要环节在阳光下操作,确保改革是按照国家法规要求公开、公平、公正地进行。
3.加大对重大违法违纪违规问题的查处力度。国有企业改革中一些违规操作、决策失误、管理不善等行为会导致国有资产流失或损失浪费,既可能是有意而为之,也可能是无意而为之。建立审计纪检监察联动工作机制,加大对重大违法违纪违规问题的查处力度,增强工作威慑力,提升整体监督合力,做到惩防并举。始终保持查处违法违纪违规问题的高压态势,推进反腐倡廉建设,营造风清气正干事创业的良好环境。
4.加强揭示制约企业发展的深层次问题。国有企业改革的成败关系着国计民生、国家经济命脉。目前,国企改革已进入深水区,需积极稳妥地有序推进。内部审计要总结国有企业发展、改革过程中的经验教训,充分揭示面临的突出矛盾、潜在风险,辩证、客观、审慎地提出审计意见,扮演好国家经济“安全员”的角色,为企业把好脉、守好门,促进企业持续科学健康发展。
三、国有企业改革过程中内部审计全覆盖工作的难点
1.股权多元化改革带来的挑战。新一轮国企改革的“重头戏”是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提高国有企业股权多元化水平,改善国有企业的所有制结构。实现这一目标的主要途径是通过国有企业的改制、重组、并购等方式。企业内部审计难以对外方股权的资产质量、经营风险进行监督,如何确保在股权多元化改革及改革后经营过程中保障国有资产安全完整、保值增值,将是一个严峻的挑战。
2.审计全覆盖要求与审计资源有限的矛盾凸显。在全面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背景下,为维护国有资产安全完整、保值增值,内部审计全覆盖尤为迫切。但审计资源的有限性与审计全覆盖需求的矛盾,在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内将会长期存在。在改革进程中需要内部审计参与的环节会越来越多,改革后将带来国有企业资产规模、产权结构、经营方式的深刻变化,这些都会进一步加剧矛盾的存在。
3.审计专业人才不足。国有企业改革的总方向是“发挥国有经济主导作用,不断增强国有经济的活力、控制力和影响力”。面对专业化导向的国企改革,如何能有效识别改革过程中存在的风险,提出符合企业特点和行业发展规律的合理化建议,充分发挥建议性作用,对现有审计人员的知识结构、专业技术能力、综合素养提出了更高要求,恐尚需时日来加以适应。
四、深化国有企业内部审计工作的应对策略
1.调整内部审计的目标。本轮国企改革的目标是增强国有企业的经济活力、控制力和影响力,某些改革措施将是颠覆性的,全面完成国有企业改革后,国有资产监管机构职能将实现以管企业为主向以管资本为主的转变。这意味着国有企业改革中将会出现许多难以预料的风险,企业今后经营将更多地依靠“自我监督”,在此期间内部审计的目标和重点都要进行相应调整。需要针对国有企业改革中的重大风险及经营模式的重大变化,调整原来的监管模式,将促进国有企业改革顺利进行和提高国有经济的活力、控制力、影响力作为审计工作的基本目标。
2.加强企业内审队伍建设。健全企业内部审计机构设置,强化内部审计队伍建设,不断充实和培养内部审计专业人才。选聘具有企业管理、工程建设、财务、审计、法律、计算机等专业的人才充实到审计队伍中,选送内审人员到各种岗位进行轮岗交流,加强对审计人员的教育培训,增强风险识别能力和把握改革大局能力,建设具有较高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作风过硬的审计队伍。采取有效激励手段,调动内审人员的工作能动性。
3.创新内部审计方式。科学制定企业内部审计年度计划与中长期规划,要突出重点、动态调整,保证在一定周期内实现审计全覆盖、消除监督盲点。加强企业审计资源的统筹协调,优化审计资源配置,对涉及全局的重大项目审计可以集中优势力量采取“大兵团作战”审计模式。对重大政策措施、重大投资项目、重点专项资金和重大突发事件等可以开展全过程跟踪审计,将监督关口前移。建立审计纪检联动工作机制,充分利用企业各种监督力量形成监督合力。推进审计信息化建设,创新电子审计技术,提高审计工作能力、质量和效率。
4.购买社会审计服务。购买社会审计服务是短期内解决审计力量不足的最直接、有效的方法。对企业审计项目进行分类管理,对不重要的审计项目可以采取外包的方式;对重要的但仅凭内部审计人员的能力难以完成的审计项目,可以采取购买专业技术人才服务的方式;对一些涉及企业商业秘密的审计项目则必须依靠内审人员自行完成。要加强对社会中介服务机构的管理,建立协审单位管理库,采取市场化、契约化方式合理确定服务价格,提高其工作积极性;同时,健全对社会中介服务机构的考核监督机制,确保审计质量。
5.强化审计公告。内部审计不仅要注意发现改革和经济运行中的突出矛盾、风险隐患,以及一些苗头性、倾向性问题,注重从体制机制制度层面分析原因,提出解决问题和化解风险的建议,还要反映好的做法和经验。对审计发现问题要狠抓整改落实。审计发现问题和整改结果,除涉及商业秘密不宜对外披露外,都需要在企业范围内进行公告,将审计监督与企业全员监督、舆论监督有机结合,形成监督的强大合力。公告机制彰显了审计威慑力,对被审计单位能产生巨大压力,营造了被审计单位不想被审计发现问题的氛围,从而促使被审计单位领导重视日常管理,避免出现经营管理问题,促进了企业改革经营目标的实现。
作者:吴正东 单位:安徽省交通控股集团有限公司
第七篇:企业内部审计信息化问题分析
随着现代社会的不断发展,信息化技术在企业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内部审计作为影响企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也逐步引入信息化的管理方法,形成信息化的审计发展战略,极大的提高了企业的审计效率,优化了企业审计工作的组织结构,促进了企业的进一步发展。但是由于信息技术在企业内部审计中的应用并不十分成熟,所以仍存在不少的问题,需要企业不断加强改进。
一、信息化环境对企业内部审计的影响
在信息化建设不断取得新的成果的今天,企业的审计工作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将信息化技术应用到企业审计工作中促进了审计工作的改革,增加了环境的不确定性,给审计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信息化环境对企业内部审计工作的具体影响主要有以下几点:
1.促进了内部审计对象及职能的改变在实施信息化管理之前,企业的内部审计工作主要依靠于工作人员对企业内各种经济活动所产生的纸质信息进行整理和分析,这是一种事后审计的处理方式,管理工作较为被动,而且效率较低。而在信息化背景下,企业主要依靠计算机系统来进行财务信息的收集和整理,磁盘等现代化的载体逐渐代替纸质来进行信息的存储,信息储存量更大,共享率更高。另外,审计人员利用计算机技术可以更加全面的了解企业发展状况,审计工作也加入了许多新的内容,它已不仅仅局限在对企业财务状况的管理方面,而且可以通过对企业运行过程中信息的收集和分析能够及时发现存在的问题,从而从根本上杜绝问题的发生。
2.信息化环境增加了审计风险利用计算机进行信息的存储和保存,一方面能够提高审计管理的效率,另一方面也存在着不少的安全隐患。由于计算机本身的特性,在使用过程中经常出现被外部设备非法侵入的现象,威胁计算机的使用安全,此外,当计算机存储的数据被人为篡改后不易被发现,而且在进行内部审计时对数据的依赖性又较大,这就会在很大程度上增加审计的风险。在信息化背景下,企业信息的共享率较高,如果不能对信息进行有效管理,很容易造成信息的泄露,威胁企业的正常运行,同时会给企业带来较为严重的经济损失。
3.对审计人员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信息化是计算机技术发展的成果,企业在利用信息化技术进行内部审计工作时对审计人员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审计人员不仅要具备较强的专业技能,同时要熟练掌握计算机知识。而且在信息化环境下审计工作的内容也发生了改变,这就要求审计人员要全面了解企业发展信息,能熟练操作计算机并掌握网络环境,将审计工作与计算机技术进行有效结合,从而适应信息化环境下审计工作的要求。
二、信息化环境下企业内部审计工作存在的问题
由于我国企业对信息技术的应用还不成熟,还未形成完善的信息化管理体系,所以在实际工作中仍存在不少的问题,具体如下:
1.审计目标异化、审计职能不清我国企业的审计工作呈现明显的双重性质,一方面,通过内部审计,企业领导层可以更好的了解企业的发展状况,为科学的决策提供依据,而另一方面,内部审计又是国家监督企业的主要工具,我国设立专门的审计机关来负责对企业审计工作的管理,以防止企业有违法行为的发生,但对于企业而言,国家的这种监督很明显不利于企业的发展,所以这就造成审计目标的异化。而且我国企业目前正处于由传统的审计方式向利用信息技术进行审计工作的过渡阶段,企业的审计职能逐渐扩大,管理范围越来越广,这就造成审计职能较为模糊,审计人员的工作内容不明。
2.企业内部审计观念落后目前,我国企业利用信息化的手段来进行内部审计工作还处于初始阶段,很多审计人员对信息化的认识还不清楚,导致企业内部审计的观念相对落后,无法发挥信息技术在审计中的真正作用。而且对于审计人员来讲,尤其是一些年龄较大的人员,对新兴事物的接受能力较差,其观念仍然停留在传统的审计工作中,没有意识到信息化技术的应用对审计工作的重要性,从而影响了审计工作的改革。
3.缺乏统一的计算机审计标准由于我国信息化建设还不十分成熟,在企业内部审计工作中的应用也处于探索阶段,所以目前在行业内并未形成完善的审计标准,而且不同的企业拥有不同的发展状况,在进行审计标准的制定时所要遵循的原则也不完全相同,这就增加了建立统一标准的难度。另外,会计是进行审计工作的重要内容,会计信息化建设的速度较快,变化的内容也较多,这就为标准的制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建立的统一标准不仅要适应现展的要求,还要能适应未来环境的变化对审计工作的要求。
4.计算机审计软件研发滞后我国目前使用的大部分审计软件都是引自国外,国内自主研发的审计软件较少,相关方面的开发人员也较为短缺,创新能力较差,而且现使用的软件一般功能较少,只能实现对简单会计数据的收集,对于其它审计工作也只能完成基础的环节,无法对深层次的工作进行管理。另外,软件本身的安全性能较低,当系统出现信息泄露、数据损坏等现象时很难对其进行检测,而且修复能力较差,信息使用的安全性方面存在很大的问题。
5.内部审计人员的计算机知识相对匮乏我国对审计人员的培养工作仍然仅限在对专业技能的教授,而在新的时代背景下,要求审计人员不仅要具备扎实的专业功底和丰富的实战经验,还要能够熟练掌握计算机知识,因为在信息化背景下,企业的内部审计工作对计算机的依赖性较强,而计算机技术本身又是一项较为复杂的工作,对操作人员的要求较高,需要他们能够对系统进行实时的检查和维护。但是,我国企业现有的审计人员对计算机知识的掌握不够,对系统的操作和维护也不够专业,对于计算机深层次的知识更是缺乏,难以满足实际的要求。
三、在信息化背景下企业内部审计工作的改进措施
为了加快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历程,推动内部审计工作的不断变革,就必须不断完善企业内部审计进行信息化建设的环境,为企业的信息化发展提供充足的动力。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加强企业审计工作的信息化建设:
1.增强企业内部审计信息化建设的意识要想保证内部审计信息化建设的顺利进行,发挥信息技术在内部审计中的重要作用,首先要增强信息化建设的意识,在企业内形成积极的氛围,从而为内部审计的信息化建设提供稳定的环境。企业领导要提高对信息化建设的重视度,加大对信息技术的宣传,增强员工对信息化重要性的认识,促使他们自觉进行信息技术的学习。另外,企业要建立完善的审计标准,积极引进先进的信息管理技术,增强企业员工的创新精神,从而不断推动企业内部审计建设的历程。
2.加强对企业内部审计软件的开发在利用信息技术处理内部审计问题时主要依赖于软件的作用,软件功能的多少将直接影响内部审计的效果,同时也反应了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水平,所以企业应加大对内部审计软件的开发力度。首先,企业应积极引进国外先进的软件开发技术,学习优秀企业成功的经验并将其应用审计工作中;其次,企业应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进行软件开发的创新,引进优秀的软件开发人才,从而使开发的软件更加符合企业发展的现状,满足企业的需求;最后,企业开发的审计软件要具有较强的通用性,能根据实际的变化情况进行相应的改进,不断提高企业开发软件的能力。
3.加强对企业内部审计人员整体素质的要求在信息化背景下,企业内部审计人员不仅要掌握扎实的专业功底,还应加强对计算机知识的学习。企业应积极鼓励审计人员进行再深造,学习先进的审计和计算机知识,另外,企业还要定期组织计算机知识的培训,邀请优秀的软件开发人员组织讲座,不断提高审计人员的整体素质。除此之外,内部审计人员应及时将所学的知识应用到实际的工作中,通过应用加深对信息化背景下内部审计工作的认识,掌握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从而避免失误的发生,为内部审计的信息化建设提供坚实的后盾,促进企业的快速发展。
四、结论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企业所面临的环境越来越复杂,要想增强在市场中的竞争力,就必须不断加强企业的信息化建设,建立完善的内部审计系统。但是我国企业目前在审计工作中的信息化建设力度还不够,无法发挥信息技术的真正功效,所以企业应不断完善审计准则,加大对审计信息化建设的投入力度,强化内部审计,从而促进企业取得长远的发展。
作者:华红玉 周俏华 单位:国网浙江省电力公司丽水供电公司
第八篇:企业内部审计质量控制分析
企业内部审计质量是审计工作效率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内部审计工作开展的核心。审计质量的高低对应着审计工作水平的高低程度,是审计工作水平衡量的一个重要标准。企业内部审计质量是提高企业经济活力,促进企业经济快速发展的一个重要的环节,所以是企业在经济领域亟待解决的问题。内部审计影响的扩大也会是企业经济的发展更加健康。
一、企业加强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的问题以及重要性
加强企业内部的审计质量问题对企业经济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首先,可以通过监管来减少审计过程中的失误,发现审计过程中的问题并及时改正,有利于企业的经济发展。其次,还可以降低企业内部审计失误所带来得风险,减少企业内部损失,其审计系统得到有效地强化,促进企业科学管理,使企业稳定的、长远的发展。企业内部审计质量的提高需要有效控制企业内部的系统设置以及人员配置,至关重要的是做好内部审计的质量控制体系,增强监控系统对审计部门的监控,这样能够促进内部审计的良好发展,能够提高企业中审计部门的地位,能够在有序的环境中实现其职责。提高审计部门工作人员的专业素养也是加强企业内部审计质量的一个重要的条件。建立健全的人才培养机制,进行定期培训与考核并设置奖惩系统,以提高审计人员的学习积极性,加快审计人才的培养速度。并且,在理论课程之余,增加实践经验,带领审计员工到其他公司进行访问学习,从中吸取经验。有条件的企业还可以派专业素养较高的员工去国外交流学习,跟上世界的步伐。
二、企业加强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的策略
(一)对内部审计人员的素质进行控制
优秀的审计部门人员需要具有较高水平的专业素养,抗压能力以及在较快时间适应企业模式的能力。聘用拥有以上能力的审计部门工作人员可以有效提高企业内部的审计质量。优秀的内部审计人员需要有一定的知识、技能,能够对企业内部的战略目标、方针等有共同的认识,形成共同的价值观,并能够在工作中充分的发挥自己的能力,给企业带来效益。相对的,企业应给予这些优秀的审计人员以提升的空间以及进一步学习的机会,使他们不断的充实自己,紧随时代的发展,为企业谋利。同时,对于企业原有的职工,也要给予培训以及实践的机会,提高他们的专业素养和抗压能力。
(二)完善内部审计质量控制保障机制
内部审计质量提高的另一个关键则是建立健全的审计监督机制,对各个部门的审计工作进行有效监督,可以防止一些由于失误而导致的审计事故。在每个季度(根据各个企业的实际情况而定)对内部审计的工作人员进行考核,并设置完善的奖惩系统以督促审计人员对于专业素养的掌握,从而进一步的胜任企业的工作。对于考核不合格的人进行及时的分析与培训,确保掌握理解后再上岗,从而提高审计部门的工作质量。强化责任追究以及奖惩机制,对于既定的审计项目,需要加强质量检查,保证内部审计结果的有效应用。
(三)实现信息化的内部审计质量控制
当前社会,科学技术正在快速发展,便利了我们的工作和生活。若将科学技术运用至内部审计系统中,实现内部审计的信息化,为内部审计提供科学的,合理的信息,就可以有效提高企业内部审计的质量。同时,信息化的运用还可以解决审计部门的一系列问题,比如:信息的共享性不强,企业内部审计没有与业务、财务等部门相联系以及内部审计信息反馈不及时。而改进这些问题,可以使审计质量得到较大的提高。
(四)做好审计报告的复核控制
审计报告的质量对于整个企业经济的发展是至关重要的,所以,对于最终审计报告的确定应该万分慎重。监管部门要细心检查审计的目的、过程以及最终的结果,保证审计的真实性和准确性。包括审计的证据是否客观、合法、充分;有无正确的审计依据;审计的评价意见是否合理,审计报告是否完整、用词规范都要逐一检查复核之后,需要进行复核标识,从而实现责任的明确划分。
三、结束语
企业内部审计质量的提高需要各个部门,各个方面全方位、全过程的配合,同时,做好审计部门的监管工作以及审计人员素质和能力的提高,使管理层人员可以及时且准确的了解企业经济发展的动态和需求,作出正确决策,也更利于对企业的合理化管理,促进企业的健康发展。使企业在时代的不断发展变化中仍保持自己的特点以及强大的竞争力。
作者:张爱华 单位:瑞华会计师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甘肃分所
第九篇:国有企业内部审计研究
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的特点是企业审计部门在整个审计过程中都以企业将面临的风险为导向,根据实际情况确定审计的范围和重点,最终对企业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进行评价并提出改进意见。以风险为导向的内部审计模式在我国实施时间较短且发展不成熟,但是伴随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企业之间竞争的不断加剧,国有企业必须正确看待该种审计模式的作用,并积极借鉴国外先进经验,加强自身审计制度和队伍建设,促进企业发展。
一、国有企业传统内部审计存在的不足
(一)审计目标与企业经营目标偏离度较大
在当代,通用型的技术、设备和人才已不是制约企业发展增值的问题,而是商业模式的“创新”成为了企业竞争力的核心。驾驭“创新”的过程,就是风险管理。传统内部审计目标停留在合规性、遵循性上,内容局限于操作层面,难以解决高管层关心的治理层面的问题,更无法应对大众创新的新形势,审计工作的路越走越窄。
(二)内部审计没有参与到企业风险管理中
很多企业的内部审计人员对自身工作的定位存在误区,他们习惯性地认为自己的职责是在审计过程中发现问题,并将这些问题提出来,但是不负责解决问题。但是,在不断发展的市场中,企业内部审计人员能否有效解决问题,对企业竞争力的提高和未来发展是很重要的,如果企业没有建立起完善的风险管理体系,内部审计机构就应向企业的高层管理部门报告与风险评估相关的问题,并提出有效建议,使内部审计参与到企业风险管理工作中。
(三)审计方法落后
虽然企业在不断发展,但企业内部审计的任务并没有发生实质性变化,其主要任务仍然是考察企业财务数据的真实性和合法性,但对企业的经营风险的管理不足,审计技术也较为落后并且单一,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企业的发展。以风险为导向的内部审计模式与传统审计模式有较大区别,其广泛使用企业内部管理风险分析技术,能够对风险进行准确的评估和定位。因此,企业应提高审计人员的风险管理能力,积极使用先进科学的审计方法。
(四)审计结果不受重视
当前,我国有些企业已经建立了内部审计机构,但是其独立性较差、权威性较低,有些企业的内部审计机构是在制度的约束下被迫建立的,特别是内部审计目标主要检查审计对象经济行为的合规性,很容易就走到了被审计单位的对立面,导致企业内部审计机构难以与企业管理部门展开沟通与合作,甚至陷入了无休止的推诿扯皮中。
二、以风险为导向的内部审计的特点
以风险为导向的内部审计,是指内部审计活动以影响企业经营目标实现的风险为引领原则,对企业治理、经营层风险管理效果进行确认和评价,并提供咨询保障企业目标实现,即根据评估后的风险大小决定审计资源配置、审计对象选择、审计范围确定和审计报告内容的新型审计模式。它具有以下特点:
(一)能使审计目标与企业目标、业务部门目标保持一致
以企业的经营风险为内部审计的导向,整个审计中心就进行了前移,发现机会、降低威胁,既是股东会、董事会关心的问题,也是经营管理层、业务部门需要解决的问题,这样审计工作就能得到高层的支持,操作层的欢迎,从目标源头最大限度地消除了对立,容易形成合力,体现了新型管理理念。
(二)风险评估方式发生转变
该审计模式将风险评估作为最重要的审计程序,而传统审计模式的风险评估程序较为直接,由审计人员对企业的固有风险和可能面临的风险进行评估,其错报概率较高,这种风险预测也带有一定的主观色彩。而现在以风险为导向的审计工作则是在对企业经营环境进行客观分析的基础上进行风险评估,进而对企业将面临的风险进行预测,同时,企业的财务报表能够全面反映企业的经营状况。因此,建立现代化风险评估方式可以帮助企业管理者及时发现财务报表中潜在的重大错报,这对企业风险分析和评估具有重要的意义。
(三)其它特点
以风险为导向的内部审计工作还具有很多特点:风险评估由零散向结构化发展,新型审计模式更加全面地考虑了企业可能面临的风险因素,同时将这些因素有机联系在一起,大大增强了风险评估的综合性;审计测试程序向个性化发展,当前以风险为导向的审计模式弥补了传统审计模式的缺陷,在审计程序中应用了更多的个性化手段,针对不同风险水平的审计事项和处于不同风险程度的流程环节采用了更具针对性的风险评估方式;将重要的审计证据向外转移,审计人员在进行风险评估的过程中必须对企业的整体经营环境进行充分了解,从外部搜集大量审计证据,为企业风险评估提供更全面的依据;把分析性复核作为风险评估的中心,风险评估包括检查、调查、询问等多种审计手法,但究其核心,都是分析性复核。最后,传统审计模式往往忽略对审计信息的再加工,而现代以风险为导向的审计模式是以风险评估分析为中心的,不仅对财务数据进行再加工,也会对非财务数据进行分析。
三、以风险为导向的国有企业内部审计的实施条件的探索
(一)建立健全风险管理机制
首先,企业应建立风险管理制度,加强周期动态管理。制度上保证风险识别、风险评估、风险控制、风险监测周期循环,防止风险管理年度一次性行为。有些企业只有在编制规划、年度预算时启动风险管理,一次性识别、评估存在的风险,一次性制定控制措施,疏于风险监测和控制。很多企业缺乏风险管理周期的动态管理,没有对企业风险进行跟踪监督,及时风险的变化进行测量和评估,并采取应对措施。其次,企业要建立健全责任追究机制,确保权力与责任的对等,将每项责任落实到个人,避免企业的风险管理机制流于形式。再次,在国有企业审计中,各种审计风险是普遍存在的,也是互相关联的,错综复杂的风险关系使得审计风险防范的难度加大,一旦出现疏漏,所引起的后果也会变的极为复杂。针对这种情况,国有企业必须在已有管理机制的基础上,以经济效益审计为中心构建多元化审计手段,全面分析国有企业中存在的管理风险、人际关系风险等,对企业经济流动的效率、效果等进行分析,确保企业实现战略目标。
(二)提升内部审计的地位
要想提高内部审计的地位,就需要相关制度来保障,而要想有效发挥内部审计制度的作用,就必须时刻保持内部审计制度的客观性和独立性,同时,内部审计人员还要认清自己在企业风险管理中的定位,明确自身的任务是更高层次的确认和咨询活动。
(三)引进先进的审计技术
目前,国内对现代风险导向内部审计模式的研究已经取得了较为显著的理论成就,但在实践过程中却很少应用这一新模式,其原因在于难以将庞大的企业数据快速转移到这一审计模式当中。计算机技术可以帮助企业的内部审计人员处理大量会计信息和审计数据,因此,企业要提高内部审计工作的技术水平,就要建设一个完善的内部审计信息交流平台,帮助审计人员掌握先进的审计技术,促进技术人员的交流和经验沟通。
(四)优化审计队伍结构
优化企业的审计队伍结构要求企业严格执行人员任用标准,准确看待各类人员的优点所在,并对其进行综合利用。为了促进审计队伍整体素质的提高,企业要保持审计人员知识结构的持续更新,要求内部审计人员拥有各类别、各行业的知识储备,不断参与后续教育,以促进自身知识结构的完善。此外,我国的国有企业也可以吸收借鉴国外大型企业审计的先进经验,依托现代企业轨制,站在企业态度上,努力挖掘企业利润潜力,对企业业务性质,产品与服务的销售市场、运行机制等提供咨询,切术促进企业发展。四、结语以风险为导向的企业内部审计模式是现代化的企业审计管理手段,对企业管理和健康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国有企业管理者应正确看待这一先进管理手段,客观分析自身企业在内部审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时更新管理理念,充分借鉴国际上的先进经验,促进国有企业发展和进步。
作者:张志平 单位:上海梅山钢铁股份有限公司
第十篇:我国企业内部审计问题及对策
随着我国社会的不断发展变化,国内相关的审计机构服务也在不断的发展变化。这些机构通过与西方发达国家的审计机构进行交流和合作,使得我国的审计理论知识也不断吸收和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和技术。总所周知,理论是在实践中不断摸索和总结出来的,所以审计理论对于我国企业内部审计工作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只有通过学习国外审计的先进理论和经验,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部审计理论,才是正确的发展之路。
一、我国企业内部审计发展现状
随着我国信息化建设的不断推进,大数据的出现不仅给我们的日常生活带来了诸多变化,同时也给企业的发展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大数据条件下,企业内部的审计工作不可避免受到其影响,使得企业内部的审计工作方式、程序和手段发生了变化。企业内部的审计工作时企业自身加强管理工作、提高企业效益、防范企业经营风险的重要手段,对于现代企业的发展也越来越重要。但是,当前我国企业内部的审计组织部门并未起到其应有的作用。我国企业内部的审计机构往往与企业其他的职能部门具有平行地位,甚至有些中小企业、民营企业还没有专门的审计机构,所以无法保证企业内部的审计工作的开展,不具有独立性,在进行审计工作时不具有客观性,也没有权威性。
二、我国内部审计存在问题
1.企业内部审计职责定位模糊。当前,我国企业内部审计工作在其职责定位上非常的模糊,造成审计工作人员对内部审计工作认识不足,也就无法开展内部审计工作。当前我国企业内部审计人员一方面要监督企业管理人员的管理行为,配合外部审计人员的工作;一方面又要为企业管理工作进行服务。企业内部审计人员的两重身份,就使的企业内审人员在审计工作时进退两难,从而造成其对内部审计工作的职责不明、模糊。目前,我国的企业大多数都存在着重视企业生产经营,忽视企业内部深层次管理的弊端,在企业管理上存在着意识不到位,这也极大地导致企业内部审计在企业中的定位模糊。例如,某些公司对内部审计没有足够的重视,当企业经营模式变更或是内部部门调整时,对内部设计部门撤销。这样企业就缺少内部审计,造成该企业缺乏财务监管部门。公司的财务是非常重要的,缺少财务监管会出现严重的后面,对企业的危险是非常大的。另外,企业领导对内部审计的认识不足,单纯的把企业内部审计当做财务监管部门,把内部审计归属到财务部,或者是纪检部。这样就导致内部审计缺乏独立性,在行驶权限的时候受到不必要的限制。在实际工作中如果把内部审计部门归属到其他部门之下,他们就很难获得实际资料,从而导致不能实现真实的审计结果,也导致不能及时给企业指出可行的建议,让企业的财务处于被动的状态。
2.内部审计缺乏充分的独立性。企业内部审计需要独立性,这是基本原则。如果企业内部审计不独立就会使内部审计的质量大打折扣。内部审计人员对对立性的要求是比较高的,独立性是他们开展工作的基础,内部审计人员和他们的审计活动独立,才能用公正的态度做出理性的判断,才能高质量的完成工作。但是根据我国企业内部基本情况来看,企业内部审计并不是独立的,很多企业内部审计机构设置有缺陷,工作人员的自身专业知识也高低不同。
3.审计程序和方法不科学。审计需要科学的方法,采用科技的技术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对于内部审计人员来说如果他们自身的业务能力达不到一定要求就很难通过科学的手段和合理的审计方法解决审计问题。我国传统经济对企业影响比较大,由于这个原因,企业内部审计人员有很多没有接受过系统的审计学习,综合业务水平不高。另一方面企业对内部审计没有足够重视,对内部审计人才认识不足,这样在企业内部审计工作中就不能形成良好的循环从而导致企业内部审计出现问题。
三、完善企业内部审计的对策
1.提高企业对内部审计工作的认识。第一,企业的领导层和审计工作者必须提高对审计工作的认识水平和重视程度,企业内部审计的最终目标是加强对企业生产经营流程的监管,逐步完善管理模式从而促进企业发展。第二,企业领导和管理者必须转变思想,不能消极被动的当代审计部门到来,而是要积极的联系审计部门定期开展企业审计工作,要切实明白审计工作是可以促进企业发展,提高企业效益的,缺少这一环节只会对企业发展不利。第三,企业要做好关于内部审计工作的宣传和教育工作,让全体成员达成共识,认识到内部审计工作的必要性和重要价值,尊重企业审计人员的地位和价值,充分发挥其对企业监督作用。
2.企业内部审计工作必须具备相应的独立性。企业内部审计工作必须具备相应的独立性,减少领导层和其他部门对审计工作的干预,这是确保审计工作发挥作用的关键。确保审计工作的独立性必须根据企业经营特点建立相匹配的审计机构。通常情况下审计委员会负责对审计工作的监督,同时审计部门向总经理负责,同时审计部要定时向董事会和总经理做好工作汇报。这种组织机构可以减少其他领导和机构对审计工作的干预和束缚,提高企业内部审计工作的效率,而且总经理和董事会可以第一时间掌握企业经营信息,以便对于企业发展问题及时作出决策。
3.更新审计程序和审计方法。企业应该转变过去的审计模式,过去企业都是出现经营问题了事后审计,企业应该树立风险意识和防患于未然的意识,针对生产经营活动做好事前的、事中的和事后的审计工作。事前审计的关键是预测信息,审计工作者参考长期以来的经营信息对未来发展方向进行预测,预测企业的未来收益遇见企业发展风险和困难。事中的审计通过业务进行中的项目预算、合同辨伪等程序将审计信息及时反馈给企业管理层,可以有效避免企业决策上的失误。事后审计工作主要是对业务后续的监督和管理。企业审计部门要想提高审计工作的质量和效率,必须改革创新审计手段,淘汰过去那种手动操作的模式,通过信息技术完成审计工作,并且建立科学完善的审计系统和平台,通过信息技术提高审计工作的效率,应用先进的审计软件处理审计资料和信息,这样可以提高信息准确率降低审计过程的风险。
四、结语
总的来说,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国际资本不断融合,企业面临着白热化的市场竞争,要想在激烈竞争中处于不败之地企业就必须完善自身管理,做好企业的内部控制和审计工作。内部审计可以有效的预测和规避企业经营发展中的风险,减少企业决策失误,帮助企业顺利实现战略目标,所以企业要重视和加强内部审计工作,这是推动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措施。
作者:胡红 单位:陕西省西安市西京学院会计学院财务管理
- 上一篇:煤矿安全生产中煤矿机电技术的运用
- 下一篇:财务会计向管理会计转型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