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内部控制问题及对策探索

时间:2022-11-08 11:28:29

导语:企业内部控制问题及对策探索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企业内部控制问题及对策探索

摘要:随着现代社会经济快速发展,企业发展过程中面临的问题也在增多,任何企业的经济发展与各项管理制度都是密不可分的。如何避免企业管理风险,整治管理不规范等问题,都是实现企业经济可持续发展所要深刻关注的课题,因此,必须要坚持可发展的原则,持续增强企业内部管理工作的质量。内部控制是企业管理的重要手段。内部控制制度不是手册、文件的简单组合,而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内部控制在企业管理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它是企业提高管理水平和运营效率、保护财产安全、降低经营风险的管理机制。文章针对企业内部控制工作问题进行探究和阐述。

关键词:企业;内部控制;问题;对策

企业的内部控制是企业为了防范和管控经济活动风险建立的内部管理体系。内部控制是企业现代经营管理的重要手段,对于一个企业管理工作水平的提高、规避风险以及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当前市场竞争非常激烈,探究强化企业内部控制的问题显得非常必要。

一、企业内部控制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企业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1.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我国有不少企业内部控制不够健全面,源于相当一部分企业管理者认为内部控制不能直接带来经济效益,有时可能为了管控还要花费人力成本。使得该项工作对企业管理工作的约束非常有限。在企业管理内部控制工作中,比较传统的管理模式和思想占据着主导地位。但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其落后性也在不断显现。在这种落后工作模式的影响下,内部控制制度没有按照市场经济发展形势的变化而完善和改进,在制度执行效率低下的情形下,内部控制工作对于企业信息管理的实际作用被显著弱化。2.组织机构设置不合理,内控组织形同虚设。我国许多企业组织架构设置不完善,节点不清晰、责权不明确,执行监督没有依据,从有些企业组织机构看,企业内部许多部门要么具体职责空缺要么职能重叠导致公司相关人员在日常工作中多头管理,职责不明。有些企业总经理往往兼任董事长或董事会董事,审监会往往与审计监察部属一套人马。由于组织结构的不健全,因而缺乏有效的控制措施。机制失衡,从而引发的经济犯罪和经营失误屡见不鲜。3.对企业文化建设不够重视目前我国许多企业的管理者对企业文化认识不足,没有意识到企业可以通过应用企业文化的管理思想和方法给员工树立一种形象化的行为标准和观念标志,只把人看为企业的附属物,对人的管理停留在计划经济时代的管、卡、压,限制了人积极性的发挥,影响到员工的控制意识和实施。执行的自觉性只有领导足够重视,身体力行,内控才真正能成为全员参与、全员控制的行为。(二)企业管理者对内部控制工作的忽视。企业管理者由于其本身对内部控制的认知还不够全面,理解不到位,认为内控管理的作用对企业发展没有什么太大影响。对于强化内部控制工作的重要性也没有充分认识,企业管理层对内部控制工作强化的不重视,对内部控制工作仅仅是在内部会计控制上实施,参与内控管理的也仅仅是财务人员。直接影响到企业未来发展以及企业管理水平的提高。企业的信息被管理层控制,信息传递不畅,使得企业员工相关信息不了解。员工信息了解度仅限于本部门的,工作中因信息不畅出现的问题就会出现相互推诿。(三)风险意识薄弱。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企业的经营活动越来越多样化,各种风险及挑战接踵而来。部分企业的风险防控意识不强,当风险来临的时候,企业只能被动的适应,而不能主动的预防。对内部控制制度的设计停留在内部会计控制上,对于企业运作的其他环节,诸如经营环节就没有建立相互监督相互匹配的制度加以管控。内部控制的一个基本原则是制衡性原则,要求经济业务事项的审批人员、经办人员、财物保管人员和记录人员之间要相互分离,但现在的情况是大多数企业没有很好地做到分离制约,使内部控制虚置,造成企业竞争力下降,经济效益下滑。(四)内部监督机制不完善。目前我国企业内部控制的监督很薄弱,很多企业的内部审计部门的工作范围局限在会计账簿,对于内部核稽,内部控制的评价体制与企业各个组织是否能够执行企业的计划或工作的效率等方面,没有发挥其应有的责任。对财务控制组织的建立与完善不够重视,没有形成法人治理结构,缺乏有效控制措施,从而产生大量内耗。如某些企业为了搞活经济提高效益,对于经营部门列支费用项目的适用范围无明确规定,更无约束监督机制。导致经营部门负责人为了一笔业务去花费大量的人力及物力,没有考虑成本效益,更给本来就微利的企业增加了大笔费用,造成亏损。忽视内部会计控制制度与考核挂钩的监督机制,形成重考核,轻内部会计控制的现象。

二、强化企业内部控制工作的对策

完善的内部控制可以为企业提供准确的信息。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全球经济一体化环境对企业的生产经营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就要求企业根据实际情况制定科学的内部控制管理规则,减少经营风险,进一步完善企业内部控制的制度,对于企业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一)建立完善的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在加强企业内部控制的工作中,完善其制度非常重要。内部控制制度是对企业的管理的根本保障,是影响内部控制工作效率的主要因素,它更是所有工作实施的基础。根据全球经济市场发展的趋势以及实际情况,应该根据企业发展的需要,内部控制制度应不断推陈出新,建立一套与之相适应的内部控制制度,以及责任制度、绩效考核制度,从而提升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执行力。1.建立基础的企业信息体系。企业对各项信息进行整合分析,通过各种信息管理系统把企业和各个环节(例如研发、设计、采购、生产、财务、经营等)都集成在一起,资源共享,提高企业管理的质量,提升内部控制的管理水平。2.制度建设要结合实际。内部控制制度应适应企业内部因素及外部环境的变化而不断更新。随着企业内部条件的变化,内部控制制度在实施过程中会暴露出一些突出问题,如体系不够健全、内容不够完备、可操作性不强、滞后明显等,对此,应当对原有的内部控制制度进行修正。修正进要充分考虑企业当前发展的实际,如企业的规模、性质、生产工艺过程、管理模式等,建立一套新的适合企业发展的内部控制制度。3.制订和完善内部控制标准制订和完善内部控制标准,正确记录经济业务执行情况。借以发现差异并分析造成差异的原因以及各种因素对差异的影响程度,提出纠正措施予以补救,完善企业内部组织机构设置,订立各层权限范围及应尽义务。从而达到内部控制的目的。(二)提高企业管理者及员工内部管控的意识。企业内部控制的好坏,不仅涉及到管理者,它还贯穿整个企业的其他员工,管理者的认识,直接影响企业采取的具体行动,从而影响到企业内部控制实施的效率及效果。领导重视是发挥内部控制作用的前提,全员参与才能使企业内部控制工作发挥最大功效。要强化管理者的内控意识及高层的控制职能,企业管理者要通过对员工提供对外交流和继续教育的机会,并通过定期轮岗机制学习先进的管理经验和管理方式培训提高员工的综合素质、道德水准和法规意识,让所有员工意识到内控管理是为战略更好地服务,能帮助我们提升管理时,企业领导和员工的心态就会改变,企业就能为内部控制程序的执行创造良好的人文环境,把内控制度转变成内控意识,让大家认可企业要做的事情,认可企业价值观,愿意为企业服务,而不管有没有人监督。只有这样,内部控制才不会流于形式,才能切实将内控管理应用到企业各个方面。(三)提高企业风险意识。企业收益与企业内部控制或分险的管理程度呈正比。企业对实现战略目标过程中面临内部风险进行有效管理,企业及时梳理现有风险管理制度流程,结合业务特点和管理需要,不断完善、细化,从制度层面杜绝管理死角。对包括企业领导在内的全体员工进行针对性的风险管理培训,普及基本知识和避险工具的运用方法。推动风险文化向下延伸,着力营造“稳健经营、健康发展”的良性风控氛围。强化风险管控意识、切实将基本要求落实到日常经营管理当中,对关键岗位应频繁轮岗,从轮岗中暴露出存在的问题,揭示制度的缺陷、管理的缺陷,以便采取措施克服。对各项工作进行权责划分,企业配置工作人员要有相应的制度可依据。企业的审计机构要有独立性,要聘用专业性强、素质高的审计人员,要加强对其考核,增强审计人员对企业工作的有效性。加强企业财务内部风险意识,保护企业的每一笔资金,为企业资金的安全提供坚实的保护,如控制企业周转资金在全部资金中的比例,调整企业中每个项目的成本支出,盘点企业的剩余资金,调整控制。(四)完善内部监督机制。为了保证企业内部控制制度有效执行,必须要完善内部监督机制。企业应该对内部控制工作加强监督,遵循权责分明的原则,明确工作人员人员和监督人员的责任,严禁个人独立处理业务整个过程,监督到位,优化财务管理内部结构,确保财务收支的合法性,真实性,准确性,坚决查处蓄意指使会计人员的企业管理人员及蓄意做假账,营私舞弊及挥霍浪费等行为。通过各种监督和管理工作,对企业财务管理实施全过程控制,实施资金运作全过程的监控,保证企业资金的合理流入和流出,当问题显现时也能够及时解决和问责,防止因为出现赊账经营而导致资金链断裂等问题。内部审计部门要独立行使监督权,审计部门从单位实际出发突出决策审计、经济效益审计、内部控制审计等,充分发挥内部审计的作用。规范审计行为,突出评价职能。做好后续审计,针对企业运行中出现的问题,应及时地、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提出建议,督促纠正和改进。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怎样做好企业内控工作已成为许多企业共同关注的问题。作为企业能够监控企业运行中各个环节并在运行中发现错误能够及时纠正。保障企业持续健康发展。一旦建立了内控管理系统,就一定要持之以恒,与时俱进。

参考文献:

[1]陈宏慧.我国企业内部控制问题及对策研究[J].财会学习,2016(20).

[2]黄品芬.浅议中小企业内部控制问题和对策[J].财会学习,2017(02).

作者:王海燕 单位:合肥报业传媒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