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经济责任审计的风险与防范

时间:2022-10-25 10:25:33

导语:浅析经济责任审计的风险与防范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浅析经济责任审计的风险与防范

摘要:随着我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日益深化及反腐倡廉工作的持续推进,经济责任审计已经成为企业及各级预算单位进行内部控制与经济监督的重要途径。但近年来,随着信息化、网络化的不断发展,预算单位的经济责任审计也变得愈加复杂,随之而来的是一系列的审计风险,进而为预算单位带来巨大损失。但当前鲜有从网络化、信息化等方面探讨经济责任的风险成因及防范措施。为此,本文试图基于经济责任审计的内涵、特征等基础性阐释,从多方面阐释其风险成因,并从强化监管机制、创新监管机制等方面提出防范措施。期望本文结论为预算单位提升经济责任审计水平有所启示。

关键词:经济责任审计;风险;成因

经济责任审计作为一种对关系主体的经济责任进行评价与监管的审计方式,为人力资源等相关部门考核提供了重要依据。当前经济责任审计面临着三大背景:一是国家逐渐增加反腐倡廉力度,并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增加预算单位内部职能优化强度,这倒逼预算单位健全经济责任审计机制;二是网络化与信息化的迅猛发展,传统的人工监管已经不能满足当前多元化的审计风险;三是当前职能发展强调决策独立性、战略参与性,而如何在经济责任审计中反映这些特性,尚不明晰。为此,近年来全国各地纷纷开展经济责任审计活动,切实发挥“治已病、防未病”的审计功效。但这远远不够,预算单位需要从其新型风险成因及网络化风险措施方面着手,构建新型责任审计风险监管机制。

一、经济责任审计概述

经济责任审计是指单位对其工作人员在工作期间所承担责任的审计。它与一般常规性审计不同,经济责任审计的主要目标在于通过对工作人员的责任评定为相关部门提供绩效考核依据,而常规性审计的主要目标在于提升经济效益。当前经济责任审计逐渐向精细化管理发展,它贯穿于工作的全过程。但在审计过程中,时常会出现由于资料不足、评审数据不真实等情况出现审计风险。因此,经济责任审计风险主要源于主观和客观两方面,这也决定了该风险不同于常规审计风险。它的特点在于三方面:一是它的审计风险危害更大,它可能会造成整个单位的发展方向与战略错误,而不仅仅是经济效益的损失;二是审计责任较难界定,实际工作中关系错综复杂,很难靠简单的审核等环节将责任界定清楚;三是责任审计的范围较广,它不仅涉及财务状况,也涉及其他工作情况,这为责任审计的准确性增加了难度。

二、经济责任审计的风险成因

1.流于形式的一刀切政策。虽然当前经济责任审计成为预算单位的强化内部控制的重要手段,但其并未实现风险导向的审计监管。一是目前大部分政策趋于“一刀切”方式,不区分业务重点、工作人员,甚至在整个工作过程中仅进行任中审计、事后审计,而忽略了分情况、分人员的精细化审计方式,这会导致预算单位形成审计的决策偏差风险。二是预算流于形式,责任难以界定,部分预算单位没有统一的、量化的责任范围,在责任界定时仅凭借上级主管的口头决策,而忽视了预算在责任界定中的基础作用,这会导致预算单位形成责任界定不清、审计不公正风险。三是责任审计流于形式,部分预算单位在经济责任审计实施前,要先通知各部门做好准备,这无疑会增加部门责任的推卸和暗箱操作,致使其难以掌握准确的数据资料。2.审计监管滞后于管理实践。当前监管手段已经进入信息化、网络化阶段,传统的手工监管或定期核查已经难以遏制当前部门的“腐败”手段。一是当前审计监管没有实现实时监管和动态监管,而财务管理(包括预算管理)已经逐步实现共享服务,这直接制约着审计监管落后于管理实践,难以掌握有效的数据资料。二是审计监管的违规处罚没有针对性,目前只是针对操作人员开展违规处罚,却忽略了管理人员和审核审批人员。实际上,预算单位中的工作人员违规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审计人员的包庇。这也是当前预算单位难以深度执行经济责任审计的原因所在。三是审计片面性,目前经济责任审计仍然局限于单一项目或单一部门,而没有涉及关联项目。导致当前审计呈现片面监管现象。3.审计人员技能及素质亟待提升。新形势下的经济责任审计对审计人员的技能和素质提出了更高挑战。一是当前经济责任审计不再简单的要求审计人员具备专业的审计知识,而是要具备计算机、会计等多领域知识,即审计人员须是复合型人才。二是审计人员需要具备更高的职业道德,他们要保证自己不被其他人员“腐败”,甚至在遇到预算单位中的核心部门或者领导时,能够做出公正的判断。但当前众多审计人员的职业素质尚未达到如此程度。三是审计人员需要具备持续的学习能力,尤其在我国处于一个经济政策调整时期,这种能力益于审计人员更新知识,以更先进的手段查核工作人员履行情况。目前,预算单位少有针对审计人员开展的培训活动,这也成为预算单位难以查出工作人员责任违规的重要原因。

三、经济责任审计的风险防范措施

1.以风险为导向,强化现场审计监管。第一,各预算单位应突出审计重点,发挥审计由点带面的作用。一是转变经济责任审计思路,将其从离任审计向任中审计,从事后监督向事中、事前监督转变,实现审计监督的常态化、长效化,促进单位领导的主动作为、有效作为。二是针对不同业务、不同区域和不同部门开展不同责任审计,尤其以业务为分类依据,以风险为审计导向,以区域为审计情境考量,突出重点部门和重要岗位,增加责任审计的目的性。三是建立健全预算单位规章制度,将责任审计监管作为不定期责任清算的重点,并将审核人员、审计人员及管理人员纳入责任审计的责任制度中。四是强化审计人员与审计部门独立性,将审计部门从财务部门、风险管理部门分离出来,保证审计人员不与任何部门间具有利益关联。第二,落实时序性、常规性审计监管。一是预算单位要适时调整工作重点,把握好主次轻重,在加强对重点风险领域的检查监督基础上,认真开展序时性现场检查,注意把握好序时稽核“期间持续性”、“内容全面性”的特点和要求,做到稽核检查纵向到底、横向到边,充分发挥审计监管的风险防范与风险应对功能。二是开展流动性风险审计,针对预算单位的资产及负债进行定期核查,根据规定时间确定审核责任人,并在信息系统中设置流动性风险提前预警功能,及时提醒相关责任人处理流动性事务。三是为了确保审计数据资料真实,责任界定清楚,预算单位要杜绝形式化考核,严格以预算为考核基础,以量化比例为考核依据,促进各项业务依法依规、稳步发展。第三,开展不定期“突击飞检”审计。预算单位要以风险为导向,在有限的审计资源条件下,大力开展“突击飞检”方式稽核审计工作。根据被审计对象业务发展和经营管理状况、稽核信息管理系统(风险预警系统)抓取的敏感交易预警信息、外部反映等各种渠道掌握的信息,对存在风险隐患的部门、特定业务及业务操作与管理人员展开监督检查。2.创新审计监管机制。在信息化、网络化环境下,审计监管机制也要适应时展。首先,强化信息科技创新,积极拓展计算机、云计算及人工智能在审计工作中的应用,搭建业务数据平台,实现审计监管信息系统与业务信息系统间的数据传输与对接,促进业务数据共享与监测。推进预算单位根据业务类型进行系统分模块建设,通过业务类型+数据分析确定审计监管重点与精确审计监管范围,实现责任审计的实时动态监管。其次,创新审计联动机制,针对重大项目实施联动审计监管,在内外部、上下级间实现横向与纵向的协调配合,建立审计部门与业务部门间的相互反馈机制,有效整合各自资源优势,提升审计质量。最后,落实违规责任追究,发挥审计震慑作用,按照谁检查谁落实的原则,切实抓好违规行为的处理处罚,对业务操作过程中的一般性差错要落实限期整改,对严重违规行为要给予经济处罚和纪律处分,对常罚不改的员工要加大问责力度,对重大违规人员,要连带其审核人员、管理人员一并处罚,防止以经济处罚代替纪律处分,严禁只问责操作人员而不问责管理人员。3.强化审计体系建设。审计体系是审计监管的后部保障,其体系建设成效直接关系着审计质量。首先,深化单位审计机构建设,进一步明确单位审计机构职能和职责范围,强化日常工作管理,提升工作质量和效;推进审计职业化建设,在审计部门选人时,优先考虑具有会计、计算机等专业知识的员工,推动审计人员向专业化发展。其次,完善在岗人员后续培训体系,通过走出去、请进来方式进行在岗人员技术、品质培训,定期派遣员工到先进单位进行学习,通过短期跟班学习、短、平、快等方式快速培训储备领导。邀请外部人员到单位进行宣讲,对在岗人员的风险规避、识别等进行现场指导。最后,强化单位队伍作风建设,深入落实“三严三实”的要求,努力践行“责任、忠诚、清廉、依法、独立、奉献”的核心价值观,并将其制度化;根据队伍作风制度执行审计规范,并把审计人员的规范化操作作为责任审计的最后一步制度建设与标准设置,以此推动审计人员的监管到位与独立。

四、结语

经济责任审计是符合当前我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反腐倡廉的重要职能优化措施。随着信息化、网络化等新形势、新途径的形成,经济责任审计的监管方式、监管风险、监管要求等均在不断变化,这在一定程度上为预算单位提出了更高的职能挑战。为此,本文在经济责任审计概念的基础上着重提出了政策不健全、监管落后与素质低下三方面风险成因,并从现场审计监管、信息化监管及审计体系建设三方面提出了优化措施。但这并未结合具体案例进行佐证,建议后续可以开展案例研究以揭示更全面的经济责任审计风险防范策略。

参考文献

1.周冰.刍议经济责任审计的风险以及防范.纳税,2018,12(31).

2.王宏丹.经济责任审计风险成因与防范措施.知识经济,2018(15).

3.马富权.经济责任审计风险及其防范分析.现代经济信息,2018(16).

作者:袁崇双 单位:万达控股集团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