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经济责任审计策略探讨3篇
时间:2022-09-02 08:57:41
导语:企业经济责任审计策略探讨3篇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企业经济责任审计是我国审计组织的重要工作内容,在市场经济全面发展的今天,企业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在企业发展和国民经济稳定运营中发挥着更为重要的作用。因此,必须增强对企业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重视程度和工作实施力度,加强对企业经济运行的监督和管理,全面提升管理者的责任意识和自觉性,确保企业财政收支平衡,保证审计结果的真实性和有效性,全面落实企业经济责任。
一、企业经济责任审计中存在的问题
(一)内部审计主体职责不明
内部审计同样也是企业经济责任审计的重要内容,有助于审计质量的提升,但是内部审计的主体职责没有在法律上进行明确指出,从而影响到了内部审计工作的有序开展,具体来说:内部审计的职权存在一定局限。企业经济责任审计立足于企业的财务收支,目的在于明确划分经济责任,对企业的经营管理以及管理者的行为进行评价和处理。内部审计虽与其有相同点但是内部审计职责未得到法律明确,且二者审计的侧重点不同,导致审计结果出现明显差异。
(二)经济责任难以有效界定
在实施企业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过程中存在经济责任不能准确界定的问题,主要表现在:第一,经济责任的边界不能够准确划分和界定,企业的很多行为具有行政色彩。第二,企业经济责任的承担者不能明确界定,不能将相应的经济责任和企业管理者进行准确的因果对应。第三,对于企业领导者所要承担经济责任的程度不能进行准确的量化处理。
(三)缺乏责任审计评价机制
在企业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开展中,没有一套与之相适应的完善的法律法规体系作为保障,从而当审计部门在对企业管理者的审计范围和评价进行鉴定时缺乏政策和制度保障;目前对于企业经济责任审计的评价指标和标准缺乏系统性、法定性和约束性,在实际工作的开展中难以得到被审对象的承认和认可。
(四)审计结果运用不尽合理
目前在企业经济责任审计结果的运用过程中存在很多不合理的环节:其一,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和审计结果的运用存在严重脱节,没有摆正企业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地位,存在较为普遍的先离后审情况,导致审计结果往往不能够得到有效运用;其二,企业经济责任审计的结果在应用当中存在不透明的情况,往往没有对审计结果进行公开披露,对于经济责任的追查和相应处理也没有具体标准作为依据。
二、完善企业经济责任审计的对策
(一)明确审计发展目标及方向
明确审计发展目标以及方向对于企业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有序开展有重要意义,同时也能够确保审计效率的提升。首先,要将企业经济责任审计的短期和长期目标结合起来,即审计的短期目标在于对企业管理者的经济责任进行正确的评价;审计的长期目标在于优化企业的经济运营和管理环节,促进企业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持续性发展。其次,要明确内部审计的职责,将审计部门的企业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和内部审计结合起来,从而建立完善的审计体系,确保审计结果的科学性和准确性。审计机关要对企业运营和管理进行依法监督,企业内部审计在为企业效益服务的同时也要明确自身的审计责任从企业的长足发展和稳定出发,确保审计工作的公正性和公开性。最后,经济责任审计需要和财务、收支效益等审计结合起来,利用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完善和发展推进财务收支审计的进一步深化以及保障审计结果的有效应用,通过经济效益审计工作明确企业经济责任,以便根据审计结果对企业管理者进行准确评判。
(二)准确界定企业经济责任
在对企业经济责任审计进行评价的过程中必须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准确界定企业经济责任:第一,在界定现任和前任的经济责任时不应该单纯的从时间角度着手进行简单的时间截断,必须根据经济事项的延伸特征以及重要程度进行责任归属和界定,尤其要注重对债权回收程度、存货质量等进行科学评价,在对目前经济环境进行全面了解的前提下,在审计知识的综合运用中对经济事项的影响力和责任进行评估。第二,明确划分直接和主管责任的界限,在界定时必须充分了解是否贯彻落实了经济责任制,企业管理者需要对他分工负责的经济事项承担直接性责任,其他的成员承担间接责任。任期之内对重大事项有直接决策权的管理者必须承担直接责任,而在没有得到正常审批而产生的经营管理问题则需要由当事人承担直接责任。第三,必须明确主观责任和客观责任之间的界限,其中的主观责任是企业管理者主观因素为企业运营和发展带来损失所要承担的经济责任,客观责任是外部客观因素导致企业遭受损失,审计评价中应该在客观责任方面进行单独的分析说明。第四,将个人责任和集体责任界限区分开来,主要是通过查证决策凭据的方式确保责任界定的准确性。
(三)建立健全审计评价制度
审计评价体系的不完善是影响企业经济责任审计工作有序开展的关键因素,对此审计部门必须及时发现审计评价体系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针对性的解决策略。第一,完善经济责任评价指标体系。审计指标体系的建立和完善除了按照审计规定的要求之外还必须考虑到企业运营和发展的实际状况,即企业的负债、资产、损益等指标完成状况;资产保值增值状况指标;企业投资决策以及相应效果指标;企业发展能力的相关指标;财经法规执行情况等,确保经济责任评价指标体系能够满足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实际需要。第二,对于企业经济责任的审计评价要确保适度和恰当。企业经济责任审计报告需要客观、全面地反映被审计对象的真实状况,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不能主观臆断,甚至带有偏见。审计评价工作是保证企业管理者任期经济责任报告内容和结果真实准确的关键因素,因此在审计评价工作当中必须严格按照以下原则:第一,重要性原则。审计工作要重点突出,着重对重要经济事项进行审计评价。第二,公正性原则。在对被审计人任期当中的经营和管理工作进行审计时,要多角度和多方位的看待问题,分清楚主客观条件,对企业运营成果进行全方位细致分析,并秉持公正客观的态度开展审计评价。第三,谨慎性原则。审计评价要严格按照经济责任的范围践行坚持以事实为审计依据。
(四)科学运用责任审计结果
审计结果是企业经济责任审计工作获取成果的体现,审计结果的运用也会直接影响到审计工作的有效性以及企业的发展。一方面,对于获取的审计结果,企业人事部门应该将得到的结果作为对企业管理者人用考核、考评的重要依据,并将其列入管理者考核档案;纪检监察部门你要重视获取的审计结果,并将其作为追究企业管理者经济责任和查办违法经济案件的根据,并将其列入管理者廉政档案。审计相关部门需要在自己的职权范围内对审核结果进行相应使用,并对审计结果的运用提出一个统一性的规范,确保审计结果应用的有效性和合理性。另一方面,运用得到的审计结果实施先免职、再审计、后任用的处理方法,保障各项经济责任落到实处。在对企业管理者进行审计前存在调整和离职意向时,人事部门应该首先免除该企业管理者的职务,之后委托相应的审计机关对其进行经济责任审计,在得到审计结果之后对审计结果进行综合分析和考量之后确定是否对企业管理者进行任用,确保企业管理者选拔和任用的科学性。
三、结束语
在企业改革的攻坚阶段,为了更好地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和企业改革的要求,必须进一步增强和优化企业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确保企业财务收支审计的有效性,保证经济责任的有效落实。在推进企业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过程中,要及时发现审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影响工作实施的阻碍,并对应对策略进行深入分析,明确审计发展目标及方向,准确界定企业经济责任,建立健全审计评价制度,科学运用审计结果,发挥审计工作的巨大效用。
作者:张艳 单位:山西青年职业学院
参考文献:
[1]马春静.经济责任审计再认识[J].会计之友,2015,(8);87-89
[2]方存士.企业经济责任审计面临的问题及解决途径[J].中国对外贸易,2014,(6):62-63
[3]徐贵春.浅议国企集团公司内部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J].财会研究,2012,(16):54-55
第二篇:国有企业经济责任审计与效益审计的结合
经济责任审计不是从来就有的,而是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发展而形成的审计类型,常用于政府和国有企业内部审计的工作实践中,属于一种就地开展的委托性、事后性的全面审计行为。在经济责任审计中,这一审计类型的发展,深深烙上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审计的烙印。随后,经济责任审计也被写进了我国的审计法中。根据《审计法》的规定,审计机关可以在国家允许的范围内,对国家机关和其他隶属于审计机关的监督部门以及其他的单位负责人进行审计,对其在任职期间本单位的财务收支、财政收支以及经济活动、经济责任进行审计和监督,从而使得经济责任审计变得“有法可依”。
一、国有企业经济责任审计和效益审计的区别和联系
(一)经济责任审计的产生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程度的不断加深,我国逐渐形成了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经济形式并存的所有制结构。其中,国有企业和国家控股企业在经济体制中占据主导地位。为了有效保证国有经济的发展,促进国民经济的进步,需要在公司内部建立有效的治理结果,从而使得决策者和经营者之间构建相互制约的关系机制,从而有效实现对企业经营活动的监督,促进企业战略目标的实现,在这种情况下,实践操作难以落到实处,遂将经济责任审计引入进来,通过对企业负责人经济责任的审计监督,促进国有企业的健康发展。
(二)国有企业经济责任审计和效益审计的区别与联系
经济责任审计随着经济的发展,时间的推移,逐渐成为了审计领域的重要成员,与效益审计相比,区别和联系并存。在国有企业的经济责任审计中,审计的目的在于对国有企业主要负责人个人的经济责任进行查证,其最终的审计对象也落实到了个人头上。而效益审计则是将审计对象设定为整个企业单位,审计的重点围绕实现企业经济效益的程序和途径开展,以不损害企业效益为前提,对企业的经营效果、投资效果、资金使用情况等进行判断,从而找出其中存在的问题,改善企业的经营管理情况,提高企业的综合效益。尽管二者之间存在显著的差异,但是,从其本质上来看,相同之处也十分明显。尤其是将二者结合以后,效益审计是审计整个企业单位,经济责任审计则将企业的负责人作为审计对象,便于审计工作的开展,更加能够提升审计效果,为提升企业的综合实力做出鞭策。
二、经济责任审计与效益审计结合的必要性
(一)是合理利用审计资源的必然选择
经济责任审计具有持续时间长、要求高、责任重、工作繁琐等特点,是一项具有明显综合性的审计活动,往往在领导班子进行换届的过程中开展。而换届问题不是一个长时间的事情,所以,对于审计的时效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随着审计工作的全面开展,审计力量、审计时间和审计任务之间的矛盾会更加突出,当面对复杂的审计环境时难免力不从心,对于审计质量也难以百分百保证。随着内部审计的发展,效益审计的常态化,效益审计逐渐成为了企业领导业绩指标的主要体现,所以,将经济责任审计与效益审计相结合,能够有效实现审计资源的重复利用,对提高审计效率和质量、降低审计风险发挥着重要作用。
(二)是提升经济责任审计全面性的必然要求
现阶段,我国的经济责任审计主要集中于企业领导任职期间的管理活动、决策的科学性和合法性方面,对于其经济活动的效益、其他经济责任的履行情况难以查证。而效益审计历来是领导业绩考核的重要指标,所以,在进行审计的过程中,可以实现对领导人管理活动的经济性、效益性以及效率性等方面的深入审计。由此可见,二者的结合,对于全面提升经济责任审计,确保审计质量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三)是经济责任审计职能的需要
在国有企业内部实施经济责任审计,能够有效实现对企业领导人的权力监督,这对于提升企业经济责任审计的效益具有重要作用。在经济责任审计中,领导干部对经济职责的履行及获得的效益情况一直以来都是审计重点,是对企业经营进行客观评价的重要指标。将经济责任审计与效益审计相结合,可以实现对领导业绩的深层次审计,监督领导班子的权力行为,对于人事评价和干部任用提供了重要的依据。随着二者的结合,国有企业领导干预业绩责任考核机制也日渐完善,对于促进企业经营管理水平、科学决策水平的提高具有重要作用。
三、经济责任审计与效益审计结合的重点
现阶段,将经济责任审计和效益审计相结合,充分发挥经济责任审计和效益审计的作用,实现强强联合,促进国有企业的持续发展。对于国有企业的经济责任审计核效益审计,最关键的还是要注意发现问题、揭露问题,同时注意对经济效益的全面评估。因此,将二者有效结合起来,需要从经营决策、资金管理、使用效果和使用合法性方面进行探讨。
(一)经营决策审计
在企业的经营中,决策的科学性、合理性、合法性和经济性与领导班子的经济责任具有直接的关系。在审计过程中,这一点也是审计的重点,尤其是企业的重大投资项目,需要从立项、决策、进度跟踪、效益实现等多个环节进行层层把关,从而保证决策最终获得科学的结果,获取经济效益,避免资金浪费、重复建设和盲目投资等问题,从而促进企业的长远发展。通过对经营决策的审计,也能够有效避免因短期行为或管理不善所导致的重大经济损失。
(二)资金管理审计
在这一方面,效益审计是重点,主要内容是对资金的使用情况、资金的管理情况进行评价,通过跟踪审计,发现中间环节的问题,有效防止因管理问题、资金调度问题、用人问题等造成的经济损失。尤其是在审计项目的消耗和收益的过程中,需要对资金浪费问题、人员、物资等的使用效率进行评价,看预期目标与实际成果是否一致,从而找出其中的问题,提出更为高效的解决办法,改善企业的经营管理情况。
(三)管理效果审计
对管理效果进行审计,主要时针对于被审计单位,立足于管理的角度,对企业领导班子的经营和管理能力进行审核和评价。在具体操作中,可以充分借鉴效益审计中对企业经济效益的审计,同时,也可以通过对管理系统的健全与否、财务信息质量高低、内部责任机制的完善与否等的评价进行审计工作,从而有效改善企业的管理效果,建立和完善现代企业制度。
(四)财务活动合法性审计
对于企业而言,企业经营活动能否正常运营,直接与其财务活动息息相关。将企业经济责任审计与效益审计相结合,需要对财务活动进行重点审计,保证财务调度和使用的合法性。对于国有企业财务活动的合法性进行审计,能够有效防止企业领导对于资金的渎职和违法行为,有效提升资金的使用效率,将钱用在刀刃上,从而实现了资金的优化配置,在此基础上实现了经济效益的提升。
四、结语
随着审计实践的不断深化,经济责任审计在整治违法乱纪行为、贪污腐败行为、促进党组织和国家机关的廉洁,发挥着重要作用。将其用于国有企业的审计实践,与效益审计相结合,能够有效提升国有企业的经济实力,提升国有企业的综合竞争力。
作者:康健 单位:山东莱钢建设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1]戈钢.国有企业经济责任审计与绩效审计结合的研究[J].现代交际,2012,03:134+133.
[2]孙立荣,郭美娣.国有企业领导人员经济责任审计的评价指标体系建设[A].
[3]濮延娅.国有企业领导人员经济责任审计评价研究[D].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2015.
[4]李伊琳.国有企业领导人经济责任审计责任界定研究[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5.
[5]卢晓华.探讨国有企业经济责任审计与效益审计的结合[J].中国外资,2011,15:136+138.
第三篇:企业经济责任审计工作思考
一、案例分析
(一)财务收支真实性评价
真实性评价是反映被审计单位在会计资料方面是否真实地反映了任期财务收支情况。经审计,上述两单位资产、负债、损益审计情况如下:A单位资产总额审计净调增102.95万元,占原报表资产总额0.09%;负债总额审计净调减-504.71万元,占原报表负债总额-0.81%;所有者权益总额审计净调增607.66万元,占原报表所有者权益总额1.24%。调整后,该单位当年年末资产负债率为55.58%。B单位资产总额审计净调增3389.16万元,占原报表资产总额4.5%;负债总额审计净调减2651.73万元,占原报表负债总额3.76%;所有者权益总额审计净调增6040.89万元,占原报表所有者权益总额123.63%。调整后,2010年末资产负债率为86.12%。真实性评价:相对A单位而言,B单位会计信息严重失真。B单位主要靠收入挂往来和转移收入隐匿利润;资产不入账;部分账户单独核算收支,年末未纳入单位统一核算或编制合并报表等手段来掩盖单位真实情况,最终达到偷税、漏税的目的。
(二)合法性评价
合法性评价是对于被审单位的财务收支没有存在违法违纪事实的评价。审计发现,B单位存在3600多万元收支游离法定财务账、偷漏国家税金严重等问题。相反,A单位国家税金缴纳一分不少,甚至为了多反映收入,不惜利用内部转移计量依据,牺牲下属公司利益。经测算,仅一下属公司因内部转移计量依据原因,造成该A单位虚增营业收入1755.91万元,多缴增值税等各项税金118.70万元。合法性评价:B单位合法性存在问题,存在私设“小金库”、偷逃税金等违法违纪事实。
(三)效益性评价
1、国有资产保值增值评价
国有资产管理是否安全、是否完整、是否保值增值、是否有持续发展的能力,是企业经营与发展的一个至关重要的方面。审计发现,A单位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理念不强,表现为:一是贷款资金闲置过多影响资金使用效率。贷款资金闲置达23%,经测算,按平均均贷款利率,每年多付500多万元利息。二是水费欠费数额大,近1600万元的欠款长期挂账,追缴手段不力。三是下属公司亏损严重。经调研,下属公司亏损原因有三:一是管损率([即供水量-售水量]/供水量)居高不下。管损率高,一是因为供水管道老化、渗漏水严重,二是农户存在偷漏水现象。
2、重大投资决策管理效益评价
A单位长期投资管理乏力,投资效益不明显,有的长期无投资收益入账,甚至有的投资项目无人问津,呈松散状态。B单位对外投资把控意识较强,无明显投资损失存在。
(四)内部控制制度的健全性、有效性评价
内部控制制度是单位的内部管理与监督机制,一个单位的内部控制制度是否健全、是否有效执行,一定程度上会降低控制风险。在对A单位审前调查时发现,该单位内控制度不健全。调查时该单位未能提供相关内部控制制度,审计进点时却提供了一套貌似较健全的内部控制制度,经细读与判断,这份制度为应付检查所用。针对这一情况,我们及时确定了相应的审计实施方案,加大了审查力度。从而查出了银行存款管理混乱、资金收付疏于管理、违规列支不当支出等内控制度失控等问题。相反,经审计测试,B单位内部控制执行情况较好,无明显瑕疵。综上评定:A单位、B单位供水系统运营方面尚可,取得了一定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A单位真实性、合法性方面无明显问题,但国有资产保值增值、重大投资决策管理效益方面存在不足,尤为内部控制较为混乱,存在隐患;B单位效益性、内部控制等无明显不足,但真实性、合法性方面存在违规、违纪、违法问题。
二、正确评价企业主要业绩的措施
(一)查深查透,为正确评价奠定基础
笔者认为:对待评价对象,只有充分揭示事实、揭开真相、揭露问题,才能明辨是非、才能运筹帷幄、才能正确评价。在A单位、B单位审计中,审计组做到:勤于思考,审计视角多元化。针对每一环节,每一步骤,多方位思考,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锲而不舍,审计手段多样化。针对每一审计对象,每一关健控制点,现场检查、设计调查表、座谈、实地考察、函证、银行协查等审计手段综合运用;顺藤摸瓜,审计项目纵深化。针对每一疑点、每一资金走向,紧追不放,不达目的不罢休。审计中,审计人员通过模拟跟踪供水制作全过程,现场察看新老取水口、制水过程、备用水厂、在线检测系统、生产线监控系统、污水处理等环节,以及对近3年主要经济技术指标对比分析,分别从供水系统运营的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三方面入手,充分揭示其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二)寻求评价标准,定量与定性评价兼顾
审计评价标准具有相关性、可比性、综合性等特性,在开展审计前,审计人员应通过调阅相关资料或与被审计单位沟通交流,寻求一种公认的、恰当的、不存在异议的审计评价标准。评价标准的确定,能够有效地减少审计人员评价的随意性、主观性。通过审计,在定量分析评价的基础上,做出定性评价,也即在描述、揭示客观事实的基础上,对企业的主要业绩作出如实的评价。
作者:赵小娟 单位:江苏省兴化市审计局
- 上一篇:我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论文9篇
- 下一篇:行政机关经济责任审计中的风险与防范
精品范文
10企业市场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