垃圾分类专项资金绩效审计研究

时间:2022-04-21 10:28:46

导语:垃圾分类专项资金绩效审计研究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垃圾分类专项资金绩效审计研究

摘要:面对我国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迫切需求,落实构建“共建、共享、共治”的社会治理制度,实现“建设美丽中国”的宏伟目标,如何对城市生活垃圾分类财政专项资金项目进行绩效审计和评价日益受到利益相关者和社会公众的关注。目前,我国垃圾分类专项资金绩效审计基础薄弱,与其他专项资金绩效审计的区分边际模糊,审计实务中存在审计覆盖面较窄、复合型审计人才匮乏等一系列问题。本文整合分析了我国城市生活垃圾分类专项资金绩效审计现状,从立法、标准、技术、监管和人力资源五个层面,构建垃圾分类专项资金绩效审计体系,推动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国家战略深入贯彻落实,建设美丽中国。

关键词:垃圾分类;专项资金;绩效审计;审计体系

一、引言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不断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幸福感的需求逐渐增强。然而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遗留下来的自然资源浪费和生态环境污染问题与建设“美丽中国”目标之间的矛盾不断加深,加快推进我国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工作刻不容缓。城市生活垃圾分类作为经济社会高质量、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理念的集中体现,涉及生态环境、自然资源、循环经济和社会公共服务等多个方面,对我国法制建设和道德文化建设提出更高要求,是国家经济、社会、科技、道德水平全面提升的标志之一。党的报告首次明确提出“加强固体废弃物和垃圾处置”,将城市生活垃圾分类视作加快我国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重要一环。在党中央和国务院的决策部署下,国家相继出台《生活垃圾分类制度实施方案》、《关于在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全面开展生活垃圾分类工作的通知》等政策文件,推进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工作在全国各大、中型城市全面实施。垃圾分类专项资金指中央和地方政府为推动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国家战略贯彻落实而专门设立的财政性专项资金。垃圾分类专项资金绩效审计作为环境保护审计的组成部分,对有效监督我国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工作,促进自然资源节约,改善生态环境起着关键作用。我国垃圾分类专项资金绩效审计方兴未艾,随着大数据信息共享技术在国家治理、社会公共服务领域的广泛渗透和应用,相关绩效审计工作也面临着城市生活垃圾分类资金项目繁琐复杂和大数据信息共享技术进一步冲击的双重影响,在绩效审计工作实务中出现了一些函需解决的问题。深入整合分析垃圾分类专项资金绩效审计现状,探讨垃圾分类专项资金绩效审计体系的构建及实施,对有效提高垃圾分类专项资金绩效审计效率,合理利用绩效审计成果,统一规范绩效审计行为,切实降低绩效审计风险具有重要意义。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已然成为我国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必由之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做好垃圾分类专项资金绩效审计工作将为我国实现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重要的战略支撑。

二、文献回顾

不经合理分类处理的城市生活废弃垃圾占用大量城市建设用地,破坏区域自然生态环境,严峻考验着我国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工作的目标、作用与环境保护型、资源节约型社会大局相关,垃圾分类专项资金绩效审计是环境保护审计的重要组成部分。现有文献中直接对垃圾分类专项资金绩效审计的研究较少,本文拟从环境保护审计、财政专项资金绩效审计、环境保护专项资金绩效审计等几个方面进行回顾。(一)环境保护审计。自20世纪环境保护审计的概念被学术界提出以来,对环境保护审计的明确定义,国内一直有着不同的看法和主张。我国学者刘达朱等对政府环境审计的定义和研究现状做了总结性的梳理,认为在审计机关进行环境审计的过程中必须从多个方面关注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而不是仅仅关注经济增长[1]。环境保护审计的最终目标是保护区域生态环境和促进自然资源合理利用,李雪等基于国内外学界对环境审计不同定义的深入分析,提出环境审计是为了确保受托环境保护责任有效履行所进行的一种鉴证活动[2]。随着我国环境保护审计理论的不断向前拓展,黄道国、邵云帆创造性地提出多元环境审计概念,认为通过整合审计力量,形成多元审计工作格局,可以有效提升环境审计工作的效率和效果[3]。我国“十三五”规划首次将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纳入到国家五年规划,社会公众对日益严重的生态环境污染问题持续关注,学界对我国环境审计准则的构建也有了新的思考。程亭通过分析比对国外相关环境审计准则,对适用于我国的环境审计准则构建思路和准则基本框架进行探讨,认为构建我国环境审计准则需要区分三类审计主体的不同情况[4]。环境保护审计应对被审计主体的环境保护责任做出监督评价,需要进行审计资源整合,构建环境保护审计体系。王海兵指出环境保护审计体系应当重视环境保护资金的分配和拨付审计,在合理性、合规性的基础之上分析其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5]。(二)财政专项资金绩效审计。对于财政专项资金绩效审计的审计范围和方法,宁波市审计学会课题组认为财政专项资金绩效审计应贯穿于专项资金从设立到后续评价等所有环节,不同的审计环节,绩效审计工作的内容和重心应当有所区别[6]。审计评价指标是财政专项资金绩效审计工作的重要一环,尹淑平和吴立权提出了设立绩效审计评价指标体系的四个原则,认为财政专项资金绩效审计的审计评价指标应当从多方面考虑,可大致分为定性指标和定量指标,两类指标根据不同的特点相互进行弥补[7]。财政专项资金项目涉及范围的广泛性导致不同专项资金绩效审计的审计评价指标体系存在一定的差异。屈小杰、明洁结合层次分析法和平衡计分卡,构建基于六个维度的审计评价指标体系[8]。针对财政专项资金绩效审计现状和实务中存在的问题,刘杰、张勇指出我国财政专项资金绩效审计存在审计独立性不足等问题[9],这些问题严重制约了我国绩效审计工作的发展。(三)环境保护专项资金绩效审计。环境保护专项资金绩效审计是由审计机关对被审计单位环境保护专项资金的立项、分配、管理、使用和评价等各主要环节进行全面监督的系统性审计机制。房巧玲、王宜成基于资源配置视角对环境保护专项资金的配置对象进行实证检验,并构建了环境保护专项资金绩效审计基准模型[10]。审计人力资源的有效整合以及审计人才的合理利用是有效改善环境保护专项资金绩效审计工作的根本途径,胡耘通、苏东磊对我国学术界环境保护绩效审计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现状进行了归纳和总结,认为应当把具备多学科背景的复合型审计人才作为审计学科领域的人才培养目标[11]。进入新时代,大数据信息共享技术在审计工作领域不断深入渗透和应用。张薇对我国环境保护审计制度进行了前瞻性分析,提出构建资源环境信息共享平台是环境保护审计实现突破性发展的关键[12]。石枉、王磊认为大数据信息化共享技术凭借其在信息采集、数据分析中的显著优势,能够为环境保护绩效审计监督的全覆盖提供新的变革思路[13]。(四)研究述评。综上所述,环境保护审计的特殊性表现在对生态环境可持续和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重点关注。环境保护关乎每个人的生命健康权益,社会公众均为其利益相关者。垃圾分类专项资金绩效审计需要引入多元审计力量共同参与,构建垃圾分类专项资金绩效审计评价指标体系需要考虑多方面的影响因素。大数据信息共享技术在社会公共服务领域的广泛应用给财政专项资金绩效审计工作的全覆盖带来了机会和挑战,培养一批具有多学科背景的复合型专业审计人才队伍成为做好垃圾分类专项资金绩效审计工作的关键所在。值此背景下,构建切实可行的垃圾分类专项资金绩效审计体系,探讨构建垃圾分类专项资金绩效审计体系的实现路径迫在眉睫。藉此丰富环境保护专项资金绩效审计相关理论研究,推动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国家战略落地。

三、垃圾分类专项资金绩效审计现状分析

(一)垃圾分类专项资金绩效审计法规体系不健全。依法审计是审计工作的基本原则,相比于国外较为完善的专项资金绩效审计法规体系,我国专项资金绩效审计工作不仅起步时间较晚,而且绩效审计法规也还存在相当的空白。没有全面、统一的垃圾分类专项资金绩效审计法规体系,使得各级地方政府审计部门、工作人员开展相关专项资金绩效审计工作时缺乏相应的法律支撑。2017年我国出台《生活垃圾分类制度实施方案》,对推进落实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国家战略提出了明确的实施方案和细则。城市生活垃圾分类涉及生态环境、自然资源、循环经济和社会公共服务等多方面,需要由各级地方政府牵头,引导企事业单位、社会非营利组织和广大社会公众的共同参与。而垃圾分类专项资金是贯彻落实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国家战略的重要物质保障,对其设立、分配、使用、管理和评价的各环节、全过程进行绩效审计,是有效提高垃圾分类专项资金使用效率的客观要求,而不健全的垃圾分类专项资金绩效审计法规将对绩效审计工作的有效开展造成阻碍。垃圾分类专项资金比之其他财政专项资金,具有资金量大、涉及范围广、资金来源复杂等特点,资金的管理和使用监督存在相当困难。虽然各级地方政府相继出台了城市生活垃圾分类项目财政专项资金管理办法,对垃圾分类专项资金使用和管理进行了一定的规范,但各地政府出台的管理办法都只适用于本行政区划。既非垃圾分类专项资金绩效审计法规,也不是全国范围内具有指导作用的垃圾分类专项资金使用管理规范标准。各地市政府各有其法,在全国层面上难以对各地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工作做出有效的控制和指导。国家层面虽然有《审计法》和《审计法实施条例》等法律法规,但在审计实务中却缺少绩效审计准则,进而不能对绩效审计内容、审计形式、审计方法、审计行为、审计报告等做出明确指导[14]。绩效审计准则的缺位也使审计工作人员在审计准备、审计过程和审计结论及其后续评价等审计过程中缺少一致的行为准则和规范,难以发挥专项资金绩效审计对城市生活垃圾分类财政专项资金使用、管理的监督作用,大大增加了垃圾分类专项资金绩效审计风险。(二)垃圾分类专项社会责任审计评价标准模糊。构建垃圾分类专项资金绩效审计体系的切实保障是审计评价标准体系。审计评价标准体系从审计数据采集到审计程序执行贯穿整个绩效审计的审计流程[15]。没有统一,规范的全国性绩效审计评价标准体系,就难以对财政专项资金的使用管理和资金项目实施效果做出合理、客观的监督制约。目前,我国各级地方政府审计部门对财政专项资金项目的绩效审计评价主要根据各地专项资金管理办法、行业分类制度乃至项目可行性报告。财政专项资金作为推动构建“共建、共享、共治”社会治理制度的重要手段,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国家战略贯彻落实的物质保障,不仅需要对城市生活垃圾分类项目实施产生的经济效益做出合理评估,而且需要客观评价项目实施后所产生的社会效益、环境效益和资源效益。2015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该方案明确要求应当“实行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推动生产者落实废弃产品回收处理等责任”。垃圾分类专项资金绩效审计不同于其他专项资金绩效审计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城市生活垃圾分类项目需要政府和市场主体的共同参与。相关市场主体在生产产品时,消耗了大量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也产生了相当规模的城市生活弃置垃圾,未经合理分类的城市生活垃圾对区域生态环境造成威胁。因此推行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工作需要强化企业主体垃圾分类社会责任,将产品的回收、自然资源的可再生利用和废弃物规范处理责任归于产品的生产者[16]。目前,垃圾分类专项资金绩效审计对企业主体生活垃圾分类社会责任评价涉及较少,而且垃圾分类项目实施所产生的社会和环境效益是间接的,不易进行量化评价,审计人员在审计过程中可能就会存在避难就易,重经济效益指标,轻社会和环境效益指标的倾向,从而严重影响了绩效审计的力度和深度[17]。对于垃圾分类专项资金绩效审计,有效合理地进行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评价的关键点是构建企业主体垃圾分类社会责任审计评价标准体系,作为对企业主体自觉履行城市生活垃圾分类社会责任的一项监督措施。推行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对构建我国环境友好型和资源节约型社会具有重大意义。贯彻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国家战略不仅需要各级地方政府部门的广泛参与,同时也是企业主体所应承担的一项环境保护社会责任。企业主体垃圾分类社会责任审计评价标准体系在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工作中的缺位,使得垃圾分类专项资金绩效审计难以对垃圾分类专项资金项目实施后所产生的社会和环境效益做出合理客观的评价,对构建垃圾分类专项资金绩效审计体系,明确垃圾分类专项资金绩效审计流程,提高垃圾分类专项资金绩效审计效率都会产生不利的影响。(三)垃圾分类专项资金绩效审计覆盖面较窄。高质量的垃圾分类专项资金绩效审计需要审计部门对垃圾分类资金项目进行全面、有效的规范和监督。从审计对象来看,审计部门目前主要针对垃圾分类专项资金的拨付收支进行审计,对资金项目建设和专项资金去向等延伸审计关注度不够,对资金项目的日常管理和专项资金的运作过程不能做出有效的监督控制。从审计内容看,垃圾分类专项资金绩效审计主要是对专项资金的真实性和合规性做出判断,对垃圾分类专项资金的使用效益关注不足,审计监督集中于事后性检查,有必要向跟踪审计和事前政策计划审计前置。政府各级审计部门的专项资金绩效审计内容和程序未能全面覆盖,难以对垃圾分类专项资金进行全过程、多层次、多环节有效监督的不足逐渐暴露,增加了垃圾分类专项资金绩效审计风险。实施对垃圾分类专项资金的全过程跟踪延伸审计,推行绩效审计工作的全覆盖,对垃圾分类专项资金绩效审计具有重要意义。财政专项资金作为推动构建“共建、共享、共治”社会治理制度的重要手段,绩效审计作为国家审计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审计工作应当顺应国家审计工作全覆盖的趋势,推动垃圾分类专项资金绩效审计更好地服务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国家战略的贯彻落实。(四)垃圾分类专项资金绩效审计监管困难。财政专项资金由政府财政部门主管,独立账户,专款专用,统一核算。所以在其使用和管理上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在财政专项资金项目运作过程中,由于审计部门的监管主要集中于事后检查,多存在对财政专项资金监督力度不够,难以做到有效控制和规范等问题。垃圾分类资金项目具有目标多样、行业涉及面广、运作流程复杂等特点,政府相关部门对垃圾分类专项资金的项目进展和实际执行情况关注不足。监管工作的中心依然放在资金项目的审批和项目资金的分配上,难以对资金运作和项目管理做出有效的监督。很多垃圾分类资金项目在投入后出现了各种各样的问题,监管部门也大多在问题出现后,才积极采取补救措施。城市生活垃圾分类治理涉及多个政府职能部门,需要职能部门间进行协调和配合,多个部门共同参与可能会产生多头管理、职能交叉等问题[18]。垃圾分类专项资金在转移支付过程中,资金流动涉及多个政府部门和基层单位。尽管各级地方政府相继出台了城市生活垃圾分类项目专项资金管理办法对其进行了一定的规范和管理,但各个单位图1图1垃圾分类专项资金绩效审计体系专项资金预算管理各不相同,资金种类较多,垃圾分类专项资金来源的多样性也使得政府各相关部门职责不清。对不同类别财政专项资金的预算管理和运作程序上,国家还没有统一的政策文件。在财政专项资金分配使用的博弈中,专项资金使用方和监管方之间存在着严重的信息不对称现象。专项资金监管方在城市垃圾分类资金项目信息的收集中保持一定的相对弱势,不能对资金项目进行有效的控制和监督,客观上也加大了垃圾分类专项资金监管的难度。保障对垃圾分类专项资金有效监管的另一条重要途径是外部监督,但目前我国垃圾分类专项资金尚缺乏良好的外部监督环境,相关法律法规文件也没有跟进,垃圾分类专项资金的使用、管理很难做到有效的全程动态监督,对构建垃圾分类专项资金绩效审计体系也提出了挑战。(五)复合型审计人才匮乏。审计工作进入新时代,拥有一批具备较高审计工作素质和多学科背景知识的复合型审计人才队伍是构建垃圾分类专项资金绩效审计体系的关键所在。专项资金绩效审计学科专业化程度较高,城市生活垃圾分类资金项目的覆盖范围涉及各行各业。审计工作人员不仅需要具备良好的审计执业能力和较高的审计职业道德水平,而且必须对专项资金项目所涉及的行业背景和现状有着一定的认识,还应当熟悉该行业相关的法律法规,否则就不能较好地完成垃圾分类专项资金绩效审计受托责任的目标。但实际情况是,绩效审计工作人员往往只对绩效审计的程序内容和工作方法有着深切的体会,对于大数据信息化审计、数理统计分析、公共工程项目管理、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知识却了解不多,对垃圾分类专项资金绩效审计工作所展露出的新趋势和特殊性很难适应,进而不能高效率地完成垃圾分类专项资金绩效审计工作。复合型审计人才队伍的匮乏与专项资金绩效审计的高质量工作要求之间的矛盾严重制约了绩效审计在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国家战略推进中应当发挥的重要作用。

四、垃圾分类专项资金绩效审计体系构建的实现路径

构建垃圾分类专项资金绩效审计体系,应从立法、标准、技术、监管和人力资源等五个层面出发,探究垃圾分类专项资金绩效审计体系(图1)的实现路径。针对立法层,立法机构应尽快健全垃圾分类专项资金绩效审计法规,完善垃圾分类专项资金绩效审计体系,为绩效审计工作提供法律支撑。针对标准层,将城市生活垃圾分类社会责任引入环境保护财政专项资金绩效审计评价体系,践行生态环境可持续、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理念。同步建立垃圾分类专项资金监管大数据服务中心,全面推行垃圾分类专项资金跟踪延伸审计实现对资金流、信息流的动态监管和全面覆盖,着力改善垃圾分类绩效审计工作环境。针对人力资源层,加强复合型审计人才队伍建设,提高垃圾分类专项资金绩效审计工作质量,做到人才驱动。垃圾分类专项资金绩效审计体系可以将垃圾分类专项资金绩效审计风险控制在合理的范围之内,同时带来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和资源效益。构建垃圾分类专项资金绩效审计体系旨在有效管控城市生活垃圾处理失当存在的环境污染风险,改善区域生态环境,发展循环经济。(一)健全垃圾分类专项资金绩效审计法规。健全的绩效审计法规体系是从法律层面上有效拓展垃圾分类专项资金绩效审计监督覆盖面的重要手段,也是审计人员开展垃圾分类专项资金绩效审计工作有力的法律支撑。法律环境客观影响审计工作环境,是建立和实施垃圾分类专项资金绩效审计体系的前提和保障。从法律层面拓展垃圾分类专项资金绩效审计监督覆盖面具体可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从法律法规上划定垃圾分类专项资金绩效审计的审计范围,确定垃圾分类专项资金绩效审计法律责任。不仅需要明确执法主体法律责任,而且要对执法主体不作为、乱作为相应的法律责任做出规定[19],做到有法可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二是对垃圾分类专项资金绩效审计的审计内容和程序做出统一规定,明确垃圾分类绩效审计实务中的审计行为指南和解释。国家审计机关对垃圾分类专项资金进行绩效审计,不仅是简单地对财政专项资金做出有效的监管和控制,更深层次的目的是对社会和生态环境问题的有效评估和揭露。国家应当尽快落实垃圾分类专项资金绩效审计相关法规的出台,为绩效审计工作提供法律依据,为我国各大、中型城市有效落实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国家战略提供相应的法律保障。政府审计部门则应尽快跟进企业主体城市生活垃圾分类社会责任法律问责追究制度,制定出合理、有效的财政专项资金绩效审计准则,规范审计实务中垃圾分类专项资金绩效审计的审计程序。(二)构建垃圾分类社会责任审计评价标准体系。垃圾分类专项资金绩效审计评价标准相比于其他专项资金的绩效审计评价标准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基于利益相关者和社会多元参与共治的考虑,需将城市生活垃圾分类社会责任履行与财政专项资金绩效审计评价相结合,切实可行地推进绩效审计在国家治理监督体系中的地位。评价垃圾分类专项资金项目的绩效,不仅需要客观衡量专项资金投入使用后所产生的经济效益,还应重点关注其所产生的社会效益、环境效益和资源效益等方面。自然资源与生态环境问题主要产生于各个微观经济主体,而问题的解决最终也要落脚到各个微观经济主体,特别是作为市场经济基本主体的企业。关注垃圾分类专项资金投入使用后所产生的社会、环境和资源效益,则需要综合考虑企业或者专项资金利益相关方垃圾分类社会责任的履行情况。企业作为社会物质资料的主要生产者,在日常生产经营活动过程中,应当合理利用生产产品所必需消耗掉的自然资源,并采取措施合理有效的减少环境污染,在构建环保、绿色、共享的社会发展空间方面负有一定程度上的社会责任[20]。构建垃圾分类社会责任审计评价标准体系,可将环境保护专项资金绩效审计与社会责任审计相结合,内外兼顾,由里至面,分别考虑垃圾分类专项资金项目实施所产生效益的四个影响基本点。考虑到垃圾分类专项资金绩效审计的特殊性,四个维度分别是经济维度、社会维度、环境维度和资源维度。从经济维度评价垃圾分类专项资金投入使用后所带来的区域废弃资源处置效率上的提高,可再生资源回收经济上的收益。从社会维度评价项目实施后促进社区居民就业情况,生活垃圾回收等废弃物治理改善情况。从环境和资源维度分别评价垃圾分类专项资金项目促进区域生态环境改善和自然资源节约回收、合理利用情况。在垃圾分类社会责任审计评价标准体系中,要坚持以人为本,科学监督,建立垃圾分类社会责任问责追究机制。构建垃圾分类社会责任审计评价标准体系时要遵循可比性、可操作性、全面性等原则,保证社会责任审计评价标准的公正与严谨。针对不同地区、行业的垃圾分类资金项目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同时相关部门应尽快研究设计垃圾分类社会责任审计评价报告,全面客观地评价垃圾分类专项资金绩效和城市生活垃圾分类社会责任履行情况。(三)建立垃圾分类专项资金监管信息大数据服务中心。随着大数据信息共享技术的飞速发展,对国家治理、社会公共服务领域工作方式造成冲击的同时,也带来了技术层面上无可比拟的便捷和高效。在大数据信息共享技术的影响下,绩效审计工作内容和程序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绩效审计对象中,电子数据凭证逐渐取代传统纸质业务凭证,审计范围拓宽,逐渐演变为信息化全面数据审计,在审计方法中注重将宏微观审计相结合,改变传统绩效审计以定性分析为主的理念[21]。对于垃圾分类专项资金绩效审计流程,可将大数据信息共享技术与垃圾分类专项资金绩效审计程序相结合,建立垃圾分类专项资金监管信息大数据服务中心(图2),实施全过程监督。该中心可利用大数据信息共享技术对资金项目信息、绩效审计流程进行一定的数据分析辅助处理,从而做到全方位、无差别的实时审计。对于资金项目,通过互联网大数据技术,将有关垃圾分类专项资金项目集中统一纳入全国联网信息服务中心,建立垃圾分类专项资金项目信息库,抓住资金和项目两条主线,对垃圾分类专项资金实施全面监督和动态管理。一方面对垃圾分类专项资金的使用过程实现全面动态监控,弥补传统绩效审计信息的滞后性和事后审计的不确定性等问题。另一方面,对各省市垃圾分类专项资金项目资料定期上传至该信息服务中心项目数据库,实现全国联网,统筹管理。将项目精确管理和资金数据分析有机结合,减少因为资金项目信息的不对等导致的信息不对称,有效提高垃圾分类专项资金绩效审计质量。政府各级财政部门通过垃圾分类专项资金监管信息大数据服务中心的资金项目数据信息共享,可以有效地与上下级财政部门进行沟通。上级部门根据共享信息可以高效地对垃圾分类资金项目进行动态监督,下级部门则根据信息共享得来的资金项目数据和分配指标,合理使用垃圾分类专项资金,并根据当地垃圾分类实际推行情况进行信息反馈,及时将项目贯彻落实过程中遇到的情况和基本信息传达至上级。使上级部门及时掌握基层落实进度和指标分配的异常之处,从而及时调整,以此循环,实现垃圾分类专项资金的全面动态管理。除此之外,监管信息服务中心须定期及时地将项目进展情况和资金项目信息对全社会公开,利用社会公众和企业的力量进行舆情监督,完善垃圾分类专项资金监管链条。(四)推行垃圾分类专项资金绩效审计全覆盖。推行垃圾分类专项资金绩效审计全覆盖是有效提高绩效审计效率、减少绩效审计风险的关键所在。能否做好审计监督的全覆盖,决定了垃圾分类专项资金绩效审计到底能走多远。推行垃圾分类专项资金审计监督的全覆盖具体可表现为四个方面:第一,加强延伸跟踪审计。重点关注垃圾分类专项资金的流向,从专项资金项目的申报环节出发,跟踪资金流动的时间节点,配合垃圾分类专项资金监管信息大数据服务中心的信息共享技术,对资金动向实施全方位的监督管理。第二,转变审计思路。针对垃圾分类专项资金的新趋势和特点,需转变以往专项资金绩效审计事后集中性检查的思路,应当把垃圾分类专项资金的日常监管作为审计工作的重点,对金额较大的资金项目予以重点检查,同时对涉及多个部门参与、流程复杂的项目予以持续关注。将审计监督贯穿于垃圾分类专项资金项目的事前准备、事中实施、事后评价的全过程,并做到及时发现异常现象、及时上报监管中心、及时处理错误问题。第三,实行绩效审计问责制度。绩效审计问责制度在追究政府部门责任方面,具有激励与约束功能[22]。在垃圾分类专项资金绩效审计的过程中,对没有完成绩效目标的单位或部门予以问责,发现违法行为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做到问责全覆盖,追究零容忍。第四,推进社会舆论监督,实施审计公告制度。将垃圾分类专项资金绩效审计的审计结果和相关解释通过各种形式向社会公示说明,及时收纳并反馈社会公众对资金项目的疑问和建议。垃圾分类专项资金监管信息大数据服务中心对社会公众保持开放,接受社会舆论的监督,提高垃圾分类专项资金信息的透明度。(五)加强复合型审计人才队伍建设。加强和提高审计人员的综合工作素质和职业胜任能力是有效开展垃圾分类专项资金绩效审计工作的根本要求。随着大数据信息共享技术在绩效审计实践中的应用,传统单一性财政专项资金绩效审计工作方法和技术很大程度上不再适应新时代专项资金绩效审计发展的需要,垃圾分类专项资金绩效审计工作方法和技术也必须随之改进和提高。因此,建立一支具备全面财政专项资金绩效审计知识,掌握大数据信息化审计技术,具有良好的职业素质和道德水平的多学科复合型审计人才队伍十分必要。对于复合型审计人才队伍的建设,国家首先应当组织一定的人力、物力对各级审计机关的财政专项资金绩效审计工作人员进行相应的专业知识技能培训,培训内容不仅应当包含绩效审计专业知识,还应当包括一定的垃圾分类项目行业知识,并建立专项资金审计业务人员借调制度和项目临时岗前培训制度。其次,各级审计机关应当重视大数据信息化审计技术在垃圾分类专项资金绩效审计工作实践中的应用,切实提高绩效审计工作人员运用大数据信息化共享技术开展绩效审计工作的能力,建设符合各级审计机关工作成本效益原则的信息化硬件基础设施。最后,建设复合型审计人才队伍还应特别关注审计工作人员的职业道德水平,切实提高审计工作人员的职业道德水平是真正做好垃圾分类专项资金绩效审计工作的根本,加强复合型审计人才队伍建设永远在路上。五、结束语城市生活垃圾分类战略事关国家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大局,是建设“美丽中国”目标的重要支撑点,也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关键手段。垃圾分类专项资金绩效审计作为有效监管和评价城市生活垃圾分类资金项目绩效的重要保障,日益成为审计参与国家治理、社会公共服务领域的集中体现。本文通过对垃圾分类专项资金绩效审计现状和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探究构建垃圾分类专项资金绩效审计体系的实现路径,为我国资源环境保护审计和专项资金绩效审计理论的创新发展做出了贡献。进一步发挥审计力量在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中的独特作用,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决策部署。

未来研究方向包括但不限于以下方面:研究垃圾分类专项资金绩效审计体系的实现机理,在大数据基础上实证检验我国垃圾分类专项资金的绩效问题;明确垃圾分类社会责任审计评价标准体系,在整合定量指标和定性指标的基础上,对审计评价动态指标进行探索,设计垃圾分类社会责任审计评价报告;整合大数据信息共享技术在审计实务中的深化应用,探索全国统一的垃圾分类专项资金监管信息大数据服务中心的具体构建和运行模式。最终建立以政府为主导的城市生活垃圾分类社会多元共治格局,多种审计模式共同参与绩效审计工作的新局面,推动我国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国家战略的实现。

作者:王海兵 张明翔 单位:重庆理工大学财会研究与开发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