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造型设计教学改革与实践3篇
时间:2022-03-26 03:42:01
导语:建筑造型设计教学改革与实践3篇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第一篇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进入90年代后,大量的西方建筑教育新思想逐渐地进入,有相当一部分学校从低年级开始直接进入建筑设计,以设计带动各类基础技能的训练。在这种教学思想的的指导下,构成训练不再独立成为训练单元或者被取消,随之而来的是部分学生造型能力的缺失,弊端逐渐显露出来。目前多数建筑院校造型教育体系存在的问题,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在整个教学体系中,造型设计教学目标不够明确。就单纯的构成系列课程本身而言,其教学目标还是相对明确的,旨在培养学生对“形”的自觉,锻炼对“形”的创造力,进一步提高学生自身的美学素养。但从建筑教育的角度来看,其目标还不应仅限于此。然而在我国多数建筑院校的现实情况是,学生的低年级公共课程压力越来越大,专业基础训练的时间却压缩得越来越少,如仍以美术类的构成训练为主,在短时间内学生是无法体会构成与建筑造型设计的关系的,更难以在今后的学习中去运用构成知识进行建筑分析和建筑造型设计,这种状况到高年级的建筑设计课中就逐渐显现出来。(2)重视设计实践训练,理论教学时间不足。在多数建筑院校,建筑造型设计教学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往往是学生自学的内容。而作为造型训练的构成系列课程通常是安排在一年级教学中,许多学校将其视为一个独立的单元,或前或后的随意安排在一年级的两个学期中,有的建筑院校将其设置到美术课程或是课外自学完成。关于造型设计的理论教学时间很少或者没有涉及,虽然这样的教学体系锻炼了学生的实践能力,但是忽视了理论教学的重要性,这样凸显的问题是造型理论知识的不足而带来的造型手段上的贫乏,甚至有的学生到了五年级毕业也不会做建筑造型,来到工作单位也只能从事施工图设计或者相关工作。(3)各课程独立性强,之间缺乏连贯性。《建筑设计基础》《建筑设计概论》等涉及建筑造型设计的课程,往往在课程之间在教学内容上是独立的,相互之间很少存在内容上的递进关系,没有连贯性,这对建筑学学生而言,就无法体会在建筑造型的生成过程及历史演变规律,掌握建筑造型的基本设计方法。
2基于建筑学的造型系列课程
2006年起对低年级建筑造型系列课程进行全面改革,提出以培养建筑造型设计思维为核心的系统教学思想,建立了“理论与实战结合,递进式系统发展”的教学体系,旨在一个比较深入的层面上提高学生对现代建筑造型语言的理解,进而训练培养学生现代建筑的造型能力,培养学生创造能力及建筑造型个性语言的表达。增加《建筑形式与空间设计理论》的理论课程和《建筑模型制作》的实践课程,补充《建筑设计基础》在造型设计教学环节的不足,经过六年的实践,在逐渐形成了较为成熟、系统的基于建筑学专业特点的造型设计系列课程,教学上取得了显著成效。
2.1造型设计教学目标清晰明确目标一:在建筑设计相关课程的建设
中奠定学生的造型理论与方法之基础,促进相关建筑设计课程、建筑形式与空间设计理论、建筑模型制作的相互融互、贯通,使学生的建筑创作能力系统化、整体化。目标二:《建筑形式与空间设计理论》课程的教学内容符合人们创造力培养的一般规律(如文学、音乐、美术等的创作),在研究词汇、词组、句法、文法、语法等系统性地体现创作的思维,在建筑设计领域,将起到创新与突破的作用。更重要是将对学生科学、完整、全面地理解与掌握现代建筑设计理论与方法起到重要的作用,将促进学生的形象思维与创新能力的培养。目标三:填补我国建筑学造型理论与方法的空白,在培养学生的造型、创新能力、建筑创作语汇、句法、文法的形成方面具有重要意义。教授学生从建筑创作的根本形象思维入手,让学生体验优秀建筑方案构成元素、体量组合、形体交插、空间构成,掌握现代建筑造型的根本规律,进而通过一系列的元素组合,体量交接,形体变幻等训练题目,从而使学生掌握建筑创作的本质。
2.2完善的建筑造型设计的理论体系
《建筑形式与空间设计理论》是针对建筑学本科生建筑造型能力的培养而设立的一门专项专业必修课,从现代建筑造型运行轨迹与发展方向分析入手,提炼出一套适合培养本科生创新能力的教学训练方法与手段。通过造型分析、模型模拟、计算机三维形态分析等方法,从建筑造型与构成的形体感知;形体组合与过渡;细部处理;材料质感、色彩与造型等方面系统制定16~32道构成训练题目,从造型词汇、语汇、语法等出发,综合训练学生的创新能力。建筑造型理论与方法对于本科生来说有一定难度。如何深入浅出地引导学生入门,并让学生在一定程度上掌握现代建筑造型的方法及培养学生的造型创造能力是教学难点。为此,我们将利用现代化多媒体技术的优势,制作课件,通过在课堂上把抽象的内容形象化,变抽象为直观。同时,利用多媒体技术,增加了应用背景知识、随机模型制作的演示与模拟和范例的介绍,有助于学生理解这门课程的应用和重要性。相关的教学大纲、教案等上网,使学生课前与课后可根椐自己的需要进行针对性的学习。
2.3理论课程结合建筑设计题目,形成“递进式”教学模式
建筑造型设计系列课程之间强调其内在的连贯性和整体性。基于建筑的“三大构成”系列课程在教学内容和课程作业设计上有意向建筑造型的过程靠拢,从平面构成中二维的平面图形多方式的组合,到立体构成中二维图形向三维实体的生成过程,再到加入人体尺度体验进行空间构成的训练,使构成系列课程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建筑形式与空间设计理论》课程的理论内容与《建筑设计基础》的构成课程题目进行相互补充,《建筑模型制作》作为低年级造型设计的实践能力培养(见图1)。此外,我们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加强实践环节的教学。例如,结合理工科学生在做模型进行空间演示时仅注意建筑外形而忽略建筑空间组织的现象,强调在建筑造型教学中建筑空间的创新,并在实际工程中进行造型与空间教学的融会贯通。课余开设系列讲座,介绍现代城市与建筑造型重要的实例;又如,举办校内大学生建筑设计竞赛,并结合学生参加国内外建筑设计竞赛的需要,拓宽学生的造型创新能力及其应用的知识,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教学改革是个不断持续进行的过程,我们对建筑设计课程的认识和教学探索也在不断深化,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我们还将继续对教学方法进行探索和改革。因为进行符合我国国情的建筑基础教育探索,是我们一直努力的方向和为之锲而不舍的目标。
本文作者:张广媚杨留位工作单位:大连理工大学城市学院建筑工程学院
第二篇
1功能需求
高新科技产业具有对人力资源存在较强依赖性的特征,人才是高新科技产业发展的重要支撑。因此,高新科技园区间的竞争逐渐演变成了园区内所拥有的高质量人才的竞争。高新科技园区的建设需要充分考虑高科技人才的工作与生活需求,较好的配套设施和园区环境才有可能吸引到较高素质的人才;而从软件方面来看,则需要营造良好的园区文化氛围与工作环境,满足高素质人才的精神需求。
2娱乐休闲需求
高新科技从业者普遍存在年轻化、高学历、高收入的特征,对生活环境的质量要求较高。一项针对广州青年白领群体的调查显示,娱乐休闲是他们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因而,在对高新科技园景观设计时,应针对其创新人才的群体特征,营造相应的景观氛围,并构建完善的娱乐休闲配套设施。
3群体文化认同
高新科技园文化氛围的营造需要以园区从业人员的文化认同为基础和支撑。文化认同是一种个体被群体文化所影响的心理特征。高新科技园的文化认同,缘于园区从业人员对该园区的产业潜力、品牌效应、生态环境、发展远景和社会影响力等群体特征的认同感,其认同程度常常表现为从业个体对所属群体的信任、依赖和归属感。
4沟通交流的需求
高科技园区具有强烈的创新潜力和愿景,而创新行为的产生往往存在于的人员互动频繁、交流密切的区域。因而,高新科技园区作为创新环境的营造者,应该为园区企业提供有利于互动交流发生的空间环境,对从业人员具有疏解压力、激发创新的作用。场所精神理论意图通过场所感知,使人们达到对场所的认同和归属,营造“场所的氛围与意义”。我们通过分析影响高新科技园场所精神的影响因素,提炼出高新科技园的场所精神:(1)永恒的场所精神———生态平衡。(2)基本的场所精神———可识别性。(3)主导的场所精神———人文关怀针对提炼出的场所精神,我们从区域的目标导向、场所的资源优势和园区特色导向对场所精神进行定位,试探性的提出相应的设计方法:整体性设计:首先是将合适的自然元素引入空间,然后要注意运用设计语言,对体现场所个性的景观空间进行整体性营造。网络流线的设计:网络流线的设计要从3个层面考虑。一是交通网络的连续性。二是街道设计的韵律感。三是街道的空间延展性。景观节点空间设计:景观节点是人们能直接接触的小空间,对节点的设计要求有五方面的需求。一是节点空间的开放性与私密性;二是提升空间舒适度;三要设计主体景观空间;四要进行趣味多样和挑战性的空间设计;五要求能促进交往与沟通。
总之,高新科技园的景观设计应遵循生态平衡的自然法则,加深场所形象的印象性和可识别性,并能实现人文关怀的最终目的。根植于城市文化和园区定位,结合场所个性特色,建造出相辅相成的景观环境,使其既能融于城市环境又能起到激发创新、促进发展的终极使命。
本文作者:包玉沈林明工作单位:华东理工大学
第三篇
1行业背景调查
行业达到平均年增长19.6%的增长速度。可以说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中市场对本专业人才的需求量还是较大的。城市园林绿化实行点、线、面、组团式相结合多样化发展,在造型、造景美化上坚持高质量,高标准,向高层次发展,这将给成都园林绿化业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但是与国内外特别是发达国家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并且建设部在总结开展创建园林城市活动的同时,为进一步推动园林城市发展,促进城市生态环境建设,决定在创建国家园林城市的基础上,提出一个新的目标,开展创建“世界田园城市”活动,积极引导城市建设向“世界田园城市”目标发展。
2职业能力分析
景观设计专业面向的职业岗位有:景观设计员、助理景观设计师、景观施工员、景观预算员、苗圃技师等。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是从高到低逐渐增加的,其中景观设计员、助理景观设计师、景观施工员、景观预算员是设计第一线的技能型人才,需求量较大。作为高职景观设计专业,我们把培养操作技能强的岗位群作为本专业的培养层次定位,保证毕业生的就业率,形成自己的办学思路和办学特色。景观设计的知识、能力和技能要求如下:1)相关软件的操作能力———专业基础能力。2)针对具体项目的室外空间设计能力———专业应用能力与方法能力。3)有亲和力、有团队精神和协作能力———社会能力。
3建设目标
3.1指导思想
按照教育部提出的“贯彻教育方针,更新教育观念,拓宽专业口径,改革内容、方法,加强素质教育,提高教学质量”的要求,及时跟踪市场需求的变化,通过专业建设,进一步加强课程建设、调整优化专业知识结构,拓展专业方向,加强师资队伍的培养,全面提高专业办学水平、质量和影响,突出办学特色与人才培养特色,使本专业的人才培养工作更好地适应经济建设、社会发展的需要。
3.2建设目标
1)时间。从2013年~2014年,经过两年的专业建设,逐渐构建起适应需要、结构合理的专业教学体系,成为院级特色专业。从2015年~2017年,经过三年的专业建设,根据行业的发展和地方经济建设的需要,以校企合作为基础,在专业建设自身条件的基础上,力求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人特我新”的建设目标,专业毕业生在知识结构和能力水平方面要明显优于省内同类院校相同专业的毕业生。2)层次。与同类学校、专业相比,力求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人特我新”的较高层次目标,专业毕业生在知识结构和能力水平方面要明显优于省内同类院校相同专业的毕业生。3)规模。从2013年~2015年招生总人数达到310人以上;从2015年~2017年争取招生总人数达到360人以上。4)实习实训基地。计划在5年内增加景观设计创意中心、景观工程公司等两个实训基地(工作室),增加高配置计算机辅助设计机房2间,图书馆再增加园林景观类书籍2000册,校企合作单位再增加2家规模较大、行内影响力较强的企业,与长沙园林景观协会进行深度合作,开发面向行业企业的岗前培训工作。
4建设思路
通过广泛调查、认真研究,根据目前市场对人才的需求,以及岗位的需求,分析将来行业人才需求前景,不断优化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全面提高专业办学水平、质量和影响,突出办学特色与人才培养特色,使本专业的人才培养工作更好地适应经济建设、社会发展的需要。拓展深化多种形式的校企合作专业办学模式,努力开发各种类型的产学结合的教学模式;在课程建设中以校企合作课程为龙头,力争更多教研创作成果;在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建设中,硬软结合,以现有实习实训室更新改造为基础,建设生产性实习实训基地。
5建设内容
5.1校企合作体制机制创新
1)继续开展与企业的人才培养合作,强化校企合作的技能培养模式、不断完善就业顶岗实习的相关内容。2)深化“校企合作”内容,在课程开发、实训教材编写等方面积极与公司合作,继续开展与长沙绿洲公司合作的“校企合作开发基于工作过程的‘空间设计’系列课程”开发工作。并争取申报省级精品课程,申报省级教学科研奖。3)以“校企合作课程开发”立项为基础,面向基层一线拓展“产学结合”内容与形式。如:与企业合作,逐步融入或加大订单式教学培养模式
。5.2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在原有人才培养方案的基础上,紧跟本专业市场、行业发展步伐,根据岗位需求变化,不断调整、优化人才培养方案,继续探索“走出去、引进来”的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和“产学结合”教学模式,广开门路,拓展渠道。理论与实践结合是人才培养的基本途径,积极探索深化“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是学院对办学模式的总体要求,本专业积极推行并逐步完善“产学结合”的教学模式,采取“走出去、引进来”的方式,与合作企业联合开展学生职业技能的强化培训,并推行毕业生“双证制”。1)构建“项目引导、学做合一”的人才培养模式。按照典型工作任务来组织教学内容,按照行业和企业的工作过程来组织教学过程,是目前设计艺术教育领域都在探讨的人才培养与教学模式改革的方向。本专业结合我院实际,长沙及湖南行业、合作企业的特点,在本专业的人才培养、教学过程中实施了一套“项目引导、学做合一”的教学模式。a.“学中做,做中学”教学一体化的专业基础课教学模式。课程初级阶段为软件操作的“学练”,以案例导入,分解主要操作方法与步骤,边学边练———“学中做”;课程后期,以综合性、实用性较强的实际项目案例为作业选题,让学生在实做中去寻找方法去学习技能,教师指导为辅,从“学中做”过渡到“做中学”阶段。b.“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一是把来自于公司和校外实训基地的典型项目直接引入教学内容、教学过程。二是将面向学生的专业设计竞赛选题直接引入教学内容、教学过程。c.“企培鉴成效、以培促就、以培促教、校企双赢”的订单式培训校企合作人才模式。校企合作强化培训目的是使学生了解我国园林设计行业基本情况,强化培养学生的工作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使每一个学生培训后都能具备设计行业员工的基本素质,熟悉园林行业市场营销基本理论,能与客户交流沟通,根据客户要求协助主案设计师做出优秀的设计方案,并全程介入施工管理工作。通过培训缩短学生进入企业公司的实习、试用时间,学生进入公司就能上手操作,努力做到校企间的零接轨;同时,在以企业人员教学为主的前提下,学校派专职教师参与部分教学、管理工作,学习企业一线经验与方法,促进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从而达到校企双赢。2)“实践为师”提升学生职业适应能力。学生在实践中消化理论知识,在实践中不断提升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职业能力。学生实践成为主要学习形式。课程实习—专业实习—顶岗实习三位一体构成本专业实践教学主线,同时提倡和鼓励学生做兼职业务、假期打工、参与设计项目等。3)“教、学、做、鉴”融通,提升学生职业能力。落实和推广“双证制”,将职业技能鉴定的内容贯穿到对应的课程中去。提高了学生参加职业技能鉴定考核的通过率。
5.3师资队伍建设
根据学院对教师队伍建设实行的“专兼结合、引进(招聘)与培养结合”建设方针,本系鼓励要求专业教师参加进修培训和实践,提升专任教师水平,从而保障师资队伍的良性建设。主要表现在学历提升、挂职锻炼与技能提升、教学技巧提升三方面。1)加强制度建设。制定和完善专业师资队伍建设与管理的各项规章制度,使之更加科学化、规范化。2)教师总量稳中略增,在保证教学质量不断提高的同时,到2017年,争取师生比达到1∶12左右。3)通过培养、选留和引进等途径,逐步提高具有研究生学历的教师比例。在3年~5年内努力使教师队伍的年龄职称结构更加完善合理。4)重点培养2名~3名专业骨干教师,专业和专业基础课教师得到各种培训,不断提高“双师型”教师的比例,力争2017年本专业双师型教师达90%。5)已于2011年~2013年组织部分教师参加Adobe,3DMAX,AutoCAD等ITAT技能方面的培训,并组织学生参赛,获得了佳绩。计划在2013年~2015年间,我们将继续组织教师参加培训,从而促进上机操作课程教学质量的提高。6)为新教师、青年教师安排公开课,组织老教师听课评点,促进新教师快速成长。
5.4实习实训基地建设
1)校内实习实训室及建设。在2013年~2015年,计划在已建计算机辅助设计实训室、材料实训室的基础之上,陆续再建景观设计创意中心等实训工作室,计算机辅助设计实训室电脑进行更新换代,数量达到4间。在2015年~2017年,计划进一步完善校内实习实训室的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更新内容,增加工艺性、综合性、设计性实习实训。根据专业需求增建如苗圃实训室等专业实习实训室,从而不断完善专业课程校内实践教学需要。2)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建设。从2008年开始,本专业就陆续与企业开展校企合作,建立校外实习实训基地,以基地为基础,建立“产学结合”的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与技术应用能力。在2013年~2015年,计划进一步完善“校企合作”的专业实习、顶岗就业实习基地的建设,不断改革探索实习实训基地管理体制与模式,构建多层次实践教学体系,从而加强与校外企业公司的合作、内引外联,强化校外实践教学环节。3)教学设备配置规划。a.增加计算机80台以上,保证教学用机保持在160台以上。b.根据学校整体多媒体教学技术应用的发展趋势,计划再建4个多媒体教室及相关设备。c.专业图书资料和教材。计划学院馆藏图书中艺术设计(景观)专业纸质图书达到4000册以上、电子图书达到30000册以上。本专业在教材选用方案方面将更加规范,优先选用省部级以上获奖的高职高专教材,以及能够反映先进技术发展水平、能够满足高职教育培养目标要求的教材,选用近三年出版的高职高专教材面要在70%以上。配合专业各课程建设,逐步制定创新、实用教材的编写规划。与相关行业、企业联合建设一批有特色的实用型教学资料。同时注重多媒体课件、计算机辅助教学的引入与开发。
5.5社会服务能力建设
深刻领悟高职教育内涵,增强社会服务意识,巩固和加强校企合作,制定一套符合实际的、具有可操作性的规则;在前两年建设的基础上,探索与行业市场合作的途径和形式,争取与一家以上的知名园林企业或同类院校建立实质性的合作;面向社会人员和企业员工进行岗前技能培训。以“景观设计创意中心”为平台,逐步转向企业职能,面向社会提供园林景观规划设计、图纸输出等相关服务功能。
本文作者:楚芳芳工作单位:长沙环保职业技术学院
- 上一篇:公园景观设计分析与研究
- 下一篇:林业改革发展问题分析3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