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设计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

时间:2022-05-19 09:15:38

导语:艺术设计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艺术设计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

摘要:高校艺术设计类专业课程教学较多受西方教育体系影响。在设计素描课程教学中,教师应着力引导学生去发现中国传统文化之美,实现文化认同。充分挖掘设计素描课程的思政教育资源,让学生的创作实践与经济社会发展相联系,激发学生的文化自信。教师还应改革课程教学方法和考核方法,实现专业课教学与思政教学有机融合,提高课程质量和育人效果。

关键词:课程思政;设计素描;教学改革

一、引言

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中提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1]。高校“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门课程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1]。这些重要论述强调了“课程思政”的内涵及其时代要求。2017年12月,中共教育部党组印发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的通知,其中指出了要坚持育人导向、突出价值引领、建立健全系统化育人长效机制,特别是统筹推进课程育人,以此推动以课程思政为目标的课堂教学改革,优化课堂设置,修订专业教材,完善课堂教学设计,加强教学管理,充分挖掘和运用各门课程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和所承载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融入课堂教学各环节,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知识体系教育的有机结合。

二、艺术设计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高校设计类专业的课程教学内容丰富多彩,任课教师往往注重对学生进行课程理论知识传授以及实践能力培养,忽略了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涉及的相关价值观以及情感上的教育。一些教师认为专业课就是讲专业,把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分为不同的领域,导致学生在接受专业教育的过程中,因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分离,缺失适时的思政教育[2]。加之专业教学中较多介绍国外案例和设计方法,较少介绍中国优秀作品和中国传统文化,由此造成学生错误地认为“中国设计出的产品没有别人好,中国缺少优秀作品”,在设计理念上产生崇洋媚外的心理。专业教育课程应根据不同学科和专业的特色和优势,研究不同专业的教育目标,深入探索和提取其中包含的专业知识体系思想价值和精神内涵,科学和理性地扩大专业课程广度、深度和温度,从专业、产业、国家、国际、文化、历史等角度,增加课程的知识性和人文性,增强课程的导向性、时代性和开放性[3]。设计素描是高等院校视觉传达设计专业、产品设计专业、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本课程以学生的观察和思考为训练方法,通过结构素描、精细写生、解构与重构、意象与联想等形式,让学生在学习训练中打好专业基础。设计素描课程对于设计学科来说是基础中的基础,在设计素描课程中教学可以弘扬传统文化,通过素描的手法去塑造学生的精神生活。把思想政治教育潜移默化地融入到艺术设计课程中,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增强学生的责任感,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和现代主流文化。

三、设计素描实施课程思政的改革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要包括理想信念、爱国主义、道德品质、创新创业、身心健康等方面的教育,理想信念教育是高校教育的重中之重。在当前的市场经济环境下,部分大学生理想信念愈渐模糊,在学习上也出现了急功近利的倾向。因此,高校必须加强对学生理想信念的教育。课程教学只有结合能够说服人的理论,才能正确地引导学生,因此,要精心设计课程体系。

(一)课程案例中的文化认同教育设

计素描这门课源于西方绘画技巧,受到西方教育影响大,这样的课程体系缺乏中国特色,在课程结构和教学内容上忽略了中国特色和思想意识,在人才培养方面不够全面,因此,在对学生进行理论知识传授的过程中,有必要从学生的角度进行充分的分析和研究,了解学生的心理,并在实践过程中将中国特色的传统文化元素融入课程中,让学生的注意力不能仅仅局限于西方美学,而是要多去发现东方元素之美。设计素描课程中有大量的案例,很多案例都是国外著名画家的作品,这是由于课程的特殊性所致。教师可以在第十二章《素描赏析》这一部分多引用我国比较著名的素描大师如顾生岳先生的作品(如图1)。美术史论家邓白曾评价顾生岳的作品“既富有传统特色,又洋溢着时代气息,工而不板、细而不纤,谨而生动,平凡而精奇,无一笔苟下,无因袭陈套,来自生活又高于生活,给人物画开拓了一条崭新的发展途径”。顾生岳先生的作品用笔洗练、形神生动,非常值得设计类专业学生学习。通过案例分析可以使学生领会设计素描的相关知识,对我国素描大师的作品及创作手法有更深的认识,产生文化认同。

(二)立足专业教学,输入文化特色

文化自信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一个政党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是对自身文化生命力的坚定自信。培养文化自信,让中国文化走向世界。设计应与时俱进,设计理念与软件也需要时刻更新,作为设计内核的审美结构更应走在世界的前沿[4]。在设计素描课程教学中可以启发学生加强对地域特色以及民族元素的思考,让学生感知民族元素的多元性,让学生感受中华民族文化的魅力。在固有的素描教学模式下,合理引入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如戏曲当中的脸谱和古代人物模型、古代人面器物等,让学生感受传统文化魅力,并创作出相应的作品(见图2、图3)。在课程教学中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艺术设计课程体系设置受西方教育思想的影响较大,我们要承认西方艺术设计课程体系中的可取之处。在“设计素描”课程的理论知识教学中,合理地选择教材和案例,在理论讲解的同时,要对西方价值有所取舍,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在案例讲解过程中,结合社会热点,充分挖掘其中所包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要素,实现专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机融合。如:以改革开放40周年为主题创作教学,引导学生通过调研、实地考察和查看文献,更加深入了解祖国改革开放40年的历史,提升大学生思想觉悟,进一步激发大学生的爱国热情。

(三)与地方经济社会文化相对接,多维度进行实践教育

设计素描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在绘画题材上学生可以结合当地经济社会文化等多方面思想精华和文化内涵进行创作,引导学生多去观察自然环境,用摄影或者手绘草图的方式积累素材、精炼素材并总结为点、线、面等视觉元素。在此过程中,学生可以在实践中去感悟生活中的细节,根据对周围自然环境的分析和研究,总结自然界形形色色物体的特点,并且将这些物体重组架构,转化为另一种新形态。学生在主动搜集、获取信息并运用的过程中感悟地域特色,如环境设计专业学生设计素描可以“新农村”为主题创作,将传统老式自行车的素描作品与现代自行车产品形成对比,让学生在绘画、设计的过程中能够不断了解当地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的提高(见图4)。视觉传达设计专业的学生设计素描可以“当地传统文化与设计碰撞”为主题,在设计的过程中了解当地的传统文化,结合具有地域特色的传统手工艺如竹编、陶艺、瓷器等,去充分挖掘、放大这些元素进行设计(见图5)。在吸收传统文化精髓的过程中,讲好中国故事,传承中国文化,树立文化自信。

(四)改进课程考核方法

为了培养出更多的有创新设计能力的实用型人才,设计素描课程必须继续引进新思想,创新教学理念,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改变传统的素描教学方法和课程评价方法。在课程的考核中,一方面要对学生的专业能力进行考核,另一方面要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表现进行考核。比如在作品完成之前材料的收集、参考作品的讲解过程中,把团队合作、创新意识、责任意识等作为考核参考标准,同时把学生的道德修养表现纳入考核范围[5]。判断学生在对作品进行构思、设计的过程中思想理念是否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否符合中国审美标准,从而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五)结合学生特点,创新教育方式

教师应该理解设计素描课程的意义及相应的教学方法,解决当前存在的问题,不断推陈出新,从思想上让学生树立文化自信。目前高校中的学生群体大多是“00后”,他们出生于21世纪,综合素质较高、主体意识强,他们有自己的观点,敢于反抗和质疑一切认为不合理的事情[6]。因此在进行课程思政的改革中,教师要了解学生的想法,要通过课间交流、线上平台互动等渠道,同时善于运用网络技术,充分挖掘线上教育资源,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引导他们探索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运用多平台开展活动,发挥学生的特长,设计出符合其身心发展特点和兴趣点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艺术作品。让学生在参与过程中发现自身的闪光点,结合作品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怀。

四、结语

设计素描课程是高校设计专业的重要基础课程之一,教师应以学生为中心,在“课程思政”理念的指导下,重构课程教学大纲,创新课程教学方法和教学评价原则,优化教学内容,坚持立德树人,把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课程教学有机融合,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参考文献:

[1]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1).

[2]王芳.浅谈艺术设计类高职院校专业课课程思政“融什么”与“如何融”[J].轻纺工业与技术,2020,49(2):138-139.

[3]孙在福,丰颖楠,齐海明.艺术类专业课程思政的教学探究与实践:以《立体构成》为例[J].智库时代,2019(11):135,137.

[4]韦超现.“课程思政,知行合一”高校艺术设计专业教学模式研究与实践[J].艺术科技,2019,32(10):47.

[5]江明荟.强化艺术设计专业课程教学思想性和文化性的实践性探索[J].滁州学院学报,2019,21(5):106-109.

[6]何敬.高职艺术类专业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探索:以《广告创作》课程为例[J].软件导刊(教育技术),2019,18(12):42-43.

作者:魏伦 单位:马鞍山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