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铁公共艺术设计论文
时间:2022-04-23 09:44:30
导语:地铁公共艺术设计论文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我国城市轨道交通,从1990年至2020年的进化从侧面反映了城市化进程。而现如今,城市的快速扩张,使其渐渐地失去了本土文化内涵,引发城市记忆危机。一座城市令原住民难以忘怀与割舍的、令游客流连忘返的恰恰是这里独有的记忆。因此,笔者从城市地铁空间入手,希望以公共艺术的方式来记录与呵护城市历史,促进大众与城市文化交流,加强精神文明建设,使得地铁空间成为社会文化交流与传播的重要阵地。
1城市记忆与地铁公共艺术
1.1城市记忆及其保护困境。城市是人们赖以生活的场所,承载着人们共同的记忆,因为记忆大众才有共通的精神感悟,城市文化才得以延续,城市才能更好发展。布正伟①认为,城市记忆是人们对城市环境及其形态要素所具有的美学特征认同后产生的集体记忆[1]。城市记忆不同于城市认同,它具有连续的时间性特征。城市记忆以一个叙事者的身份,向我们诉说它的历史变迁与未来的发展,它的魅力在于不断增加的时间价值与大众人文情感的相互渗透。城市记忆是过去、当下、未来的集合,一座有记忆的城市,拥有浓厚的文化底蕴,是城市发展的动力之源。它在阿尔伯蒂②看来是不可或缺的,他认为失去其起源的记忆与连续性原则,城市将濒临毁灭[2]。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城市记忆具有的地域性,使之表现出独特的城市风貌。20世纪是一个“大发展”和“大破坏”的时代,城市中的“建设性破坏”始料未及,屡见不鲜[3]。近年来,不难发现城市与城市之间的风貌逐渐趋同,城市本身失去了地域特色与历史文化价值,城市记忆开始消失。2002年,为了挽救失去的记忆,青岛市率先提出“城市记忆工程”,随后各个地区纷纷响应。纵观全局,中国针对城市记忆展开的实践保护等工作仍处于起步阶段[4]。因此,笔者希望以小见大,从城市地铁空间入手,通过案例分析现下及未来塑造城市记忆的艺术化方式,响应城市记忆的实践保护工作。1.2地铁公共艺术概述。公共艺术是公共空间内服务于公众的艺术,区别于其他艺术形式,它的归属是大众,以艺术化的手法传递大众信息。从艺术社会史的角度看,公共艺术是社会生产关系的产物,揭示了人与社会的审美关系。在学者翁剑青看来,其既是一种外在的、可视的艺术运作和存在方式,同时在整体上又是一种蕴涵丰富社会精神内涵的文化形态[5]。因此,公共艺术的本质是公众性与社会性,并且会因所处的环境而被赋予新的内涵。1863年,全世界第一条地铁在英国伦敦建成,地铁公共艺术逐渐进入大众视野,成为城市的独特风貌。地铁公共艺术属于交通类公共艺术,存在于地铁空间中,虽受限于地下空间的局限性,但因其自身独有的公众性与文化性的艺术特点,使得空间重新焕发活力,促进人与城市的良性互动。1.3城市记忆与地铁公共艺术的内在联系。在城市快发展、快扩张的大环境下,商业文化侵占地铁空间,虽为城市带来一定的经济收益,但城市人文关怀意识淡化所引发城市记忆危机,使其失去了特有的内在文化价值。地铁空间作为城市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与人的行为活动联系紧密,空间的公共属性凸显,因此人们对地铁空间的需求不再是功能层面上的安全、便捷,更看重精神层面的空间艺术感知。因此,在城市建设中,地铁公共艺术不单是一种只关乎美的艺术形式,它被赋予的艺术力量是城市凝聚力的体现,象征城市文化的软实力。地铁从交通工具转化为城市记忆输出的重要窗口的今天,强调构建公众共有的精神文化,人通过与艺术的互动,产生地域归属感,地铁公共艺术成为城市推广的名片。
2案例解读——吉林长春地铁二号线公共艺术设计
吉林长春地铁二号线于今年8月30日向市民开放,其中的公共艺术设计是主创团队历经出国考察、吸收外国优秀经验、融合东西方设计理念后,为长春量身打造的。对比北京、南京等地,它较好地展现了当下中国地铁公共艺术的发展状态,更具时代意义。再者,长春从近代开始,便慢慢积淀了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它是著名的老工业基地,它也曾是伪满洲国的首都,迄今发掘了众多历史遗迹,城市记忆无处不在。因此,由此应运而生的地铁二号线的公共艺术作品,对笔者的研究具有现实意义。2.1设计主题长春地铁二号线与一号线纵横交织,是城市空间的核心轴。二号线18个站点中的19件地铁公共艺术深入挖掘了春城记忆的内在价值,通过一站一故事的形式,诉说着城市记忆下的人、事、物,展现具有地域性特征的城市风貌,着重体现城市对民众的精神感召,传扬了时代精神,树立了城市形象品牌,从而带来社会效益,这是它的成功之处。例如双丰站的《五谷丰登》灵感源于长春享有的“天下第一粮仓”美誉,几何麦穗图案与地铺中心篆刻着“风调雨顺”,是人们对农业生产持续繁荣的期许,也寓意事事顺遂。和平大街站的《路在脚下》,印证了长春的城市交通的发展历程,延伸了人生之路在脚下、踏实向前的主题。文化墙选取了不同功能和材质的路面,比如老长春特有的马蹄石、有轨电车路面、自行车道、人行道、盲道、铁轨等,与从中穿插着的轨道交通指示标识,通过看似错位无序的排列,形成丰富的材料质感。南关站的《繁荣市井》(图1),描绘了老长春著名的豆市、马市内市民安居乐业的繁荣景象,人是故事的主角,作品中人物多达396个,细细端详每个人物都是鲜活的。2.2公共艺术营造及其设计形式地铁空间是以交通功能为主导的复合空间,线性序列的空间,使人的行为活动受空间流线的影响较深,多呈现单一、快速通过的活动轨迹。长春地铁二号线公共艺术营造基于以上空间属性,主要从空间界面入手进行设计,包括顶面、地面与墙体,其中墙体设计占比最多,当然也不乏一体化的候车区空间设计,从多维度展现了城市魅力。例如兴隆堡站的《摩登时代》(图2)向我们具象地展现了一个女士提包的内部。它充分利用装配站特有的空间结构,以一体化的立体设计,联动整个候车区。它顶部的拉链造型依托混凝土预制结构,增强了空间的纵深感,快要倾泻而出的生活用品赋予空间趣味性,浓厚的生活气息凸显。二号线公共艺术的表现形式主要以装饰墙、艺术化公共设施、地铺为主。装饰墙主要应用于通道空间,以2纬、2.5纬的形式,释放空间,在引导空间流线的同时,赋予文化内涵。例如建设广场站的《时代乐章》契合区域特点,夸张变形的西洋乐器仿佛正演奏着长春这座城的时代乐章。艺术化公共设施主要应用于候车区,在满足实用功能的前提下,通过艺术造型语言,丰富空间主题。地铺则转化了城市记忆为图案化视觉符号,向大众传递城市文化,并且呼应了空间的整体性设计原则。
3新时代下的基于城市记忆的地铁公共艺术
3.1现阶段我国地铁公共艺术存在不足。长春地铁公共艺术是现阶段我国地铁公共艺术发展的缩影,存在以下不足:(1)基于城市记忆层面,大多数作品呈现的记忆是碎片式,这对于居住者来说或许能心领神会,但对于外来客而言,就缺少了艺术亲和力。(2)基于表现形式层面,静态的展现方式,使得人与艺术的交流仅停留在视觉,作品的感官互动性弱,观者的主观能动性受限。(3)基于艺术竞争力层面,现阶段大多数的地铁公共艺术或许在效果呈现初期具有较好的公众认可度,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很容易使观众产生视觉审美疲劳。在未来,若为契合城市变化需求则不可避免进行大批量的整改,这将会带来人力、物力与财力的浪费。3.2新类型拓展:短期地铁公共艺术。公共艺术的类型可分为长期公共艺术与短期公共艺术,现阶段地铁公共艺术以长期居多,缺乏短期地铁公共艺术。短期地铁公共艺术,主要可为装置艺术、行为艺术、公共艺术活动等,让艺术形式更多元,触发新的艺术语言,其具有的艺术时效性,不但可以满足大众求新、求变、求异的审美需求,更让城市记忆的呈现不再碎片化,记忆的连续性更强,例如策划特定的城市记忆主题系列活动,依托不同的空间类型,场景化再现记忆的前世今生,使人们可以真正感受其中。3.3新形式拓展:新媒体技术下的城市记忆。再现地铁公共艺术对于城市记忆的转化应是一个吸收与创造的过程,只有了解过去、对话历史,才能创造新的、具有时代特征艺术语言来再现城市记忆。因此,如何让城市记忆更加鲜活地呈现在观者的面前,实现人与记忆的多元互动是当下地铁公共艺术的发展诉求之一。新媒体技术是公共艺术新兴的表现形式,流行于欧美各国,在中国也崭露头角。新媒体技术包括虚拟现实、数字交互、人工智能等,其主要是通过声、光、电的多变形式,带给观众多感官刺激。运用新媒体技术来再现城市记忆的优势在于:(1)由技术层面的革新带来的艺术可变性与公共参与性,突破了传统静态的表现形式,给予人与空间动态交流的可能,使人的行为活动成为艺术价值的体现。(2)新媒体所传递的文化信息不是单一固定的,人不是信息传递中的被接受者,人可以通过主观行为去获取、去感知,因为对于公众来说,人们希望以一种亲身感受的方式来了解一座城。(3)新媒体技术使艺术作品具有可编辑性,它可以很好地满足人们日益提高的审美需求,展现当下城市发展进程,展现城市记忆的连续性与未来发展可能。
城市地铁是人们日常出行的重要公共交通方式,地铁空间是人潮来往最多频的公共空间,且地铁公共艺术在空间营造中具有较高的人流关注度,它公共价值的体现是赖以城市记忆所引发的大众情感认同。因为城市记忆不仅能保护城市文脉、延续地域特色,更是能增强民众的凝聚力与城市归属感。融入城市记忆的地铁公共艺术,不仅能促进人与城市的交流互动,更希望以艺术寄托精神,以精神引导文明,为城市建设贡献力量。
作者:瞿行 梁勇 单位:浙江工业大学设计艺术学院
- 上一篇:旅游景区公共艺术设计思考
- 下一篇:绿色设计理念在环境艺术设计的作用
精品范文
5地铁事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