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设计人才培养探讨
时间:2022-04-23 09:27:24
导语:艺术设计人才培养探讨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摘要:随着科技的进步,交互设计已经成为当代设计的关键要素,其将感官与设计结合,使艺术设计能够近距离贴近生活。在高等美术院校的建设过程中,艺术设计专业的发展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息息相关,是提高人才核心竞争力的基础。该文主要以艺术设计专业(科技文创方向)为例,分析艺术设计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现状,通过了解社会需求,培养了解职业需求并掌握VR和AR艺术设计的创作、理论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关键词:应用型人才;艺术设计;科技;文创
在知识和经济飞快发展的时代,培养高校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十分重要。在实践型人才紧缺的背景下,科研创新与实践教育得结合也显得尤为重要。目前,一些高等院校对大学生的科研与实践教育重视不足,培养力度不够。因此,文章围绕应用型人才培养和教学模式,探究其关键因素对实践创新的影响。大学生实践教育和科研项目相结合式,充分发挥实践教育的作用,不仅是高等教育重点关注的问题,而且是高等院校实践创新项目的重要步骤。
一、艺术设计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现状
随着“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的转变,高校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受到了社会的关注,打造科技强国需要立足于人才基础,高等院校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是强有力的储备人才。以往部分高等院校单一的人才培养方式逐渐被多元化的人才培养模式所替代。艺术设计专业区别其他专业的教育方式,它侧重于设计创意和生产工艺。设计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其从专业的角度观察社会的需求,解决各种实际问题,让人们的生活变得更加美好。这要求艺术设计专业教育注重理论与实践结合,在教育实践过程中,多参与、多操作,从而培养学生独立创作与制作的思维和能力。应用型教育强调以实践为主,有计划、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学生,使其将所学知识转化为成果。目前,产学研合作、产教合作等教学模式进入人们的视线,高校教学与企业融合发展已成为当今的热点话题。当下,高等院校必须坚定方向、坚定信念,把知识、技术、人才优势转化为未来中国社会发展的竞争优势。艺术设计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要紧随社会经济的发展步伐,分析优劣,将区域特色和当地民族文化背景结合,全面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艺术设计专业应用型人才。目前,一些大学生的创新能力与工作实际需求还存在一定差距。部分高校大学生尤其是艺术生存在责任感弱、努力精神不足等问题,学生的原创意识薄弱,自主学习与自我控制力有待加强,理论知识储备与实践能力不平衡。具备创新能力和专业技能的应用型人才是目前企业最需要的人才。应用型人才要具备合理的知识结构,只有具备扎实的理论知识和专业创新能力,才能在就业竞争中站稳脚跟。
二、科技文创方向人才的培养定位
科技文创方向的人才作为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的一部分,主要培养理论与实践全面发展的人才。具体来说,科技文创方向的人才应具有良好的职业素养、交流能力、团队精神和创新意识,拓展专业视野,了解并掌握VR、AR、MR等技术的基本原理,符合专业相关需求,与当今飞速发展的信息化社会相适应。依照专业对接产业、满足社会发展需求的原则,高校艺术设计专业应通过市场调研、岗位能力分析,确定学生应具备的策划能力、设计能力、手绘表达能力、团队协作能力,从而培养“岗位引导、能力多元”的应用型人才。首先,通过专业和行业认知教育,为学生提供美术基础知识和设计基本技能,强化学生的专业认知能力,提高学生的创意设计水平和手绘造型、平面构成、色彩搭配等艺术设计基础能力,增强其三维建模、材质和灯光相关知识的培养,以达到补其所缺、养其所长的目的。其次,提高教师的专业知识、艺术修养和对职业领域的认知,为学生创造VR场景,展示基础和交互设计的相关知识,让学生学习传统文化、室内外艺术设计以及创意表现的相关知识,提高其专业能力,培养其专业技能。高校应根据课程性质对专业领域进行分层理解,将项目教学法由表及里地融入课程教学体系,对文化创意、艺术表现、特效与合成等方面进行研究,加强对交互基础语言开发和框架的研究。最后,高校应将校内项目综合创作与地区发展、社会项目实时结合,进行针对性训练,提升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鼓励学生包装自己的艺术成果,为之后的实习、就业、创业打下稳固基础。课程结构要以学科知识为主线,体现培养目标,便于专业人才培养的实施,保证课程学时、学分设置的科学性,使其符合教育规律。此外,高校要继续深化教学改革,建立科学的人才培养机制,旨在培养具备专业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三、艺术设计专业应用型人才的重要性
艺术设计专业具有特殊性,为了促进科技进步和满足社会需求,艺术设计专业人才的培养模式应以应用型人才为目标,提升学生的专业技能和创新素养。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引导学生实现其自身的专业价值,并与学生的个性化特点结合,为学生提供更多的社会实践活动,从而构建多元化的艺术设计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1.发展需要随着科技时代的到来,《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提出:“积极发展‘互联网+教育’。”在此背景下,艺术设计专业应通过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虚拟现实技术,将科学技术与艺术设计专业融合,形成新的艺术设计专业教育模式。教育要求“知”与“行”共同前进,认识来自实践,学习需要体验。随着虚拟现实技术等科技的创新步伐不断加快,产业中内容稀缺、制作成本高、标准不统一等问题已成为制约科技创新与产业融合的关键因素。行业主管部门成立了“虚拟现实内容制作中心”,该公共服务平台有助于汇聚虚拟现实内容制作领域的企业、高校院所、科研机构、行业机构等资源,推动虚拟现实的内容开发、标准制定、人才培养、合作交流等方面全面发展。艺术设计专业的人才培养要符合国家政策,顺应时展潮流。2.产业需求艺术设计专业应用型人才注重掌握基本知识,具备实践操作技能,其设计成果反映出社会发展和需求。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具有特殊性,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用艺术手段想方设法转换成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创造力。其从事艺术设计产业的相关职业,要具备专业的知识、熟练的技能以及行业相关的职业素养等。现在,高校培养的应用型艺术设计专业人才不能完全满足企业的需求,存在部分学生实习之后面临在校学习的知识跟不上时展的变化、所设计的产品不能直接落地生产等问题。这要求相关院校在实践教学过程中,跟上时代的步伐,多了解社会需求,多和企业对接,从而培养出适应工作岗位需求的应用型人才。高校的艺术设计专业需要将建设校园文化与专业创新联系在一起,在教学实践活动中,可以广泛邀请国内外知名设计师和行业专家进行校内讲座,讲解设计实践经验,根据相关内容开展知识竞赛或测试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通过巩固学生的基础知识和专业创新能力,提高学生对创新创业的激情。学校需要为实践创新提供实施保障,积极参与校企合作,与地方文化、经济联系起来,建立实践教学基地和大学生自主创业文化平台等。艺术设计专业需要多了解企业和社会的需求,解决其日常生活中的问题,培养学生的设计思维与品牌意识。在课程设置与人才培养方面,应打破常规专业课程的堡垒,参考企业设计流程与生产流水线并进行模块化引导,使学生实现本土化设计、落地化设计,从而与地方和企业共同构建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要以学校优势特色专业为依托,构建实践教育培训基地,将理论知识有效转换为实践技能。通过学校实践教育创业孵化中心的延伸,整合校企合作资源与项目教学资源,创建优质的学生实践平台。
四、实践教育教学体系的设置
在应用型人才培养过程中,高校应通过产学研合作、产教合作、校企合作等实践活动,推动艺术设计专业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的建立。教师要通过总结教学经验与方法,修订新的人才培养方案,优化人才培养内容与目标,升级自身的专业知识与能力结构,实时更新教学方法与手段,力求将人才培养与行业准则相融合,确切落实艺术设计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部分学生在毕业时面临无法满足企业需求的窘境,因而许多高等院校逐渐转变了教学理念,由以往的重理论、轻实践向理论、实践一起抓转变,这为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设计能力提供了基础性保障。但在具体的教学实践过程中,还存在一定的问题,如教学实践环节与社会企业需求相联系的困境等。这就需要高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充实自己,广泛推动教育实践创新,在实践创新中寻找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新方法,突破以往教学的单一模式,采取项目教学法、微课、慕课等多样化的教学方法。专业课程结构需要理论和实践相辅相成,高校应以艺术设计行业的规则及标准为基础,整合课程内容。将艺术设计专业的特效设计、交互设计等岗位职业资格能力融入课程,生成科技文创方向的领域课程。艺术设计专业(科技文创方向)主要的实践教学环节为:场景速写、专业考察、VR综合设计、AR综合设计、毕业实习、毕业创作。全新的实践教学体系主要以就业方向为指引,培养学生的艺术设计综合能力,增强教育教学的实践运用,使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提升实践能力。按照教学要求和学生特点,其将学生的能力分为三个模块:专业基本技能学习模块、专项技能学习模块、综合技能形成模块。第一模块为专业基础学习模块,主要以建模基础和材质表现为主;第二模块为专项技能学习模块,根据VR设计基础形成各个层次的学习侧重点,组成阶梯式的项目教学,使学生的学习知识与内容逐渐加深;第三模块为综合技能形成模块,根据项目要求进行设计实践,在工作实践过程中逐渐积累技能经验,从而培养学生的整体工作能力,为其将来的就业、创业及发展奠定稳固的基础。艺术设计专业实践课程体系的设计要体现培养目标,便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实施。专业核心课程要得到保证,课程、学时、学分设置要具有科学性,符合教育规律,为艺术设计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奠定基础。
美术高等院校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模式还在不断发展与革新,艺术设计专业(科技文创方向)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离不开文化创意的基础,更离不开社会、企业、学校与各个专业层面的扶持。艺术设计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与发展,需要根据市场的走势构建课程体系,改革以往的教学理论,着重发展本土文化资源。适应社会需要是学校的生存之道和发展的必由之路,也是艺术设计专业(科技文创方向)教育教学的重点。在科技快速发展与社会需求不断转变的过程中,艺术设计专业(科技文创方向)的应用型人才培养要顺应时代的发展,将“互联网+”背景下的信息、科技、时代与本土文化创意相结合,力求做到以国家政策为导向,满足社会需要和市场需求,突出自身的专业特色和人才培养目标,加强教学团队与师资队伍的培养,这也是我国高校艺术设计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必由之路。
参考文献:
[1]王凯,陈梦瑶.美术高校设计专业实践能力培养与教学模式探究.美术教育研究,2018(13).
[2]李雪源.“岗位引导能力多元”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初探.办公自动化,2018(11).
[3]栾世虎.基于“智能学习终端+互动课堂软件”的聋校英语课堂教学初探.现代特殊教育,2018(7).
[4]李勇.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反思及创新.艺术科技,2017(10).
[5]常雁来.应用型艺术设计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与实践.美术教育研究,2015(11).
[6]王常远.定格动画教学内容改革初探.美术教育研究,2015(10).
[7]华小洋,王文奎,蒋胜永.校企合作培养工程应用型人才相关问题研究.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4(4).
[8]曹颖颐.大学生创新能力指标体系的构建研究.武汉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
作者:王凯 单位:河北美术学院
- 上一篇:游戏式用户体验设计在广告设计的应用
- 下一篇:旅游景区公共艺术设计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