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设计人才跨界培养分析

时间:2022-12-12 03:01:05

导语:艺术设计人才跨界培养分析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艺术设计人才跨界培养分析

摘要:当代设计艺术的发展越来越超出惯例与常规,边界越来越模糊,设计艺术门类之间、审美与消费之间、高雅与通俗之间、功能与形式之间的界限不再径渭分明,“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融合发展成为“新常态”。在南京艺术学院设计学院陶艺玻璃专业的人才培养中,自觉顺应这样的时代潮流,积极运用跨界思维,大力推进“三种跨界”,能够使人才培养更加贴近设计艺术的发展需求。

关键词:跨界;陶艺玻璃;创新能力

一、推进专业跨界

从材料科学的角度来看,陶瓷与玻璃同属于硅酸盐专业。而从设计艺术角度看,陶艺专业与玻璃专业却很少在同一个专业中,个中缘由,一方面是因为陶瓷艺术与玻璃艺术在东西方文化语境中得到了不同的重视与发展,形成了根深蒂固、分离发展的文化传统;另一方面则是因为陶瓷艺术与玻璃艺术在艺术语言、表达方式、制作工艺等方面都存在较大差异。因此,2009年,南艺设计学院成立陶艺玻璃专业,对学生进行“双子星”式的专业培养与熏陶,无论是在当时还是在现在,都是极具胆识与眼界的。在十余年的实践中,陶艺玻璃专业在推进专业跨界上作了以下尝试:(一)一体化设计陶瓷与玻璃专业课程体系。南艺陶艺玻璃工作室自2006年以来,经历了三种课程体系,每种体系都坚持陶艺与玻璃的紧密融合。(1)在南艺以完全学分制取代专业教学时期(2002-2008年),设计学院陶瓷和玻璃工作室为独立的两个工作室,无常规性设置专业,实行工作室教学体系,课程穿插进行,面向全院各专业开放,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开放设计意识。2009年,南艺对完全学分制改革进行反思与革新,重新开设各专业教学课程。同年,成立现代手工艺系及陶艺玻璃专业,新的陶艺工作室和玻璃工作室投入使用。在人才培养目标上,陶艺和玻璃专业都把重点从散点式技术性培养转到培养专业艺术及设计人才上来,开设了“造型基础”“装饰基础”“陶瓷工艺”“玻璃工艺”“陶艺创作”“玻璃艺术创作”等课程。2016年,南艺设计学院再次对课程体系进行改革,突出了创意时代对艺术设计课程的新要求,陶艺玻璃专业开设了“雕塑”“装置艺术”“数字设计与3D打印”“文创设计”等新课程。数次课程改革,陶艺与玻璃艺术的主干课程都体现了相同的指导思想,并且相互贯通。比如在“雕塑”“装置艺术”等课程中,陶艺和玻璃艺术的专业区分已经不那么明显。(二)集成式开展陶艺与玻璃专业毕业设计。对于手工艺学生而言,毕业设计是至关重要的一环。在毕业设计时,教师都有意识地启发学生不要拘泥于专业色彩,大胆使用其他专业的创作手段与材质。玻璃专业兰祥启在设计作品《花器》时,多次穿梭于玻璃工作室、玻璃吹制工厂、陶瓷工作室,该作品是玻璃吹制作品与骨质瓷相结合的试验性作品,主体部分为吹制玻璃,骨质瓷口部分拉坯而成,与玻璃瓶口部分相衔接,别有一番旨趣。该作品获得首届“我的手艺”全国大学生设计大赛银奖。许多南艺陶艺玻璃专业毕业的学生,对于艺术有着广阔的感知能力,陶艺、玻璃、建筑、服装、家居等,只要是有美感的设计,都能迅速捕捉到,与在校期间的跨界熏陶有很大关系。

二、推进校企跨界

校企跨界的本质,是艺术化与产品化的相互交流、相互融合、相互支撑乃至相互妥协。从历史渊源上看,陶艺与玻璃自其诞生之日起,就有着浓厚的产品化色彩,特别是在日用品中广泛使用。但随着陶艺与玻璃进入象牙塔,其自身的理论化、纯艺术化的倾向,使其对产品化有着某种程度上的抵触。因此,推进陶艺与玻璃艺术的校企跨界,既是回归本原的需要,也是促进二者协作共赢发展的需要。南艺陶艺玻璃专业在推进校企跨界方面主要进行了以下探索:(一)与相关企业建立长期合作平台。南艺设计学院与高淳陶瓷公司达成产学研合作计划,在日用陶瓷的设计方面有一个良好的产业化合作平台。陆斌老师及蒋炎老师在高淳陶瓷建有个人工作室,直接把教学科研与企业产品开发紧密联系在一起。南艺玻璃艺术专业在浙江南浔琉璃庄园建有教学实践基地,很多学生创作活动直接在该企业完成。笔者长期担任该企业艺术指导,保持了良好的合作关系。此外,陶艺玻璃专业在我国陶瓷与玻璃的主要产业区,如江西景德镇、江苏益林、山东博山、河北河间等地,与一些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专业老师到企业指导、企业技工到学校授课已成为一种重要的人才培养与产品研发合作模式。(二)适当引导学生参与陶艺玻璃艺术创作社会实践。陶艺专业学生在校期间主要接受理论性、实验性陶艺熏陶,而在老师带领下,他们在景德镇乐天创意集市及大大小小的陶艺工作室中,与蜚声中外的陶艺大师深入交流,感受“陶都”里不一样的文化品味与产品导向。玻璃艺术专业学生则在老师带领下,到南京吴新安玻璃工作室、上海玻璃博物馆、江苏益林和宝应、河北沧州、天津宝坻等地,实地考察玻璃艺术创作的过程。这些活动不仅使学生接触到与学院派陶艺玻璃创作大不相同的创作风格与创作导向,而且使他们感受到工匠精神以及工匠成长的艰辛,有利于学生提前谋划未来的职业生涯。(三)引入企业资源补充和完善陶艺玻璃艺术教学。陶艺和玻璃艺术设计教育是高能耗、高投入的领域,任何一所高校都难以全面建成和使用陶艺及玻璃艺术各个技艺所需的设备、材料。此外,有些专业技能需要十几年的操练才能达到技艺高超的程度,而学生在短期内难以达到这样的高度。因此,借用企业资源补充和完善高校教学,就成为一种必然。南艺陶艺玻璃专业的学生到企业上课、借助工人力量完成某些创作已成为一种常态。当然,这一过程对于提高学生的协调能力和抗挫折能力都是有所帮助的。需要指出的是,对于陶艺玻璃专业的学生来说,若想毕业后在社会上、在本专业领域谋得一个合适的职位,比过去要难得多。绝大多数学生毕业后被迫转行,所以他们在校期间往往承受着较大的就业压力,因而对于及早进入市场有着难以遏制的冲动。但在校期间介入市场是把双刃剑,一方面可以使学生了解陶艺玻璃行业发展趋势、市场需求以及产品化相关事项,加快学生毕业后融入社会的进程;另一方面,由于学生的艺术涵养、价值导向还未成熟,对市场的判断力欠佳,容易导致随波逐流地接受市场安排,丧失创新精神和专业发展方向。因此,在“校企跨界”中,要以“校”为本,着力提高学生全面的艺术知识储备水平,站在艺术的角度保持对市场的判断力。

三、推进文化跨界

艺术的根源是文化。设计艺术跨界不是对设计符号的生搬硬套,也不是“拉郎配”式的小聪明,而是不同形式艺术和文化的碰撞、对生活与设计的重新理解、对艺术与技术的重新组合,是基于文化本质的同一性认识,把具有内在关系性的事物自然而然地联接在一起。这就要求培养学生宽广的文化感知力、理解力和创新力。陶艺玻璃专业本身就带有融合东西方文化的特点,在教学和人才培养中,要着力在挖掘中国传统文化艺术内涵的基础上,引进推介西方艺术文化,培育面向大众文化的创作导向。(一)跨古今,挖掘中国传统文化艺术内涵。南艺陶艺玻璃专业是以现代陶艺和现代玻璃艺术为参照系的,但在教学、科研、创作中,也处处体现着对中国传统陶瓷艺术、玻璃艺术的理念与技艺的挖掘,对中国传统美学意境的参悟。陆斌的《大悲咒》系列陶艺作品,以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塔、经等为主要表达符号,通过破碎的传统经典作品、坍塌传统建筑形象的手段,来表现中国现代化进程中人们精神世界的解构与重构。笔者作品《云卷云舒》在造型上整体透明似水,中间留出一个方孔,意在表达传统文化中方之刚、水之柔的对比与融合,以及中国人对和谐的追求与其内在的冲突。(二)跨东西,引进推介西方陶艺玻璃文化。南艺陶艺专业在20世纪80年代初成立时,最初目的是提高中国日用陶瓷的设计水平,因而中国元素、中国技法等得到充分重视。至20世纪90年代后,受到西方及日本陶艺的影响,南艺陶艺专业逐步从实用价值追求中解放出来,强调艺术创作的精神价值和审美价值,抽象表现主义的创作风格在不少老师和学生的作品中均有体现。同时,也有一些老师将西方现代艺术理念与中国传统文化结合起来,用中国符号表达当代艺术观念。南艺玻璃艺术专业在成立之初,就受到“国际玻璃工作室运动”的影响,特别是后现代主义思潮对该专业教学活动有比较明显的影响。近年来,南艺玻璃艺术在挖掘本土文化资源上作了不少尝试,逐步走上东西方文化融合的发展路径。此外,陶艺玻璃专业还设有“国际艺术家工作坊”,每年邀请4位左右在国际上具有较大知名度的陶艺和玻璃艺术家来院进行教学,近年来已邀请来自美国、英国、捷克、俄罗斯、意大利、法国等10余个国家的30余位艺术家,极大地开阔了学生的国际视野。(三)跨雅俗,打通高雅文化与通俗文化的界限。自人类文明向民主化迈进以来,艺术已从神圣的为少数权贵所欣赏的殿堂走进寻常百姓家,创作艺术也不再是少数人的专利了,但现实中学院派艺术往往难以与大众流行艺术走到一起。从2016年开始,南艺本着“一校展演,全城盛宴”的理念,连续成功举办了三届520毕业展演嘉年华,成为盛大的综合性艺术盛会,每届均有数十万市民前往参观。作为“一校展演”的一部分,陶艺玻璃专业的同学在日常教学和毕业设计中,在坚持艺术品位的同时,坚持面向大众,努力创作大众看得懂、喜欢看的作品。刘梦娜、梁玉丹合作的陶艺作品《几何游戏》,通过圆形、正方形、三角形的分割、重组,将用餐的器具及过程变成了一种游戏,既有艺术遐想空间,又有生活趣味。谢小请创作的作品《光影•星辰》,运用玻璃粘丝工艺,历时半年才完成,其银河系般的平面造型,引发许多观众驻足观看。当艺术越来越靠近大众,在提高大众的艺术鉴赏力的同时,其本身也获得了更加坚实的发展基础。

作者:杨美华 单位:南京艺术学院设计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