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设计人才培养论文
时间:2022-05-11 08:38:01
导语:艺术设计人才培养论文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摘要:在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方面,遵循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深化教育教学方法的改革,探索多样化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以竞赛为载体的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实践教学方式,一方面是打造东北大学设计创新教学品牌,培育卓越拔尖创新型设计人才的需要,另一方面,能深刻地贯彻落实国家教育教学改革发展的方针政策,不断探索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的高效可行的实践教学方法与途径,为新时代背景下的教育教学发展带来了契机。
关键词:工科院校;创新型人才;探索;实践
(一)国内研究现状。《建设高水平大学思考与探索》对推动国家和高校各学科专业教育的模式进行了重点分析和关注,并且指出大学的功能包括教学科研、社会服务和国际交流[1]。这对高等教育的艺术类学科和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指出了具体方向和发展道路,并且提出了明确的要求。艺术高等学校培养的学生应该满足社会对人才能力的需求,与社会做好有效的衔接,为学生就业发展奠定基础;并且能培养业内高水平的创新人才,能够引领社会文化艺术的发展。这些研究对高校建立科学合理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奠定了基础。(二)国外研究现状。国外权威文献《走向文明艺术教育报告》是业内公认的最早讨论当代艺术教育的文献资料,在这项报告的基础上,产生了很多对艺术教育的新探讨和新理论。列维史密斯的《艺术教育批评的重要性》,帕森斯和布洛克的《美学与艺术教育》等诸多艺术教育相关文献[2],都向我们重点阐明了以下信息:第一,教育活动的价值取向要和内在的发展规律达成和谐统一,方能取得较好的实际效果;第二,作为人文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艺术教育在教学活动中应当注重对接受者关于美学的理解和启发,使高等艺术的社会教育的功能得到充分的发挥。第三,文献提出了要立足多学科,重点研究艺术教育规律,探讨多学科与艺术教育之间的关系。第四,研究艺术教育,就要对不同价值观、价值取向进行研究,不断探索艺术人才培养模式。
二、理工科院校拔尖创新型艺术设计人才培养的必要性
(一)当下中国文化产业创新发展的需求。文化产业规模快速增长,相对于经济的平稳发展,近年来,全国文化产业的增速更为明显,平均可达15%以上。文化市场愈加完善,文化产业日益发达,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愿意投身于文化产业,为文化产业服务,这成为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途径。因此,文化产业的提升与发展,除在需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坚实的物质基础,还需要大量优秀的人才,十八大以来,在诸多场所明确了人才的重要性。他指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3]。适应和引领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创新驱动实质上是人才驱动,创新型艺术设计人才的培养需要适应当前文化产业发展的需要[4]。(二)中国艺术设计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需求。当代的中国艺术设计教育目的在于发掘人的创造与创新精神为目标,并且能够面向未来。中国当前的诸多政策与国家战略为我国艺术设计教育的新发展提供了绝佳的机遇,也促进了中国艺术设计教育在世界文化教育中的新定位、新追求。艺术设计教育的目的是培育符合艺术规律、符合社会发展需求、兼具理论基础知识与高素质专业技能相结合的卓越高水平艺术设计人才。近年来,艺术设计教育的教学改革进行得如火如荼,目前,艺术设计教育的人才培养方式存在一些问题,需要我们发现问题并找出切实可行的方法来解决[5]。艺术设计教育不应止步于理论与技艺的传授,它应该是对学生全面艺术修养的培育和启发,对自身潜力和创新能力的挖掘,并最终提高学生的设计实践能力。(三)卓越拔尖型设计人才培养的需求。国家教育政策和法规多次明确指出,要建设创新型国家,要建设具有而核心竞争力的人才队伍,务必要打造和建立具有创新性的人才培养模式,造就具有特色和高效的艺术类高等教育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探索育人模式改革,造就富有创新精神的人才队伍,大幅度提高国家人才培养的竞争力。国家建设急需人才,艺术人才的质量决定着艺术行业未来的发展,所以培养一批高质量的艺术设计人才则是关键。
三、理工科院校拔尖创新型艺术设计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艺术教育是现当代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教育的重要环节,在理工科院校开展艺术素质教育,对培养理工科院校大学生具有创新性的复合型人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理学侧重理论研究和科学培养,工学侧重技术应用,而艺术教育是以艺术为媒介、以审美观为核心的人文教育,系统培养受教育者全面感知、理解美的能力。(一)探索理工科院校科学与艺术相结合的设计人才培养新模式。理工科院校培养需要在结合理工科院校教学目标、教学方法的基础上,进行艺术教育的渗透与培养,找到适合两者的桥梁与纽带。系统而全面的艺术类教育管理制度,是确保艺术教育能够顺利开展、取得良好艺术教育效果的重要制度保障和基础条件。因此,建立高效的组织管理机构和制度,是高校艺术教育不断向前发展的前提。所谓有效的组织机构,就是有一定自主权,权责分明、定位准确、规划长远,建立与理工科专业相互渗透、交叉的艺术科系或教学模式的机构。(二)探索科学高效的创新驱动型竞赛育人新途径。通过设计竞赛,能够真正激发起同学创新的热情,能使学生发现一个真正的自我,查找不足,取长补短,推动学生自我思考、自我反思,推动教育客体主体化的过程,使得教和学的效果进一步提升,推动教学方法和手段的进一步完善和总结,竞赛成果也将进一步转化为社会生产力,使竞赛成果应用范围最大化,推动设计教学,循环增效。(三)探索拔尖创新型设计人才培养模式的新体系。理工科院校开展艺术教育需要在理工科院校人才知识文化素质培养的基础上,根据其自身特点,进行全面渗透具有影响力的艺术教育活动,确立具有专业色的艺术类课程在综合性院校艺术教育中的地位,不断研究教学方法、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探索育人方式和理念、提高教学质量,是实现艺术教育对人综合素质培养的重要育人目标,即提高人的全面素养。通过竞赛的方式,使得以教带赛,以赛促教,能将教学效果最大化、具体化、实践化。(四)优化整合拔尖创新型设计人才培养模式新经验。首先,艺术教育也应当注重“以人为本”,这里的人主要指接受教育的学生。从课程体系上来说,应力求使其更加合理、科学、中西融合;从教学模式和课程设置上,将专业特征和学生的艺术素养基础相结合,因材施教,循序渐进。艺术设计活动具有专业性、复杂性和综合性,这使艺术设计具有学科和专业的交叉性特征,所以具备包容性。以供学生根据自身兴趣进行选择,合理设置艺术选修课的门类和学分,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拓展课程之外的第二课堂空间,通过诸多活动的举办营造高雅、活跃的校园艺术氛围,使理工科的学生也能轻易接受到艺术的熏陶和影响,潜移默化中提高对艺术作品的品鉴能力。
四、以东北大学为例探索艺术设计实践教学改革的新尝试
(一)研究东北大学艺术设计实践教学改革的目标。学生在参与竞赛过程中,是一系列思考、创作、提升、凝练、整合与反思的过程。竞赛的开始、过程、结果的经验总结是一系列深入研究型的教学工作。学生在创作过程中,经过层层历练,提升了语言表达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创新思维能力、答辩应变反应能力、实践创作能力等,大大促进了学习与专业的提升。对于设计创作的手段和方法,作品创作的形式和内容,团队合作展开的工作思路,现场答辩的问题与对策,这些都是在竞赛参与过程中面临的需要研究和解决的重要问题,目的就是推动设计作品具有核心竞争力,能够使竞赛成效最大化;对竞赛选题的深入思考和推敲,对设计作品修改和完善的思考和整理,撰写和,对赛后经验的总结和问题的反思,并进一步成为下一项竞赛的经验指导。通过竞赛的参与,推动教学的深入思考和研究,推动了教学改革方式方法的革新。(二)创新东北大学艺术设计实践教学改革的内容。从纵向角度来看,东北大学艺术学院、创新创业学院和创意设计团队通过对国内外高水平设计竞赛历届优秀获奖作品进行分析与研究,获取设计的经验,把握作品设计的关键;从横向角度来看,通过研究各类竞赛的定位及性质,使得适合此条件的学生高效参与,充分激发其内在的能动性。通过竞赛的创新驱动,使学生不断发现自我潜能,弥补自身的不足,持续提高学生个人的艺术修养和作品表现力。(三)探索东北大学艺术设计实践教学改革的方法。通过高校及业内推广,增进交流、扩大影响,通过竞赛的方式助推的国际视野,培育国内一流、行业领先的卓越设计人才,采取课上同课下相结合的方式,来使得既有理论知识又有实践得出的结果,可以依托于中外国际设计交流展、日本电通公司的设计理念以及国际设计协会主办的国际设计竞赛等,来拓展艺术设计实践教学改革的学习及展示渠道。(四)凝练东北大学艺术设计实践教学改革的成果。制定设计实践教学质量检验的高标准,对于竞赛驱动型实践教学质量检验标准,主要体现在三个层面:个人层面,学生对竞赛的重视程度体现在学生发表竞赛相关的论文的数量多少、所投期刊的级别高低、学生比赛中所做作品的核心竞争力与奖项级别;竞赛层面,应做到邀请专业程度高、专业水平过硬的评委,选取级别高、权威性强的部门主办竞赛,扩大参赛学生规模,增加竞赛影响力,创新竞赛内容;教学层面,最终竞赛所获得奖项等级高低数量多少展现了教学的质量,获奖作品的多少及获奖作品的质量高低展现了教学的成果。从以上三个层面共同努力,使得学生参与度高,学生受益度高,学生热情高的效果,最终达到竞赛育人的目的[6]。
综上所述,探索理工科院校拔尖创新型艺术设计人才培养模式,对于培养高素质、卓越型、创新型、实用型和科学化的艺术设计人才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在当前艺术教育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培养特色化和行之有效的艺术教育模式尤为紧迫。在研究理工科院校拔尖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中,以东北大学为例不断研究具有竞争力的人才培养模式,不但惠及学校,更可以通过推广和普及惠及高校艺术类师生,起到抛钻引玉、创新育人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张波.美国艺术教育思想发展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9.
[2]秦赞.高校艺术设计教育现状分析及教学模式探索[D].河北师范大学,2008.
[3]王宙川.高校艺术设计教育发展的深层思考[D].湖南师范大学,2007.
[4]张鹏.论艺术语言中的审美意识[J].昆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4):72-76.
[5]王海华.高校艺术教育的理论误区与思考[J].艺术家,2005(5):184-185.
[6]霍楷,李彦玲.基于创新平台竞赛育人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设计,2017(3):86-87.
[7]张家祺,张璇,张田雨.工科类院校的校园文化产品开发策略研究[J].设计,2016,29(6):131-133.
[8]徐少年.高校美术基础素描教与学的思考[J].设计,2016,29(7):100-101.
作者:霍楷 徐晨 单位:东北大学
- 上一篇:室内设计环境艺术论文
- 下一篇:陶瓷艺术设计创新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