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艺术设计培育论文

时间:2022-02-08 08:30:44

导语:高校艺术设计培育论文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高校艺术设计培育论文

摘要:匠心精神是当代教育上的呼唤,是专业素养的新标准,而今高校艺术设计人才现状不容乐观,与时代教育所需的匠心精神相距甚远。在高校艺术设计培养中需要宣起一场新的改革,探寻人才缺失匠心精神的原由,从专业课程、培养方式、价值理念中解决,利用丰厚的传统文化土壤整合高校艺术设计的教学资源、建立班级责任导师制度、加强实践式教育模式和构建中式艺术设计学科体系。做到人文素养、匠心精神、技能传授的相互交融,为国家培育出具有文化自信的艺术设计人才,这也正是我国高校艺术设计教育的努力方向。

关键词:高校人才;艺术设计;匠心精神

目前我国高校艺术设计教育处于改革发展时期,市场对设计师人才需求正与日俱增。同时总理提出:要鼓励企业开展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培养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1]在快速发展的全球化市场中,我国的高校艺术设计人才应当紧随环境需求,助力中国梦早日实现。然而现实中不难发现诸多问题,例如人才素养低,缺乏文化内涵教育;创造力差,缺乏实践创新能力;实践性薄弱,缺乏操作能力等。我国多数高校的艺术设计专业课程设置都是将传统教育理念作为核心,这种缺乏工匠精神的课堂体系导致艺术设计教学与社会发展形势不适应、教学内容与人才需求相脱节。[2]近些年,专家指出我国高校艺术人才培养模式往往采用的是单向制,即高校对艺术人才的理论功底和基础知识过于重视,忽视了社会实践所要求的经验“向度”。同时,高校也采用了一味的灌输式传授模式,忽视了亲自实践与生活体验带来的艺术灵感,难以激发高校艺术人才潜在的匠心情结。从纵向来看,国内高校对艺术人才的培养大多采用传统教学模式,专注国内的教学方式与培养模式,对国外优秀教学活动案例分析和研究较少,难以提升艺术人才的能力与素养,从而难以激发艺术专业学生的匠心热情。[3]因此艺术设计教育需要积极推进人才培养改革,转变艺术设计专业陈旧的教学模式,形成匠心精神与人文情怀相统一的教学体系,从本质上提高人才素养,完善人才综合实力。文化自信、创新创业、实践发展是匠心精神的综合体现,然而如上述这般缺乏工匠精神、人文情怀的人才是没有社会竞争力的,因此高校只有在以工匠精神为核心的指导下,才能完善人才的综合实力,使人文素养与“匠心精神”真正成为高校艺术设计人才培养中的核心要素。

一、高校艺术设计人才的匠心精神溯源与人文内涵

(一)高校艺术设计人才的匠心精神溯源。“匠心”原意是指工巧的心思,是指独具创新地运用精巧的心思来创造艺术与技术等方面的构思。工匠精神在中国自古以来就有,《诗经》曾论述: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4]即所谓玉不琢不成器,铁杵磨成针,百炼成钢,文采君子的修行需要通过如同玉器、铁杵、钢材般千锤百炼,不断精益求精才能升华。匠心不仅是古人对技艺的至高追求,也是现代职业精神的需求;匠心对应着具有现阶段的时代内涵,它是指工匠者的造意之心。近阶段的培育导向虽然开始针对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加强培养,但其中缺少教师对“匠心”精神的培育。如果没有匠心的培育,学生在面向社会的需求时,将无法达成合格的职业人;如果没有匠心的培育,高校人才在社会表现上,将无法体现出高等教育的培育核心,因此加强匠心精神的培养是目前高校追求的重要价值所在。20世纪后期,高校艺术设计成为我国新兴热门专业,但在培养人才过程中我们常常忽视传承中华文化中的“匠心精神”,一味追求培养专业技术与实践技能,学生不知做好一件艺术设计作品需要用精巧的心思才能创造品质的道理。以往教育一直在强调艺术设计的“大师”培育,容易造成人才素养不完善,只有改变设计教育原有的以提高审美能力和艺术表现能力为主的教学结构,增强“匠心”精神的培养,才能满足新形势对设计人才的要求;在设计教育领域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匠心”服务精神和创新能力,才可为学生的创新、精业提供强大的动力支撑。[5](二)高校艺术设计人才的人文内涵。当今艺术设计人才是提升我国产业创造能力的一支重要生力军。中国是世界工厂、制造业大国,但目前还不是制造强国和创造大国,艺术设计是提升我国工业创造能力与水平的核心要素之一。提升我国制造业发展水平,既需要加强科技创新,也需要提升艺术设计水平,这就需要高校加强艺术设计人才的内涵培育。面对着产业化的转变形式,优秀艺术设计人才的综合素养就显得尤为重要,只有不断改革教育理念,提升内涵素养,才能提高艺术设计人才的综合素质,而这内涵的本质就是“人文素养”。人文素养既是人之所以为人的品质和修行,是通过自身修养、环境教育、社会实践等多种形式,将人文文化与自身内化而形成的,是包含了人文科学与人文精神的重要内容。在人类发展进程中,不同时期背景人文素养扮演的角色与意义也各不相同,在教育范畴中,文化素养的推进与深化是人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人文素养在现当代高校艺术设计教育中同样具备有相同的价值与意义。高校人才内涵的文化素养在艺术设计教育中的价值意义不容忽视。传统教育模式反馈出艺术设计人才不能持续有效的推动市场发展的特性,其重要的原因出自高校的培养方式上,内涵培育中人文教育的比重太低,导致培养出的人才综合素质不高,艺术创作不具备审美性,创作作品没有市场竞争力。为解决这一难题,经实践探索,发现在教学中加大人文素养的输入是最有效的办法。改变教育培养方案后,更多的注入学生的“文化软知识”,艺术设计学生的创造性就获得大大提升,艺术设计作品更具有思想深度,教师们能明显的感受到人文教育比重提升对高校艺术设计教育的作用。培养具有人文情怀和匠心精神的优秀艺术设计人才,需要让学生从学到用,从接受到表达都能意识到创作是离不开艺术熏陶和文化涵养的。通过环境感染的培养方式,才能真正提升学生艺术创造力,这对提升我国设计行业核心竞争力有着重要的作用。高校艺术设计学生应当学会人文理念、人文情怀,让学生创造性的表达艺术设计作品,藉此推动中国制造业的创新发展,让制造产业链具有核心竞争力,使人文教育与匠心精神的价值得以体现,也使高校艺术设计人才培育更具意义。

二、高校艺术设计人才缺失匠心精神的原因

(一)专业课程单向化目前在高校教育中以“匠心”内容为专业课程很是少见,导致人才素养中缺失完整的文化传承。高校艺术设计教育的根基在于丰厚的历史文化土壤,中国上下五千年历史源远流长,但在受世界科技发展影响的当下,高校艺术设计教育却忽略了对匠心根基的重视,这恰恰是培养高素质艺术设计人才文化自信、提升其创作水平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高校艺术设计人才培养过程中,对匠心教育内容的重视性不够,导致培养人才不符合行业诉求,缺少艺术设计情怀与审美。因此,将传统文化、人文内涵、工匠精神融入课堂就显得尤为重要,要求对学生的艺术设计教学不仅单纯教授实践内容,更需要注重匠心精神的综合教学,让专业课程真正从文化传承中丰富艺术设计教育。(二)培养方式僵硬化。作为高校艺术设计的教育价值是培育出高技能、高素养的人才,教师的培养方式直接影响着“匠心”精神的价值体现。目前的培养方式趋于传统化,但面对匠心的培养方式学生进入高等教育院校中,艺术设计的每一位教师都将肩负着培育“匠心”精神的重担,创造良好的氛围是开启重责的首要前提。在课堂上,教师用渊博的知识、严谨的教学态度、敬职敬责的操守是传授匠心精神的表现;在实践的操作中,教师熟练的操作技能、规范的操作演示是学生学习匠心精神的表现;在创作设计中,教师因材施教严格执行课程要求,让学生认识到“细节差之毫厘,结果谬之千里”是匠心精神的专业表现。(三)价值信念不完善。独具匠心的精神追求是高校艺术设计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价值体现。把它嵌入我们的教学体系当中,能够使得艺术学科变得更加具有综合性、科学性、人文性。[6]与技术的培育相比,“匠心”般的创新是艺术设计的灵魂,是艺术设计的升华,是某种意义上无法用简单的复制与创造能够达到的高水准境界,最终能够改变我们对于事物的艺术设计,创造创新需求。用心的内涵作品是精神与人文的结合,是智慧与技术的结晶,是经济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完美体现,培育出的人才才能符合高校艺术设计人才培养模式的要求,也能体现出高校在追求匠心精神培育的价值意义。

三、培育高校艺术设计人才匠心精神的路径

(一)整合艺术设计的教学资源。教学改革中需要丰富教学手段,多元化的联动教学资源,不以单一的教学内容与形式进行课程教育,运用国内国外、课内课外教学资源相互穿插式的培育方式。借助国内外合作的办学资源和团队能力的优势提升师资力量,共同培养优秀学生;引进国外先进的教学经验,聘用世界知名的学者担任教师,并且选派教师到国外进修、讲学,提升自身能力,将国际化的艺术设计理念与前沿的教学方式融入到国内的教育当中,使学生们的思维能够得到拓展,在不拘一格的教学模式中吸收多样化的养分。例如,中国美院与法国巴黎国立高等美术学院、德国汉堡造型艺术学院、美国宾夕法尼亚美术学院等国内外知名高校交流合作,每年中国美院学生与国外名师合作的毕业作品,已成为各设计院校学习的“教育基地”。为提高学生的设计能力,笔者院校进行了设计教学资源整合,与日本东京艺术大学、日本多摩美术大学常年保持教学交流,通过交流学习提高学生的眼界与创新思维。因此,无论是从学术上的交流与互动,还是从国际或校企合作方面的互动,丰富的教学资源都将以匠心般的形式驱动学生内在动力,有效的提升高校艺术设计教育质量。培育的成效是使得学生的艺术设计执行能力、职业素养、匠心精神,并且不断的在社会中有一个积极的反馈,促使学生在学习思考过程中具备匠心专研精神。[7](二)建立班级责任导师制度。建立班级责任导师制是将原有单一的教学模式改变成为具有综合能力的导师工作室平台,在工作室的框架下通过校企合作,共筑一个有效的实践教育环境;同时利用教师的科研项目、教师的实践经验以及校企业合作方式共同为现在的专业市场提供有效的人才输出服务。责任导师制的工作平台能够构建和强调人文素养与“匠心精神”,注重以科学与逻辑的方法予以教学,教师以身作则、亲力亲为,带动学生以团队合作的方式共同完成相关的课题项目,使得学生能够独立自主的创作艺术设计作品。在清华美院成立了24所工作室,目前这24所研究平台已成为中国文化部重点实验室项目,清华美院的导师们根据各自擅长的专业技能,开办展示艺术研究室、装饰材料应用研究室、城市景观艺术设计研究室、家具研究室、现代陶艺研究室等,学生在工作室参与导师实际项目,边上课边实践操作将专业知识与实际结合运用,创作出许多独具匠心的设计作品。因此,工作室的培养使得艺术设计的人才不仅具备工匠技艺,而且具备艺术设计的审美。将上述的教学制度经验付诸于艺术设计与创作当中去;强调学生的创造性与精益求精的追求,实现教学当中的课程培养与人才模式发展,这才是真正的体现了人文教育情怀,真正的使得艺术设计教育得到有力的改革。(三)加强实践式教育模式。艺术设计教育是一门具有非常强的实践性的专业课程,涉及到技能操作体验与实践动手能力,在改革艺术设计教育体系环节中,可将体系建构分为低、高年级两大区块。低年级主要侧重以人文史论为核心,并将专业基础美育、空间设计、形式训练融入体系中;高年级主要侧重以竞赛与项目结合为中心,将教师的实践经验融入到课程中,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让学生参与各项竞赛不断提高设计创新能力,通过加强实践教育后,笔者的设计院校各专业师生在德国IF奖、红点奖、中国环境设计学年奖、白金创意全国大学生平面设计大赛、北京电影学院动画学院奖等国内外专业竞赛中荣获不少佳绩。(四)构建中式艺术设计学科体系。人才自信即是教育自信,高校艺术设计培育人才的自信路径来自人才本身。用“匠心精神”既可推动高校艺术设计教育的中式独特学科体系,形成具有中式文化背景的艺术设计专业教育模式,人才在走向市场过程中,其自信属性是在培育中学习到的高品质专业能力,这能从他们的作品中感受到。利用传统文化的丰厚土壤,用“匠心精神”在学科中多方位的灌注,提升我国艺术设计市场人才的自信力。对于构建中式艺术设计学科,打造出符合中国国情的艺术设计人才,笔者所在学院每季度邀请国内外专业人士做专项“人文匠心”系列讲座,使得学生在熏陶氛围中感知设计的力量与匠心精神。为此,人才培养当中匠心对专业科学性与艺术性的完美结合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高校输出艺术设计人才应当更加注重教师以人文情怀激发教育,在教学内容中加强国家文化传承,在实践操作中教授中式传统工艺,在专业知识中注入文化底蕴,只有这样的自信教育内容才能促进中式艺术设计学科人才匠心精神的培育。

参考文献

[1].政府工作报告[N].人民日报,2016-03-18(1).

[2]林炎红,张群.“工匠精神”下高校艺术人才培养模式探析[J].现代国际,2017(11):127-128.

[3]邢益波,荣鹏鹏.对中国当代高等艺术设计教育现状与改革的思考[J].双语学习,2007(3):99-99.

[4]曹馨宇.味论翻译观的审美建构[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3):92-94.

[5]何时瑜.试论室内设计教育中的“匠心”精神的培养[J].美术教育研究,2015(11):150-150.

[6]韩梅.论高校艺术教育课程体系设置的创新模式[J].美与时代月刊,2004(12):87-89.

[7]崔艳,洪艳.如何提高建筑学生专业的学生能力及社会适应性[J].华中建筑,2010(6):178-179.

[8]陈钢.工业与民用建筑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J].延边教育学院学报,2015(6):101-102.

作者:查波 张逸 单位:宁波大学科学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