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觉动力学在艺术设计的作用与实现
时间:2022-04-17 10:37:04
导语:视觉动力学在艺术设计的作用与实现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摘要:视觉动力学是贯穿阿恩海姆艺术理论体系的核心思想.文章以该理论为基础,探讨了视知觉形式动力表现与艺术功能的实现.为了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在研究中尽量结合生活体验与视觉经验,将理论探讨融入艺术研究,从而为艺术设计提供理论依据和借鉴,提高对艺术作品的鉴赏能力.
关键词:视觉动力学;心理效应;艺术设计
艺术表现与设计需要采取各种有效的手段来实现,而艺术设计本身所产生的效果离不开受众的视觉参与和心理效应.因此,艺术形式的心理效应是艺术设计与欣赏中不可回避的重要问题.从事视觉艺术心理学研究的美国著名艺术理论家阿恩海姆,对视觉艺术的心理效应进行了长期研究,并提出了许多独到的见解,特别是其关于形式动感是一种的力的样式的观点尤为引人瞩目.近年来的艺术实践也表明,这是一种极为有效的艺术表现,值得从理论到实践都进行深入研究.
1视觉动力学的艺术价值
1.1视觉动力学的渊源
讨论视觉动力学就不能不提到格式塔心理学,该学派诞生于20世纪初的德国,当时沃特海默在1912年发表了一篇关于“似动现象”的论文,开创了格式塔心理学的先河[1].由于纳粹迫害格式塔心理学派的核心成员陆续移居美国,使该理论逐步为美国学术界所熟知.阿恩海默是发展和传承格式塔心理学的关键人物,并第一次将该理论应用于视觉艺术.阿恩海默将格式塔心理学用于视觉艺术时创造性地引入了力的概念,在其成名作《艺术与知觉》中说,每一个视觉样式都是一个力的样式,视觉经验不仅可以通过距离、大小、色彩等要素来描述,还需要通过视觉动力的活动来确定.随后阿恩海默一直致力于视觉动力研究,并提出了一系列基于视觉动力特征的构图原则.由此可见,阿恩海默试图利用“动力”来诠释和建构各种艺术,视觉力这一概念也一直贯穿其艺术思想的始终.至此,阿恩海默为艺术研究和艺术设计提供了新的视角,而视觉动力学也日益被广大艺术工作者所熟悉和接受,成为艺术设计领域有一定影响力的理论.
1.2视觉动力学的表现论基础
阿恩海默历来就重视艺术的表现性,他曾在其成名作《艺术与视觉》中说:“表现性是所有知觉范畴内最有价值的一个,所有其它的知觉范畴最终都需要通过人们的视觉张力唤起来增加表现性”.上世纪西方艺术情感理论的发展迅速,体现出从情感本体论向情感表现论的转变.但是,在这种转变中,艺术形式与艺术情感的统一就成了一个难题.在这一背景下,阿恩海默不仅顺应了上述转变的历史潮流,而且走的更为彻底一些.在上世纪七十年代以后,他将考虑的重点放在知觉动力在具体艺术中的表现方面,并引入了视觉形式动力概念,将情感这一人类的精神活动是为一种普通知觉,认为从大脑生理机制上讲,人类情感本身也是知觉动力相互作用.由此,阿恩海默实现了情感与艺术形式在知觉层面的统一[2].
1.3视觉动力学是通向探寻艺术表现之路的门径
阿恩海默在艺术研究中充分运用了格式塔心理学原理,但并没有囿于其现成的理论,而是对该理论进行必要的拓展,并由之为艺术表现引入了一个新的研究视角———视觉动力学.在视觉动力学中,形式动力和艺术表现是紧密相连的,只有视觉与艺术形式之间达成一种“完形力”,才能深刻理解艺术品承载的内在意蕴.首先,视觉动力是艺术的内在表现,是视觉对象本身直接呈现出来的东西,而且常常造成比形状本身还要直接的影响.其次,视觉动力具有最自然和深刻的象征性.阿恩海默认为艺术的表现源于视觉动力,而不在于习俗、文化等外在的因素.综上所述,阿恩海姆认为艺术表现就是视知觉对视觉对象外观形式的直接经验,直接经验到的就是视知觉形式动力.从大脑生理机制来讲,情感等精神活动也在大脑视域呈现为动力式样.因此,在知觉层面,由于视知觉抽象出视觉对象的动力式样,与大脑力场中自由配置的动力实现了同一,生成了艺术品的形式动力意象,这样艺术表现就得以实现.而且,视知觉形式动力具有最自然、最深刻的象征意义,当这种动力属性能够象征某种人类命运时,表现性就会呈现出一种更为深刻的意义.因此,阿恩海姆就通过视知觉形式动力的组织和建构机制,使任何经验式样或形式均具有了表现性和象征性.这样,阿恩海姆就建构起了别具一格、具有一定科学性的艺术表现论.
2视觉动力学艺术功能的实现
阿恩海姆视知觉形式动力理论也能够应用于实用艺术中,尤其对艺术设计具有重要意义.功能主义与式样主义(形式主义)是现代艺术设计的两大体系,它们将实用艺术的功能和形式对立起来.阿恩海姆则把实用艺术的功能和形式统一于视知觉形式动力的生成过程中了.
2.1艺术的功能与形式的统一
视觉动力学认为,艺术的功能不仅在于满足人们的物理需求,还需要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因此,只有将艺术功能与视觉形式统一起来,才能满足人们的总体需求.首先,也艺术功能应该满足人们的总体需求.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往往将功能与审美割裂开,认为实用价值自然导致审美的诱惑力.特别是功能主义者以大自然为根据,认为大自然是通过纯粹的实用价值而获得的完善之美,因此,美就意味着秩序、和谐、平衡与简洁.视觉动力学认为,艺术功能远远不是审美领域外的东西,反而是一切应用艺术的主题.尽管自然界的花卉、动物可以称之为美,但是这些事物并不能划入艺术的范畴.艺术首先要表现意蕴,自然环境中的事物尽管也蕴含着一定的意蕴,但是极少能构成一种意蕴丰富的、完整的表现.因此,艺术领域的功能具有更广泛的意义,不仅包括人身体上的舒适,还应该包括心理层面的适宜.也就是说,艺术功能不仅包括物理功能,还包括表现与审美等心理功能[3].其次,视觉动力学认为,人们感知到的视觉意象远比实际的物理形象要丰富.事实上一个客观事物的外形也会呈现出一些并不包容在对象之上的某些特征.在这种情况下,受众会将这种外显的动态视为一个整体实体,而不是局限于其外表.因此,形式不能仅被视为悦目的比例与和谐的关系,艺术设计师的价值在于创造出于所有意义相联系的视觉上的同等物,也就是创造出一种同构成对象的功能与特征相对应的视觉形式.
2.2艺术功能转化为视觉表现
要实现艺术的功能,满足人们的总体需要,就需要把艺术功能转化为视觉表现,这种转化完成于视觉动力的生成过程之中[4].视觉定力学认为表现是存在于物体视觉表象中的一种属性,其与物理属性有本质区别.也就是说,功能并不能决定形式,而表现却与视觉形式联系密切.艺术功能转化为表现,其根本目的在于满足人类的精神需要,而人类精神需要的满足必须通过视觉形式的表现性实现.因为艺术的功能毕竟是凭借其形式的表现性而进入审美领域的.阿恩海姆认为,视觉动力表现能够承担艺术功能转化为视觉表现的重任.其原因在于:第一,以特定的知觉到动态特征的普遍性;第二,上述特征将精神以及物质行为转化为视觉动态的能动性;第三,视觉动态不仅仅是这作为知觉信息被接受,还可以在接受者的心灵中唤起冲动和关于力的经验.因此,艺术功能转化为视觉表现的同时满足人们总体需求的目的也得以实现.
3视觉动力学在艺术设计中具体应用策略
3.1模拟动感的形式再现
在运动摄影中,连拍和慢速拍摄均可以给观众一种动感的艺术效果.在具体的艺术设计中,采用类似摄影效果的形式模仿亦可以塑造出同样的动感,所不同的是摄影是生活中动感的写实性再现,而艺术设计中的动感则是抽取其意象并加以表现.从心理层面来看,虽然人类眼前的桌子、建筑乃至画面上的图形均是静止状态,但是这似乎并不影响我们获得运动的视觉感受.虽然我们并不能画出真实的运动,但是通过对生活中某种运动的经验模拟和再现,仍然可以获得类似的视觉感受,这种由于视觉错觉引起的动感,可以作为特殊的艺术效应在艺术设计中加以运用[5].艺术创作可以摆脱时间限制,模拟生活中的各种二维和三维频闪现象,从而创作出强烈的动感效应.阿恩海姆强调,引起频闪这种动感的条件之一就是画面中每个单独的单元,既要相互联系,又不必完全相同.下面以三维频闪为例说明其在艺术设计中所带来的动感效应.建筑以其巨大的体量能够带给人超乎寻常的震撼感,三维频闪用于建筑设计,可以给建筑形式带来有规律的律动.例如,纽约某店面基于三维频闪的设计就被视为一件难得的艺术品.这种“最不像楼梯”的楼梯,宛如一挂瀑布悬在建筑中,其倾泻而下的动感塑造出强烈的视觉震撼效果,吸引人们去追溯“瀑布”的源头.似动现象的研究是格式塔心理学创立的标志.在现代社会,流动的霓虹灯光点亮了城市的夜晚,但是仔细观察这种流动的光,我们会发现其实它们并没有动,只是设计者精心策划的一种似动现象.2015年6月15日,我国著名艺术家蔡国强在泉州点亮了“天梯”.这个作品由高500米,宽5.5米梯子和烟花组成.在点燃之后,一连串的火焰组成了天梯,表达了人与天的某种联系.总之,似动现象是对真实动感的模拟与还原,其利用了视觉生理机制再现和夸张了知觉对动感的反应来制造动感.这种动感虽然源自于生活经验,却是对经验的还原与概括,凝固了时间留住了动感.
3.2记录运动轨迹的游动感
物体位置的变化可以产生动感效果,例如一个物体沿螺旋形运动时,螺旋形就是这种运动的轨迹,并呈现出一种旋转的动感.无论是有序、有规则的曲线,还是无序、不规则的曲线,都可以为形式附加不同的动感.在现实中,物体的运动方向可以灵活多变,那种横平竖直的直线虽然整齐划一,却难免单调和呆板,婉转、流动的曲线则能给人以自由、舒畅之感.因此,整齐排列的直线与不规则曲线就被赋予了截然不同的审美特征.灵活多变的曲线所表现的动感,具有随意性和随机性,一些不可预测的偶然效果也是它的艺术特色,关键是看怎样运用它,用于什么对象,不能脱离具体应用实际来评价两者的孰优孰劣.吴冠中是我国著名的当代画家,虽然画家本人体格瘦小,但是其绘画作品却流露出巨大的张力.吴冠中的著名水墨画作品《黄河》就利用曲线的动态特征,塑造出黄河那种气势磅礴的视觉特征.画面中的赤褐色的线条卷曲出水流的样子,既没有连续的规律也没有组成股,却极其生动的表现出水流或急或缓的动感.画面中黑色墨块零零散散的穿插于流水之中,仿佛历经千年冲刷而岿然不动的顽石.这种表现流水的线条与墨块动静结合,使整幅作品不仅气势恢宏又具有一定的束缚,节奏感可谓恰到好处.总之,曲线是一个天生具有动感的形态,无论其是否有规律,动态特征都十分明显,给人留下无尽的想象.这种自由的想象空间可以达到平铺直叙难以企及的高度,或散漫慵懒,或委婉间接,但是都不缺乏活力.
3.3复杂的动态平衡
均衡广布于周围世界中,这种自然界的均衡源于力量的均匀分布,而艺术形式也讲究基于力量分布的均衡,只不过更为灵活多变而异.因为艺术形式的均衡远比自然界的均衡更为复杂,不仅包括方位与布局方面的因素,还包括比例与分割,甚至趋向与意向也可以成为画面均衡的因素.艺术形式领域的均衡是一种动态均衡.单一的均衡是两种力量相互抵消的结果,如果起作用的是多种力量,那么均衡的问题就会变得更为复杂.艺术形式的均衡显然属于后者,是由多种力量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具有复杂性与多变形,“曲尽其意”,因而更为耐看.这种复杂的动态均衡感为艺术设计提供了更为丰富的表现手法,并籍以创造出更为广阔的艺术天地.右图是一幅宣传海报,图中是两个并不完整的水果形象.无论是大小还是颜色,上边的苹果似乎更重.这种倒置的苹果产生了一种竖直下落的趋势,并由此产生了视觉动感.然而,两根弯曲的梗将这种竖直的运动趋向转化为弯曲,使两者达到一种视觉上的动态均衡,收到了意想不到的艺术效果.
4结语
在视觉传媒高度发达的时代,由于视觉传达的功效性不断受到重视,阿恩海姆的视觉动力学重新受到广大艺术工作者的关注.该理论不仅对解读各种形式的动感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还为艺术设计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在多种艺术形式中,具有丰富的表现动感效应的形式,虽然这些形式在性质和性状方面各个不同,但是其基本原理是大体一致的.对其中的规律与方法的进一步探讨,对当代艺术设计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
作者:苏志岩 单位:安庆师范学院
参考文献:
〔1〕宁海林.阿恩海姆的视觉动力学述评[J].自然辩证法研究,2006(03):32-34+74.
〔2〕史风华.阿恩海姆美学思想研究[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6.126-133.
〔3〕宁海林.阿恩海姆视知觉形式动力理论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45-54.
〔4〕鲁道夫•阿恩海姆(RudolfArnheim).艺术与视知觉:新编[M].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2008.21-22.
〔5〕鲍士将.阿恩海姆视知觉理论与视觉文化研究理论比较[D].苏州大学,2015
- 上一篇:艺术设计在多媒体领域的重要性
- 下一篇:平面艺术的应用形式对景观设计的启发
精品范文
9视觉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