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情设计理念在儿童陪护的应用
时间:2022-06-09 09:04:31
导语:移情设计理念在儿童陪护的应用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摘要:寻求儿童陪护玩具与用户之间功能交互的方式,使缺少陪伴的儿童通过陪护玩具与父母更易建立情感纽带。依据以用户为中心的移情设计理念,利用移情观察、寻求用户参与和体验设计原型三步骤,进行用户研究与数据分析,将需求转化成功能点,梳理出基于移情理念的儿童陪护类型玩具的设计原则,并设计一款应用于亲子沟通的智能产品。得到儿童陪护玩具的移情设计策略及相应设计方案。移情设计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提高陪伴型玩具的人性化指数,缓解亲子疏远的关系问题。
关键词:移情设计;留守;儿童;亲子;陪护玩具
在中国有个“留守”现象,即父母外出打工,用勤劳获取家庭收入,年幼子女留守农村家中,与父母相伴时间微乎其微;而如今在城市家庭,“留守”的现象也屡见不鲜。我们称这个与父母双方或一方长期分居两地的儿童群体为留守儿童,其中约80%居住在农村[1]。大多数年轻父母需为生计奔波,与小孩的娱乐、陪伴及教育已然成为子女成长、家庭关系的重要问题。而亲子间的依恋模式和类型会影响到儿童在不同情境中的行为方式,安全依恋型的儿童更加容易获得与他人的亲密感和相互依赖,并会表现为乐观外向和良好的社会适应[2]。反之,未得到正常关爱的儿童,其人际交往、社会适应能力或多或少都会受到内在影响。在人工智能风潮的影响下,儿童智能机器人逐渐流行,在家庭教育、娱乐、陪伴方面开始承担部分作用。本文以移情的视角挖掘儿童家庭陪护玩具设计中的同理心思维,以人性化和情感化设计为关注重点,通过观察、寻求用户体验和角色扮演的移情方式,更深刻地与“留守”儿童的情绪感知保持一致性,为增进亲子间有效沟通、提升留守儿童生活幸福感,展开对儿童陪护玩具产品的设计研究。
一、移情设计概述
(一)移情
移情源自外文“empathy”,含义为同感、共鸣。移情说最早由德国美学家费希尔父子提出,认为移情作用是审美的象征作用[3]。德国心理学家李普斯表达:“你必须感觉自己投入到物品中去了”,如对艺术作品的欣赏,依赖于观察者将自体个性加诸于观看品之上的思考,他认为移情的过程即人脑于对象的分析过程[4]。在设计活动中,“移情”是指能站在用户的角度去体会和认同用户的问题场景与用户心理,即用“同理心”去帮助用户解决产品使用的问题。移情即置身他人立场、角度看待问题。
(二)移情设计
“移情设计”是一种以“移情”为导向的设计思维及设计工具的统称,其寻求产品与用户之间的最优的交互方式[5]。实际情况设计产品时,最好将传统的设计方式与移情设计的优势结合,平衡主观与客观内容,使设计结果更为贴近用户的真实需求,建立用户与产品之间的“移情作用”。对于儿童与玩具产品之间的情感形成和依附关系的建构,“移情”尤为重要。产品设计如果缺乏让使用者可以长期寄情所需要的深层意义,这些商品也没有达成存在的真正目的,无法创造产品积极体验的机会,是一种相对失败的物品与使用者之间的关系表征[4]。移情设计从思维过程来看,可分为研究、传递、联想[3]三个部分。1.研究。这个部分设计师通过介入用户场景对用户进行调查收集大量原始资料,一般用到开放式观察或参与性观察。更多的情况设计师不会参与目标用户的事件中,而是作为旁观者洞悉用户行为过程。通过这个阶段可以获取用户的使用动机,产品与使用环境间的交互,用户为了方便使用而对产品做出的自定义改变,产品的无形属性和用户的潜在需求。若为儿童设计陪护玩具,设计师需要参与到儿童日常生活过程中,观察其娱乐活动、与父母沟通的真实情况、一般生活习惯,记录其行为、语言、问题等。2.传递。这部分是设计师对搜集的用户原始数据的说明和解读。行为、语言是思维的表征,用户的无意识需求、内在感知、梦想、动机,是第二阶段要深挖的内容。即将收集的大量资料理解、聚类、筛选得出需求。3.联想。设计师将自己代入使用产品的场景,寻找某种途径与用户的感受、动机、反应相联系,这部分有助于定义需求与确定功能设计。在有了解决方案后,此阶段属于移情评价设计方案的体验水平,或是方案的可行性测试。
二、基于移情设计的儿童陪护玩具设计实践
基于移情设计理念,项目展开儿童陪护玩具设计研究。过程分为六个步骤,目标用户移情认识、用户移情观察、数据捕捉、分析反馈、方案风暴、开发解决方案的原型[6]、可行性测试,如图1。
(一)针对目标用户的移情认识
自2016年全国普查以来,从年龄分布看,0到5、6到13、14到16周岁农村留守儿童总人数的比例分别为21.7%、67.4%和10.9%,数据所示留守儿童数量主要集中在6-13周岁的义务教育阶段。根据资料,本文总结了留守儿童生活情况主要有四种:与单亲生活、与隔辈生活、寄人篱下、独自生活,如表1。据调查资料,留守儿童父母回家次数数据统计中,三个月以上回家一次的占到了六成,一年以上回家看望孩子的占到了4.7%[7]。留守儿童学习情况调查中,有67.7%的留守儿童认为,学习不如以前[7]。对留守儿童生活相关生活幸福感调查表明,17.8%表示跟照顾自己的人在一起有困难不敢说,23.6%表示有需要不敢提,24.2%表示生活上缺少关爱,24.2%表示学习上缺少监督;而表示没有什么不同的仅占8.7%[7]。数据表明,部分留守儿童在生存发展中主要面临两种突出问题。一是教育问题:父母在外打工,有的留守儿童家务活增多,学习成绩容易下降。缺少长辈管教,有些甚至厌学、逃学、辍学,其中部分儿童的道德行为问题也成为了隐患。二是心理问题:缺失父母关爱儿童,遇到麻烦更易感觉柔弱无助,如长时间的不愿与人交流,会产生自卑封闭的心理。与父母产生了情感隔膜,也更易有严重的逆反心理。其中留守的儿童的人身安全问题也不容忽视。表2归纳出了留守儿童的心理特点。典型留守儿童父母的情况是大多数收入不高,生活节俭略有结余;工作种类大多属于比较繁忙类型,空闲时间少,有时加班加点;容易错过给小孩打电话的时间,工作忙碌忘记联系小孩;与小孩随时间而变得生疏,内心对子女有一定的愧疚感。休闲娱乐方式以手机为主。
(二)基于移情设计的用户观察
根据用户体验产品三种表达方式“做”、“说”、“想”模型(见图2),团队展开对用户的参与式观察。该移情阶段以用户的充分自我表达为中心,研究基础素材工作主要通过工具(录音、拍照、参与式沟通)记录用户“做”的行为、“说”的语言来开展;“想”的思维部分集中在下个阶段整合分析。根据上部分对用户的移情认识及相关数据统计,团队分别对6-13岁四组不同家庭情况的儿童展开观察研究工作。移情观察用户对象的信息见表3。过程中,统一记录研究对象周一至周五某天生活过程,以大部分时间在学校度过,小部分时间在家中为研究情景。这符合6-13岁儿童大部分的生活方式,使问题更为聚焦、典型。资料分析中亲子的“沟通”痛点是突出矛盾,包括沟通难以深入、交流频次低、单亲一方沟通或教育易缺失。
(三)整合分析
1.用户需求定义:根据观察、调研的数据进行情景聚类,团队虚拟聚焦一个用户角色,来进行故事本的移情演练。类似将研究者亲身至于典型用户的一天的行程中,更容易接触在观察时容易被忽视的触点,捕捉确定用户的典型需求。在这个过程中用户情绪的变化,可以探索到内心的真实需求,设计机会点也就可以从此转化而来,见图3用户角色体验旅程图。根据旅程图,可看到8岁小学生李燕从起床到也晚上入睡的情绪起伏,在学校时达到愉悦情绪高潮,在晚上学习时间到入睡情绪逐渐低落,夜晚入睡。在这之中发现李燕情感需要最多的时间段都是在家里,出门、玩耍过后、学习中、睡觉时是一天情绪最为低落的几点,与这些相对应的是分别、玩伴、教育、陪伴这四个痛点,而后将需求描述,包括:安全感、关爱、沟通需求。因此旅程图最后也得出了一些具体的设计机会点(见图3设计机会点),最终落在将这些机会点融入儿童陪护型智能产品设计,主要体现在有效的反馈、及时的沟通、细节关怀的传达。2.相关儿童竞品案例分析:分析出部分设计机会点后,进行相关竞品优劣点了解,启示细化项目组产品功能。现有的相关儿童陪护产品类型主要有三种:伴侣机器人、智能穿戴、家教智能设备,产品侧重的关键词有沟通陪伴、乐趣教学、儿童人身安全。现举出代表性案例进行功能分析。如图4Romibo机器人,外观是一个毛绒玩具,脸部是一个可以反馈表情等信息的LED屏幕。它针对的更多的是需要特殊护理(比如患有自闭症)的小孩,是一个社交型机器人,是一个情感上的看护。机器人可以配合看护人员与儿童进行日常沟通和教育,前置摄像头捕捉用户(儿童)的动作,反馈信息到护理人员的设备,护理人员可以远程控制Romibo发出声音、移动机身等。Romibo给自闭的小孩搭建了社交联系,从外形到功能反馈的设计都极其直接、可爱、亲切。如图5糖猫,儿童智能穿戴手表,专为3-9岁儿童设计。其语音对讲功能让父母和小孩随时保持联系,沟通摆脱空间与时间的限制;通过手臂动作小孩可以与家人体感互动玩游戏,这也是一种远程的娱乐与陪伴。位置定位功能可以让家长查看小孩的位置,能够密切关注其人身安全。如图6故事光儿童早教投影仪,这款投影仪除了基本的故事场景投影早教作用,也具备AI语音交互功能,能陪孩子聊天、学习、探索新世界。家长可以通过微信推送学习知识内容,还可向小孩发送语音及文字消息。
三、儿童陪护玩具的移情设计策略
对设计问题的研究与解决由表及里可以分为几个层面,这囊括用户如何对产品形成认知。一是视觉审美设计,这包括形式感、美感;二是行为交互层面的设计,主要包括功能的体验;社会反思层面的设计,包括文化的符合、精神世界的满足。经过对用户的移情认识及相关案例的分析等,结合移情理论从以上三个层面提出儿童陪护玩具移情设计原则。
(一)视觉表象层的移情设计
视觉层的产品移情设计以移情审美的思维确定产品形式设计与用户审美之间的契合度,从产品造型美学角度赋予产品形式审美与意蕴。视觉层面的产品移情关注用户从生理特征、心理特征到文化认知特点对形式感的感知,视觉形式感则主要包括造型、颜色、材料这几个方面。为儿童设计产品时,首先避免部件尖角、细小;材质含毒等不安全因素;色彩搭配遵循视力保护的原则,以色调柔和、色相搭配多彩为设计方向。在形态设计部分,三角形给人以稳定感,圆给人圆满和谐感,有机形态则易有韵律与动感的视觉印象。儿童产品形态以圆润、拟人、拟物为特点能符合大多数儿童的需求。其中赋予产品语意内涵,能在使产品在使用语境中起到象征特性的作用,将设计因素深至人心。
(二)行为交互层的移情设计
行为层的产品移情设计以需求准确转化为功能、提升产品功能体验为目的,其核心在于如何通过用户研究、产品分析,获得更为切合的产品交互情景中的用户感受,确定用户潜在功能需求,不被表象的语言表达、调查数据所蒙蔽。可以用情景地图模拟工具分析用户行为,了解交互情境中用户的感受、态度和期望[3],从而更精准地将需求转为功能设计。产品的感知和操作如过可与记忆中某种体验相似,用户对产品会有情感映射、情感记忆,以此造就产品的情感价值。基于对用户的研究,儿童陪护玩具的设计应赋予人与机之间更多的交互,如语音、交互动作、图像的反馈,产品的交互反馈应该是比普通智能产品更为强烈的、亲切的,甚至更接近玩具“玩”的某种含义。
(三)社会反思层的移情设计
社会层面的移情需要运用社会学、心理学与设计学等多领域知识。通过调研反思已有产品或服务所产生的群体性现象,分析存在的问题,运用移情设计方法,缓解或解决其中的问题[3]。如通过社会移情模型:个体移情、情景感知、社会责任三个方面去理解用户感知和体验现实生活,可以更好地缩小社会差距和更公正地发展社会经济。针对留守儿童的产品设计,首先应关注产品功能设计如何辅助提升儿童的道德品质教育、其次是从产品本身的成本设计出发考虑普众性。
四、设计案例创新
(一)需求功能点转化
基于儿童陪护玩具的移情设计策略,依据整合分析前部分需求定义与竞品功能分析,将需求转化成具体的功能,展开方案头脑风暴,见表4。
(二)开发解决方案
经过移情设计流程,确定产品功能,得到智能陪伴产品暖猫设计方案[8]。这是一款可放置在床头和怀抱入睡的智能灯具,硬件暖猫可以连接父母手机APP进行控制,最终方案如图7。产品在视觉层面的设计,造型来源于宫崎骏动画角色龙猫,借取龙猫形象可爱、憨厚、温和;角色性格温和、善解人意、懂得陪伴的特点转化到暖猫的造型设计上;外观色彩以象牙白为主搭配粉色或天蓝色部件,配色上避免对用户的感官刺激,以平静感受为主;当触碰软质的灯面部分,暖猫发出温暖黄光,以在夜晚舒缓小孩的情绪。对应APP界面视觉设计考虑与硬件采用同类色系,对应设计一个根据灯亮度进行变化的暖猫卡通形象。产品在行为层面的设计,产品的人机交互式功能设计有:可触控灯(反馈到APP,APP可远程调控)、显示屏显示时间与表情反馈、通过按压手部可调动耳朵,实现语音接听、录音发送。父母所用APP方面功能:收到暖猫灯亮的提示、可远程调节灯的亮度、设定关灯时间、设定闹钟和叫醒声音(时间提示)、设定定点关心项目如讲故事(时间提示)、自动天气温馨提示、语音器录音发送、查看亲子的联络频率。在社会层面的移情考虑首先考虑产品的社会价值,基于及时沟通、关爱、陪伴感的产品设计关键词帮助构建更亲密的亲子关系,以及用成熟技术控制产品的成本。方案最后招募三位用户测试模拟进行了语音录入、触摸灯、远程控制灯这几个主要功能。结果表明对于触控柔软硅胶材质、按压手部件控制耳朵、远程调控灯亮度,用户体验情绪反馈强烈积极,并逐渐主动与龙猫展开交流。因此,移情设计方法对儿童陪护型产品设计优化不可或缺。最后基于实物方案修改设计了:增大灯触摸面积、图标设计更形象具化、APP信息设计更易理解、增加初次使用语音引导这些功能。
结语
家庭是儿童成长的主要环境,对儿童社会技能的形成和终生发展产生持续的影响[2]。科技设备对于儿童内心的探索目前更多止步于娱乐与教学,对于亲子间最重要的沟通陪伴功能的挖掘涉及较少。本文运用移情设计方法,真切站在儿童与父母之间的角度进行角色互换,通过陪护玩具设计使远距离的亲子间更易产生情感纽带,自然地接受功能设计与科技给他们带来的前所未有的美好体验。
作者:刘依文 麦嘉雯 赵亚彤 单位:广州软件学院 广州商学院广州软件学院
- 上一篇:高校开展德育工作的有效路径
- 下一篇:医院患者安全文化影响因素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