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水文化现代设计理念分析

时间:2022-03-22 08:47:05

导语:山水文化现代设计理念分析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山水文化现代设计理念分析

摘要:中国人的山水观经历了从原始萌芽到理性自发的心路历程,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文化表现,构成了中国山水文化独特的内涵。现代设计作为西方文化的一种方式与东方山水精神的审美在当代社会发生了一系列撞击。研究如何将以山水文化为主体的设计理念融入到西方的设计理念中,是弘扬民族精神和传统文化的重要课题。

关键词:山水观;宗教;哲学;审美;现代设计

1山水文化观念的由来

以大自然中的山山水水为基本素材进行解读,在此基础上创造出来的精神文化,就是中国特有的“山水文化”。魏晋时期“山”与“水”被连成一个固定的词汇,陈寿在《三国志•魏书•贾诩传》中写道:“吴、蜀虽蕞尔小国,依阻山水,刘备有雄才,诸葛亮善治国,孙权识虚实,陆议见兵势,据险守要,泛舟江湖,皆难卒谋也。”这里提到的“山水”,是从地理学的角度去认知的。西晋的左思在《招隐诗》中有“非必丝与竹,山水有清音”的描述,所提到的山水已经不是单纯的地理学概念。自然的山水清音与人为的丝竹之乐并提,在诗人看来,山水清音更胜于丝竹之乐,这里的山水在当时已经具有了美学价值。东晋的王羲之在《答许询诗》中“取欢仁智乐,寄畅山水荫”和王徽之《兰亭诗二首》的“散怀山水,萧然忘羁”的“山水”,已经蕴含了包括山和水在内的草木鱼鸟、风云雨露、皓月繁星等自然之物。如左思说的山水“清音”,就不仅是潺潺的流水,而是风声、雨声、蛙叫、蝉鸣,只要引起人们审美感触的自然声响,都包括在“清音”之内。从这种意义上来说,中国人眼中的“山水”包含与世俗社会相对的以山水为主体的整个自然界。山水文化是我们祖先探究世界、改造自然、解读人生、认识内心的记录,形成了丰富的思维意识形态。这些思维形态的外在表现是以音乐、山水文学、山水画、书法以及园林艺术等形式体现出来,形成了中国山水文化观念下独具东方特色的文艺表现方式。

2古代山水观的文化解读

我国屹立于亚洲的东部,地理环境复杂,既有巍峨千里的山脉,又有纵横万里的河流与星罗棋布的湖泊。这里的山水构成了我们祖先物质和精神的家园,在这种自然环境中,他们共同生活,休戚与共,人生的理想、希望都离不开这眼前的山山水水。生活在这里的人们其思维方式、理想的建构、灵感的创造都受到自然山水的启发和引导,形成了一系列影响中国人精神面貌、心理审美和价值取向的山水观[1]。2.1宗教的山水观。古人的原始宗教意识和活动,是由万物有灵感观念引发对山水的崇拜。那时,人类对强大的、超人力的自然现象非常恐惧,对自然中发生的突变感到惊奇,为了能把握世界,增强对自然的控制力,人们通过奉祀山川之神来表达某种意志和愿望。这反映了他们的理想和愿望,也是人类对自由的向往和对心灵解放的追求。中国文化中的“天人合一”思想,源于原始宗教意识中那种对自然的依赖心理,其强调的是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自然山水提供的物质基础,使人们在古代生产力水平极低的情况下得以生存。而另一方面,人类为了生存,对自然进行贪婪和野蛮的索取,这种索取通常带有极强的破坏性,使人与自然的关系处在一种对立的状态,其冲突的结果是自然山水以天灾的方式进行无情的报复。正是对这种惩罚的忌惮,人们对自然的索取和破坏有所节制,因此“天人合一”的观念不断地在中国文化观念中延续。早期的宗教意识会融进一个国家的传统文化之中。我国本土的道教和从印度传入的佛教,所崇拜的对象都不是真实的山水,但两者所尊奉的基本教义、最高追求、研习方式以及倡导的生活环境都是在自然山水中展开的。道教的求仙、修道、炼丹的场所都是在清雅的山水幽静之境中完成的,教徒的日常起居和精神修炼活动,都是以自然界的山水环境为背景而进行的。佛教徒们的生活环境基本都是远离世俗,在寥无人烟的自然山水中建造庙宇,排除杂念、清心寡欲、静心修行,以期能达到佛学最高的涅槃的境地。自唐朝以后,不管佛教、道教,还是文人士子,虽然他们的人生目标有所不同,但他们自始至终生活在以自然山水为基础的现实山水环境中,自然山水从诸多方面影响了他们的宗教活动和日常生活,进一步塑造了其宗教的山水观念。2.2哲学的山水观。人与外部世界的关系,首先是面对真山真水的自然环境。他们面对山水发出了人生悲喜的感叹,用对自然山水的认识去认知世界,世俗社会中人生的许多繁杂现象也从自然山水中得到启示。老子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以老子为代表的道家思想提倡人应当与自然和谐共存。因为人作为自然的一部分,应遵循自然的规律,与自然融为一体,同时爱护和保护自然,与自然相互依存。庄子在老子“道法自然”的思想上,进一步悟出了“无为”的观点。这种“无为而无不为”的在天地山川之间的逍遥,虽然具有可望而不可及的空想性质,但始终是人们努力追求的理想目标。魏晋时期玄学兴起,不问世事、在天地之间畅游山水的行为,作为一种理想的人生境界被人们整体性把握和观照,并赋予了澄怀观道的美学思辩。魏晋时期的竹林七贤,他们不是追求庄子那种空想的“逍遥”,而是将抽象、广义的“自然”回归到具体的自然山水之中。山水成了他们“体道”的媒介,成为他们构建理想王国的现实原型。儒家主张“以天合人”之说,将“天人合一”理解为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亲善。认为人是感悟自然的主体,人应顺应自然,达到天人相通以至天人合德的境界。孔子所提出的“智者乐水,仁者乐山”这类社会品格,是希望人们通过对真实山水的体悟去理解和认同的。孔子也曾发出“逝者如斯夫”的感慨,那是对时光易逝、生命短促的感叹,也是用河流的变化来比喻人生的难以预测。在儒家眼中,巨大山川与伟岸的君子有着相同的精神指向,两者之间的精神结构是契合的。这样的“比德”山水观,使中国文人的精神有了依托,也是儒家向往山水的内在深层动机。2.3审美的山水观。中国人对山水审美的形成,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对物质的功利性追求,是先民审美评价最初的主要内容。人们对山川林木之“美”不是从它的自然景观着眼,而是看重它物产的丰美。魏晋时期人们开始了对于山水的自觉的审美追求,基本思想是崇尚自然、回归自然,这种追求是魏晋美学的重要内容。富于形式美感的山水是老庄哲学中“自然”的原型,他们的追求是在真山真水中体味哲学的意蕴。但实际上,在他们“体道”的同时,看到的却是多姿多彩、绚丽夺目的山水之景以及由此带来的心灵舒适与快意的视觉美感。他们将世俗的美景与内心的感受相呼应,人生也就迈向了理想中的艺术人生。这种体味自然、纵情山水、以山水为依托的超世俗、超功利的审美形式,有哲学思辨的意味蕴含其中,形成了中国美学中最高审美境界的山水精神[2]。自然山水被魏晋之际的玄学人士直接拿来作为审美的依托,围绕山水所展现的“天然去雕饰”的理念被后世所推崇。自然山水与文学艺术的各个门类产生了密切联系。山水作为重要题材为文学、绘画、音乐注入了新的审美元素,从而使文学艺术的发展有了巨大的演替和进化,各种文艺形式都以魏晋玄学所追求的山水气韵、山水之境来充实自己的艺术观念。“自然之美”在我国美学史上成为了重要的审美范畴,一种高度理想的审美态度逐渐形成。自然美作为山水观念的重要理念被尊崇为最高原则,“文贵自然”一直是文学艺术作品中的典范评价。由山水观念所引发的“意境”之美也在魏晋时期出现,诗人、画家、音乐家不断实践探索,形成了系统的理论阐述,使“意境”的美学概念不断完善和发展[3]。

3山水文化观对现代设计的建构

在中国文化发展史上,山水文化是传统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在认识自然、改造自然、融合自然以及自身改造过程中迸发出来的思想精华。独有的山水文化观念造就了中国人的行为观、价值观、逻辑思维方式,是中华民族品质的重要载体。在设计中如何继承和利用这一优秀传统文化,是每个设计师应该思考的课题。3.1东方的话语。多元化的发展理念,就是要在保持本土文化个性化发展条件下,寻求它的共性。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全球化浪潮在世界范围内兴起,也成就了全球多元化设计的兴起。如何保持文化的独特性,是全球化背景下设计竞争的重要手段。设计的文化民族性,设计的文化自觉性,本国的设计话语权等,成为设计界争议的焦点议题。当代设计师应立足于传统视角,从外部审视中国当代设计,进而丰富创作题材与设计手法。这样做,必然会使中国在设计方面更加具有竞争力,实现民族性与世界性的有机结合,产生出更多具有东方文化理念的优秀作品。山水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所倡导“天人合一”、崇尚自然的审美理想与追求,在设计中注重内心的表达,具有包容与抽象的理性。在这种文化观影响下的设计精微玄妙、朴素自然,体现出东方文化中特有的感性与含蓄。山水文化作为一个自给自足的内向型文化,不同于西方开放的外向文化,这两种不同的文化观必定在当代设计中出现不同的设计风格。“中国风”设计风格的流行,正是中国的设计师在对传统文化,尤其是对中国山水文化内涵的深入解读中,从传统中汲取民族风格的表现元素,强调本民族的个性符号,从而设计出带有鲜明时代语言和民族神韵的优秀作品。这不仅提高了中国设计在世界范围的话语权,也为中国设计在全球化浪潮中找到了突破口。现代设计大师如贝聿铭、靳埭强等对中国传统文化有着深刻的理解,他们采用西方的设计手法,将中国的传统理念融入其中,这种融合性创新设计,具有强烈的东方语意,如图1所示。3.2意境的提升。意境是中国古代美学的一个重要范畴,它比一般艺术形象更加深刻地揭示了艺术的美学本质。意境是以自然山水等景观作为表现对象的艺术实践中产生的美学概念。意境体现了山水文化观中物与象、情与景、虚与实的和谐统一。意境一方面与自然之道相契合,以求物性之妙;另一方面,在情感与物图1贝聿铭苏州博物馆设计象相互交融中,达到象外之意的畅神之境。意境是人在山水间自由体验的一种精神状态,既是一种心灵的解放,也是在山水精神观照下古人向往的终极存在。这是一种人与自然相融合的体验过程,是审美主客体之间由自然到超越自然的复杂过程。客体只有通过主体的体验,经过主体内心的转换,达到去其象而存其意,最终完成从物质到精神的置换[4]。现代设计作为商业行为,无法直接带来精神层面的审美效应。在满足审美主体物质需求的同时,要像纯艺术一样给人以精神享受,才能达到超越功利性的审美境界。现代设计是人的主观目的性与环境的客观规律性相互融合的产物。山水观念中意境的产生,反映到现代设计中就是其中既包含了设计主体的主观情感,又包含客观功能的结构形式和一系列的技术要求。这种意境表现不是将情感硬性添加到设计中,也不是通过廉价的表面装饰取得的,而是设计主体具有丰富的传统文化底蕴,深厚的文化修养及建立在设计哲学的审美感受基础上的,对设计物的真切体验而设计出的,它是一种功能美与艺术美的结合体,由多种因素集合而成[5]。首先,设计中意境的表达需要具有文化性,必须从对传统文化的认知与借鉴,尤其是与意境形成有直接关联的道家哲学思想中去探索和寻求富有中国特色的艺术密码。其次,意境存在交互性。设计中的“所指”可能有无限个“能使”,而非一一对应。设计主体应该能够设计出“象外之意”的境界,使设计物既有形象又超出形象本身,形成更深的意蕴层次。当然,作为功利性的现代设计,其意境是附着于形式的,设计中意境的表达最终是以形式体现出来的。现代设计包括的点、线、面、色彩、文字、线条等设计因素,要使这些有限的“象”导向无穷的“意”。意识的自身投入,设计主体的无限性与设计元素的有限性融合在一起,才能实现设计意境的提升[6]。3.3自然的回归。随着时代的发展,对生态的严重破坏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的危机。环境保护问题已经是各国政府和民众最关心的话题之一。在政治、经济、科技和生产方式的协作与竞争中,保护环境的意识已成为全世界的共识。人们对自然山水的依恋,对动植物的保护,是人类内心深处对危机发生而作出的反应。因此,重新构建山水文化,唤起山水文化精神的再次回归,是历史和现实的选择。在中国山水文化中,基于“自然—人—社会”构成的美学与自然生命的共同感,启迪现代人们向人与自然、人与自我、人与社会的和谐共生方向努力,也是一种设计文化启示,昭示着设计构造向自然回归的生态和谐设计理念。对传统山水观念的重新解读,以山水精神诠释当代设计,目的在于探索出一条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设计理念,其本质是对中国式山水田园生态,即自然生态的追求[7]。在现代设计语境下,这代表的是回归自然的精神栖居,非表面的遁迹山林,是探索山水精神背后传递的文化理念和对自然的认知方式。回望先民对民族文化的构建过程,其理念指向内在的心灵,追求的是主体的体验性价值,回归到一种人与自然和谐的关系之中。尽管当代社会已走向信息化,现代艺术设计手段也向高科技方向发展,但人与自然仍有着息息相关的联系。当代中国人仍受传统文化和精神的熏陶,从中国山水观念中所汲取的宗教、哲学、审美观念,对于当代设计的创作理念仍然有着重要的借鉴作用。同时,在现代设计中复兴山水文化精神,不是盲目排斥西方的设计理念,也不是对传统文化的固执坚守,而是探索在传统与现代之间寻找到最佳的社会与个人和谐发展的平衡点。

4结语

中国在走向现代的过程中,一方面,要回顾已经走过的坎坷道路,从中吸取有益的经验与教训;另一方面,在面对西方现代文化的冲击时,必须对自己的传统文化和精神进行梳理、调整和深入研究。山水文化是中华民族在认识自然、改造客观世界过程中形成的独具特色的精神文化。在现代设计中,应继承、发扬这种精神,正确认识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处理好人与物,人与社会,人与自身的和谐关系。中国山水文化所包涵的巨大的物质利益和精神价值,是给予现代设计的宝贵的遗产。

参考文献:

[1]徐复观.中国艺术精神[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36-42.

[2]仪平策.中国审美文化史[M].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2000:310-314.

[3]李文初.中国山水文化[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96:13-15.

[4]初冬.复归“山水”[D].天津:天津大学,2012.

[5]凌继尧.美学十五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250-252.

[6]陈传席.中国绘画美学史[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08:387-390.

[7]李泽厚,刘纲纪.中国美学史[M].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1995:477-483.

作者:李炜 单位:合肥师范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