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障住房项目设计理念探讨

时间:2022-08-03 03:02:03

导语:保障住房项目设计理念探讨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保障住房项目设计理念探讨

摘要:文章结合保障住房项目设计实例,从居住需求入手,本着“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原则,阐述了于保障住房项目设计理念,并针对于保障住房项目设计中相关策略进行了深入地分析,旨在为了创造一个环境优雅、风格新颖的绿色生态小区,将本项目建设成为区内保障性住房的示范工程。

关键词:安置房;设计理念;空间布局;户型;环境

1工程概况

五象新区核心区自治区重大公益性项目片区保障住房项目的规划用地位于南宁市五象新区平乐大道以西,歌海路以南的C-3-2地块的东侧部分。项目地块南、北均临城市规划道路,东侧为规划住宅用地。规划总用地面积:39909.33m2,规划建设用地面积:33333.33m2,用地性质为居住,规划控制容积率小于等于5.0,建筑密度小于等于35%,绿地率大于等于35%。本项目规划区域内均为高层住宅,1#楼-10#楼,共10栋34层的高层住宅(见图1)。

2设计理念

主要内容:①对本设计而言,充分利用地形的高差,营造良好的内部景观,提供经济、舒适的居住条件:不仅具有丰富的空间,还要形成良好的生态环境,从而为居民提供更美丽的风景和更有价值的憩息空间;②人性化景观。种植优于铺砌,生态效果重于视觉效果。景观更为居住者所有,适于每天的晨练、日光浴或是晚餐后的全家散步。景观的目的是为生活提供一个休息的场所。景观应是人性化的,易于养护和生长迅速的,也是廉价有效和自然的。这正是其个性和品位;③人车分流。人车分流,车辆不进入小区内部,使人流、车流各行其道,有效避免不必要的干扰,使居住空间更和谐完整;④经济与适用。广义的适用既是当前的,也是未来的,是可持续发展的,可灵活变化的;而经济因素则是房产开发存在的基础。

3设计策略

3.1整体设计。本项目通过深入研究南宁当地的日照、季节风向,结合地形采用点式和少量联排建筑围合出中央超大景观花园,点式布局使空间围而不合的规划布局。这种布局方式争取了尽量多的户型能有良好的朝向和景观,同时使小区的建筑形态灵动通透。3.2户型设计。房户型设计进行了优化与创新,无论房间尺寸及使用功能上都以满足未来住户的居住需求为目标。本项止方正实用,比例协调,无黑厨黑厕,通风采光良好,实用率高,在部分位置通过空间变化提升了居住的趣味性和标志性。设置以二房一厅、三房一厅两种户型为主,户型数量比例为1:2。两房一厅建筑面积控制在50m2左右,三房一厅的建筑面积控制在80m2左右(见图2)。图2建筑户型设计图户型特点:①实用率高:二房一厅、三房一厅保障住房所有标准层户型尽量减少交通面积的分摊,减少空间的浪费,实用率高,并且可以减少单体的栋数,方便施工且节省成本;②居住品质高:所有厨房及卫生间均有独立的采光通风,房间及客厅朝向尽量采用南北朝向,并争取最大的通风采光。3.3交通设计。小区采用人车分流的交通组织原则,用地四周设置机动车车行环道和地下车库出入口,机动车不进入小区内部。设三层地下停车库,在地块东、西侧设共三个汽车出入口。小区内部设4m宽环形消防车道,与外围市政规划路相连接,中心花园设步行路。3.4立面造型设计。采用新古典主义建筑风格,气质沉稳彰显典雅,为城市景观增加区域性亮点新古典主义建筑风格,就是经过改良的古典主义风格。一方面保留了材质、色彩的大致风格,仍然可以很强烈地感受传统的历史痕迹与浑厚的文化底蕴;另一方面简化了线条,并与现代的材质相结合,呈现出古典而简约的新风貌,是一种多元化的思考方式。反映出后工业时代个性化的美学观念和文化品位(见图3)。3.5地下室设计。塔楼与地形呈45°,不利于地下室车位布置,方案的时候通过设计多种布置方式。如车位布置平行地形,车位布置平行塔楼,最后选定平行塔楼,一些边角设计为字母车位,争取可以最大化利用空间。非机动车停车位置根据修规指引集中设置在地下室;机动车车位设置根据修规指引主要采用地下停车的方式,大部分停车位集中在地下室解决。住户机动车可从车道直接进入地下停车库停车。因此,可以尽量减少机动车对行人,特别是儿童和老年人的干扰,有利于创造安全、舒适,高质素的居住环境。地块规划停车按住宅1.0个/户,其他配套用房1.0个/100m2,共安排小汽车车位2039个。3.6公共配套设施。公共配套设施的类型和规模在场地规划之前都应确定,并且需对居住环境做定量和定性的要求,包括设施种类、服务半径、场地条件等。保障住房住区配套设施分级设置可满足居民多层次的需求。因此,在分析人行流线及分析修规要求的基础上,并出于提高居民生活的便利性和提高公建使用率的出发点,设置了物业管理、老年人服务站点、社区居委会、文化室、居民健身设施,公厕等配套设施.

4结束语

综上所述,保障住房项目从倡导小地块开发、混合居住模式、网络化分层级设置配套设施、保障就业环境绿色可持续发展等方面做出了一些探讨与研究,希望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同时,项目建设具有长效和持续特性,只有完善的组织机制、配合机制、保障政策等,才能有效地提升保障住房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作者:关少峰 单位:广州艺筑建筑设计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