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校园室内开放空间设计分析
时间:2022-02-24 04:40:52
导语:中学校园室内开放空间设计分析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摘要:社会的不断进步,使人们对于教育的追求不断地转变。传统的教学环境与教学行为很难支持新型教育模式的实践。北大附中朝阳未来学校多功能教学空间作为国内少有的中学校园室内开放空间案例,有着一定的研究价值。文章结合环境行为学的相关理论对其进行案例分析,提出了关于中学校园室内开放空间的开放的空间形式、互动的交往行为以及复合化的功能设计三点教育空间设计原则的简要观点。
关键词:中学校园室内开放空间;环境行为学;空间设计;新型教育模式
北大附中朝阳未来学校作为新型校园,其多功能教学空间是国内“校园室内开放空间”的一个案例。北大附中朝阳未来学校的教育宗旨是以学生为中心进行新型素质教育,使其在现当代以及未来社会中可以多元化与个性化地全面发展,提升综合能力。在教学空间设计上,它打破封闭的教室单元结构,构建出开放的学习区域,使学生能够以多种方式在此学习,教师与学生的教学关系也产生了全新的变化。本文将北大附中朝阳未来学校多功能教学空间作为研究对象,对中学校园室内开放空间设计进行研究分析,希望可以为中学校园室内开放空间设计研究提供自己的见解。
一、中学校园室内开放空间的相关理论
《建筑工程建筑面积计算规范》中对于“室内开放空间”的相关条件包括连续开放、开放地面层以及无障碍设计等[1]。“开放空间”具有公共性,强调空间之间界限的打破与重构、空间结构的流畅性与开阔性。对于“中学校园室内开放空间”的表述,可以理解为具有教学属性、打破封闭空间进行贯通的空间类型。本文所述中学校园室内开放空间是基于案例与用户体验提出的空间类型,它是指教学楼内部具有功能性的公共开放空间,利用门厅、走廊、过厅以及非常规空间等室内空间结构,打破原有空间规律,通过空间开放贯通实现教学活动、师生交往、信息传播等行为的空间设计,是基于一定教育理念衍生而出、辅助其实践的室内校园空间。环境与行为的关系是环境行为学研究中十分重要的理论基点,也是空间设计实践中必要的设计基础,而“环境—行为”的关系理论,经历了40多年的发展研究,已形成了几种较为成型的理论模型,即唤醒理论、环境负荷理论以及生态学理论[2],同时环境直觉与空间认知也在环境行为学理论研究中占据重要的位置,将环境行为学中的部分理论知识引入到中学校园室内开放空间研究中,可以将空间设计理念上升为环境行为学的理论诠释。
二、北大附中朝阳未来学校多功能教学空间调研
(一)学校建筑设计基本情况。北大附中朝阳未来学校坐落于北京市朝阳区惠新东路8号,建筑面积26622平方米,学生数量约1600人。改造后的校园主要由教学中心、艺术中心、食堂、男女生宿舍五栋建筑组成。其中,多功能教学空间位于学习中心的教学楼,它是一个占地面积约2000平方米的6层长方形建筑。本文所研究的多功能教学空间位于学习中心的五楼,该楼层的主要区域包括开放教学区、休闲讨论区、教室、阅览室、综合活动区,是一个集学习、讨论、活动等多个功能于一体的室内开放空间。(二)使用群体。北大附中朝阳未来学校多功能教学空间作为中学校园教学空间,其使用者以学生和教师为主。学校采取“1+3新学制”,学生层次从初三到高三,共4个年级。这所学校取消了中考应试,因此学生有充足的时间进行个人兴趣的探索与综合素质的发展。学校的大部分课程选择了20人以内的小班制模式和采取AB分治的教学模式(A部采用选课制与导师制,B部采用传统学校教学模式),给予学生更多交流、实验的机会。(三)知觉认知。北大附中朝阳未来学校的师生希望在新型的教育模式下尝试除了应试教育以外的其他学习机会。在知觉认知中,学生愿意接受新型教育模式、教学方式所带来的挑战,这是学校建立的基础,也是其多功能教学空间可以有效被利用的支点。而在主体交往的认知中,北大附中朝阳未来学校的师生更愿意以朋友的关系共处,这样没有等级、平等互爱的社会知觉,给予多功能教学空间的沟通讨论、自主学习的教学行为以主观认知。(四)行为活动。师生主体的行为在室内空间的设计中具有重要作用。学生学习行为、教师工作行为以及师生交流行为是北大附中朝阳未来学校内主体的主要行为活动。学生作为学校最重要的群体,其学习行为随着教学空间的设计而不断改变。学生在多功能教学空间内更加主动地获取知识,在不同区域中均可以随时随地自由地学习,这是传统学校以“教室”为单元的教学环境很难实现的。师生可共同使用教学区域。教师在教学空间内开放办公,进行备课、教学等工作,打破我国传统的师生等级,做到放松与平等。开放空间给予使用主体的最大感受是交流的无障碍化。开放空间将割裂的学生与教师两个群体用物理环境的方式交融起来,教师可以体验学生的生活,学生也可以观察教师课堂外的行为。师生可在学校的多功能教学空间内交流与共享,像朋友一样沟通与相处。(五)实体要素。北大附中朝阳未来学校多功能教学空间在环境行为学中介于中观尺度与微观尺度之间,既包括类似邻里单元的班级单元,也包含了师生的个人行为空间。它是由空间设计中结构、色彩、布局等一些实体要素共同支撑而建立的中学校园室内空间(图1)。1.空间结构。我国大部分普通中学都是由封闭的教室、走廊和生活空间所组成的教学区域,学生在此空间均以“班级”为载体,每个人的学习和生活几乎都在自己的教室进行,和教师的交流大多仅限于课堂。课堂的教学形式也是大班制的讲学方式,属于传统意义上适合于应试教育的空间设计。多功能教学空间包括储藏间、开放教学区、休闲讨论区、教室、阅览室以及综合活动室。这些学习区域并没有明显的墙体界限,整体呈现功能复杂的开放空间设计,如几间教室由少数拼接桌椅构成,部分教室采用玻璃墙体,在视觉上打破了空间阻碍。学生学习活动区域覆盖整层教学空间,学生在任何地方均可学习、讨论,这样的开放设计给予学生更多的自主学习空间与机会。高度开阔的结构设计下的空间环境,可以间接刺激学生,渐进性唤醒学生愉悦的感受,学生在环境刺激中对学习产生兴趣,进行自发性学习行为,提高学习效率。学生身处开放的结构中,可以通过转移注意力进入有利于恢复心理健康的环境中,在精神放松的状态下进行学习;教师也可以在紧张的教学工作之余消除疲劳感。2.环境色彩。色彩作为空间设计的另一大要素,其生命力可以另一种方式延续空间带来的贯通与活力。传统意义上的教学空间大多选择白色墙体、木色桌椅和深色的黑板和讲台,总体给主体以规矩严肃之感。北大附中朝阳未来学习多功能教学空间总体采用绿色的色彩环境,穿插白色的教学陈设、原木色的墙体,给人以青春的现代校园感觉(图2)。白色的模块化课桌在使用中增添俏皮,部分教室的墙体由透明玻璃组成,空间与通透感在彩色背景中带来视觉的屈伸。环境色彩对个体行为的影响更为柔和。根据色彩心理学研究,色彩会根据环境的改变给予人们不同的刺激。环境行为学中重要的一部分便是环境中色彩的刺激带给主体的反应,通常绿色会给主体带来自由、舒适的心理暗示和希望、平和的象征;木色的板块是自然与生长的象征,同时使室内外空间贯通;而灰色的地面在明亮的大环境中给予主体收敛的感受,同时增加了现代化、模块化的视觉心理感受。环境色彩对主体的刺激更加隐秘但影响更大。环境负荷理论中,统一大规模的视觉环境,可以减少主体的信息加工量,恢复注意,提高学习效率。同时,鲜亮的色彩反差所带来的意外刺激,可以给予主体新鲜的视觉刺激,从而体验到突如其来的释放与落差式的愉悦,这便是唤醒理论中的亢奋性唤醒。师生在此环境刺激下产生的认知行为表现为提高教学的效率、采用新型的教学方式。这便是色彩作为空间设计要素对主体教学行为的影响与作用。3.室内布局。室内布局在教学空间中占据重要的位置,包括课桌椅、黑板、讲台、多媒体设备等,是教学空间可以完成其功能性的重要元素,其摆设与设计也关系到教学活动的状态。普通教室中主要是整齐摆放的长方形的学生桌椅占据主要空间,而教学区域则由黑板、讲台、投影等其他教学陈设组成,是支持传统授课方式的空间形态。而北大附中朝阳未来学校则在室内布局的设计中选择可移动、可自由组合的桌椅,打破了师生区域的界限,提供了更加自由、自主的教学模式。这样可变化的教学布局,构成了变化多样的教学情境,学校的多功能教学空间,确实不再局限于传统意义上“三尺讲台、一支粉笔”所构成的输入式教学情境,师生的教学标准行为模式也摆脱了“你讲我写、你问我答”的传统课堂规律,而是通过移动教学设备,构建多样化教学情境的方式,向着平等交流、讨论互动、自由探索与实践的与以往不同标准的行为模式发展。在这样有限的空间里可以建立灵活多变的教学情境,又与新型的教育理念下实施的教学模式共同发展、相互依存,这便是北大附中朝阳未来学校多功能教学空间所建立的生态学模型,这样的可持续、灵活多变的新型模型是在空间设计与教育理念共同努力下产生发展的,代表着一种新的教学行为正在逐渐被接受和运用(图1、2)。
三、中学校园室内开放空间的设计原则
国内中学校园室内开放空间设计相对发展还不成熟,需要基于教育、空间设计等多方面发展而不断进行调整。因此,基于笔者对北大附中朝阳未来学校多功能教学空间的调研,希望可以提出有关中学校园室内开放空间的设计原则。(一)开放的空间形式。互联网信息时代的中学教育模式,强调的是通过数字化信息高效地传输和获取知识,通过媒体这一教育要素的发展进步,改变教师“教”与学生“学”二者之间的关系。教师、媒体、学生三个要素的组成关系的变化,形成了不同的新型教育模式,教师的教学手段和学生的学习方式与以往相比有很大的变化。在空间设计中,建议根据教育模式而适当调整空间的开放形式。以翻转课堂教学为例,可根据学生在课堂内与课堂外花费的时间与精力,而适度调整课内教室与课外自由空间的空间比例分配。翻转课堂相比传统课堂,更需要学生大量的课前查阅资料准备与课后讨论梳理的精力,因此需要提供合适的阅读自习区域与讨论交流区域,在开放空间中几个区域合理分布在同一教学空间内,以支持教学秩序有序地进行。因此,校园室内开放空间可以在空间结构、环境色彩以及室内布局多方面进行考量,综合运用各种实体要素的设计组合,在教学模式实现的基础上达到视觉的丰富性与趣味性。(二)互动的交往行为。在中学校园室内开放空间内,师生的行为区别于传统教育空间内的便是拥有更多的交往与交流。中学校园室内开放设计中需要考虑的便是以“互动”为前提的室内交往空间设计。课堂内,要尽量提供可以针对讨论学习、实践活动的开放空间,配合教学活动对空间进行合理地打破与重组,使课堂内的交往活动更加高效和无障碍化;课堂外,应在设计中给予主体交往更多自由分配的空间,进行空间结构的调整与设计,师生进行空间与行为的共享。在环境潜移默化的刺激下,形成交往认知与行为的改变,这是室内交往空间设计实现“互动”的重要部分。空间设计上,应注意开放的交往层次。在设计上注意私密空间、半公共半私密空间、公共空间三者的布局与组合。考虑学生间、师生间更多的互动交往行为,应该在以教室为主的半公共半私密空间的基础上,建立有助于沟通交流的公共空间。还可采用大空间内建设小空间的开放空间形式,小空间是指课堂内的教学交往空间,大空间则指课堂外的讨论、交流、实践空间。结合环境色彩、建筑材料的组合与统一、地面层面的“中庭”空间等建筑元素创造围合空间等,将半公共半私密的小空间与公共的大空间分离与融合,形成公共与私密交流模式的平衡,这是传统教学空间很难做到的。(三)复合化的功能设计。在空间设计中,通过开放空间区域划分的灵活性,可以使有限的空间内部划分更加复合化,比如通过教学设备的灵活移动,单位空间可以同时满足教学、讨论、娱乐、实践等多重功能的需要。而同一空间内不同功能区域的划分,则有利于学生自由分配、自主选择区域的个性化教育发展。“复合化”的理念是基于学生培养目标下对空间设计的要求。它既可以满足在有限空间内多功能的教学、交往、活动的需要,又能够通过环境的建立,影响使用主体的行为,使其捕获更多的信号,为其学习、交往等带来正面影响。在空间设计中,若想使空间的功能不单一,划分的灵活性与空间的张弛性是设计过程中的切入点。划分的灵活性是指在功能区域的划分中综合运用结构、色彩、设备等设计要素进行有效地空间拆解与组合。空间的张弛性即在开放空间的贯通与阻断中所展现的空间功能的重复与划分,在功能与视觉效果上体现校园室内开放空间更多的设计特点。
本文基于环境行为学的理论知识对环境、认知、行为进行粗略探究,对北大附中朝阳未来学校多功能教学空间进行分析,发现了教学环境与教学行为之间螺旋式上升的发展闭环,进行新型教育模式的实践与探索,并提出关于中学校园室内开放空间的教育空间设计原则,归纳出开放的空间形式、互动的交往行为以及复合化的功能设计三点意见。基于环境行为学模式的中学校园室内开放空间可以探究的方面还有很多,媒体设备的高效配合、自然元素的融合、建筑材料的选择等,都是在未来新型教育模式下中学校园室内空间设计需要面对的机遇与挑战。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建筑工程建筑面积计算规范[M].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2014.
[2]房慧聪.环境心理学:心理、行为与环境[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9.
作者:刘绮璇 李嫣 李红菊 单位: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
- 上一篇:包装设计负空间的视觉表现与审美价值
- 下一篇:预设性养老室内空间设计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