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工程毕业设计质量提升研究

时间:2022-12-30 11:06:22

导语:机械工程毕业设计质量提升研究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机械工程毕业设计质量提升研究

【摘要】毕业设计是高等学校人才培养的综合性实践教学环节,如何提升毕业设计质量一直是高校教学改革的难点和痛点问题。通过深入分析机械专业本科毕业设计现状,发掘本科毕业设计质量下降的突出问题,从题目拟定、全过程闭环监管、成果考核、校企协同实施等方面提出提升毕业设计质量的改进措施,多措并举,力争把毕业设计打造成人才培养方案的“金课”。

【关键词】机械工程毕业设计质量提升;闭环监管

教育部近日《关于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意见》指出[1],严把毕业出口关,科学合理制定本科毕业设计(论文)要求,严格全过程管理,严肃处理各类学术不端行为。毕业设计作为本科培养计划的最后环节,是加强学生专业能力综合训练的重要途径,是课堂教育与具体实践相结合的重要手段。通过毕业设计的系统训练,能培养学生综合运用基础理论、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有利于提升学生的就业和创业能力,为学生即将面临的工作、研究生深造或开展科学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然而,近年来由于学生数量大、升学就业压力大、有效毕业设计时间短、评价机制薄弱等原因,本科生毕业设计质量下滑明显。为此,本文分析本科机械专业毕业设计指导的现状及不足,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

1机械专业本科毕业设计现状分析

目前,各高校制定了相应的制度以保证毕业设计环节的开展,但毕业设计论文仍存在严重抄袭、优秀率不高、毕业设计走过场等问题[2-3],毕业设计越来越变成了形式主任,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1毕业设计有效实施时间短。机械专业本科毕业设计,一般以机械行业生产实际中典型产品为设计对象,选题应为实际、系统的设计,具有一定应用价值和创新性,毕业设计题目相对课程设计难度较高;既需要完整的理论设计和计算,还需要完成结构设计图纸绘制,毕业设计工作量较大。毕业设计通常安排在第8学期,即毕业前最后一个学期。这一学期,很多学生需要进行毕业实习、研究生复试、公务员或事业单位考试、工作面试和实习等多项工作,大部分学生有效进行毕业设计的时间被压缩至4-6周。学生在如此短时间内,难以进行充分的文献检索与查阅,难以投入足够的精力与指导老师沟通交流、确定合理的设计路线、详细的设计计算、完善图纸绘制等诸多工作,不能对毕业设计课题展开全面、深入的研究,甚至有些毕业设计只能靠网络抄袭来完成。1.2指导教师投入时间和精力不足。济南大学作为地方本科院校,师生比偏低,每个教师指导毕业设计学生数量为6-8人,数量较多,教师需要准备更多的毕业设计课题,花费更多时间于毕业设计指导。但教师同时承担繁重的教学与科研任务,尤其、项目申报、支撑晋升等压力较大,高压力、高负荷的工作也在消磨着他们的工作热情,致使他们对设计计算过程和设计图纸的审核缺失,疲于高质量地完成毕业设计指导任务。有些高校只注重就业率、考研率和毕业率,疏于毕业设计过程的考核和管理,从而降低了毕业设计成绩评定标准,缺乏指导教师指导质量的考核。长此以往,造成了学生、指导教师、管理部门对毕业设计的主观认识不足。1.3毕业设计题目缺乏新意,与实际应用脱节。机械专业毕业设计的成果呈现主要靠二维图纸或三维模型,而现在都是计算机辅助绘图,因此设计成果是可以复制的。有些毕业设计题目年年出现、陈旧、缺乏新意,对学生没有吸引力。学生甚至会找高年级的学生或从网络上找到毕业设计的电子稳定,不作修改或稍作修改即可交差。对于一些纸上谈兵的课题,缺乏具体的应用背景或实用性差,不能达到理论与实际结合,学生收获知识的效果也很差。

2毕业设计质量提升举措

2.1多渠道丰富课题来源。机械专业是工科中宽泛的一个学科,拟定毕业设计题目尤其天然优势。从生产实际中寻求毕业设计题目,能增加毕业设计的应用性和趣味性,从而激发学生实践兴趣,提升毕业设计质量。毕业设计选题应多措并举,促进选题多元化发展。指导教师应依托学院校企合作平台、实习基地、科研项目等多元化渠道,主动作为,丰富课题来源。学校应鼓励和组织专任教师到企业调研和参加实践锻炼,发掘课题;鼓励专任教师为企业开展技术服务,开发课题;及时了解校企合作单位或实习单位提出的技术难题,转化成合适的毕业设计题目,引入接纳课题;从课程实验、课程设计提出合适问题,衍生课题;指导教师可以从所从事的科研项目中,提炼课题,并尽早吸引学生参与项目研究;师生可以共同关注机械专业国家级或省级竞赛项目要求,将竞赛题目再加以扩展延伸,创新课题;学生提出创新创意想法,自拟课题。对于来自于企业技术难题的毕业设计选题,由于企业的实际生产问题的难度和深度是在校本科生无法完全解决的,需要将生产实际问题进行教学化处理,明确典型工作任务和教学要求,合理确定课题大小和难度,既能解决企业实际问题,又可以满足毕业设计时间要求,从而使毕业设计课题源于企业真实生产问题而又摒弃了企业技术问题的行业局限性。2.2建立毕业设计选题动态调整机制。毕业设计题目选题注重更新,要求每生一题,且毕业设计的关键内容,每年都不能重复;五年以后毕业设计题目要全部更新一次。选题应尽重点关注社会生产、新技术应用与生活中的热点、难点与焦点问题,减少虚拟题目的数量及比重。完整组织毕业设计教学过程,教师根据学院下达的任务,全程指导学生选题、制定并实施毕业设计计划。学生按照审定的实施计划开展毕业设计,形成毕业设计成果。学生完成毕业设计任务后,学校统一组织答辩。2.3建立毕业设计过程闭环监管机制。毕业设计启动于第四学期末,历时四个学期,时间跨度较大,从毕业设计选题开始,到前期检查、中期检查及答辩检查,对毕业设计的各个过程制订相对应的质量检查方案,及时反馈毕业设计实施质量,对毕业设计的全过程进行闭环质量监控,提升毕业设计质量。我院的毕业设计选题开始于第五学期,整个毕业设计历时四个学期,时间跨度较大,对毕业设计的各个过程制订相对应的质量检查方案,对毕业设计的全过程进行质量监控,才能确保毕业设计质量。针对第五学期至第七学期毕业设计进展缓慢甚至停滞的问题,可要求师生每两周至少见面1-2次,并要求老师撰写指导日志,要求学生定期完成文献阅读或资料阅读任务,撰写文献查阅报告。学院每学期期末评定学生文献报告质量,评定成绩作为毕业设计成绩的一部分。约谈成绩较差的学生和对应指导教师,从而提升后续指导成效。在这一阶段,最重要的观测点就是文献报告,只有提高该阶段的分值比重,引起指导老师和学生重视,才能从根本上落实毕业设计时间。第八学期,是毕业设计实施的主要时段,要求师生每周至少见面2次。老师必须按预定时间收集外文翻译、开题报告、中期检查报告、答辩论文、设计图纸等资料,及时给予成绩评定,对进展缓慢的同学及时提醒,确保每周的毕业设计过程充实有效,避免毕业设计安排前松后紧,打消学生想答辩前突击完成的想法。2.4校企协同实施毕业设计。校企协同实施毕业设计的模式内容包括结合企业工程实际进行毕业设计选题、校企协同推进中间检查、校企协同考核毕业设计答辩,实现校、企、师、生多方受益。成立由专业带头人、企业专家、专业骨干教师组成的课题遴选团队,从课题资源库中对典型产品装配、典型设备仿制、设备优化升级等课题进行分类;同时审核学生提出的“产品创新设计”类课题,主要审核其是否符合本专业培养目标,能否综合应用其所学的知识、技能解决生产实际问题,能否满足行业需求。毕业设计实施过程中,实施校企结合的双导师毕业设计指导制度[4-5],充分发挥企业指导教师具备丰富工程经验与学校指导教师具备丰富理论知识的优势,对毕业设计进行规范化的管理。通过企业与高校的协同推进来帮助学生完成项目设计方案提交、设计计算及图纸绘制,并通过进行中期答辩来汇报毕业设计的进展,在进行中期答辩的过程中,校内外专家与毕业设计指导教师必须针对高校学生的毕业设计方案提出建设性与指导性意见,保障学生的毕业设计能够按计划进行并确保高校学生的毕业设计能够达到相关标准与要求。毕业设计答辩的考核则实行校企协同的考核制度,企业实践专家和专任教师共同组成答辩委员会,共同评价毕业设计成果。答辩过程中,学生讲解演示毕业设计论文和图纸,对设计的内容及成果进行阐述,来自企业的专家和校内教师组成的答辩委员会进行质疑,从学生毕业设计图纸与论文的完整性和系统性以及其中的创新点等多个角度给予评价,并从多个维度包括设计题目的实际应用价值、创新水平、图纸规范性、计算合理性、整体工作量等对毕业设计过程进行打分,让学生充分感受职场氛围。

3结语

人才是衡量一个社会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高等院校的主要任务就是为社会培养更多的高素质人才,在高等院校的教学过程中,毕业设计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创新毕业设计实施模式,一直是本科教学改革的焦点问题,也是其难点和痛点。目前很多高校毕业设计质量出现下滑,是由学生、指导教师和管理部门等多方面原因造成的。为深化教育教学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必须从毕业设计课题来源、实施模式、监管机制等方面进行切实有效地探索,确保毕业设计质量稳步提升,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意见[Z],教高〔2019〕6号.

[2]施刚钢,靳慧龙,武现聪.本科工程类专业毕业设计工作及管理现状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8(30):14-15.

[3]冯晓兰,任华,梁计锋.应用型本科生毕业设计现状及解决办法[J].现代经济信息,2017(04):413.

[4]刘莹,杨雪梅.一种校企协同指导毕业设计的模式研究[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19,3(11):150-151.

[5]范晖,李顺才,王善奎.校企协同引领下的毕业设计创新模式研究[J].机械设计与制造工程,2019,48(05):119-122.

作者:葛荣雨 付秀丽 刘鲁宁 王晓琴 潘永智 单位:济南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