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利图底反转形管理论文

时间:2022-07-13 11:57:00

导语:达利图底反转形管理论文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达利图底反转形管理论文

摘要:超现实主义是现代主义艺术运动中的一个流派,达利是此运动中最积极、最具影响力的著名画家。从图像学的角度对他具有双重意象的代表作品进行解读,并从创作手法、创作形式和画面内容上进行分析,探讨达利作品图底反转形的天才运用。

关键词:达利;图底关系;双重意象;超现实主义

1、背景

超现实主义(Surrealism)1924年产生于法国,意在表现艺术家渴望创造某种比现实本身更真实的东西,也就是说某种比仅仅描摹所见事物更有意义的东西。[1](P.328)超现实主义艺术家明确强调受理性控制和受逻辑支配的现实是不真实的,只有梦幻与现实合一才绝对的真实。他们把生与死、梦幻与现实、过去与未来结合在一起,使艺术作品展现出神秘、恐怖、荒诞、怪异等特点。超现实主义运动不仅在绘画领域,也波及到小说、电影、戏剧、诗歌等多个领域。超现实主义的重要画家有西班牙的达利、米罗(MiroJoan),德国的恩斯特(MaxErnst)、比利时的马格利特(MagritteRene)、瑞士的克利(KleePaul)、法裔美国画家唐吉(YvesTanguy)等。

2、达利生平

图1萨尔瓦多·达利

萨尔瓦多·达利(SalvadorDali)(1904-1989),出生于西班牙加泰隆尼亚地区的费格拉斯,是超现实主义中最积极、最具有影响力的一位,活跃于绘画、雕塑、建筑、工艺美术等多方面领域。

达利从小生活在一个艺术氛围浓郁的环境中,14岁时就在费格拉斯市剧院举办的当地艺术家作品展中展示了自己的油画作品。17岁在马德里费尔南多美术学院学习绘画期间结识了电影导演布努埃尔(LuisBunuel),并且合作拍摄超现实主义影片《安达卢西亚狗仔》。21岁时拜读了弗洛伊德(SigmundFreud)的杰作《释梦》,对他的艺术创作产生了巨大影响,同年(1925年)他在巴塞罗那的达尔毛画廊举办首次个人展览。22岁前往法国巴黎拜访毕加索,参观卢浮宫博物馆,23岁时完成了第一幅超现实主义油画《蜜比血甜》。

达利受到法国精神病学家、精神分析学家拉康(JacquesLacan)的博士论文《论偏执性精神病与个性的关系》的启发,独创"偏执狂批判法"(ParanoiacCriticalMethod)的艺术手法,即追求极度的无理性。但他不主张完全排除理智的作用,听任下意识的自然流露,而是用自己的理智来掌握和处理潜意识世界,将自己的幻想、梦境或潜意识,通过逼真的绘画技法造成一个荒谬绝伦而又十分酷似客观现实的幻觉世界,使人过目难忘,记忆深刻。基于他早期打下的坚实的写实基础,结合这种创作方法,达利完成了一系列独具风格的作品。其早期代表作品《记忆的永恒》(1931年),安排和构图布局是偶然的随机的,也就是说这些画面中的各个细节是彼此孤立,互不相干的。自30年代中期开始,达利又将创作方式演变成为双重意象风格的造型手法,画面效果似是而非,由于图底的转换,呈现出双重意象的效果,使画面内容不断地变幻。

达利一生不断地进行探索,而且很关心科学的发现,总希望能利用它开拓新的表现领域。弗洛伊德对他的评价是:"一个典型的西班牙人,充满了热情和表达自己的欲望"。尽管世人对他的一生有褒有贬,但他的成功绝非偶然,他以超人的天赋在所涉及的领域独树一帜,表现出其过人的想象力与创作才华。

3、达利图底反转形作品的解读

早在16世纪,意大利画家杰斯佩·阿奇姆波蒂(GiuseppeArciboldi)就在自己的油画中利用图底关系,以蔬菜水果和树木组成人的头像。达利在他的图底反转形作品中,将这种能够使一个图像呈现出两个形象的特殊创作方法发挥到极致,在设计各种奇特画面形象的同时,作品呈现出双重意象,传达复杂的象征性含义。[2]下面我们从创作方式、创作手法及画面内容来探讨达利图底反转形的天才运用。

3.1图底关系

图底关系,有时也被称为正负形、反转现象,在达利的作品中更多地趋向于双重意象。凡是被封闭的曲面都容易被看成"图",而封闭这个面的另一个面总是被看成"底"。而且面积较小的总是被看作"图",面积较大的面总是被看成"底"。[3](P.305)艺术家通过对画面上图形的形状、大小和布置关系的调节来达到图形和背景关系的模棱两可,画面表现出图底关系的转换。在有关图形与背景的图底关系变换的作品中,以鲁宾杯最为有名。人们在画面看到的空间是人还是杯子,完全要看他注视的角度是在图形上还是在背景上,或是看整体还是看局部。由于观点的不同,将分别出现不同意义的画面,即双重意象(DoubleImage)。[4]

图2妄想狂的面孔

3.2写实手法与双重意象的天才运用

艺术家的职业要求是必须把所有的知识转化成视觉形象。他能够取得多大的空间效果或取得什么样的空间效果,主要取决于他运用了什么样的形状、大小、色彩、方向等知觉因素。[3](P.365)达利巧妙地布局空间,在变形的基础上以双重意象法处理图底关系,创作出一组具有双重意象和奇异梦幻效果的作品。

远看图2《妄想狂的面孔》,我们可以看见整个画面呈现出一个睡卧于海滩边的女人头像,这是画面的"图"。由近细看时,这个"图"即女人的头像,实际上是由海滨歇息的人们以不同的姿态或坐或躺,加上海边的小丛林、岩石共同组合而成。这是由于轮廓线起到的双重职能,位置相似规律就在这儿发挥了作用。按照这个规律,位置相近的线条将被组成同一个图形。[3](P.305)所以连续或坐或躺的人体由于位置相近,线条相似组成女人的侧面轮廓,人的视觉习惯性去找寻另外某种相关性,于是小丛林、岩石就成了女人的头发与脸部。

图3有伏尔泰胸像在内的奴隶市场

图4眺望大海的加拉于18米外变成亚伯拉罕·林肯像

艺术家能自觉地将有关美学规律和构成方法应用到创作中。达利非常娴熟地运用这些规律和方法来处理图底关系,他要么将一个形象隐藏在另一个形象之中,或者用一些形象组成另一个形象。在他的具有双重意象的典型作品中,就有两个贵妇人与奴隶的形象,加上前景中一个似托盘的物像巧妙地组合形成伏尔泰的雕像(见图3)。人像与人像的叠加,在达利看来也可以有特殊的甚至令人意外的表现方式。他将林肯的肖像进行放大虚化,再与缩小放置于画面中心的画家妻子加拉的肖像以双重意象的方式并置,加拉深色的头发巧妙地组成林肯肖像的眼睛,画面充满了神秘的气息,观众的视线在大小肖像之间变换(见图4)。

在图5《三代人--老年青年幼年》中,特定山脉的中空效果是一个人物的脸部,构图小的背面人像组成这个人物的五官,画面其它区域的形状别出心裁地布局,构成另外的主题人物。他往往企图以这种方式仿效梦境中的混乱现象,同时也将深刻的人生浓缩在一个小小的画面之中,观者的视线在图与底的关系中跳跃,主题也随之慢慢清晰。

图5三代人--老年青年幼年

图6看不见的男人

达利以他特有的方式控制好形状、大小、色彩等布局,并巧妙地控制这些区域之间的空间来创作他的作品。实际上,艺术家控制这些区域的目的并不是别的,而是在于确立作品正面平面的统一,以及加强积极的图形与半隐半现的消极图形之间巧妙的平衡作用。只有这样,才能使所有的图形都最大限度地为整个构图的表现做出贡献。[3](P.318)达利以其卓越的想象与精湛的技艺,巧妙地处理图底关系,将一些常人觉得没有关联的、看似随意的元素以不可思议的方式联系到一起。因为画面构思得非常奇特,局部表达得既精准又仔细,为他不合常理的构思增加了某种可能性与合理性。在图6中,画面内许多随意放置的雕像与物体,仿佛一组记忆片断,共同组合构成这个不太明显的、"看不见"的男人。

二十世纪的艺术家不满足于简单地表现他的眼睛所见,他们已经清楚地意识到隐藏在这个要求后面的问题了。[1](P.329)我们平常所见的画面中,每一笔触的颜色只表达一片树叶,一只眼睛,而在达利的作品中,则成功地将这笔颜色表达了两种事物,让画面呈现双重意象。达利将写实手法与双重意象法加以结合,巧妙地处理图底的关系,通过有意识地追求无意识,用理性控制画面以达到一种非理性,使画面效果似真似幻。潘诺夫斯基曾提出:"艺术创作是一种理性的活动。"达利始终追求理性地处理潜意识世界,从表达手法上看,他的一些作品是将一个形象隐藏在另一个形象之中(见图4、图8),或者用一些形象组成另一个形象(见图2、图3、图5、图7),或者是一些似是而非的形象(见图6)。不管哪种形式,都是他超乎寻常的想象和下意识的美学规律、构成手法的天才运用的结果。

历代艺术家在创作他们的艺术作品时,趋向于表现有强烈悲剧色彩的主题,人们在咀嚼与回味中体会出艺术家情感的表露,达利在此方面的表达也是独具匠心。他的作品《达利与骷髅》与其他艺术家在表达生与死、爱欲与毁灭、美丽与恐怖对立并存的象征寓意上有异曲同工之妙。[2]达利由最初的写实,经历了印象主义、未来主义、立体主义等各种风格的学习和借鉴,再发展成为超现实主义运动的大师。以其罕见的手法,创造了奇妙多端的艺术世界,确立了超现实主义的流行形象。他在著作《达利的秘密生活》中曾说过:"性本能成为创作之后会产生艺术,死亡恐惧会产生爱情,而对于空间与时间秘密的探索则有助于理解形而上学和宗教。"达利作品中流露出超现实的格调,源于他特殊的表现才能,对哲学的通晓及对社会、人生的领悟。

在其创作过程里,达利善于在表象世界中加入他自己的怪诞奇想,而这些奇想又出自生命中令人难以捉摸的素材,诸如:性、死亡、变态、苍穹等。在达利的作品中,他把不同事物任意地组合在一起,再以具有真切细腻的局部形象,造成荒诞不经的,甚至是恐怖的境界(见图3),使他的作品理性与非理性交错,产生出一种超乎寻常的视觉冲击力,给人深深的心灵震撼。

在梦境中,人们经常产生奇怪的感觉,觉得人和物体互相融合、互相易位(见图6)。达利画面中的梦境内容以图底反转形作为主要手段,从确定以"图"为中心,以"底"为辅助的布局,进而达到图底形状的相互作用,表现的内容也就不同程度地发生了变形,以此达到平面图形中图底关系的模棱两可的双重意象。变形是能使我们达到一定的艺术目的的一个必要的和有用的工具。[3](P.402)达利以本能、潜意识为本源,以不寻常的理性方式处理梦境,合理地将他幻想中的梦境内容变形,将固有物体的形象变形、变异,或将细小的对象放大,并进行精细的写真,创造出视觉空间的荒诞(见图2)与离奇(见图6),展示和宣泄来自内心的压抑,作品充满幻想(见图8)与恐怖(见图7)的同时,记录着种种理性之外的梦境状态。

4、结语

通过对达利作品的探析,我们能清晰地明了天才的作品来源于艺术家对现实、对理想的孜孜不倦的追求。达利一生结识了许多不同的艺术家和学者,并与之交流、切磋。他不断探索,不断地超越自我,形成独特的偏执狂批判法的艺术创作手法,使看似简单的画面,蕴含了双重意象。尤其在创作的过程中,他有意识或无意识地将形式构成的原理与方法进行合理地运用,并善于将身边的理论与观念(如弗洛伊德理论),通过巧妙构思与布局,揉合一些灵异的主题或看似信手拈来的母题,用超级天才的想象,将现实生活中的惊人片断混合在一起,表达他的内心感受,让作品呈现出无以复加的怪诞和超出寻常的想象。

不论是真实的还是想象的,达利作品中肖像画的关键部分和许多真实场景就是取自他孩童和少年时代的情景,以及早些年生活中的风景。他自幼形成的要与众不同的心态在创作中得到了更为明皙的体现。他力求控制形状之间的重叠与交错,让重叠部分产生一些新的形状,不同形状的并置又形成共同的轮廓线,产生图与底的反转效果,引发观众不同的解读,从而领略画面的双重意象。这一切都是在追求一种非理性中的理性,现实中的超现实。

达利的作品或具有神秘的气息,或表达荒诞与怪异,或暗示人的本能,无不体现他的内心的感受和渴望,加上观者的个人体验,达利图底反转形作品展示出他对图底关系的天才运用,同时也向我们传递一种超乎寻常的双重意象。

参考文献

[1][英]贡布里希:《艺术发展史--"艺术的故事"》,范景中译,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1991年版,第328页,329页。

[2]王端廷:《现实难以超越--达利艺术的现实维度》,《美术》,2000年第6期,第15页。

[3][美]鲁道夫·阿恩海姆:《艺术与视知觉》,腾守尧译,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305页,365页,318页,402页。

[4][日]朝仓直巳:《艺术o设计的平面构成》,吕清夫译,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91年版,第167页。

ResearchonDoubleImageinSalvadorDali’sWorks

HuWen-juan,WuWei

(SchoolofPackagingDesignandArt,HunanUniversityofTechnology,Zhuzhou412008,China)

Abstract:SurrealismisaschooloftheModernArt,andSalvadorDaliisaveryfamousartistinthemovement.Thispaperanalyzesdoubleimageinhisrepresentativeworksfromtheangleoficonology,andpointsouttheartisticfeaturesinhiscreatingtechniques,creatingformsandpicturecontentsoastoillustratehissuccessfulmanipulationofdoubleimage.

Keywords:SalvadorDali;figureandground;doubleimage;surrealism

作者简介:

1.胡文娟(1973-),女,湖南邵阳人,湖南工业大学包装设计艺术学院硕士研究生,主修视觉传达,现为中国包装总公司包装设计技术专业中心设计员。

2.吴卫(1967-),男,湖南常德人,湖南工业大学包装设计艺术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设计艺术学博士,"2004年度清华大学校级优秀博士论文"一等奖获得者。现为中国包装总公司包装设计技术专业中心主任,主要从事传统视觉艺术文化和高校设计教育研究,曾于1988-1990年留学日本千叶大学デザイン学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