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林景观色彩设计研究论文

时间:2022-06-07 09:15:40

导语:园林景观色彩设计研究论文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园林景观色彩设计研究论文

摘要:当前,经济飞速发展,人们生活质量得到提高,逐渐重视精神享受。色彩设计作为园林景观的设计重点,可通过色彩影响心理及视觉,给人以享受,产生共鸣。此文分析园林景观色彩设计原则及内容,研究色彩设计具体应用。

关键词:园林景观;色彩设计;应用

在园林景观中,色彩设计不仅带来协调且美的色彩,还能赋予景观时代气息,满足人艺术追求。只有全面、准确的掌握色彩设计原则及内容,才能使色彩设计发挥作用。色彩设计原则及内容、具体应用是以下研究重点。

1园林景观色彩设计原则及内容

1.1设计原则

原则有和谐原则、整体性原则、颜色比例协调、韵律原则。一般来说,色彩设计表现载体主要为植物,但园林景观构成除了植物之外,还包括水、雕刻和山等,不同元素有不同的设计方法,有不同形态及颜色,需坚持和谐设计原则,通过相似搭配打造和谐。色彩设计旨在促进整体美观,并非单一存在,有整体性特点,设计时应整体把握观赏效果,充分考虑到色彩景观和地域特点的配合,全局规划。颜色比例协调对于色彩搭配较为关键,比例大小直接影响着设计美感及效果[1]。颜色比例协调同时是顺应自然的迫切要求,不同季节内绿色景观及花卉景观的数量不同,春季百花盛开,应暖色调较为突出;夏季太阳强烈,应绿色调较为突出,此时应适当增加绿色植物,促进整体协调。韵律原则较常见,通过规则重复或不规则重复达到景观整齐目的,易被接受。韵律表现形式较多,如间隔型、重复型和渐变型等。

1.2设计内容

内容主要为园林景观中的山体、地面铺装、水系、小品规划、蓝天、植被、碧海等实际载体,按当地文化背景及美学原理,有机协调色彩,进而达到理想、满意的色彩效果。经过设计的色彩景观可影响观赏者生理及心理,加上设计都是从谐度和整体出发的,故能体现以人为本及地域特色。利用色相、亮度及彩色的等设计小品和其他景观等,可促进景观多彩、丰富,使人感受到色彩之美,并刺激视觉,释放负性情绪,如烦躁、沉闷等。

2色彩设计具体应用

2.1人工色彩

分为基础设施、人文建筑和灯光色彩等。设计指示牌、服务区、廊道、茶水间等基础性设施时,可运用形状各异及色彩不一的设计方法,达到增添设施色彩的目的。灯光色彩是最为典型的色彩设计,不同功能、性质的景观,有不同夜景,设计运用灯光色彩,可为夜景增添色彩,形成独特的景观夜景。人文建筑在园林景观中有极大吸引力,设计有一定色彩特点及地域特色风格的建筑,对提升园林。

2.2自然色彩

自然色彩主要有绿色、山石色彩、水体色彩、生物色彩和其他色彩等。绿色为自然基础色调,任何季节和低于的自然景观均以绿色为主,以此便形成了绿色自然景观。设计时,除特色型小品外,都应将绿色作为基调,整体把握。具体应用时,充分使用不同植物叶片的绿色,如浅绿色、灰绿色、蓝绿色、墨绿色和褐绿色等,通过不同绿色的互相搭配,创造和谐、美丽色感,带给人心旷神怡之感。布置花镜和花坛时,应将绿色作为衬底,并尽量降低其高度,使花朵保持高姿态,营造别样意境。不同山石的形状及颜色不同,地质原因不同也能使山石有不一样的颜色,在景观中运用形状各异、颜色不同的山石,并与其他景观相互协调,可有效提高整体的色彩美感。水作为生命源泉,通过自然或人为设计,使之展现不同形状及色彩,如翠绿的湖水、白色的喷泉等,给人以美的享受。不同生物也有不同的颜色,借助其生态景象,可赋予景观活泼、生动之感。红、橙、黄属于暖色系的基本色调,为暖色系设计主旋律。作为亮色,可见度较高,易引起视觉注意,可产生活泼欢快感,常应用于城市公园中。白、蓝、青属于冷色系的基本色调,为冷色系设计主旋律,可产生宁静、庄重感,适用于庄严园林,如烈士陵园等,以此加强空间深远感受,增加庄重感及历史厚重感。红和绿、紫和黄、橙和蓝等是常见对比色,适用于广场出入口或园林仪式等,使人产生浓厚、热烈之感;使用对比色设计的园林图案、花柱、花坛及立体造型等,也能丰富视觉效果。黄和绿、橙和红等是相邻色,借助相差不大的2种颜色,组成体系,可达到互相衬托、相辅相成效果;相邻色明度有一定差异,但色相相同,合理搭配便能产生层次感、空间感。邻补色属于特别的色彩形式,设计中较常用,不仅能满足大众口味,还能带来淡雅、和谐感受;在大面积绿色植物中少量插入红色,既补充了色彩缺陷,还营造出和谐画面;夏季荷塘上点缀的雨滴,也增添了画面唯美感,展现自然特色。

3结束语

园林景观色彩设计对专业性要求较高,应当严格把握重点,紧贴设计原则及内容,充分突出主题,达到整体统一和谐。设计师也要不断积累经验,提高设计水平,创造优秀色彩景观。

作者:钱永康 单位:杭州新泽园林设计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1]衣晓霞.色彩景观在园林设计中的应用研究[D].东北农业大学,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