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面设计课程必要性分析

时间:2022-03-30 09:39:51

导语:平面设计课程必要性分析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平面设计课程必要性分析

摘要:平面设计属于艺术类教学范畴,其教学评价过程也是难点内容,对于学生存在的个体差异及其在学习过程中体现的能力差异,应用统一的评价标准难以体现教学评价的真实性和有效性。应用动态评价方式针对学生个体进行学习过程全程式的教学评价,更能够发挥教学评价对于学生学习的激励、促进作用。该文探讨将动态评价运用于平面设计课程必要性,以提高平面设计课程的综合教学水平。

关键词:动态评价;平面设计课程;必要性

平面设计课程学习不仅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艺术学习基础,还需要其具备良好的艺术表现力和创造力。应用静态评价只能够对学生的学习结果进行评价,却无法对学生的学习历程和未来专业发展潜能进行准确评价,因而体现出其在教学过程中的应用弊端。应用动态评价则能够对学生进行全程式的关注,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现的改变和提升过程进行评价,了解学生的艺术认知和艺术表现变化过程,进而对其专业可塑性和发展潜能进行准确评价,实现教学评价的应用效果。

一、动态评价更为全面

平面设计课程需要学生能够掌握扎实的专业知识,还能够熟练应用计算机应用软件进行方案设计和创作,因而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教学评价也具有一定的难度。以往的教学评价模式采用静态评价,只通过学生的学习作品进行考核,难以真实体现和正确肯定学生的学习过程。动态评价模式则是复杂的评价体系构建过程,能够在评价过程中伴随学生的学习表现情况不断变化,更能够准确评价学生的学习目的、学习态度、学习过程以及学习结果。为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需要建立动态的评价机制并应用于教学实践。平面设计课程有自身的特殊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将专业知识与创新意识、表现能力有机融合,可能形成超乎想象的艺术表达效果。此种情形下应用静态评价,学生在艺术表现过程中的闪光点难以得到肯定,教师难以全面掌握学生的特长发挥情况。动态评价能够拓展教师教学评价的角度,使教师更关注学生的能力提升过程,既要考量学生的学习基础,又要考查其艺术感悟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助于对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

二、动态评价有助于形成学生共进的局面

基于动态评价的应用优势,教师可以构建多元的教学评价体系,应用教师评价、学生个人评价以及学生互评的方式,提升教学评价的应用功能。传统评价方式只能够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衡量,而应用多元教学评价体系,学生能够在自我评价过程中发觉自身的不足和长处,为后续的学习活动奠定基础,而学生互评的过程则能够给学生创造更多交流和学习艺术创作思想的机会,形成学生互相促进的学习模式。此种评价方式能够使学生更为客观地认识自我,同时使教学评价过程融入更多的实践性,使学生实现艺术创作能力的共同提升。

三、动态评价有助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教师实施动态评价,要考察专业发展对于人才的能力需求,既要考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现的学习态度,在学习过程中的学习方法应用情况,个人在学习过程中体现的行为方式和学习效果,又要考查学生个人主体的综合表现,其对于集体与其他同学的帮助情况。在对学生进行考查和评价的过程中,教师也在收集学生的个人信息。教师可以通过动态评价对学生有更为深入的了解,掌握学生的专业优势和潜能的拓展方向,帮助学生发现自身的优点和缺点,树立专业学习的自信,促进其专业水平的提高。学生无论是对理论层面还是专业技能的学习,都是动态变化的过程,应用动态评价方式,可以跟进学生的学习过程,形成学习过程与评价过程的契合。静态评价具有一定的偶然性,可能基于某些特定情况的学习评价是正确的,但是在更多的情况下则会体现出更多的机遇性,由于某些不客观因素的影响,其评价过程便会体现出不公平。只有将评价过程与学生的学习过程、综合发展情况结合,才能真正客观地评价学生的学习过程,保护学生专业学习的积极性,对学生的专业发展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平面设计课程需要学生能够适应社会就业岗位,将自身的专业技能应用于实际工作,发掘自身的潜能,从而获得更为广阔的职业发展空间,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是促进教学目标实现的基础。

平面设计专业对于学生的艺术学习基础和艺术表现能力都有较高的要求,应用静态评价难以准确评价学生的学习过程,难以实现评价对于学生的激励作用。应用动态评价能够全程关注学生的学习,给予教师更多的评价角度和关注点,体现更为全面的评价过程。多元评价体系的构建,能够使学生实现相互促进的学习过程,多角度的教学评价有助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进而提升其专业就业竞争力,促进专业教学目标的实现。

参考文献:

[1]龚晓雪.平面设计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的必要性分析.艺术品鉴,2017(1).

[2]曹晋,汤洪泉,邰杰.基于信息时代背景的环境设计专业教学改革对策分析.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6(11).

作者:孟凡奇 单位:牡丹江师范学院美术与设计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