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人才培养设计管理论文
时间:2022-07-13 08:58:00
导语:艺术人才培养设计管理论文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摘要: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是一种培养社会发展所需求的人才模式,要真正能与社会发展接轨,就必须在教学与实践环境的营造上加以创新与研究。文章通过对包豪斯时代的"作坊"教学模式的研究,结合现代设计教育的理念,提出工作室的教学模式以及对工作室的操作与管理的方法,创造一个能培养具学科特色的设计艺术人才的实践环境。
关键词:设计教育;实践环境;作坊;工作室
中图分类号:J5;J1;C93文献标识码:B
引言
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是教育改革中被重新提起的老问题,因为,传统的实践课程大都基于课堂练习及实验室,忽略了社会实践的环节,实验课程短少,解决问题单一,很难把理论与实践有机地结合,与社会实际脱节,对大工业生产流程、工艺及材料分析、市场营销,售后服务等环节缺乏了解,难以适应社会发展要求。设计的学科性质要求学生能把设计思想和新的概念变成现实,把抽象的理论变成具体的物质形象。因此,就需要与实际的生产相结合,了解和熟悉生产过程、营销方式等,除了能熟练地运用设计方法和设计手段(如草图方案、效果图、工程图、模型、样机等)表达设计意图外,还应参与实际的生产活动。因此在实践环节上要选择企业、工厂、设计单位合作,进行模拟或实际的设计-生产-销售训练,大幅度增加实践课时,对一些抽象的理论放在实践中解决,让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领会到理论知识在实践中转化的过程。
多年的实践证明,思维方式和动手能力综合训练能培养出能力型较强的人才,而动手能力较强的学生最受到社会的欢迎,因此,在实践环节设置上要形成课堂--实验室--社会实践的系统性。[1]
工作室的教学与实践的模式,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了一个开放式的教学实践环境,它比传统的实践教学拥有更多的自主权和更广泛的实践教学面,对工作室的建制、操作、管理以及工作室的职责与权利等问题的研究,在如何培养设计艺术人才的实践环境研究的问题上具有普遍的现实意义。
1.包豪斯的教育启示
现代设计教育的发展,传承了德国包豪斯的设计教育的理论体系,从德国包豪斯的教育实践中,我们可以总结出对今天的设计教育有启发性意义的东西。这就是教学、研究、实践三位一体的现代设计教育模式。在完成正常的教学任务的同时,教学为研究和实践服务;研究为教学和实践提供理论指导;实践为教学和研究提供验证,同时也为现代设计教育提供可能的经济支持。这种良性循环的教育体系,自包豪斯开始,几乎无一例外地被西方国家的现代设计教育所采纳。近些年,我们学习国外的先进教育经验,提倡素质教育,开始认识到这种教育体系对于素质教育的重要性。
面对我们今天的学生群体,实行三位一体的模式,不仅是必要的,而且也更能培养出社会和市场上急需的合格人才。在这种教育模式下,学生不但可以学到更多的专业知识,而且可以具有相当深厚的理论素养,还可以掌握比较熟练的实际操作能力,这样,他们在社会上具有较强的竞争实力。在今天的社会发展及经济市场条件下,需要的不是书呆子型的学生,而是具有较强综合能力的复合型人才。我们的学校教育并没有达到社会或者市场需求的标准,对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理应由学校完成的教育,但事实上是由大量的中小企业代替学校完成了。调查中我们发现,这些中小企业叫苦不迭,认为自己成了大企业的员工培训基地和人才储备库。但是,市场经济的游戏规则,又使这些中小企业无可奈何。这种现象的长期存在,而且在持续升温,折射出现在我们学校教育体制的严重缺陷。
我们今天已经步入信息时代,大量高新技术的出现,也可以使我们直接采取高新技术进行实践教学活动。今天,我们在教育改革中,以适应时代需要为方向,逐步建立起教学、研究、实践三位一体的教育模式,这既符合信息时代对人才培养的客观需要,又充分体现了包豪斯艺术设计教育原理。
2.从作坊到工作室的模式
作坊与作坊大师是包豪斯时代的教育特色,今天仍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包豪斯认为艺术是教不会的,不过,工艺和手工技巧是能教得会的,这就解释了包豪斯为什么以作坊为基础:"学校为作坊服务,将来还会被作坊所吸纳",在包豪斯里不分教师和学生,只有"大师熟练工人和学校"所以学生们是在实干的过程中去学,他们将会与比较有经验的人进行合作,或在前辈的指导下,通过实际制作物品来学会一些东西,[2]包豪斯时代的作坊是根据在教学中要求掌握的技能所决定的,如金工作坊是要求学生掌握各类金属的加工工艺技术(见图2-1金工作坊);[2]
图2-1金工作坊Fig.2-1MachineWorkshop
图2-2陶艺作坊Fig.2-2CeramicsWorkshop图2-3木工作坊Fig.2-3WoodenWorkshop
陶艺作坊是培养学生的造型艺术及陶瓷玻璃的烧制成形技术(见图2-2陶艺作坊);[2]木工作坊是让学生掌握家具的制造方法和技术(见图2-3木工作坊);[2]纺织作坊是指导学生掌握在纤维的编织、加工制造工艺的技能(见图2-4纺织作坊);[2]
图2-4纺织作坊Fig.2-4TextileWorkshop
通过作坊这个特殊的教学场地,不但使学生在技术上掌握各种生产技术、技能,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而且使教学的成果直接以产品的方式展现,作品的展示取得与企业生产的订单,通过社会这个渠道使教学的成果产生经济效益,为教育的经费的投入作补充。包豪斯的作坊里所生产的产品如墙纸、灯具等曾经是当时流行一时的畅销产品。但作坊的设置,明显带有手工艺的色彩,这与当时受莫里斯发起的"手工艺运动"的影响有关系,作坊的发展有其局限性:
1)注重技术的传授;
2)作坊的命名按某一工艺的名称;
3)缺乏现代化的加工手段;
4)理论上缺乏系统性。
包豪斯的作坊真正走向社会与大工业生产接轨是在德绍时期,作坊逐步摆脱了手工艺的特点走向大工业生产方式。
作坊的形式其实就是我们今天的工作室形式的雏型,它完全是一种完全开放式的,具备企业的某种特征和设计公司的基本特征,在硬件设备和环境与符合产生需求,不同的是它又是一个教育的场所,肩负着人才培养的责任,从经济角度上关心,直接与服务于大众和工业界,"接触外部世界,防止它变成一座象牙塔,而且还能让学生们充分做好准备去面对现实生活。"[2]
2.1工作室的概念
工作室是设计教育的一种形式,是以某个学科专业的研究方向为基础,由著名的专家、教授为核心,组成学科方向研究的师资团队,具备一定的研究、设计、开发实力,充分利用教学资源,进行教学、科研并行工作,学生通过二~三年的基础平台训练后,根据自身的发展条件及社会的需求,选择进入各专业工作室。
在教学的形式上采用开放式,研究的方向由责任教授按专业设立,并由责任教授负责组建研究资料师资群。负责本研究方向的专业课程的设置、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撰写及实施。
课题来源是根据企业的需求,对企业当前的生产问题,提出课题解决的要求,以课题为中心展开的专业教学。
2.2工作室的功能和任务
(1)功能:是教学与实践的环境,是对外的窗口,是学生走向社会的桥梁,是产、学、研的孵化器。
工作室既是教学实践和场所,又是学校对外联系的窗口,可以通过这处窗口为社会及地方经济的发展服务。
(2)任务:专业方向研究、教学内容、教学计划、常规教学任务和实践任务、学术研究、经济收益、设备补充、师资、优化组合。
2.3工作室的教学
专业的教学完全由工作室自行组织,如课程的开设时间、课程内容、考核方式方法、课题案例可直接从实际的课题研究中来,可聘请企业的专家、有丰富经验的工程师作为教师或实践指导教师,可根据企业的需求,把企业的实际课题引入课堂教学。
实行双向选择的形式,学生进入工作室要求达到一定的条件,如专业基础、文化水平、学习、工作态度等(具体条件由工作室根据自身的教学发展提出)。
学生进入工作室后,从专业课的教学到毕业设计都是在工作室的导师指导中完成。
工作室在学生进入前应把自己的研究方向及研究课题向学生宣传和公布,引起学生的兴趣。
2.4工作室的管理模式
管理形式:院(系)--专业学科组--工作室(专业方向研究)
院(系)在学科建设上负责发展规划目标、专业学科组建设、制定大纲、教学计划、考核指标建立、聘任责任教授。专业学科组负责专业本学科发展规划、本专业大纲和计划、专业教师团队组建、工作室,工作室负责专业研究方向、教学组织、课题组织实施、对外合作等。
专业学科组的责任教授对院(系)负责,工作室负责人对责任教授负责。
2.5工作室的设置
工作室的设置是以设计类的专业学科为依据,建立相应的专业学科组群,在学科组(主要是以二级学科为组)的基础上根据研究的方向,建立各个工作室(见图2-5工作室设置)。工作室的开设必须具备研究的基础,包括师资的能力、水平和明确的研究方向及比较充足的项目支持,经过申请及院、系级学术委员会专家的讨论和考核方能开设。
图2-5工作室设置Fig.2-5WorkshopContent
2.6工作室的师资配置
包豪斯的作坊大师必须是天才的工匠、优秀的教师。历史上许多著名的人士都出任过包豪斯的"作坊大师",如画家约翰·伊顿,出任形式大师,印刷作坊形式大师里昴耐尔·费尔格,格哈特·马克斯出任陶艺作坊大师。[1]
设计教育的成败及水平的高低关键是由师资的配置水平决定的,合理的师资配置能使教育、教学正常健康发展。学科需求的知识结构会直接决定了师资的配置,作为艺术、技术、经济融为一体的综合性学科,工作室的师资来源必须是以这三方面为主。如果按一定的比例去配置就会体现有具体的知识结构上的比例,目前有不少院校在专业办学上实行文理科兼招的办学形式,因而师资的配置及知识结构亦会存在差异,如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是以理工科的建筑专业为主的师资,装潢艺术设计专业则是以艺术类文科为主的师资配置,而产品设计则是文理配置较平衡些。如果根据专业的实际情况出发进行师资的配置,就不会产生太大的偏差。组织工作室的学科教师群主要是由责任教授根据学科的研究方向来组织,对工作室助手的学识、能力、素质的提出要求。
师资的问题是办学中的重要问题,教育水平的高低实质是师资水平的高低。良好的师资配置及学风,高水准的学术水平和教学水平都是依靠师资的素质而定。目前,我国的设计教育还相当年轻,教育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很大。因此利用现有的条件,多渠道的培训和提高师资队伍的素质是各院校迫切的工作。提高师资素质的方法有:一是在现有的教师中挑选重点培养;二是选派中青年教师出国培训和吸收国外留学人员来校任教;三是与国内院校之间合作,互派中青年教师;四是吸引社会上的专业人才来校任教,与企业合作,聘请企业中具有丰富实践经验和成果的设计师、工程师;五是公开向国内外聘请工作室责任教授或学科带头人。也可以考虑校际间联合起来办设计专业师资班,联合聘请外国、国内专家到师资班讲学,培养一些高水平的师资就容易实现。
3.工作室的操作与管理
工作室是一个对外的社会实践窗口,社会实践是针对两个不同的层次:一为教师;二为学生。社会实践对设计教育尤为重要,作为学科的建设离不开对社会实践成果的不断归纳、提炼和吸收,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社会实践中去,又从实践中得到体验和总结,这样就会不断地充实教学的知识,提高教学质量。一个教师,如果几十年如一日地在教室上照本宣科,内容贫泛,意识陈旧,方法单调,这是一种极不负责任的表现。现在的学生最欢迎的教师是除了拥有丰富的理论知识外还要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在迅速发展的信息社会中,学生渴望和追求日新月异的知识信息层面,借此刺激学习的欲望及兴趣,期望通过社会实践去检验自己的知识价值。作为设计教育,离不开对社会实践的应用,不要"闭门造车",工作室的一切课题均源于社会。"案例教学"就是一种教师通过社会承接的项目、有条件地组织学生参与,或以实题虚做的形式把实践项目融到教学中去。这样使得学生直接或间接地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力求形成教学、科研、实践和产业化经营为一体的教学与实践结合的教育模式。
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工作室的教学势必与经济挂钩,因而也会受到市场波动的影响,如何摆正社会实践、创收、教学、研究等的关系,既重要又相当棘手。有不少院校成立了以教学、实践、营利为一体的研究所,事务所以及公司等,教学成果很快通过这些渠道服务于社会,与此同时也把教学的实践融合到实际的操作中。把产、学、研融为一体的办学模式越来越被人们接受,如何处理好工作室的社会实践与教学的关系是设计教育管理中新的课题,要注重其实质及协调好它们之间的关系。
3.1工作室开放型的教学管理
开放型的教学是工作室的教学模式,是提高设计教育水平和重要环节,教学通过与社会实践联系,使学生直接深入了解现实中的企业发展规模、生产状况、产品生产决策过程、生产工艺流程、经营理念以及市场营销、消费心理、购买力、区域文化、风土人情、国策、国情、新观念、直至复杂的人际关系。增强学生寻社会的适应能力、应变能力、特别是解决实际工作能力。但是这样也会在一定程度上打乱原有的教学秩序,如:削弱了基础教育,因迎合市场需求而降低创意层次,设计缺乏超前意识,深度不够,更严重的会影响到教学大纲的规范。因此,解决这些问题必须做到:其一,基础教学时数要保障充分;其二,课题选择要合符教学要求;其三,在教学大纲制定时,拟定目标方向的提下对课程内容、时数规范等尽可能宽松。
宽松的教学环境是培养创新意识的外部条件,从课堂到学术上都要为学生营造一种较为宽松的环境气氛,减少指令性的课程,缩短学习时数,不使学生整天忙于应付,使他们拥有更多的自主学习支配权,在课堂上组织讨论,开设专题设计讨论课,由教师拟定和编导讨论的要点和提纲,针对一些热点问题如生存环境、生活方式、未来空间等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在学术上各抒己见,教师不作裁判,只作引导和评价。通过讨论、评价、评估,对热点问题各自提出解决的方式、方法,把所学的知识融到实际解决问题中,形成创新的概念,为进一步创新打下良好的基础。[3]
课堂的内容往往会受到时间、环境的制约或受突发事件、临时计划等而变化影响如:聘请专家讲学、顺应新的项目等等,都可能改变原有的程序,在内容上也会有出入,这样必然与原所拟定的教学大纲有冲突。受计划经济时期影响的我国教学大纲的制定往往以严、细、全为荣,每一章节套合每一时数,这种毫无变通及"死板"的管理模式与市场经济下日新月异的社会发展是格格不入的,因此教学大纲的制定应留余一定的空间及可塑性,其中对目标、方向的要求可以制定得详细明了些,但对教学的内容、时数就应以宽松为好,还应按照不同的发展时期而制定相应的计划,及时调整内容和时数要求。[1]
3.2工作室的实践与教学环境管理
工作室的实践环境的好与坏会直接影响到教学水平的提高。在工作室的教学环境中包括了软、硬二环境,软环境指:教学管理、师资水平、学风建设;硬环境指:教学需求的一切设施如:专业图书室、展示橱窗、电化教学设施、实验设备等等。教学环境的完善要有国家的政策扶持及经济基础。利用好实践环境去辅助完善教学环境的完善,促使教学环境的多元化,弥补经济上的缺陷,加强自身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扩大知名度,立足社会,促进设计教育的发展。
一般来说,学生在课堂及社会实践的时间应有一定的比例,如大一、二年级以课堂实践为主,大三、四年级则倾向于社会实践。[4]在社会实践和教学实践中,师生的关系会出现变化,教师既是导师又是合作伙伴、或是老板。学生的地位不可能因为牵涉到经济的问题与教师平起平坐,如:在某项工程竞标中,学生设计的方案中标,那么,师生就可能成为合作伙伴。在实际的设计活动中,经验与资历不等于成功,有时候学生的作品因迎合了市场的某种需求而获认可,但并不等于学生的知识水平已达到很高的境界而无需再继续接受教育,因此,在管理上应尽可能明确师生的地位属性,要求教师从中起到主导作用。
3.3工作室的创收与教学管理
工作室通过社会实践而增加利润回报可以提高教师与学生的生活水平及资金积累,对稳定教师队伍起到一定的作用,可以减少现阶段因社会分配不公而产生的反差心理所造成的负面作用,并能利用创收改善教学环境,增加与社会的联系。如果管理有序就会有利于教育事业的发展。反之则会影响教学,因而对工作室的社会实践规范很有必要。但,如果一味以取消创收行为来满足教学的质量提高,在现实的市场经济环境条件下不但有害,而且会造成恶性循环,如:教师为经济利益而热衷于第二职业,对教学出人不出力,见异思迁等行为。这样会严重影响到教学秩序、水平及学风建设,因此要处理好个人、集体、教学之间的关系,应制定出一整套令三者满意且切实可行的规章制度,在个人、集体利益有保障的同时确保教学质量不受损害。
对工作室的经济管理主要是由院、系级作为行政的主管单位与各个工作室签定一个要求工作室的教学、科研、实践、成果等的各方面完成的指标,首先在完成计划内正常的教学、科研、实践任务外,把所有对外为企业、社会服务的设计、制作的项目纳入科研的管理范畴,采取一种较为宽松的经济管理运作模式,项目的资金绝大部分由工作室自己支配,但应包括这几方面的内容:
(1)工作室的日常管理费用;
(2)项目的成本费用;
(3)参与项目的教师、学生酬劳;
(4)工作室部分设备的购置;
(5)工作室外聘教师的费用;
(6)开展学术交流的经费;
(7)参与设计比赛及各类奖励经费;
(8)教师的学术资助经费。
院、系级根据拟定的项目进行评估、考核,并根据结果从工作室上缴的管理费用中奖励完成的指标较好的工作室。对工作室的鼓励和鞭笞,形成良性的竞争运作机制。
4.结语
包豪斯时代的作坊解决了学生的实践问题,提高了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也解决了在当时特定时代背景下的经济问题,更注重的是学生的技能训练,显然与现代设计教育的目标有一定的差距。因此,要立足解决好培养设计艺术人才的实践教学环境,通过工作室这个特定教学窗口与社会接轨,了解社会的需求,使教学、研究、实践一体化,创造一个培养学生的适应能力、实际动手能力、创新能力的实践环境,培养社会需求的设计艺术人才,对我们国家的经济发展是要起到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穆荣兵.宁绍强转型期的设计教育管理[C]。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6
[2]弗兰克·惠特福特包豪斯BAUHAUS[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商店,2001;12
[3]宁绍强穆荣兵设计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及教学改革[J]。桂林:桂林电子工业学院学报,1998;10
[4]宁绍强穆荣兵.艺术设计专业教学改革与人才培养问题研究[J]。桂林:桂林电子工业学院学报,2000;10
- 上一篇:数字化创意经济管理论文
- 下一篇:设计教育影响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