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展示空间设计依据与原则

时间:2022-06-27 02:55:41

导语:非遗展示空间设计依据与原则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非遗展示空间设计依据与原则

[摘要]伴随着社会的发展、城市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全面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展示工作,已经成为各个国家研究的重点。在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展示的过程中,展示空间设计是关键。基于此,笔者在本论文中,针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空间的设计依据、设计原则等问题,展开了详细的研究和论述。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空间;设计依据;设计原则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各个民族在发展过程中留下来的宝贵财富,是人类文明中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但伴随着社会的发展、现代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越来越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正在逐渐消亡。面对这一现状,全面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展示工作得到认可。在这一背景下,全国各个地方都开始陆续建造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展示空间,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展示,促使人们在参观的过程中,对其形成更加全面、系统化的认识,达到传承、发扬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目的。

1非物质文化遗产与非遗展示空间

1.1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述

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一概念是在文化遗产的基础上提出来的。在《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中,认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主要包括五个方面,即:传统手工艺;社会实践、仪式和节庆活动;表演艺术;口头传统和表现形式;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实践和知识等。我国在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念的研究中,将其定义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主要是各族人民在社会实践、生产活动中逐渐形成的一些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和文化空间。其中,文化表现形式主要包括民俗活动、表演艺术、与其相关的器具和实物、手工制品等;文化空间则是对传统文化活动进行集中展示的场所[1]。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七个显著的特点:(1)独特性。非物质文化遗产主要对某一地区、某一民族人们的创造力进行了精准地表现,且具有独一无二、无法再生的特性;(2)流变性。非遗在进行传播的过程中,基本上都是通过人民自发学习而实现的。同时,非遗在传播和传承的过程中,也属于一种活态的流变,并且在传承过程中,与当地的人文风情进行了结合,逐渐演变成不同的流派;(3)综合性。非遗是在多种因素的共同作用下而逐渐形成的,是时代、环境、人文精神的共同产物。同时,非遗的表现形式也十分丰富,并且兼具娱乐和教育功能,呈现出极强的综合性;(4)民族性。非遗常常是某一个民族本身所具备的,体现了民族的生产方式、语言特点、民俗风情、思维方式等,呈现出极强的民族性;(5)地域性。非遗将某一个地域的自然、人文元素精准体现出来,呈现出极强的地域性,使其更加容易识别;(6)传承性。非遗在进行传播的过程中,基本上都是借助师徒相传、父子相传的模式进行的,这种传承模式呈现出极强的动态性、无形性,一旦出现了传承者、传承对象分离现象,就导致非遗陷入消亡的边缘中;(7)活态性。非遗最终的意义不是借助可见的物质形态体现出来,而是借助人的行为体现出来,呈现出一定的活态性[2]。

1.2非遗展示空间概述

非遗在进行展示的过程中,必须借助一定的空间场所才能进行,主要是为展示非遗而人为创设出来的空间,通过对展示空间进行整体塑造,最终将所要传播的内容展示出来。在当前时代下,为了加强非遗的挖掘、抢救、保护工作,出现了大量的非遗展示空间。其中最为常见的主要有五种类型:(1)乡村文化礼堂。主要是用来举办民俗文化节庆活动、文化仪式活动、文体活动的场所;(2)综合性博物馆。是在原有博物馆的规划的基础上,将非遗融入其中,增加非遗的展示区域、展示空间,并增添相关的硬件设施,使非遗相关的内容展示出来;(3)非遗综合馆。是专门为非遗文化所规划、构建的场所,呈现出鲜明的区域特质,旨在对其所代表的非遗项目进行展览、传播;(4)非遗专题馆。主要是针对某一个固定的非遗项目作为主题展开展示,以便以对某一非遗文化项目展开深入地挖掘、保护;(5)非遗博览园。主要是将主题不同的非遗项目进行集中,使其置于某一个规定的区域内,并形成一定的规模[3]。

2非遗展示空间设计的依据与原则分析

在对非遗展示空间进行设计的过程中,必须遵循一定的设计依据和基本原则,不断提升其设计的科学性,以便于更好地进行非遗项目展示。

2.1尊重文化

非遗空间在对非遗项目进行展示的过程中,不仅仅是对物品的展示,更是对其背后蕴藏的文化进行展示。因为非遗是社会发展的产物,是民族特色、民族信仰、民族文化、民族崇拜的集中体现,其中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因此,在对非遗展示空间进行设计的过程中,应坚持尊重文化的依据和原则,促使参观者在非遗项目的观察中,形成更加直观、深刻、具体和真实的认识。例如,澳洲土著文化的博物馆,在对其进行设计的过程中,依据其独特的文化,以备受呵护的祭祀礼仪文化作为中心,将其设计在最为亮点的地方,以达到强调、观赏的目的。

2.2活态传承

基于非遗的师徒、父子相传模式,以及传承过程中存在的活态性,在进行非遗展示空间设计的过程中,必须依据活态传承的依据和原则,从两个方面进行努力:第一,将传习和展示有机整合起来,也就是在对非遗进行展示的过程中,配合与其相关的专业学习,使得非遗展示更加透明化、更加真实,对于参观者来说,更加具有吸引力和诱惑性。例如,在大理州城濮镇扎染博物馆中,不仅仅对扎染工艺的制作过程进行了展示,同时还借助Work-Shop手工作坊,由非遗传承人进行现场教学。如此,通过传习和展示的有机结合,使得非遗展示更加真实,给游客带来了更加强烈的观赏和体验效果。第二,突出工匠精神。基于非遗的特点和内涵,在进行非遗空间设计的过程中,还应遵循匠人精神的原则,不仅仅关注表面上的展现,还应将与其相关的历史人物、特定的历史信息展示出来,促使观赏者在参观的过程中,产生情感共鸣。例如,在杭州工艺美术博物馆中,在对木雕这一非遗项目进行展示的过程中,还对匠人精神进行了生动的刻画。如此一来,参观者在这一非遗项目的参观中,通过匠人的表情、木雕背后的装饰等,对这一传统工艺技术的原材料形成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和理解,最终对其本质形成了更加深刻的理解。

2.3以人为本

在对非遗展示空间进行设计的过程中,必须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设计依据和原则。尤其是伴随着社会的发展,参观者在对非遗进行参观的过程中,也随之出现了更多的想法、期待等。因此,在对非遗展示空间进行设计的过程中,必须坚持与时俱进、以人为本的原则,紧紧围绕人们的非遗参观需求、参观喜好等进行设计。具体来说,在对其非遗展示空间进行设计的过程中,应融入一定的趣味性因素,促使参观者在非遗展示的参观中,与客体之间形成沟通和共鸣。

2.4地域性

基于非物质文化遗产呈现出极强的地域性,在对其展示空间进行设计的过程中,应坚持地域性的原则,最大限度融入一些地域性的元素,进而将不同的地域文化信息传达出来,使得参观者在观看的过程中,获得更加直观的体验和感受。具体来说,在进行非遗展示空间设计的过程中,应将非遗项目的文化、主题、地域性元素融合其中。例如,在传统技艺类非遗展示空间设计的过程中,就可以将其原材料、原产地信息等融合其中[4]。

3非遗展示空间设计策略研究

3.1营造活态的展示空间

首先,在对非遗展示空间进行设计的过程中,应有别于传统的展示空间,依据具体的展示特点和空间功能,进行空间序列组织。在具体进行非遗空间设计的过程中,由于非遗空间功能具有极强的可变性,可借助“讨论式”的空间,努力发现新的使用价值,最终形成空间的表意系统;基于非遗项目不同、展品的性质不同,参观者的参观方式、参观形式之间存在显著的差异性,可将展示空间进行细分,使其成为暂留空间、流动空间。在这种情况下,就必须增加展区的面积,不断扩大展示空间的层次;另外,在对非遗展示空间进行设计的过程中,还应对建筑外部的空间进行充分利用。其次,流线组织的多元化。在对非遗展示空间进行设计的过程中,实现流线组织多元化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基于非遗项目在传承的过程中,呈现出极强的活态性,在进行展示空间设计的过程中,必须追求动态性的演绎,给参观者形成整体性印象。因此,在具体进行设计的过程中,可对多种功能的流线进行复合化布置,使得参观者在具体的观察中,不再受到观赏位置、观赏角度的局限,可随意穿梭,进行全方位的欣赏。

3.2营造情境空间

非遗展示空间是对非遗项目进行展示的重要场所,旨在带领参观者置于特定的场景中,对某一非遗项目存在的环境、脉络展开探索,最终将非遗代表的意义精准地传达出来。因此,在对非遗展示空间进行设计的过程中,要努力营造良好的情境空间。具体来说,在进行非遗展示空间设计的过程中,应将展示环境中的多种符号,包括:声、光、色、造型等,借助一定的情境渲染,促使参观者产生情感共鸣,最终促使其更好接受和理解展示出来的内容和文化。例如,布登波洛克文学馆,在对其进行设计的过程中,就借助了营造情境空间的模式,对小说中的整个环境进行了还原和再现。同时,还邀请参观者在小说的经典场景中,参与布登波洛克家族秘密的探索。

3.3创造参与性的互动空间

在对非遗展示空间进行设计的过程中,还应结合一定的原则和依据,努力创造出具有参与性的互动空间,进而吸引更多的参观者。具体来说,在进行主题体验性空间设计的过程中,必须要转变单一的静态展示模式,借助现代信息技术,将参观者的多个感官调动起来,促使其全身心地投入到体验中。例如,可借助AR技术,将展示空间中的非遗项目进行情境再现,给游客提供更好的感官体验,不断提升其互动参与性;另一方面,提供实践操作的空间。在对非遗展示空间进行设计的过程中,由于非遗传承不仅仅是通过物质形态体现出来的,而是依托一定的行动进行展示。尤其是针对一些传统的技艺类文化遗产,在对其展示空间进行设计的过程中,应给参观者提供一个实践的空间,使得人们在亲身实践操作的过程中,对其形成更加深刻的认识、独特的体验等[5]。

4结束语

综上所述,非遗展示空间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展示的重要场所,也是实现非遗传承和保护的关键点。基于此,必须立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涵,依据“尊重文化、活态传承、以人为本、地域性”的设计依据和原则,营造活态的展示空间、情境空间和互动空间等,不断提升非遗展示空间设计的科学性、合理性,使其更加具有参观价值。

参考文献

[1]任静.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展示空间设计研究[J].工业设计,2020(2):131-132.

[2]王欣.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的展示空间设计[D].云南艺术学院,2018.

[3]孙曼曼.基于情境营造的非遗展示空间设计研究[D].华东理工大学,2018.

[4]刘文阳,杨家林,李悠悠.非物质文化遗产虚拟交互展示空间设计[J].艺术与设计(理论),2016,2(6):48-50.

[5]关山,郝阿娜,李冰.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空间设计策略研究[J].华中建筑,2016,34(5):148-152.

作者:严先琴 周元培 单位:广东海洋大学 湛江科技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