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旧小区公共空间适老化设计研究

时间:2022-12-03 08:43:43

导语:老旧小区公共空间适老化设计研究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老旧小区公共空间适老化设计研究

摘要:本文从常州老旧小区户外公共空间老化更新现状出发,探讨现阶段常州老旧小区户外公共空间的改造政策与方式。以从常州朝阳四村北区户外公共空间适老化更新设计为例,基于问卷调查法和实地访谈法结合的模式,针对现阶段改造的相关状况,从中厘清老年居民对其改造的满意度和需求标准。结合改造后仍存在的问题提出社区户外公共空间适老化更新优化策略。该方法为相关实践提供参考,以期逐步提升以老年人为本体的居住空间综合质量。

关键词:老旧小区;公共空间;适老化;更新设计

一、研究背景

常州有大量的老旧住宅小区,这些小区修建于上世纪的80-90年代,具有良好的历史资源,也具有较好的邻里关系。但是现在这些小区存在着很多问题。回顾曾经该类小区的初建伊始,通过满足刚需、提升人均居住面积的现实需求替代了我们今天所倡导的人性化与适老化。如今难以满足老年人的生活需求,影响城市老年人居住的品质,亟需改造更新。2018年10月,常州市市老龄办了《常州市2017年老年人口信息和老龄事业发展状况报告》。报告显示,截止2017年底常州市户籍人口378.84万人,60周岁及以上户籍老年人口87.53万人,占户籍总人口的23.1%。较2016年增加了1.75万人,老龄化比重增加了0.22个百分点。其中,60到69周岁的老年人口为50.06万人,占全市户籍老年人口的57.19%。90周岁及以上老年人口为1.61万人,百岁老人有328人,最年长者是107周岁。常州老龄化现象严重。对此常州市政府在《常州市“十三五”老龄事业发展规划》中提出,对老旧小区公共空间适老化改造的要求,开展适宜养老住区建设,营造老年人安全生活环境。常州市政府从2016年起对富强新村、朝阳四村北区、同济新村、河苑新村等9个小区进行改造。本文主要调研是朝阳四村的户外公共空间适老化更新设计。本文研究常州户外公共空间适老化改造,希望达到以下几个目的:了解现阶段常州老旧小区户外公共空间适老化改造程度和使用现状,对已更新改造的常州老旧小区存在的不足进行梳理和总结,从改善老年人这一群体的居住条件出发,针对常州地区的地域性老旧小区,对其中的公共场所提出适宜化的改造方法,从而在“功能、空间、环境”的维度进行更新。

二、老旧小区公共空间更新实例调研

(一)社区介绍。天宁区茶山街道朝阳四村北区是上世纪八十年代建设的老小区,建于1988年,已经有30年的历史。现在47个单元所属21幢住宅楼,在地居民约1384人。在这个数据的整理分析中,六旬以上的人口约有408人,占总人数比重27.8%。常州市政府在2017年底对该小区进行适老化改造。针对朝阳四村北区的老年用户群体,以调查问卷的分析路径,结合对其居住场所及其空间的实地调研与测绘,并对社区适老化更新的满意程度进行调研。(二)更新现状。1.总体改造思路。2017年,茶山街道朝阳四村北区被选为常州市适老化试点改造住区,由政府出资,以“居住宜老、设施为老、活动便老、服务助老、和谐敬老”标准进行适老化改造和提升,于2018年初全部完成。在更新改造时,采用“大环境资源整合、小空间有机更新”的目标展开,一方面在社区规划层面通过对基建设施——人车流线的规划;另一方面结合特殊景点的营造,打造适合老年人活动的场所;通过以上两个部分的空间优化,在户外环境的公共空间中让老旧小区中的老年人得以满足,从而提升该类人群的幸福指数,实现“居家养老”在地化转型[1]。宏观上紧抓“以民为本”的亲民理念,加强与居民群众的沟通,中观上注重有机更新,加强区域空间资源的整合。微观上基于现状社区人口结构调研之上,完善了特殊人群公共配套设施,取缔违章建筑,将废弃建筑、荒废场地改造成老年人活动中心,改善老旧小区居住环境品质。2.改造策略。(1)道路空间方面随着机动车数量的增加,朝阳四村出现了停车位数量不够的问题,私家车随意停放在路边或单元门口以及室外活动空间等任何可以停放的位置,造成人车交叉的状况,阻碍正常交通。并且人行道的铺砖出现破损、高低不平等情况,给老人的出行带来安全隐患,老年人日常的活动空间受到严重的影响。因此在改造过程中,在宅前空地和小区内较宽敞的场地新建了50个停车位,如图1。同时对步行系统进行改造,设置了总长为800米的运动环道和2000米的健身步道,采用塑胶路面,避免老年人绊倒摔伤,如图2。在每个单元入户门口的位置增加栏杆、扶手、坡道等无障碍设施。小区里的照明设施、标识系统都是根据老人的需求进行统一改造的,如图3。(2)活动空间方面朝阳四村北区的空间布局以行列式排布为主,在以建筑为本体的排列中,中间以道路为主体的场所呈现分段式布局:即“户外活动空间-人行道-车行道-人行道-户外活动空间”,绿化比较简单。居住环境单调乏味,忽略了活动、交往等诸多方面的可能性。而日常生活化场所公共空间的消失,使整个场所内部的居民生活化活动单一,而健身活动空间的缺失、休息空间和种植空间的缺乏等让老年人的户外活动很难开展。从而导致了对户外生活的兴趣度,足不出户的生活模式对老年人的身心健康造成较大影响。在老年人人流密集、可达性较高的场所进行针对性改造。通过在道路、空地两侧以绿篱的布置围合形成新的景观空间,在加大空间的利用率的同时能够较大层面丰富空间的层次,老人可在此停留、休憩、交流,促进人与环境的交互,如图4。健身空间是当前老年人日常活动的必要设施,原来的健身广场铺设地砖破损严重,将原有广场上的小块瓷砖更换成了大块的防滑花岗岩和塑胶,并在场地当中增加了羽毛球场,周围铺设了鹅卵石健身步道和新的健身器材,如图5。此外小区内还设置了100多个“一米花坛”,由小区居民自愿认养,种植花卉蔬菜,如图6。(3)服务设施方面原来楼梯扶手老旧损坏,给老年人出行带来很大麻烦。为小区44个单元楼道内重新加装了离地0.9米的扶手,选用手感较好的优质木料,既牢固,又提高了安全性。将曾经杂物房改造成小区活动室,功能包括面向社区老人的助餐点和一间助浴室。在助浴室里,配置了无障碍洗浴区,放置了老人洗澡专用的椅子,充分考虑了老年人洗浴的安全性和舒适度,如图7。朝阳四村北区引进的智慧养老服务机构,引入“互联网+医疗”线上服务,包括网络医院、智慧药房等,向社区每一个老年人发放了一款健康手表,这种表包含了多种功能,如突发事件一键请求、迷路走失实时定位、用药提醒及时回诊等。对于高龄、重病、失能和部分失能老人,更是提供包括上门诊疗、健康管理、家庭病床等医疗服务,如图8。(三)适老化更新的居民满意度调查。现在朝阳四村北区的适老化更新工程已经结束了一年多,对居住在这里的老年人对改造的满意程度、以及希望继续改造的区域和内容等进行调研,旨在提高城市老年人的居住生活质量提供建议。由于不同老化程度老年人的日常活动及其空间需求存在差异性,导致社区户外公共空间在更新设计中的侧重点有所不同。因此对不同老化程度老年人的更新满意度进行研究。经调研发现,低老化老人活动较为多样化,喜欢聚众,会选择社区活动室等人多的场所进行活动,且大部分低老化老需要照顾孙辈,活动时间都围绕孩子展开,他们在带孩子外出玩耍、休息、运动的过程中与周围的人产生交往活动。中老化老人的日常活动以静态性的交往活动为主,主要的活动类型包括散步、静坐、聊天等,日常活动较为规律,形成这一特点的原因在于中老化老人的身体机能逐渐衰退。高老化老人更加受到身体机能的限制,以静态性的活动为主,活动频率大幅度降低,日常活动场所趋于单一,通常只在家中或住宅附近进行户外活动。此次调研中对低老化程度的老年人(60-69岁)、中老化程度的老年人(70-79岁)、高老化程度的老年人(80岁及以上)均选取60人作为研究样本。[2]共发放问卷180份,均为有效问卷。通过表1可发现朝阳新村北区内部道路空间改造是老年人最满意的项目,满意度达94%。而不满意的原因在于小区内部停车位太多,道路狭窄,小区入口处会出现堵车现象,影响通行,但相比之前人车混杂的问题改善了很多。通过表2发现老年人对绿化空间改造也较为满意,满意度达80%,在调研绿化空间改造不满意的原因时候发现49%的样本认为绿化空间的改造中反映植物种类过于单调,没有经过精心的设计搭配,28%的样本认为养护工作不到位,而23%的样本反映“一米花坛”缺乏管理,虽被居民认养却没有及时打理种植的花草,如表5。通过表3发现高老化程度老年人对社区服务设施更新满意度较低,主要由于部分高老化老人出行不便,在改造时未安装电梯,导致高老化老年人上下楼不方便,很少参与户外活动。其他不满意的原因在于社区服务质量不佳以及夜晚的灯光太暗,如表6。通过表4可以发现,老年人对活动空间的改造的满意度最低,满意度仅63%。低老化程度的老年人的不满意率较高,调研发现这些老人在家照顾孙辈,目前小区内缺少儿童游乐设施,没有考虑多种人群需求,活动设施单一;另外,不满意的原因是景观小品缺少艺术性和实用性,且活动器械老化缺乏管理,活动场地的面积过小,如表7。总体来说在朝阳四村改造中关注了住区整体功能提升,老年人的满意度较高,但是社区景观或缺乏美感或缺乏文化特色,与常州的历史文化名城不相匹配;适老化改造过程中缺乏相应的基础调查,没有对老年人群体进行细分,未能意识到不同老化程度的老年群体的差异性特点,反映了老旧社区适老化更新的复杂性。

三、老旧社区公共空间适老化更新优化策略

针对以上调研中发现的问题,提出以下四点建议。(一)设置老幼结合空间,融合“代际共享”。现如今三代同堂或二代同堂仍为主要家庭结构,反映在生活中即爷孙为居家主体、子女工作在外的方式呈现。通过笔者的调研取样,在针对性的180个样本数据中,需要照顾孙辈的老年人的比例占42%,反映着大部分老年人的日常生活以孙子辈分的相处为主,他们的日常活动主要围绕儿童展开。这些携孙老人反映,当前社区缺乏儿童游戏设施,希望增加儿童游戏功能,并通过多功能混合等方式来促进老幼共用。[3]建议在朝阳四村的健身广场设置儿童活动设施。场地位于小区的东面,包括非标的跑道和羽毛球场以及健身器械,但平时鲜有人在此打球,如图9。保留原场地的跑道和健身器械,利用原有羽毛球场的场地设置了滑梯、秋千、攀爬、网绳等活动设施,通过下沉、凸起等形式形成起伏的地形,丰富空间层次。场地北侧设置廊架,满足老人在此休憩的同时对儿童的活动进行监护。创造同时兼顾老年人与儿童安全、舒适的公共活动空间,能够促进老人与儿童之间的交往,在一定程度上能够缓解代际问题,如图10、11、12。(二)景观空间融入地域文化特色,营造老人归属感。调研中发现社区中针对老年人审美需求的公共设施小品研究很少,甚至无法匹配老年人群的美学需求。多数老年人都有原居安老的心理,希望可以在自己在熟悉的地方安度晚年。这些地方有老人的珍贵回忆,有老人熟悉的生活环境,可以减弱老年人的孤独、失落等负面情绪,带给老人归属感和安全感。建议将132幢楼旁的树阵广场进行环境品质提升,场地中间有跑道穿过,平日里会有老人在此休憩、聊天,但因公共座椅太少需要自带板凳,影响环境美观,如图13。建议在现有小区公共空间的基础上,通过绿化阻隔与渗透的方法增加半私密空间和私密空间,丰富空间层次,满足老年人不同的交往需求。[4]并置入景观艺术小品,通过提取常州传统手工艺之一的剪纸元素和民居中窗雕的元素,通过符号化的方式运用在廊架的设计中。老年人在休闲的过程中欣赏这些特色的景观小品,唤起老年群体的集体记忆和浓厚的情感,满足老年人的精神需求。同时在具有常州地域文化特色的社区户外公共空间中组织老年文化活动,如歌咏、广场舞、曲艺等,丰富老年生活[5],如图14、15、16。(三)结合园艺疗法,提高老人身体机能。目前朝阳新村北区的景观环境单一,宅间绿地通过树篱将绿地围合成一个封闭的空间,且树种也没有经过精心的设计搭配,如图17。而进入老年阶段后,老年人的触觉、味觉和嗅觉出现了不同程度的衰退,大大降低了其对环境的感知能力。建议通过对宅前绿地的改造,一方面解决景观空间形式单一缺乏变化,无法让人产生亲近感的问题;另一方面通过园艺疗法在老旧小区的景观设计中应用,选择具有防病、保健等功能的植物,提高老人的免疫力和抵抗力。以123幢楼前的绿地为例,在绿地中增加交往小空间,设置座椅和水景,并在空地上增加了6个“一米花坛”。从五感体验出发,提高老年人感官灵敏度,如自然界的鸟语声、水流声、虫鸣声等对听觉有刺激作用等,进而帮助老年人增强身体素质,保持身心健康。同时结合当前“一米花坛”园艺疗法的活动完成对老年人互动空间的承载,老人在白天进行园艺劳动的同时呼吸着新鲜的空气,享受着温暖的阳光,也有利于老年人形成健康的生活作息规律。针对老年居民的关节酸痛、气喘病、高血压、风湿等常规化比例较高的病症,在社区的植物造景和配置过程中选用月季、雪松、女贞、金边大叶黄杨等树种可调节神经,而鸢尾、金银花、臭椿可调节心血管疾病,山楂、石榴、合欢、迎春花有杀菌抑菌的功能[6],如图18、19、20。(四)增设电梯,政府介入提供政策。老旧社区大部分居民是以老年人为主,而公共交通的楼梯当前无法满足该类群体的使用需求,植入电梯成为目前相关小区的更新举措之一,也是对生活方式的调整,解决高老化老人无法下楼进行户外活动的问题。2018年7月,同济新村33幢甲单元被选为常州市老旧小区加装电梯试点,居民自筹资金,根据楼层高低分摊购置费用。在运行过程中产生的电费、维修费等也由居民共同承担,给居民的经济带来不少压力。当前社区化的模式正在成为新的社会语境,未来社区的智能化管理也在不断上线,老旧小区的电梯加装在经济成本的注入中以本身成本和后期的维护成本展开,而用户群体是后期的主要使用对象,针对这一现象,作为社区而言,政府、居民、物业、居委会等相关人员都应该有义务和责任共同维护该项计划,毕竟当前国家政策和政府政策的号召可持续在进展。通过科学的规划和合理分配,针对这一经济现象,合理的分工和集体的营造显得尤为重要,给予时间和空间的做法有一定的本土合理性。

综上所述,可通过增加多种人群的活动空间、融入地域文化、疗愈景观等元素、增加养老服务设施、提高政府、公众爱老敬老的参与度等手段,以提升常州老旧小区户外公共空间的适老化程度,增强老旧小区的社区活力,使老人更加享受老年生活的乐趣[7]。

作者:张帅 张希晨 单位:江南大学设计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