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校园外部空间设计论文
时间:2022-05-03 08:55:56
导语:大学校园外部空间设计论文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摘要: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大学校园整体规划和外部空间设计越来越成为各大高校的建设重点,目的是为全体师生提供了良好的生活、工作环境。校园一体化建设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在现代社会中应该运用先进的城市设计理念来探讨外校园外部空间的规划设计。本文在现代高校校园设计的基础上,运用先进的外部空间设计规划理论探究了未来高校设计理论的发展趋势,为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
关键词:高等学校;外部设计;发展;建设规划
现代建筑设计理论认为,校园规划设计和城市整体规划设计的性质是一样的。判断一个校园规划方案的好坏的重要标准,就是验证其能否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造性,促进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交流互动。有专家研究指出,一些校园户外活动对于活跃学生的学习思维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有的时候,学习效果甚至要超过课堂内的教学活动。可以说,良好的校园外部空间设计是有效整合学校资源、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关键。因此,探究新形势下校园外部空间规划理论的发展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一、校园外部空间规划的相关理论与研究方法
1.城市外部空间的形态学角度分析
近代对于城市外部形态学的研究起源于对“图-底”关系的研究与思考,这对于当代城市设计的发展仍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即在设计之初就开始关注虚体空间形态的设计以及如何促成虚体空间特征的形成,这在城市规划设计中具有重要的意义。空间虚体设计从根本上来说就是研究空间实体之间的线性关系的整体性,在建筑实体与外部空间规划之前,强调外部空间设计中动线与连接体之间的重要性。现代规划理论指出,基地的边界线、建筑实体的外部轮廓以及轴线或边缘建筑物等共同组成了空间影响因子,而这些因子共同组成了一个有机的连接系统。这个连接系统的整体性与合理性思考是未来建筑规划理论的发展重点,也是建筑设计师应该重点解决的问题。
2.城市外部空间的行为学角度分析
场所意识与环境意识理论表明,人们对建筑空间的认知已经从原来的物质层面逐渐向精神层面过渡。在满足基本物质需求的同时,人们将更多的精力放在精神文化的挖掘上。这就促进了建筑规划理论与其他人文学学理论的有机结合,给城市建筑规划的发展赋予了新的生机。这一变化的直接体现就是20世纪60年代环境行为学的兴起,社会学家将人类行为与外部环境结合起来进行研究,注重探究外部环境对人类行为的影响。环境行为学的出现,改变了建筑设计师的规划理念与思考重点,指导他们从人类基本的物质和精神需求出发,创造了人性化的空间,其研究成果对于人类居住环境的规划与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二、基于城市规划建设理论的校园外部空间环境规划设计
校园外部空间环境设计与城市规划设计具有本质上的相同性,即从人性化和整体化的角度出发,为学生和教师们提供一个优美的、合理的、适宜个人发展的外部空间环境。这是未来校园整体规划发展的趋势,也是当今各大高校校园建设中的重要环节。校园环境中最吸引人的就是发生在户外的自发性和社会性的行为,因此校园外部空间设计的重点就是为户外活动的发生创造最大的可能性。
1.校园外部环境的构成要素
(1)场所
所谓场所就是校园内学生与教师集中活动的区域,这些场所满足以下两个特征:不同的场所需要有相同的历史、文化背景,用以表达校园整体空间布局的延续性;处于不同空间层次的场所需要有不同的结构与功能,营造不同的气氛,用来满足学生和教师学习交流活动多样性的需求。综合起来讲,校园场所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①开放的绿色空间绿色开放空间是人工或自然形成的绿色植被集中覆盖的区域,这里有大面积的草坪或山坡、清澈的湖水、郁郁葱葱的树木等,给学生们放松心情和交流学习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绿色空间的建设是校园个整体规划建设的重要环节,也是必不可少的环节,对于规划者来说,应该从景观学和美学的角度来综合考虑绿色植被的类型、位置和搭配方式等,这将对场所设计的成功与否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②广场广场也是校园环境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按照职能和规模不同,可以分为礼仪性广场、集会性广场以及娱乐性广场等,这些广场的造型设计以及职能选择等往往取决于周围的环境属性以及学校发展需要等。许多高校新校区的前区设计中,校方往往要求在校前区设置一个礼仪性的广场,用于举行升旗仪式、开学典礼等。位于校区主干道上或是主干道旁,设计风格应该宽敞、明亮,并把握好规模建设尺度。兰州大学校园前的圆形广场就是一个结合了周围建筑风格以及山川、绿化等自然人文景观的生动场所,如图1、图2所示:
(2)院落结构
院落结构由建筑物以及周围的建筑元素(院墙、柱等)等共同组成,为学生和教师们提供了最便捷的室外活动空间。在实际设计环节可以将教学楼群、实验楼群等建设成多层楼群围合成大小不同的院落结构的形式。在实现了基本功能的同时,兼顾了美学和合理性的设计原则,为学生和教师提供了在学习和工作间隙休息和交流的重要场所。
2.校园建筑要素之间的连接体
连接体是将校园各建筑要素组合成为有机整体的关键因素,具有连接作用、现行的空间形态两种特征。校园整体规划规划中的重要环节就是对“线性”元素的探讨,包括街道、人行横道、线性开放空间等都是线性元素中的重要内容,共同构成了校园外部空间的交通系统网络。
(1)道路
目前,大学校园中普遍采用树状结构的道路交通设计原则,强调轴线的作用,并与其他道路分枝相连,形成主次分明、导向明确的整体交通骨架,具有明显的象征意义,使人们对校园布局有一个总体的把握。有些校园以一条或几条林荫大道作为校园精神的象征,两侧高大的树木见证了校区的历史和变迁,承载了几代人的记忆,成为了校区内全体师生的精神支柱。这样的主干道往往连接着校园内最著名或是最古老的建筑。
(2)街道或步行街
步行街为他人提供了更好的欣赏园区人文景观的机会,也是校园内交通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各大校区内教学楼、实验楼等建筑群相对集中,步行街道可以在不同学科的教学楼或实验楼之间相互串联,架起了一条各学科之间进行学术交流的“桥梁”,更好地促进了学科之间的互动,实现共同发展。如兰州大学就有一条以走廊形式贯穿教学楼群的步行街道,两端入口处分别与一个休闲广场与另外一个重要的教学楼区相连,将园区建筑整合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三、校园外部空间的整体性设计
校园户外空间的设计是一个系统性的工程,不可否认,具体规划的设计理念和方法众多,每一种方法都有可能产生一种成功的设计方案,但是设计的出发点决定了方案的具体属性和设计特点。为了迎合时代的发展,对于高校校园建设提出的要求,有必要将校园外部虚体空间的设计作为设计出发点与落脚点,为全体师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交往环境,促进整体教育水平的提升。在设计之初,就应该将校园外部空间规划作为一个整体来考虑。从校园内本身的历史环境、人文环境以及自然环境出发,将校园特色融入外部空间设计中,创设出合理的设计“语境”,并用丰富的建筑因素予以表达。目前,普遍采用的户外空间设计原则是“图-底”翻转设计方案,校园的户外虚体空间在初期的设计草图中就要体现在实体的合理搭配上,将建筑物作为实现户外空间设计的手段。根据设计原则和设计职能需求综合考虑建筑群、道路交通、人工绿化以及自然景观之间的合理搭配,实现美学设计和功能设计的协同发展。
四、结语
高等教育的发展对校园外部环境建设与总体规划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良好外部空间的环境来源于优质的规划设计方案,而空间的完善和发展需要进一步提升景观设计与建筑设计水平。本文在介绍校园外部环境空间设计理论的基础上,对校园外部空间的构成因素以及连接体的构成进行了重点探究,并相应地提出了外部空间的设计原则与发展策略,完成了校园人文内涵的表达,实现了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的和谐共存。
作者:彭勃 贾晓浒 单位:内蒙古工业大学建筑学院
参考文献:
[1]李燏梅.大学校园外部交往空间研究[D].南京:东南大学,2004.
[2]姜云.校园外部空间设计模式探析[D].北京:北京林业大学,2007.
[3]龙敏.我国新建大学校园外部空间的设计研究[D].西安: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7.
[4]马瑞.上海百年高校老校园建筑外部空间设计研究[D].上海:上海交通大学,2008.
[5]王福魁.大学校园公共空间设计研究[D].天津:天津大学,2008.
[6]常健,田志勇.高校校园外部空间人性化的规划设计探讨——以新建、扩建大学校园为例[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城市科学版,2005(S1):184-187.
- 上一篇:图书馆总分馆制建设工作方案
- 下一篇:杂技服装设计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