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间设计的基础和参量

时间:2022-03-24 02:45:22

导语:空间设计的基础和参量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空间设计的基础和参量

1空间设计基础

1.1空间体验

人对空间的感知主要是通过视觉完成的,在移动路线上对空间进行观察,对路线空间的规定或非规定,对视觉画面的限定或透露使人产生多种空间的体会和景观感觉。如何在不同的点塑造完整的画面构图,加强人对空间的认知与印象,同时使景观的变化富有节奏和序列,这是空间设计的主要任务。

1.2空间的审美

空间设计从根本上讲是塑造“美的空间”。自然的生命力与博大赋予了空间无限的魅力,各种形容词都不足于描述自然的美,自然代表了“真”“、善”“、美”的统一。对自然空间的审美引起了人的情感共鸣,产生了情景交融的“情境”。创造美的城市空间,必须首先认识理解“自然中间”。在此基础上使城市与自然互不协调,通过认识自然的“美的法则”,来把握建筑事间的形式与构成,使形式满足材料、功能和审美的需要,这是空间设计的出发点。通过认识自然空间的形式与意境,我们可以有意识地塑造不同意境的空间。在中国园林中,我们可以体会到壮观、秀丽、幽雅等的空间意境。把建筑物与自然奇妙地融合,使空间变化丰富、画中有画,在“画法自然”的基础上,中国园林达到空间设计的极高境界。如果说园林设计更注重审美和趣味,那么城市空间则首先要满足技术功能机操作管理的要求。城市的复杂性使城市空间的审美往往只能局限在给别地段。随着城市空间的扩大,城市本身作为独立的审美对象已不大可能。而历史上的许多城镇却能带给人完整的审美享受。

1.3界面的围合与变化

(1)侧界面的围合方式。四面围合———感觉非常封闭,向心性;三面围合———封闭感较强,具有一定的方向性,有向心感、居中感、安全感;一个面围合———封闭性消失。(2)侧界面的高度。城市空间的基本要求是真正的封闭,或者说是城市形式的强烈结合。封闭的空间如同碗形和管型的空间。在一个广场内必须在各个侧面都有足够的封闭,才能使人的注意力集中在空间内,并给人以整体感。一条大街只在两个侧面封闭,只有使它成为一个空间的“河道”才能抓住人的注意力。当建筑立面的高度等于人与建筑物的距离时,水平视线与檐口夹角为45度,大于向前的视野的最大角30°,因此有很好的封闭感。当建筑立面高度等于人与建筑物距离的二分之一时,和人的视野30°角一致,这是使我们的注意力开始涣散的界线,是创造封闭感的低限。当建筑立面高度为距离的四分之一时,水平视线与屋檐夹角为14°,空间的容积特性便消失了,空间周围的建筑立面如同是平面的边缘了。总之,空间设计的基础是广泛综合的。地域环境、社会文化、生态环保、以及技才法规、建筑形式是进行空间设计的前提条件和基础。同时必须与其他相关专业合作与沟通,城市设计方案才有可能成为现实。

2空间设计的原则

2.1整体性原则

现代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城市空间逐渐片段化、局部化。老城区、新城区、科技园与工业园等呈现出不同的空间形态格局。在空间设计上如果只注重所处空间的独立性和个性,忽略其在城市空间中的从属性,则会加剧城市空间的分异和分裂。所以从总体出发,使中间成为整体的一个组成部分。“整体大于部分的总和”,创造连续性的城市空间,使空间形成整体的可识别空间,这是空间设计的首要原则。

2.2地方性原则

地方性原则应是空间设计的基本原则。对环境的改造和开发要因地制宜,保护原生态地貌特点,应当指出,在前工业化时期,人力有限,城市开发规模中,建筑材料结构比较统一,历史上许多城镇顺应地形地势,形成了特色城镇景观和较完整的城市形态,与所在环境相得益彰,工业革命之后,城市开发力度加大,机械化手段及大众化住宅消费使地域性人居环境特点被削弱“,千城一面”成为普遍现象。因此从地方出发,挖掘地方的自然人文历史和民居的特色。保护突出空间的地方性,这在当前全球化发展中是非常重要的。

2.3活力原则

现代城市的快速发展,使空间使用与转换日益频繁;城市发展与改造更新速度与力度都在不断加大,功能使用的不确定性增加。因此复合型城市空间具有更强的灵活性。空间设计首先是空间系统的设计,复合型流动空间系统把交通、交往、生活结合起来,有利于空间功能置换与可持续性发展,增加人性化活动空间。城市空间的活力原则有多种内涵,如简单便捷的道路系统,空间的功能使用复合,人性化空间尺度,公共空间的生活氛围等。所以城市空间的设计应从人的使用出发,积极的人性化场所是充满活力和具有发展潜能的城市空间,活力原则也即是人性化原则。

3空间设计的参量

3.1尺度

如果是“人是万物的尺度”,宇宙自然是以人的尺度为参照的话,那么空间设计的尺度参量也是人。传统城市空间基本上以私人住宅为尺度参量。空间尺度主要决定于建筑的高度,私人住宅体量上比较小,其排列组合形成的城市空间尺度也是比较小的。突出于住宅的公共建筑,如教堂、寺庙、城楼、宫殿等数量较少,视觉景观突出,成为城市空间的控制点。在建筑高度基本恒定的情况下,空间水平尺度的增加、减少可以使空间呈现不同的气氛与性质。

3.2速度

对城市空间的体验是与速度密切相关的,而城市空间地面形式也受到速度极其条件的限制。传统的一般意义上的城市空间以步行作为基本活动方式,在这一方式下,城市空间的使用是复合的:行走交谈、休息娱乐等都可以同时发生。街道广场空间即是交通空间,也是多功能活动场所,不同形式的地面一平面、踏步、坡道等使空间变化丰富。人对空间的体会与观察是细微深入的,颜色材料形式的细微变化都能引起人的注意。

3.3亮度

光线是人感知认识事物的前提,不同的地理气候环境,人们对环境亮度的要求也不同。富有层次的建筑立面在光线照射下形成生动变化的效果,同时,一些特殊形式会形成室外“灰空间”,如柱廊、骑楼等。与室外无遮挡空间相比,这里光线较暗,但这里提供了人们更多的使用功能,特别为行人,如遮阳防雨、停留休息。同时这些灰空间加强了空间的层次与过度,丰富了街道广场的视觉效果。与墙面、地面、玻璃等硬质度反射界面相比,植被树木可以有效吸收光线,调节空间亮度。因此绿化成为塑造广场街道空间的积极手段,树木本身的优美造型及其色彩变化使空间生动亲切。同时其组合形成的小环境及柔和氛围促进了人们的交往停留。根据树木及气候特点,选择常绿或落叶乔木,与草地灌木结合,使城市空间更加富有生气活力,同时可以有效调节空间亮度。

本文作者:于海艳工作单位: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住房和城乡建设局